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11 (1700-1725).djvu/40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尖山 在馬落山南三里,其形高銳。此東尖山也,與西尖山對峙。

水兌山 在州北一里。高幖之來脈,州之邙山也。塚纍纍然。舊《志》所載聖水等山,皆此山之別名也,不重記。

錦岡山 一名錦江山,在州北三十里。江水經其下,故名。山最高,乃李白題詩處。黃庭堅亭其上,曰「太白」 ,今廢。《總志》云:在治北四十里,江自成都環流此山下,儼如帶云。

卓望山 ,在州東北三十里。相傳「卓王孫墓在焉。」 此去臨邛四百里,王孫不應葬此。

石像山 在州西二里,其下為大佛壩,依山石鑴一佛像如凌雲而小。相傳先作此以為式耳。按《明一統志》有石鑴彌勒佛。

白佛山 在州西北六里,石龕鑴三佛,自成白色,刮去旋復本色。

五臺山 一名「印臺山」 ,體方平,故名。

梨花山 在州西七里,舊有梨花百株,嚼其花可以止疾,今無。

西尖山 在州西十五里,下為紙房。雅水經流,與東尖山對峙。

蘇稽山 在州西二十里。過尖山,渡東坡曾稽古於此,故名。相傳成化中有掘地得其遺硯者,為督學王敕取去。

五高山 在州西四十里,與綏山對。五峰突兀,以象「五行。」

玉屏山 在州西三十里。其下為鹽泉鎮,《沬水》經焉。山形壁立如屏,高可百丈。

冠冒山 在州西十里,遠望儼如愨頭,故名。茶山 ,在州西五里,與水城相望。舊產茶,今無山,勢長而平如案。

洛都山 近茶山,又名龜山,以形肖名。《總志》云:「在州治南」 ,即郭璞所謂「將州對洛都」 也。

金燈山 在州西南五里,舊名至樂山,宋王朴居此,其址有淵,每歲人日,郡守張燈於此,以油灑水,觀其紋,以占歲之豐歉。今塞。按《明一統志》:「王朴號清閑處士。」

青衣山 在大江中,屹然迥絕,石壁蒼峭,周廣十里,長坡四匝。

揚雄山 在州西一里,有洞深邃,雄隱居於此。按《明一統志》「舊有子雲亭。」

海棠山 在州治西,山多海棠,為遊賞之地。蓮花山 在州治東八里,山陽有溪,四時不竭,內產蓮花。

白巖山 :在州治北八十里。有清風、白雲、朝霞三洞。昔徐庸於此著書。

四峰山 在州治東十里。渡江而北三十里,如連珠者四。極高,千里可望。其第三峰之腰有洞,洞有三石筍高三丈,並立蔽洞。下有清泉,歲旱不涸。左右松竹間石磐數十,皆寬坦可坐十人。默齋居士曾隱此,以耕樵自樂,每手持道書,登峰嘯詠焉。

雙鶴洞 與爛柯近,洞門刻「雙鶴。」 有泉自一竇出,雖旱不涸。

郭璞巖 在烏尤山右。蘇轍詩:「巖有古郭生,此地苦箋註。區區辨魚虫,《爾雅》分細縷。洗硯去殘墨,遍水如墨霧。至今江上魚,頭存遺墨處。」 第一洞天 ,在州治西十里。洞敞深邃,可坐數千人。弘治間,督學王敕伐草萊得之,定茲名以配峨山之勝。

爛柯洞 在州治對江巖上。有東坡大書「爛柯巖洞」 四字,有詩:「但得身閑便是仙,眼前黑白漫紛然。請君試向巖中坐,一日真如五百年。」 方響洞 在州學前,舊名丁東,黃山谷更今名,有詩:「古人題作丁東水,自古丁東直至今。我為更名方響洞,信知山水有清音。」

朝霞洞 ,在州治南,程公望寓此。註「《易》,蘇老泉攜二子過此。」

白雲洞 :在治西八十里。

清風洞 ,前云:「州治北八十里白巖山,有清風、白雲、朝霞三洞」 ,此又云:「朝霞洞在治南,白雲洞、清風洞,俱在治西八十里。」

治易洞 在九頂山後。宋郡守吳祕題名「山磨巖」 四大字,銘曰:「聖作易,晦其數。」 劉傳:吳識易祖。蘇文公詩:「自昔遙聞太守高,明爻象彖日忘勞。洞中陳迹今如掃,斯道何曾損一毛。」 江水 ,在州城東。一曰錦江,俗曰府河。按《水經》發源於氐道縣之岷山,經灌口至成都。一支由新津至武陽,合流抵九峰山下,與青衣沬水會。此正江水四瀆之一也。

青衣水 在州城西。青衣,古縣名,在蒙山之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