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077 (1700-1725).djvu/91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周,春秋屬齊。戰國時為趙所併。秦屬齊郡。漢平原郡地。東漢、魏因之。晉改曰平原國。南北朝劉宋復改為郡。元魏為安德郡。隋開皇九年,置德州。大業初,復改為平原郡。唐為安德縣,屬德州平原郡治。五代晉移治長河縣。宋治安德、平原二縣。金、元皆因之。明洪武元年,省安德縣入,尋廢舊治為陵縣,而徙州治於陵縣之「明善」 、崇德二鄉,屬濟南府。領縣二:《德平》《平原》。

皇清屬濟南府,編戶三十四里。

德平縣

漢為平原郡平昌縣,東漢改名西平昌,曹魏、晉因之。南北朝、劉宋因之。元魏太和二十二年,復曰平昌,屬渤海郡。熙平中改屬樂陵郡。天平初改屬安德郡。後齊省鬲縣、重平縣入隋,屬德州。大業初改州為平原郡,仍屬唐屬德州貞觀十四年,省般縣入。太和二年屬齊州,三年屬德州平原郡。五代唐改名曰德平,宋熙寧六年,省入安德縣。元符初,復置,屬德州。金復名德平,屬德州。元因之。明屬德州。

皇清屬濟南府德州編戶四十一里。

平原縣

周春秋時屬齊,後為趙平原君勝食邑。漢置平原縣,為平原郡治。東漢因之。晉因之,改郡為國。南北朝劉宋因之,復改國為郡。元魏屬安德郡。後齊省鄃縣入。隋,仍屬平原郡。開皇十六年,復析置鄃縣。唐太和二年,屬齊州,二年改屬德州平原郡。五代、宋、金、元並仍舊。明因之。

皇清屬濟南府德州。編戶四十六里。

武定州

周賜太公履,北至無棣,遂為齊地。秦屬齊郡。漢為渤海、平原、千乘三郡地。東漢為平原郡、樂安國地。曹魏建安中,分置樂陵郡。晉為樂安、樂陵二國地。南北朝劉宋并樂安為樂陵郡。元魏又分置樂安、樂陵二郡。隋開皇初,廢郡置棣州,後州廢,又併無棣入渤海郡。唐武德四年,復分置棣州,八年州廢,以無棣縣還隸滄州。貞觀十七年,復置棣州於厭次。領縣五:厭次、商河、陽信、蒲臺、渤海。天寶初,改為樂安郡。五代梁移治城東南。周析蒲臺、渤海二縣別置濱州。宋為棣州防禦。建隆二年,陞為團練。俄復為防禦。大中祥符八年,移治陽信縣界八方寺,即今治。領縣三:厭次、商河、陽信。金因之。元初,和濱州為濱棣路。至元二年,仍分棣州屬濟南路。領縣四,厭次、商河、陽信、無棣。明洪武元年,割滄州之樂陵來屬,省厭次入州。以「棣」 字犯諱,改名樂安州,改無棣縣為海豐縣。宣德元年,平漢庶人,遂改為武定州。編戶九十八里,領縣四,陽信、海豐、樂陵、商河。

皇清屬濟南府,編戶九十八里。

陽信縣

漢置陽信縣在河曲中,屬渤海郡。王莽省。東漢延光元年,復置。曹魏屬樂陵郡。晉屬樂陵國。南北朝劉宋屬樂陵郡。元魏因之。後齊省千乘、博昌縣入,尋還屬樂安郡。隋開皇六年,置棣州,陽信為屬。大業二年,改棣州為滄州,尋改為渤海郡,治陽信。唐貞觀元年省,八年復置,屬滄州。十七年,復割屬棣州樂安郡。宋大中祥符八年,徙棣州及厭次縣於陽信界,而陽信則遷之厭次舊城。金、元因之,屬棣州。明改棣州為樂安,又改為武定,皆為屬縣。

皇清屬濟南府武定州,編戶七十里。

海豐縣

漢為陽信縣地,屬渤海郡。東漢因之。晉南北朝俱因之,屬樂陵郡。隋開皇六年,析陽信縣北鄙置無棣縣,屬渤海郡。唐貞觀元年,復省入陽信,後復置。太和二年,屬棣州,尋改屬滄州景城郡。五代周置保順軍於此。宋治平中,徙縣治保順軍,即縣治置軍使,屬滄州。金因之。元至元二年,省入樂陵,尋復置,屬滄州。明以犯諱,改為海豐,屬武定州。編戶二十五里,增為四十三里。

皇清屬濟南府武定州編戶四十三里。

樂陵縣

漢置樂陵縣,屬平原郡。東漢廢。曹魏屬樂陵郡。晉屬樂陵國。南北朝、劉宋改國為郡,縣仍屬。元魏因之。隋開皇初,樂陵郡廢,屬渤海郡。十六年,置鬲津縣。大業初,復廢入。唐初,屬棣州,後屬滄州。武德四年,又析饒安地置鬲津縣。貞觀元年,併入樂陵。宋熙寧二年,徙治咸平鎮,仍屬滄州。金、元俱因之。明洪武元年,改屬棣州。二年徙治富平鎮。後州更名「武定」 、屬如故

皇清屬濟南府武定州編戶五十六里。

商河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