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05 (1700-1725).djvu/9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址尚存

曲江池 在城南八里,有泉,其水清洌而甘,山迴地秀,人傳為小曲江。時有瑞雲祥霧繚繞其上。

琵琶亭 在城內察院臺基上,以足躡之,則錚錚有聲,與郡城清涼之《琵琶橋》同傳。

保安縣

呂布窯 在縣東六十里,有艾蒿嶺、爛柯岩,號為「龍窩。」 呂布生此,有窯穴,呼為「呂布窯。」

《聖人道 》,在城東七里。赫連勃勃起兵,自夏臺入長安芟平山谷開此道。

栲栳城 以縣界《栲栳谷》而名。唐咸亨間,駐禁軍于此。宋設保安軍。元因縣焉。

金湯城 ,在縣西北二百二十里。本舊寨,宋元符初築,基址猶存。

原林城 ,在縣北五十里。上三城俱范仲淹守邊之處。

順寧砦 在縣北四十五里。宋築,元廢。明洪武年,立順寧巡檢司。

范將軍馬營 ,自昔傳為范仲淹守地。明正統十三年重修,改為靖邊營,設立官軍,備禦長城嶺路 。宋慶曆中,韓范經略延綏,控制西夏,置保安軍,切近夏界。自軍北歸娘族六十里,過長城嶺,至秦王井,經河北九驛,至古靈州懷遠鎮七百里。懷遠,即今寧夏。元昊時,以懷遠為興州,建都居之。

兀剌城 在縣北一百八十里。明正統三年,都指揮曹勝重修,改為「寧塞城」 ,設立官軍備禦。狄家城 ,在城西南九十里。狄青屯兵守此,有遺跡。

杏子城 ,在城東北八十里。

韓家灣 韓世忠故里

業秀閣 《元志》在舊郡冶之右,最稱名勝,題詠甚多。

安定縣

安定砦 在縣東。宋种諤遣屈珍率兵通黑水安定堡,與夏人遇,大敗之,即此。元陞為縣。明洪武年,仍為安定縣,立安定砦,以屯軍守備。黑水堡 ,在縣北一百八里。金以李顯忠為蘇尾九族都巡檢使,駐兵黑水堡,即此。

白洛城 在縣西北八十里。明洪武年,開設。宣德九年,指揮張英重修。

丹頭縣 漢置,後廢為鎮。

通西古城 ,在城南四十里。

安西古城 ,在城北三十里。

平西古城 ,在城北八十里。

關川古城 ,在城北一百二十里。

洛交砦 在城南鳳翼山之嶺。東漢時,寇帥盧方負固據守,雄峙一方,光武親討平之。

花石崖 在城東七十里石山之阿。懸崖聳翠,下接河流,千壑萬孔,中玲瓏工巧,宛如太湖石狀。其上神像,不可數計。

佛溝水 在城西四十里。有泉一泓,深三十尺,甃以磚,甃形八角。經數百年不浚,泉無消長,因名「聖水。」 歲久厓土崩壓。萬曆丙申三月,時久不雨,知縣惲應翼默禱之,令鄉人開浚,即雷雨大作,而足之所立復出一泉。

「五塚 ,在城東二十五里,似王侯之封。」 無名氏。《宜川縣》。

汾川廢縣 ,在縣東七十里。本後魏安平縣,後周改汾川,宋省入宜川。

雲岩廢縣 在縣北八十里。山岩重疊如雲,故名。後魏置。唐因之。宋熙寧中,省為鎮。

門山廢縣 《寰宇記》載:在縣西七十里。《一統志》載:在府城東南一百八十里。周宣帝分汾川、雲岩二縣地,置門山。唐、宋、金因之。元併入宜川。丹州故城 ,在縣東北二十九里,本後周丹陽縣。隋置丹陽郡,唐改為州,元省。

咸寧故城 《一統志》:「在縣東四十五里。」 《通志》:「在縣東一百里。今縣東皆大峰峻嶺,無可立縣處。或當在白水里境內,則《通志》為確。」 按:以上五址諸記志參差不一,道里遠近亦不一,或即其地改其名,或改其名并移其地。要之,古宜川在郭下,今宜川在赤石川口,因汾川置,汾州改名,不易地者也。以汾州改,丹州改名,并易其地者也。雲巖,則別置者也。門山,又分汾川、雲巖之地而別置者也。丹州領宜川、雲巖、門山諸縣,指郭下之宜川。丹州,唐永徽中移于丹陽,則赤石川口之宜川矣。

石溞 ,《名勝志》云:「縣北石溞下三里,黃河中流,有石扼之」 ,蓋禹鑿河導流之處,謂壺口也。《禹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