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077 (1700-1725).djvu/88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

 第一百八十九卷目錄

 濟南府部彙考一

  濟南府建置沿革考

  濟南府疆域考有圖 形勝附

  濟南府星野考

職方典第一百八十九卷

濟南府部彙考一

濟南府建置沿革考      通志

本府

《禹貢》青、兗之域。《春秋》齊、魯、譚、肥、祝、盧、邿、鄒、牟諸國地。戰國時,併入於齊。秦為齊郡。漢初,為濟南國。景帝時,國除,改濟南郡,餘地又為平原、千乘、泰山、渤海諸郡,分隸於青、兗、冀三州。東漢仍復濟南國,而分泰山為濟北國,並千乘為齊國,州隸悉如西京。魏晉以後,大略相因。元魏創齊州,兼置濟南郡,治歷城。隋罷郡,以「州統縣,復改為齊郡。其平原、安德、渤海、濟北諸郡,歷數代如故。唐復為齊州、濟南郡,餘地分為棣州、樂安郡、淄州淄川郡,兗州、魯郡屬河南道,德州平原郡屬河北道。宋始為濟南府,淄州屬京東東路,襲慶府屬京東西路,濱、棣、德、滄四州屬河北東路。」 金因宋治,改隸山東東西二路。元置濟南、般陽、河間三路總管府,泰、安、德二州,屬山東東西道,而直隸中書省。明洪武初,改濟南路為府,隸山東布政使司。

皇清屬山東布政使司。領州四。縣二十六。

歷城縣:附郭。

周春秋時,譚子國。齊歷下。秦屬齊郡。《史記》:「韓信伐齊,至歷下。」 漢始置歷城。初屬齊國。文帝十六年,改為濟南國。景帝二年,廢國為郡,縣屬如初。東漢復改為國,縣屬因之。晉改國為郡,縣如故。南北朝劉宋因之。孝建二年,移青州刺史治此。大明八年,還治東陽。元魏齊州、濟南郡皆治歷城。後周因之。隋開皇初,改濟南郡為齊郡,省山茌入焉。唐仍屬齊州、濟南郡。武德二年,於平陵置譚州,并置平陵縣。八年,省營城入,尋廢。貞觀十七年,齊王祐反,平陵人不從,因更名全節。元和十五年,省全節入。宋屬濟南府。金因之。元屬濟南路總管府。明屬濟南府。

皇清屬濟南府,編戶九十八里。

章丘縣

周齊地。漢文帝四年,於此築城,封齊悼惠王子安為陽丘侯。景帝四年,嗣侯偃坐出國界,降為司寇,國除,改為陽丘縣,屬濟南郡。又分置菅縣、朝陽縣。東漢省陽丘、朝陽、猇三縣入東朝陽,屬濟南國。晉省菅縣入,屬樂安國。南北朝劉宋去「東」 字,改曰朝陽,屬齊郡。又置東魏郡,以縣屬。復析置衛國縣,屬頓丘郡。元魏以衛國屬東魏郡,朝陽屬濟南郡。後齊廢朝陽,置高唐縣於女郎山之南,因漢黃巾故城也。隋開皇六年,改衛國曰亭山,又析置朝陽。十六年,以博州亦有高唐,遂改曰章丘,又改朝陽曰臨濟,皆屬齊郡。唐屬譚州。貞觀元年州廢,屬齊州濟南郡。元和十五年,省亭山入。宋屬齊州。咸平四年,廢臨濟縣為鎮。景德三年,置清平軍。熙寧三年廢軍,即縣治置使軍。政和六年,陞州為濟南府,縣仍為屬。金因之。元屬濟南路。明屬濟南府。

皇清屬濟南府,編戶一百三里。

鄒平縣

周鄒國。漢置鄒平縣,屬濟南郡。東漢屬濟南國。曹魏因之。晉為鄒縣,屬樂安國。南北朝劉宋於梁鄒廢城置東平原郡,割其地別置平原縣為屬。元魏因之。後齊移平原縣為附郭。隋開皇三年罷郡,移平原入鄒平故城,屬齊州。十六年,復改為鄒平。大業初,周改為齊郡,鄒平仍為屬。唐武德元年,於臨濟置鄒州,而鄒平屬焉。八年,鄒州廢,屬譚州。貞觀元年,譚州又廢,屬淄州淄川郡。宋景德元年,移治廢濟陽縣,仍屬淄州。金因之。元屬濟南路。明屬濟南府。洪武十二年,割齊東、會仙二鄉屬齊東縣。十七年,割青城鄉屬青城縣。

皇清屬濟南府,編戶五十七里。

淄川縣

秦齊郡地。漢般陽縣,以在般水之陽也,屬濟南郡。東漢屬齊國。晉省入萊蕪縣。南北朝劉宋改置貝丘縣,屬東清河郡。元魏因之。後齊罷郡,乃以貝丘屬齊州。隋開皇十六年,於此置淄州《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