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081 (1700-1725).djvu/106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

 第二百三十九卷目錄

 兗州府部彙考三十一

  兗州府古蹟考一

職方典第二百三十九卷

兗州府部彙考三十一

兗州府古蹟考一       府志

本府。滋陽縣附郭。

故昌平城 在府城東南八十里。《春秋》:僖公二十九年,介葛盧來朝,舍於昌衍之上。杜預曰:魯縣東南有昌平城。《史記》:「孔子生魯昌平鄉」 ,即此地也。明為兩京大路,建驛曰昌平驛。後因離城稍遠,遷在西郭,而名仍之。

故嵫陽城 在府城西二十五里。古瑕丘縣。宋置之嵫陽。明洪武初年,仍隸濟寧府。十八年,廢而建今治。

顧王城 ,在府城西南三十里。城北有墓,謂之《跖蒙》。

故檀城 ,《地志》「瑕丘檀城,古灌檀也,周時侯國,炎帝之後。」 《路史》云:「兗有檀鄉。」

負瑕 《春秋哀公七年》:「季康子以邾子益來,囚諸負瑕。」 蓋瑕丘之名所由起也。亦曰負夏,今城北二里有負瑕泉。

達巷 ,在城西北五里,乃適中都之要途。孔子為中都宰,往來憩息於此,相傳即達巷。《黨人里闕》黨 在府城東北一里,其地人不滿百,地不當道,在城一闕,因以為名。《闕黨》之童子漁畋分有親者得多,孔子嘗使之將命。今有泉,亦以此名。

石隄 ,李白《魯東門》詩:「水作青龍盤石隄,桃花夾岸魯門西。」 即今金口堰也,非祀爰居所矣。聖水井 ,在府治東北二里許,石佛寺門東。井底有石碑,上刻古篆。歲旱致祭,取碑出井即雨。魏《賈使君碑 》,在府治內,碑陰云:「唐褚遂良書法,實師此碑。」

少陵臺 即舊兗州南城樓,唐杜甫《省父登樓賦詩》處。今在府治之東,巋然尚存小培塿,曲阜縣

古魯城 在今縣城外。周回延袤可十餘里。城門十二:南曰稷門,曰章門,曰雩門,北曰圭門,曰齊門,曰龍門,東曰建春門,曰始明門,曰鹿門,西曰史門,曰歸德門,曰麥門。自黃帝、神農、少昊皆都曲阜,其後周公封焉。漢魯王亦都其地。古窮桑城 ,在縣城北。《史記》:「少昊自窮桑登帝位,後徙曲阜。」 《路史》曰:「空桑氏以地紀。空桑」 者,兗鹵也。其地曠絕,高陽氏所常居,世以為窮桑,非也。《歸藏啟筮》云:「空桑之蒼蒼,八極之既張,乃有羲和是主,日月職出入,以為晦明。」 干寶《搜神記》謂孔子生於空桑之地,今名孔竇,在魯南山之穴。其言愈誕不可信。然空桑為魯地,則有徵矣。古奄國 在縣境,東方淮彝之種。武王崩,與三監武庚叛,周公討之,遷其君於薄姑。詹桓伯辭於晉曰:「薄姑,商奄東土也。」

故曲阜城 在今縣東十里。相傳即商奄之墟。明正德間,因流寇之亂,遷於闕里。

子駒城 ,魯郭門也。《左傳文公十一年》:「叔孫得臣敗敵於鹹,獲長狄僑如,埋其首於子駒之門,以命宣伯。」 即此地也。

稷門 ,魯南門也,在沂水上。圉人犖有力能投,蓋於此門是也。《春秋》僖公二十年,新作南門。杜預曰:「本名稷門,僖公更高大之,故名高門。齊人以女樂遺魯,陳之。」 魯城南皋門之外。雩門 ,《春秋莊公十年》,公子偃請擊宋師,竊從雩門,蒙皋比而出者也。南門隔水有雩壇,高三丈,曾點所欲風舞處矣。

魯東門 ,《國語海鳥》曰:「爰居,止於魯城東門之外。三日,臧文仲祭之,展禽譏焉。」

大庭氏庫 在縣治東。《春秋昭公十八年》,「梓慎登大庭之庫以望氣,曰:宋、衛、陳、鄭火。」 是也。《禪通記》曰:「黃帝躋於大庭之館。」

兩觀 ,在縣東南。本魯國懸法之地,孔子誅少正卯於此,今有石刻《兩觀》。

闕里 在

至聖廟東,相傳在魯兩觀闕右,故名。古《記》曰:「魯縣」

有二石闕,曰「闕里」 ,蓋里門也。後漢鮑永為魯郡太守,孔子闕里無故荊棘自除,從講堂至里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