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077 (1700-1725).djvu/90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考證

秦屬東郡。漢盧縣地,屬泰山郡。東漢屬濟北國。晉因之。南北朝俱屬濟北郡。隋始析盧長清鎮置縣,又以界內清水,故名長清,屬濟北郡。《左傳》:「哀公十一年,齊伐我及清。」 又《水經》:濟水自魚山北逕清亭,即此。唐武公初,析置山茌縣。天寶元年,改山茌曰豐齊。元和十五年,省入,屬齊州濟南郡。五代又以盧縣省入。宋至道二年,徙治刺榆店,即今治。金因宋舊,皆屬濟南府。元屬泰安州。明改屬濟南府。

皇清屬濟南府,編戶四十四里。

肥城縣

周肥子國。漢置肥城縣,屬泰山郡。東漢屬濟北國。晉省入盧。南北朝劉宋為濟北郡治。元魏孝昌三年,復置肥城縣,為東濟北郡治。後周改東濟北郡曰肥城,與縣同名并建。隋開皇初,廢肥城郡,以縣屬濟北郡。唐武德五年,屬東泰州。貞觀元年州廢,以縣省入乾封,屬兗州魯郡。宋省乾封入平陰縣,屬東平府。金因之。元至元十二年,以平陰縣辛鎮寨復置肥城,屬濟寧路。明改屬濟南府。

皇清屬濟南府,編戶三十里。

青城縣

漢梁鄒縣地,屬濟南郡。東漢因之。晉鄒縣地,改屬樂安國。南北朝俱平原縣地。隋鄒平縣地,屬齊郡。唐宋因之,屬淄州。金為青平鎮。元太宗七年,析臨邑、寧津地,置青城縣,隸濟南路。中統間,隸陵州。至元三年,隸河間路。明洪武二年,省入鄒平、齊東二縣。十四年,復置,屬濟南府。十七年,割鄒平、青城鄉、武定親仁鄉以廣之。

皇清屬濟南府,編戶三十三里。

陵縣

周春秋時,為齊重丘地。漢為安德縣地,屬平原郡。東漢因之。晉析置東安陵,屬渤海郡。南北朝元魏改為安陵,仍屬渤海郡。隋屬觀州。開皇十六年,又析置將陵縣,屬平原郡。大業初州廢,省安陵入東光。唐將陵屬德州。景福元年,復置安陵,屬景州,尋亦改屬德州平原鄒,五代周顯德二年,復併安陵入將陵。宋景祐元年,移將陵於長河鎮,屬永靜郡軍。金屬景州。元陞為陵州,屬濟南路,改屬河間路。明以河東亦有陵州,改為縣,以其地「明善」 、崇德二鄉為德州治,縣治則遷德州故城,改屬濟南府。

皇清屬濟南府,編戶三十二里。

泰安州

周春秋時為魯地,後屬齊,為傳邑。秦為齊郡地。漢為奉高、博二縣,屬泰山郡。東漢、晉因之。南北朝、劉宋因之。元魏改博為博平,與奉高仍屬泰山郡。隋開皇六年,改奉高曰岱山。十六年,改博平曰汶陽,尋改曰博城。大業初,以岱山省入,屬魯郡。唐武德五年,於縣置東泰州。貞觀元年,州廢,省梁父、嬴、肥城、岱四縣入博城。乾封元年,更名乾封。總章元年,又曰博城。神龍元年,復曰乾封,屬兗州魯郡。宋開寶五年,移乾封於岱嶽鎮,即今治。大中祥符元年,改曰奉符,屬襲慶府。金初為泰安軍。大定二十三年,陞為州,領奉符、萊蕪、新泰三縣。元初屬東平路。至元五年,析隸省部,領縣四。金增長清。明洪武元年,割長清直隸府省奉符入州,屬濟南府。編戶六十六里,增為九十七里。領縣二:新泰、萊蕪

皇清屬濟南府,編戶九十七里。

新泰縣

漢為東平陽縣,屬泰山郡。東漢省入南城。晉太康中,以東平陽故地置新泰縣,屬泰山郡。南北朝劉宋屬東安郡。元魏屬東泰山郡。後齊省蒙陰縣入。隋屬瑯邪郡。唐武德五年,以沂水、新泰、莒置莒州。貞觀八年,州廢,以新泰屬沂州瑯邪郡。宋因之。金屬泰山郡。至元二年,省入萊蕪,三十一年,復置。明因之。

皇清屬濟南府泰安州編戶二十一里。

萊蕪縣

周。春秋時為夾谷地。戰國時為嬴邑。孟子止於嬴,即此。漢置萊蕪縣,屬泰山郡。《水經》云:「齊靈公滅萊,萊人播流此谷,邑落荒蕪,故名。」 東漢、晉俱因之。南北朝劉宋省入牟。元魏因之。後齊并牟縣省入於嬴。隋開皇十六年,分嬴縣置牟城。大業初,復併入屬魯郡。唐武德四年,省嬴入博城。長安四年,以廢嬴縣復置。元和十五年,省入乾封。太和初,復置。宋屬襲慶府。金屬泰安州。元因之。明洪武元年,直隸濟南府。三年,改屬泰安州。

皇清屬濟南府泰安州編戶四十二里。

德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