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067 (1700-1725).djvu/62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光耀百里。臺左右種恆春之樹,葉如蓮花。」

《燕》昭王坐「祗明」之室,升於泉昭之館。此館常有白鳳, 白鸞遶集其間。

符子朔人獻昭王以大豚,年百二十矣,人謂豕仙。王 命豕宰養六十五年,大如沙墳,足如不勝其體。王異 之,命衡官橋而量之,折十橋,豕不量。又命水官舟而 量之,其重千鈞,其巨無用。燕相謂王曰:「奚不饗之?」王 乃令膳夫烹之。夕見夢於燕相曰:「造化勞我以豕形, 食我以人穢,吾患其生久矣。仗君之靈,得化吾生,為 魯之津伯。」燕相游乎魯津,有赤龜奉璧而獻。

《淮南子》:「鄒衍事燕惠王盡忠,左右譖之王,王繫之獄, 仰天哭。夏五月,天為之下霜。」

《列子》:燕人,長於楚,老而還過晉,同行者紿晉之城,指 曰:「此燕國之城。」其人愀然變容,紿指社曰:「此若里之 社。」乃喟然而歎,指舍曰:「此若先人之廬。」乃泫然而泣, 指壟曰:「若先人墓。」其哭不自禁。同行者啞然大笑曰: 「余等紿若乃晉國爾。」其人慚。及至燕國之城社,真見 先人之廬冢,悲心更微。

《韓非子》:衛人能以棘刺之端為母猴,燕王說之,養之 以五乘之奉。王曰:「吾試觀客為棘刺之母猴。」客曰:「人 主欲觀之,必半歲不入宮,不飲酒食肉。雨霽日出視 之,晏陰之間,而棘刺之母猴乃可見也。」燕王因養衛 人,不能觀其母猴。鄭有臺下之治者,謂燕王曰:「臣,削 者也,諸微物必以削削之,而所削必大於削。今棘刺」 之端。不容削鋒。難以治棘刺之端。王試觀客之削。能 與不能可知也。

《韓非子》:燕人李季好遠出,其妻私有通於士。李突至, 士在內中,妻患之。其室婦曰:「令公子祼而解髮直出 門,吾屬佯不見也。」於是公子從其計,疾走出門。季曰: 「是何人也?」家室皆曰:「無有。」季曰:「吾見鬼乎?」婦人曰:「然。」 「為之奈何?」曰:「取五姓之矢浴之。」季曰:「諾。」乃浴以矢。一 曰浴以蘭湯。

《韓非子》:郢人有遺燕相國書者,夜書,火不明,因謂持 燭者曰:「舉燭。」云而過書舉燭,舉燭非書意也。燕相受 書而說之曰:「舉燭者,尚明也。尚明也者,舉賢而任之。」 燕相白王,大說,國以治。

《幼童傳》:「秦舞陽者,燕國人。年十二,以勇氣聞。人犯必 殺之,莫有敢近視。」

《史記》:自齊威、宣時,騶子之徒論著終始五德之運,及 秦帝始皇采用之,而宋毋忌、正伯僑、充尚、羨門子高 最後皆燕人,為方仙道形解銷化,依於鬼神之事。 《神仙傳》:「鳳綱者,漁陽人也。常采百草花,以水漬封泥 之,自正月始,盡九月末止,埋之百日,煎九火。卒死者 以藥內口中,皆立活。綱常服此藥,至數百歲不老。」 《列仙傳》:「琴高者,趙人,以鼓琴為宋康王舍人,行涓彭 之術,浮游冀州、涿郡間二百餘年。後辭入涿水中,取 龍子,與弟子期之。曰:『皆潔齋候於水旁,設祠屋。果乘 赤鯉來,坐祠中,旦有萬人觀之,留一月餘,復入水去』。」 《神仙傳》:「琴高既仙去,設祠奉之,時乘赤鯉來。」《亭 仙傳拾遺》:「陽翁伯者,盧龍人,事親以孝,葬父母」於無 終山。山高八十里,其上無水,翁伯廬於墓側,晝夜號 痛。神明感之,出泉於其墓側,因引水就官道以濟行 人。嘗有飲馬者,以白石一斗與之,令翁伯種之,當生 美玉。果生白璧,長二尺者數雙。北平徐氏有女,翁伯 欲求婚,徐謂媒者曰:「得白璧一雙可矣。」翁伯以白璧 五雙,遂壻徐氏。數年雲龍下迎,夫婦俱昇天。今謂所 居為「玉田坊。」翁伯仙去後,子孫立大石柱於田中,以 紀其事。

《水經注·陽氏譜敘》言,翁伯是周景王之孫,食采陽樊。 春秋之末,爰宅無終,因陽樊而易氏焉。愛人博施,天 祚玉田。其碑文云:「居於縣北六十里翁同之山,後路 徙於西山之下,陽公又遷焉,而受玉田之賜。情不好 寶,玉田自去。今猶謂之為玉田。」陽干寶曰:「於種石處 四角作大石柱各一丈,中央一頃之地,名曰玉田。」 《孝子傳》:北平陽公輦水作漿,以給過者,兼補履屩,不 取其直。天神化為書生,問云:何不種菜,曰:「無菜種。」即 與數升。公種之,化為白璧,餘皆為錢,公得以娶婦。 《真仙通鑑》:王次仲隱居范陽,變篆籀之體,始為隸書。 秦始皇既定天下,三詔之使,入秦不至,復命使以檻 車載之。次仲忽化一大鳥,翻然出車,使者驚拜曰:「無 復命,必見誅,惟神人閔之。」鳥徘徊空中,拔墮三翮。使 者得之以進,始皇悔恨,因名其地為落翮山。

《拾遺記》:田疇,北平人也。劉虞為公孫瓚所害,疇追慕 無已,往虞墓,設雞酒哭之,音動林野,翔鳥為之悽鳴, 走獸為之悲吟。疇臥於草間,忽有人通云:「劉幽州來, 欲與田子泰言。」疇神悟遠識,知是虞之魂。既進而拜, 疇泣不自止,因相與進雞酒。疇醉,虞曰:「公孫瓚購子 甚急,宜竄伏避害。」疇對曰:「君臣之道,生則盡其義。今 見君之靈,願得同歸九泉,骨且不朽,安可逃乎?」虞曰: 「子萬古之高士也,深慎爾。」儀奄然不見,而疇醉亦醒 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