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05 (1700-1725).djvu/10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考證

壺口註在北屈縣北,即今山西吉州。宜與吉相對,止隔一河,其地面水勢偏重在宜,故土人以壺口為滴溞云。石溞在原上近溞,故以此名村。村頭有古碑書「壺口佳境,兩省通衢。」 蓋指石溞下水南渡口也。又按《水經注》:數里之外,便覺霧雨霑人,則水勢排空,迅如箭括,其高九里之言不虛矣。縣北之縣,指郭下,非今縣治。

「白鶴觀 故址,在縣南,去縣僅三里,有倒碑,俗號碑子衚衕,碑文剝落不可讀,乃唐明皇夢李耳處。觀制類興慶宮,鐘鼓之聲聞數里,軒轅皇帝之封始于此。後數年,再見于揚州,故兩地皆有白鶴觀,此為夢真容碑也。碑倒五百年,五代勸農使立之。復倒五百年,土蝕其半。」 按《金石錄》再考之唐人詩話,始得其概。《雍錄》《大記》《通志》皆未收,則古碑埋沒于窮谷者多矣。

聖馬道 在縣北九十里。舊傳唐太宗乘馬至此乳駒。考之《史策》,惟唐肅宗獵于上宜川,太宗并未至宜。今石上有馬跡存焉。

七郎山寨 在縣南,為縣主山。舊傳宋將楊業之子七郎屯兵築城,地勢險阻,元參政朱希哲據守。

庫碢 在縣西北二十里川。南為漢,北為番。其人于川內共締香火,故呼「香火」 為《庫碢》。

玉蓮池 在縣境,池有萬頃,為一方之勝,今不可考。

清澗縣

寬州舊壘 《名勝志》云:「在綏州之廢城平縣內,此為寬州舊壘。」 今縣東三十里有石城,故寬州也。《縣志》云:「即今後山砦,唐初置。」

王宿里 相傳唐太宗為秦王時,兵過此宿焉。有方石為王眠處,無蚊。邑人白乃貞有詩。綏平砦 ,在縣西一百里。宋慶曆中置。李顯忠破紅巾寇,乞即羅于此。

黑水砦 宋慶曆中置。李永奇世為都巡檢,駐兵于此。

白草岩新井 按《縣志》:「宋嘉祐中,內殿崇班白草砦主康惟幾鑿。試祕書省校書張頌記。」 《名勝志》則云:「正德間,邊患告急,縣令趙輅恐石井不足用,更鑿一井,引東河水自城下穿入。」 意創自宋,而明復淘之也。

《大歸原 》:相傳宋時有女歸寧于此,坐而化,故名。

种公井 即石井。初世衡城清澗,雖據險隘,而乏水泉,慮不可守,鑿地十五丈遇石,世衡命屑石一畚酬百金,卒得泉萬,人歡呼,以為神祭。風臺 在縣北一里,高百丈,上有風伯遺址存焉。

李公窯 在縣東北百步。相傳,李顯忠母避雨窯內,適生顯忠,紅光滿地。後有暫棲者,輒生疾,不敢復居。

翠光亭 在白草砦,康惟幾構,張頌記。

懷寧城 ,宋慶曆中置。

營田砦 宋种世衡「營田處。」

順安砦 即唐初南平州安州縣。宋初建南安砦,康定中棄之,慶曆中重修,改今名。

清澗砦 即隋綏平縣地,名「清澗川。」 宋慶曆中築。

新關渡 即宋种世衡「致河東粟」 處。

漢王寺 :相傳漢王曾駐蹕于此。

大佛寺 宋皇祐年建。相傳有異僧欲募緣創剎,忽重霧,三日,及解,惟存石佛一尊,高丈餘,故名。又土人痘疹者,皆乞藥于佛,以占吉凶。石臺寺 ,宋僧王嵩寓此,邑令廖元發觀風憩此,有詩。

延長縣

𩰚雞臺 在縣西三十里。九峰相連不斷,下為𩰚雞臺。世傳唐、宋盛時,公子分封,遊樂𩰚雞之所。又謂仙人𩰚雞于此。未知孰是。高奴砦 ,在縣北二百步高部山。四面陡絕。元脫列伯令參政何遠築以屯兵。俗訛為高奴非。石油井 在縣北九十里。井出石油,取者以雉尾裛之,採入缶中,燃之如麻油,多煙煤,為墨至佳,更療瘡疾。《通志》云:「屏山之下,翟水逕之,水面出油,可以燃燈,又不止石井矣。」

翡翠樓 在城東六十里,石臺高百丈,周四百餘步,今存其址。

延川縣

白浮圖寺 ,距縣六十里。寺前有七塚,人相傳以為夏王疑塚云。惜未見諸史傳,姑存之以備考。

響水潭 俗傳夏王葬潭底,其上建「夏王廟。」 《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