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095 (1700-1725).djvu/41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安樂名窩,知非外徇,精蘊在中,蓋有取爾也。九京孔 厚,往哲難作。孔、顏所樂,《遺書》足証。迎而愬求,亦曰「安 仁而已矣,樂天而已矣,求之無遠」,「安土」即是。世人之 忘其所樂,滔滔皆是者,不知安之為安故也。君子則 何以為安?素位而行,居易俟命焉爾。能由是,則聖域 可企,孔、顏在我。希邵者,宜先於此義圖之。

《遊三湖記》
李濂

人有言曰:「河北諸名山固多,而惟輝縣山水為勝。輝 縣山水固勝,而惟三湖邃奧為尤勝。三湖信尤勝,而 獨中湖奇絕為最勝。」余慕三湖久矣,今年春,始克來 遊,聿償夙願云。於是作《遊三湖記》,藏諸山寺,以附昔 賢故事。《記》曰:「輝縣之西北七十里,曰侯趙川,四面崇 山巀嶪,而中悉平疇,煙林村墟,雞犬相應,蓋彷彿桃」 源焉。相傳古時避兵者居此,實四塞險阻之區也。侯 趙川有水北流,土人呼為北流河。或者乃謂侯趙川 無川,誤矣。然遊者欲至侯趙川,必過十八盤山。而十 八盤山極危峻,石磴仄隘,盤旋而上,殆若登天。然遇 不可輿處,則徒步行,僕夫牽曳以上。俯瞰兩崖頗深 陗。若較諸天壇之十八盤山,則此差為易上矣。余晨 出百泉書院,過午始抵侯趙川,少憩巡檢司,頃之,至 中湖寺。巖谷幽窈,倚崖叢竹數萬竿,翠陰蔽日,涼颸 瑟瑟,雖盛夏亭午,暑氣不到。余坐其下,聞竹音如笙 簫竽籟,心神瀟爽。寺中有石鏡半規,往聞能照山河 人物之影,俗稱《透靈碑》。余諦觀之,殊昏闇,與常石等。 僧曰:「昔有一上官,見」此石,異之,舁以歸,至盤山頂,忽 昏闇無睹,乃復送至寺云。余聞僧言,因憶歐陽公作 《菱豁石記》有曰:「好奇之士聞此石者,可以一賞而足, 何必取而去。」誠有識者之言。南湖至中湖僅三里,北 湖則倍之,闊大宏敞,視中湖寺咸弗及,乃若各當一 峰之奇,有泉有竹,則三寺同耳。中湖寺建於唐中和 二年,南北湖寺則元至正間建,有碑刻存焉。余遍遊 三湖,昏黑不能返,宿中湖寺。是夕風起,撼林竹,獵獵 如秋聲,臥不成寐,乃秉燭起坐,賦五言古體四章。曩 正德戊辰春,北郡李公夢陽寓汴,嘗往遊三湖。歸為 余言:「中湖之盛,殿宇壯麗,煙火稠密,僧徒數百人,歲 穀餘裕,則乘騾馬,距今三十餘年矣。殿閣」傾圯,廟廡 毀廢,僧死徙殆盡,存者僅五六人,朝不謀夕。余怪問 其故,僧憮然曰:「比歲不登,賦役日繁,里甲逃之四方, 邑長吏繁,僧完其逋,坐是大困。」余聞而悲之,乃私歎 曰:「叢林廢興,實物理之常,無足深慨。所可慨者徭重, 而上莫之卹,民咸棄屋走至,僧亦弗能寧厥居。此中 原安危所關,有民社者不」可不亟為之所也。《詩》曰:「不 懈於位,民之攸墍。」又曰:「瘼此下民,不殄心憂。」嗚呼!安 得不懈于位之君子而為之憂?則民瘼其有瘳乎?

《重修比干廟記》
蕭良有

余讀史至殷少師比干死事,而惻然悲之也。夫仁固 有不必以殺身成節,固有不必以殉生著者,惟其心 焉止耳,必以殺身成仁、殉生著節也。若比干者,可悲 哉!可悲哉!《李氏子》之說曰:「微子去之,利而不貞;比干 諫而死,貞而不利。」而蘇明允亦曰:「儀秦者,有其術,無 其心;比干者,有其心,無其術。」甚哉,其說之憯也。此說 行世,乃有以私心議干者,曰:「微箕不均貴戚乎?可以 去則去,可以奴則奴。計不出此,而輕以片言觸禍,無 益人國,祗貽其主以殺直臣之名,過矣。惡!是何言也! 是何言也!此又與於偷生惜死為人臣而懷二心之 甚者也。夫臣同也,而疏戚殊;爵同也,而委任殊;時同 也,而彼此先後殊,可執一校邪?殷德」且衰,獨夫正稔 情關休戚,身繫安危,當是時,所恃者獨三子耳。「微而 去以慮宗社,箕而奴」以圖後功。干不以此時極諫,而 安所慮且圖哉?諫,干職也,亦干意也。諫而死,非干所 知也。及其怒出不測,禍成剖心,干以為吾得死所,然 尤覬夫天未厭殷紂,或悔禍,幡然而悟,悟而改,蓋愆 增美,吾且含笑九泉,一死,庸傷乎?即不然,昌言論列, 慷慨就義,庶幾哉!有面目見六七君地下。故夫比干 之心所以異於人者,非七竅之異,異乎偷生,異乎惜 死,異乎為人臣而懷二心者也。古之時,有貞而不利 者,伯宗是已;有其心無其術者,鬻拳是已;有貽其君 殺直臣之名者,洩冶是已。比干若是班乎?嗟嗟!宇宙 萬形,斯須磨滅,所恃以垂天壤、貫日星,愈久而彌章 者,獨此「為子死孝、為臣死忠」一念耳。比干以前,仗節 死義之士,靡得而記。比干而後,彰彰較著者,若屈左 徒死楚,伍相國死吳,岳將軍,文丞相死宋,于肅愍,楊 忠愍死於昭代,雖其遇闇遭讒,抗疏任事,不必同其 心,可以「垂天壤、貫日星」一也。而余周覽㝢內諸君子, 枌榆故里,率有祠,黝堊爽塏,歲時瞻拜,烈氣凜凜如 生,表義概於九泉,示芳規於百世。而干墓在衛輝郡 汲縣,距縣署廿里而近,其廟貌獨荒頹不可目。蓋自 魏孝文肇之,唐太宗新之。我國家正統、弘治、嘉靖間 再葺之,今且百年,毋乃世代遼遠,未遑興廢,守土之 臣,庸得辭其責乎?萬曆四年,太守潞安暴君取前後 祠人文藝,裒刻成編,名曰《精忠錄》,用意斯以勤矣。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