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077 (1700-1725).djvu/103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巨合水 按:巨里在歷城東七十里,自宋為龍山鎮,此水出鎮南五十里,曰榆科泉。逕巨里西至鎮北五里,與武原水合,故曰「巨合。」

城河 城以外盈盈皆水也。西南則趵突、金線諸泉,東南則珍珠、黑虎諸泉,城內則珍珠、劉氏諸泉,匯為明湖,達北門出,合東西兩水環而繞之。獨南方高亢,則以二閘而蓄眾泉之水焉。大清河 即濟水故道。

「小清河 ,源出濼水,環城北流,又折而東,大明湖水自內來注之,東北遶華不注山下。」 《齊乘》曰:「古濼水自華不注山,東入大清河。偽齊劉豫乃導之東行,為小清河,自歷城東逕章丘、鄒平、長山、新城,又會孝婦河,東逕高苑、博興,合時水東北至馬車瀆入海,曲行幾五百里。」 今海運久廢,河道漸淤,而其水復繇華不注東北入大清河焉。許公成名有記,見《藝文》。王季木象春《齊音》曰:「小清故道雖淤,遺址尚存。水入大清,止十八里,倘更濬寬,可通舟楫,下運蒲、青、海樂諸縣之糧,則齊城可永無饑患。」 當事屢議開濬,牽於築舍而止。余嘗謂歷城有不涸之源,此河是也。玉帶河 水出濯纓湖,分派入府庠,經啟聖祠折而西,又折而北,於崇制閣前轉而東,復入明湖。郡守樊公時英於異方建一亭,亭前匯一池,水來,潺湲有聲。今水改北流,此河遂涸。

巨冶河 詳見《巨水》,土人謂之「抬頭河」 ,流入大清。

中宮河 ,中宮鎮南,即錦川下流。置橋虞漲,置舟虞涸,行人遇秋病涉。流經崛山河,入大清。遙牆河 :遙牆西流入大清。

柳塘河 黃岡後流,經聽水入大清河。

沙河 臥牛山東北,其源東發冷水溝,西發張馬屯,流入《大清》。

雲河 擒口峪北。源出漬米、黃櫨等泉,流入中宮河。

茶臼河 齊城峪中。源出袁洪峪及冰冰臺,北流入錦陽川。

壩子河 壩子屯東,源出白泉,流入遙牆河。七里河 :城東七里,源出漿水泉,流至小莊而伏。

十里河 城南十里,源出火鬧,經月即涸。「閻家河 」 ,梨峪中源出印度泉,流入錦陽川。耙道河 ,水泊前源出張馬泊花泉,流經沙河,入「大清。」

夾河 趵突下流分之以殺其勢,會馬跑諸水繞城北流。

于家河 水屯、前稻屯之水悉仰給此河。小河 龍潭迤北,蜜脂諸泉匯為溪流。蓮塘蔬圃,相錯如繡。垂柳覆隄,遊人就浴。其流北注,稍折而西,入於「聽水。」

大明湖 城內西北隅,源出濯纓、珍珠諸泉,其地占三之一,一名西湖,繇北水門出,流,注大小清河入海。又大明湖水北注會波橋,遠通華不注。湖光浩渺,山色遙連,冬泛冰天,夏挹荷浪,秋容蘆雪,春色楊煙,鼓枻其中,如遊香國。鷗鷺點乎晴波,簫鼓助其遠韻,固江北之獨勝也。景標為《明湖泛舟》,王季木曰:「湖出城中」 ,擅奇宇內。異在恆雨不漲,久旱不涸,蛇不見,蛙不鳴,雖夾蘆為沼,有礙大觀,然蓮菱魚蔬,利用多矣。按《水經注》云:「濼北為大明湖。」 《一統志》云:「源出舜泉。」 今濼水遶城北流,向東不入城,舜泉亦止成一井不流。惟北珍珠、濯纓諸泉,北流入大明湖,而自北水門出注濼水如舊。附此以證《水經注》《齊乘》之訛。

㟙山湖 城北十五里。濼水自大明湖北流,繞於㟙華,匯為湖。李北海與杜少陵同遊㟙湖,憩歷下亭,各有詩詠。今㟙湖莽然田壤,無復煙波。蓋自偽齊劉豫自城北導之東行,因名小清河,不名㟙山湖久矣。濯纓湖 城內都司西北,本名「灰泉」 ,合北珍珠散水、濯纓、硃砂、劉氏溪亭諸泉皆匯此。周廣數畝,元憲副竹希仁改今名,後入德藩,建《濯纓亭》其上。俯視澄淵,鬚眉可鑒,楊柳交匝,金鱗游沬,龍舟蕩漾,蓋世奇觀。

漏巵湖 平陵城東諸水注之,不盈,故名。白雲湖 城東北章丘縣界,周六十里,俗名「劉郎中泊。」 有魚藕菱芡蒲葦之利。洪武間,設河泊所,歲有課入。後裁。

景陽湖 冷水溝西北

廣平湖 俱屬《德藩》。

四望湖 ,大明湖之別者。《寰宇記》云:「四望湖在縣西二百步,其水分流入城,與孝感合。」 今考: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