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088 (1700-1725).djvu/29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

 第三百二十卷目錄

 平陽府部彙考十四

  平陽府鹽政考

  平陽府風俗考

職方典第三百二十卷

平陽府部彙考十四

平陽府鹽政考        府志

唐堯虞舜時,洪水方殷,池尚淤泥。《禹貢》鹽絺,但見青州。

《周官》有鹽,鹽謂不煉治而成,蓋解鹽也。故《圖經》引《穆天子傳》有「安邑觀鹽池」 之語。《左傳》魯成公六年:晉人謀去絳,諸大夫皆曰:「必居郇瑕氏之地,沃饒而近鹽。」 郇瑕即解地也。《周禮》:鹽人「掌鹽之政令,以供百事之鹽,祭祀共其苦鹽散鹽,賓客供其形鹽散鹽,王之膳羞共其飴鹽。后及世子亦如之。」

秦取之以自豐,其利二十倍於古。

漢武帝元狩中,兵連不解,縣官大空,富商大賈治鑄鬻鹽,財累萬金,不佐公家急。乃以東郭咸陽孔僅為大農丞,領鹽鐵事。五年,僅、咸陽言:「山海,天地之藏,宜屬少府,陛下弗私,以屬大農佐賦。願募民自給費,因官器作鬻鹽,官為牢盆,浮食寄民,欲擅幹山海之貨,以致富羨,役利細民。其沮事之議,不可勝聽。敢私鑄鐵器鬻鹽者,釱左趾,沒入其器物。」 元封元年,因桑弘羊請,置大農部丞,分部主郡國,置均輸鹽鐵官。是時鹽官凡二十八郡,河東安邑為首。而鄭當時舉齊之大鬻者,解鹽在官,始悉。宣帝地節四年,減天下鹽賈。元帝初元元年,罷鹽官,尋復之。明帝時,官自鬻鹽。章帝建初中,又議復鹽官,鄭眾諫不從。和帝即位,罷鹽官。獻帝建安初,置使者,監賣鹽。元魏宣武時,河東鹽池,富強者專擅其利,貧弱者不能資益。延興末,復立鹽司,量其貴賤,節其賦入,公私兼利。孝明即位,御史中尉甄琛表稱:「《周禮》山林川澤,有虞衡之官,為之厲禁。蓋取之以時,不使戕賊而已。雖置有司,實為民守。今縣官鄣護河東鹽池,而收其利,是專奉口腹,不及四體也。」 彭城王勰曰:「聖人斂山澤之貨,以寬田疇之賦,收關市之稅,以助什一之儲。取此與彼,皆非為身,所謂資天地之產,惠天地之民。鹽池之禁已久,積而散之,以濟國用,非專供大官也。宜如舊。」 孝明卒從琛議,弛以與民。自後豪強之家,乘勢占奪近池之民,又輒障格。神龜初,復置官以監之。其後興廢無常。

隋開皇三年,鹽池亦與民同。

唐初無鹽賦。開元元年,河中尹姜師度以安邑鹽池漸涸,開決水道,置為鹽屯,公私大收其利。左拾遺劉彤請檢校河南鹽利,於是使師度除蒲州鹽池以外,自餘處更不須巡檢。葢、唐鹽池十有八,井六百四十,然皆隸度支。其蒲州安邑、解梁縣有池五,總曰「兩池」 ,歲得二百千萬,以供邊塞之用。其行鹽之地,止於中「州,濟於汾,西距隴坂,東下京、鄭,抵於宛。」 賦足之後,仍以解鹽萬斛,以供京師。自陳少游奏加賦,榷兩池鹽,每斗錢三百七十,民始怨矣。兵部尚書李選為使,兩池鹽利,歲收百五十餘萬緡。四方豪商猾賈雜處解縣,主以郎官,其佐貳皆御史。鹽民田園籍於縣,而令不得以縣民治之。憲宗討淮西,度支使皇甫鎛,又加劍南東西兩川、山南西道鹽估以供軍。初,德宗貞元中,盜鬻兩池鹽一石者死,以至元和中,減死,流天德五城。鎛奏論死如初,一斗以上杖背,沒其車驢,能捕斗鹽者賞千錢。州縣團保相察,比於《貞元》加酷矣。自兵興,河北鹽法羈縻而已。皇甫鎛又奏置《榷鹽法》,犯禁歲多。戶部侍郎、判度支盧弘正以兩池鹽法敝,遣巡院官司空輿更立新法,其課倍入。遷權榷鹽使,以壕籬著鹽池之堤,禁有盜鹽與鬻鹼者皆死,鹽盜持弓矢者亦死刑。兵部侍郎、判度支周墀又言:「兩池鹽盜販者,迹其居處,保、社按罪,鬻五碩,市二碩,亭戶盜糶二石,皆死。」 是時,江湖群盜以所剽易茶、鹽,不受者,焚其室廬,吏不敢枝梧。鎮戍、場鋪、堰埭,以關通致富。宣宗乃擇常更、兩畿輔望縣令者為監院官,戶部侍郎裴休為鹽鐵使,上《鹽法》八事,其法皆施行,兩池榷課大增。其後兵遍天下,諸鎮擅利,兩池為河中節度使王重榮所有,歲貢鹽三千車。中官田令孜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