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081 (1700-1725).djvu/43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湯王廟 在州南百二十里曹南山之巔。明成化間重修,郡人李秉為《記》。

伊尹廟 在州南八十里莘仲城,伊尹耕處。明都憲劉愷有詩勒石。

曹伯廟 在州南城外稍西。明萬曆間,知州吳邦相創建,周𤐣繼修,規模視前加宏。有司以每歲春秋上戊日致祭,詳𤐣《自識》「碑記。」 至天啟初,知州楊湛然委儒官吉鳴顯等醵貲重修,增建寢樓三間,湛然刻碑記事。其樓至崇禎中,以城守有礙毀。

三賢祠 在州舊城中,奉越范蠡、秦魏冉、漢魏相三公,宋范致明有贊,今湮。

莊子廟 在州西北四十里,古南華沙溝之陽。唐貞觀二年建,號「南華觀。」 金季燬於兵,至元復建,規模宏敞,有碑記。明弘治七年、崇禎十二年,相繼重修,俱有《碑記》。

關聖廟 在州城內西南隅。明萬曆間知州周𤐣、郡人張瑤建。卞公祠 在州治前。明萬曆末知州周𤐣創建。三皇廟 在州城內北隅。明正德年建。

華公祠 在州城內東南隅。明萬曆間,郡人楊廷萱、張名岐等創建。

大藥王祠 在州東灉河岸西。明天啟初,郡人吳允中創建。

曹縣

社稷壇 在縣城北

風雲雷雨、山川壇 在縣城西。俱明洪武三年,判官閻本建。

邑厲壇 在縣城北一里。

城隍廟 在縣治東南。明洪武間,知縣程貢建。正德、嘉靖間重修。王崇文、王崇獻各有記。馬神廟 在縣治東南。

八蜡廟 在縣城西

河伯祠 在縣西南武家口,俗謂「金龍四大王廟」 是也。明隆慶元年,河決武家口,兗州府同知某禱於河伯,水患遂弭,因建廟以祀焉。

成湯廟 在縣南二十里《土山集》,其前,即湯陵也。明成化間重修,尚書李秉有記。

盤庚廟 在縣南十里盤庚村。未詳所始。伊尹廟 在縣西北十八里莘仲城。未詳所始,明成化三年重修。縣東南二十里為伊尹墓,墓前亦有祠。宣德間,知縣范希正徙建墓上。萊朱廟 在縣南十里,旁有萊朱冢。

天妃廟 在縣,一名娘娘廟。按:天妃,海神,河達於海,故祭者猶本先河後海之義。

火神廟 在縣城內東南。嘉靖丁未,河決入城,公私攜家棲城頭,遙見廟脊一官人鵠立,烏帽朱衣,面如傅粉,三日夜而沒。比水退,始知為火神廟,遂神之,以為現靈。

關帝廟 在縣黃河廳西,未詳所始。嘉靖水後復修。崇禎己亥,知縣霍達建石坊,署「乾坤正氣」 四字。

玉皇廟 在縣迎恩門內府廳後。創建之年無考。嘉靖年間重修。

東嶽廟 在縣望嶽門外。嘉靖間移建學宮前。萬曆壬子,復移舊地。

元帝廟 在縣迎恩門外。李襄敏秉初奉命破敵,其神顯靈,凱旋建廟。嘉靖間重修。

青山廟 在縣東二十五里。

三官廟 :在縣治東北。鄉紳萬愛民建。

天官廟 在縣《冉堌集》三里。

三皇廟 在縣望嶽門外,嘉靖間建,萬曆間重修。

天齊廟 在縣《魯村集》。

堽口廟 在縣東北三十里古營集南。祀東嶽老君。隆慶間重修。曹來貢有記。

堽岔廟 在縣東北五十里《冉堌集》南。祀東嶽。弘治間重修。

齊王廟 在縣東十里,祀西齊王崔子玉。或曰韓信將兵屯定陶,沛公入壁奪其軍,即此。燕城廟 ,在縣北四十里。

元壇廟 在縣迎恩門外,天啟年,武圖功建。藥王廟 在縣望嶽門外,東嶽廟右。天啟三年重修。

曹觀廟 在縣付家集東北三里。

扁鵲廟 在縣東南四十里。《棗堌集》宋熙寧間建。

碧霞元君行宮 四郊俱有,而可徵有七:一在「榆林集」 ,一在安陵鎮,一在迎恩門外,正德間建;一在「韓家集」 西,嘉靖間建;一在「杜家集」 ,萬曆間建;一在鎮川門外,萬曆間重修;一在「隆華店」 ,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