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088 (1700-1725).djvu/56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演澄增修《靜境亭》於三清殿後。

安邑縣

太平興國寺 在縣治東北。宋嘉祐八年建。明洪武間,置僧會司。寺後塔十三級,高三百六十尺,上有黃白寶瓶,世傳出魯班手。嘉靖乙卯,地震,塔崩裂尺餘。後又震復合,亦神物也。

觀音寺 ,在縣西王曲村,金泰和四年建,即「羊馱寺。」

大覺寺 ,在陶村內,有古鐘一口,元至元七年建。

弘敬寺 ,在縣西門外,元至正十二年建。奉聖寺 ,在東孫塢。

集仙觀 在陳璧村。唐景雲間建,名「景雲宮」 ,元改今名。

長春觀 在縣東,元至治年建,見《一統志》夏縣。

廣福寺 ,在縣西七十里石磵村,唐貞觀五年僧信回建。

龍泉寺 有二,一在縣北周村里,唐開元間修;一在縣北胡張里,宋崇寧三年建。

餘慶寺 在縣西鳴條岡。宋治平二年建,溫公守墳之院也。元豐八年,賜額「餘慶」 ,有碑存焉。寺內有溫公祠。宋制,凡大臣墳墓,建寺賜額「看守。」 如范文正公先隴亦有白雲禪院是也。

法輪寺 在縣東。宋崇寧年建。明洪武年修,置僧會司。

真如寺 一在溫谷里,一在陽和門外,金天眷年建。

雲巖寺 在縣西北郭村,元至治二年建。柏塔寺 ,在縣南吳村。柏塔山柏樹鬱蒼,為邑勝景。

壽聖宮 在縣內守信坊。元至元二年,道士馮明建。明洪武間,置道會司,併天聖、萬壽二宮,九陽、龍祥二觀入焉。

五龍廟 在縣西四十里鳴條岡上。唐武德六年建。祈雨輒應,六月朔日,有司致祭聞喜。各州縣俱有。

天聖宮 ,在縣東瑤臺下。

聞喜縣

太子寺 在東關。漢武帝夢金人西來,抱兒授帝,帝驚寤報生太子。遂命卜地建廟。至明帝,復夢金人挾弓持矢,求寸土為居。時佛始入中土,因更廟為寺,曰太子寺。唐貞元六年重建,名福田寺。明洪武間,改額「太子寺」 ,置僧會司。

誌公寺 在丘村,今名黃花洞寺,有古石佛碑刻記「毋丘氏僧四十人。」 按《隋書五行志》:梁天監三年,武帝講經,重修殿,沙門誌公忽然起舞歌樂,須臾悲泣,賦五言詩,人以為侯景之讖。豈誌公避亂而住錫於此耶?又毋丘儉之族,避難而多為僧耶?又侯村有梁武帝廟,豈誌公念舊君而廟之此耶?萬曆年孝子呂辛陵住此,歲久傾圮。功德寺僧人大智重修,嘗閉關靜修於此。廣教寺 在縣南二十里寺頭村,俗名沙渠寺。相傳唐太宗屯兵乏糧,鐵牛寺僧智旻以砂鍋煮飯餉之,後敕建寺報之,併鐵牛寺入焉。保寧寺 在東鎮,唐開元六年建,元至元間重修,學士閻復有《記》。

柏巖寺 在北張村,金皇統年建。

大覺寺 在宋村,金大定十年建。

皇清康熙二年修,翟鳳《翥記》。

寧國寺 ,在回坑北嶺之巔,金貞元三年建。東普照寺 ,在阜底村,元至元十四年建。嘉慶寺 ,在藺家莊,元至大三年建。

景福寺 在川口村,元延祐二年建。

慈雲寺 在縣南鄉,元至順三年建。

香山寺 在縣東南五里官莊嶺巔,明萬曆三十二年建。相傳為唐裴晉公還帶處。上有晉公祠、文昌閣、土塔三座,為本縣之文峰。

普照禪院 在底村唐永亨元年建。準提庵 在北月城。

皇清康熙年間,左副都御史朱裴建。

凝真觀 在西關。宋大中祥符七年建。明洪武間,置道會司,亦名「凝真萬壽宮。」 正德中,知縣王琳為習儀所。今改東嶽廟。

太清觀 ,在縣北二十里野狐泉上。元中統四年建。

雲泉觀 在宋村,金大定三年建。

洞霞觀 在晁村,元至元三年建。

超然觀 在中莊。元泰定年建。又「養浩觀」 ,在冷泉村。

長春觀 在支村,解元趙鳴鶴有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