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12 (1700-1725).djvu/105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廿四日 ,祀竈。易新位曰「凈竈。」 歲屆除夕,作年糕,曰「枕頭。」 磨以秈糯粉和成,廣三、四寸、長七、八寸,外以草如箬葉者裹束之。煮熟,冷水浸藏,待開年食。食則切片炙以脂。「枕頭」 云者,行軍負販,可疊而枕也。

除夕 ,飯赤豆饌,蠟豬首,召戚友劇飲。別歲地爐燒大榾柮以守歲,爆冬青葉於火,雜紙炮以鳴,插鬼見愁於門,助門神之力,圖吉祥也。

天全六番宣慰使司祠廟考

天全六番志

風雲雷雨山川壇 在治東一里。明洪武四年,招討高國英立。

社稷壇 在治東三里。鼎革以來,址存制廢。今則春祀於治東臘達岡,秋祀於治西教場。厲壇 在治西一里。明洪武四年,招討高國英立。

城隍祠 在治南一里。後祀東嶽仁聖帝,前祀司城隍。歲仲夏二十八日,閤屬為神賽社。今祠將圮矣。按《古志》,「在琱城內西隅。」

文昌祠 在署東里許北山上。明成化間,招討司楊鎮遠所建也。鎮遠盛年乏嗣,乃服帝訓,刊《帝經》,求帝錫嗣兩室,遂舉八子。於是相地立祠,範銅像帝,以致其忱。祠之舊,以石砌階而上其阜建殿,甃以石。麓有啟聖祠,前有二磚亭,以爇香楮。門有石坊,坊前石橋墳起,以覆東來澗水。旁有穹碑二。廟貌器玩,備極壯觀。後毀於兵,今雖再葺,而殿湫隘,不稱瞻視矣。

武侯祠 在治東二十里山砦上。諸葛武侯擒孟獲經此,土人祠祀之。成化十二年,招討使高文林重建明良殿,立碑勒。唐元和四年,節度使裴度撰碣。

關帝祠 在治南一里。土民窮不能祠,於東嶽仁聖祠祀之,歲仲夏十三日,民亦為帝賽會。英烈侯祠 在治西一里龍山之足。《志》稱「飛霞赤口將軍」 ,今土人亦只呼將軍神。神龍目虎牙,靛面露骨,礧砢冑而長纓。舊說其始羅州人斬蛟驅怪,闢禁關外蠻彝諸路,俾行者通達無迷,遂以精英世鎮於此。土民以歲九月十二日為神壽,或金碧其像,或獻袍具,若纓若靴。享以羶腥薌旨,簫鼓喧呶,徹夜昧爽,神乃附其廟倛以降,示境之祥。眚及來秋為神賽會者,遲明,會主讌閤境助祀者以歸,而祠事畢。

諸村土主祠 ,土人溯其來績,雖甚夸誕,然歲歲祈賽不替,皆謂禔福其鄉,徵其稱土主祈田事,亦古鄉社之義矣。居忠孝鄉省溪之上者,曰金甲將軍。居化彝堡板橋峽之上者,曰銀甲將軍。居鳳水村山砦上者,曰鐵甲將軍。土人曰:「此曠古同產三人也。」 至各鄉村,叢祠異號,繁不勝紀。

東嶽廟 在碉門南一里,祀東嶽泰岱之神。元至正十三年,招討高國英立。

《碆磷》土主廟 在治東二十里,廟號「昭應忠信王」 ,祀李忠真人。其地多塊石崔巍,故名。洪武二十二年,招討使高敬讓立。

炳靈公廟 在治東。洪武四年,招討使高國英立。

天王廟 在治始陽。廟建最久,有碑文。淳祐八年,招討使高上元建。

寺觀附

大悲寺 :在治始陽東,寺宇極其高敞,佛像輝煌。宋淳祐八年,招討使高上元奉敕建。

雲頂清涼寺 在治北五里。明永樂元年正月,招討使高敬讓重建。

永福清涼寺 在治北二里。明正統十三年重建。又云:「去司碉門四里。」

天全寺 在司東鳳水村。相傳成化間剎甚宏麗。樓有御敕像,有辟塵珠,臨階雕坊額曰:「天全第一禪林。」 天啟中,韓胡入侵,乃燬。今樓殿皆新葺者,所存惟左殿伽藍十八,像塑甚古。

吉祥寺 ,在治西一里龍山之足。英烈祠在其右。舊有前後各殿,今虛。其前有斷碑在路下田中,不知刱者時月。

長年寺 ,在臥龍山北巔,陽谷穹然,蓋山之度脈含胎處也。山故盤博,以高遠無墾藝者。先代移民開荒,因刱寺焉。民樹茶、樹杉,穫麥、穫蕎,以得衣食。乃塑先代像於寺而尸祀之。今漸增葺,成勝境矣。

敕建慈朗寺 在司西碉門北三里。按級層登,俯瞰煙村,出舍皆在足下。左梅嶺,右襟山,為一司大觀。昔稱「蠻寺」 ,為百蠻歲貢,由司起送憩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