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067 (1700-1725).djvu/57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家安砦,鴉鶻安砦,司馬臺砦,丫髻山砦,沙嶺兒砦,磚 垛子關,龍王谷關,師坡谷關,古北口關。」俱洪武年建邊城 五十五里,附牆臺一座,空心敵臺八十四座。潮河川 下關砦八:潮河第一砦,第五砦,第六砦,潮河川關第 七砦,弔馬谷砦,陡道谷砦,蠶房谷砦。俱洪武年建邊城九 十二里,空心敵臺二十七座。

三鎮邊務總要「由將軍臺十里至盧家安砦,又三里 至鴉鶻安砦山,俱險通步。又四里至司馬臺隘口,通 單騎。又六里至丫髻山,又三里至沙嶺砦,又三里至 磚垛子關,又六里至龍王谷,又十里至師坡谷,又十 里至古北口,俱外通大川,各墩空俱通騎極衝。」 《昌平山水記》:「古北口水淺則絕潮河,水大則紆迴。從 山頂」行,故石匣至古北口,計程為六十里也。宋沈括 言:「自金溝館東北行乍原乍隰三十餘里,至中頓。過 頓屈折北行峽中濟灤水,通三十餘里,鉤折投山隙 以度,所謂古北口也。時道出其西,故云然。」其曰灤水, 即今之潮河也。古北口城,在山上,周四里三百一十 步,三門。洪武十一年立守禦千戶所。三十「年,改密雲 後衛,領左、右、中、前、後五千戶所,其後以參將一人守 之。」《唐書》:檀州燕樂縣有東軍、古北二守捉,北口,長城 口也。又北八百里有吐護真河,奚王牙帳也。《金史》:「古 北口,國言曰留幹嶺。」《元史》:「古北口千戶所於檀州北 面東口置司。」唐莊宗之取幽州也,遣劉光濬克古北 口。遼太祖之取山南也,先下古北口。金之滅遼,希尹 大破遼兵於古北口。其取燕京也,蒲莧敗宋兵於古 北口。元文宗之立也,唐其勢屯古北口,撤敦追上都 兵於古北口。禿堅帖木兒之入也,太子出光熙門,東 定古北口。嘉靖中,俺荅之犯京師也,入古北口。出古 北口。故中居庸山海而制其阸塞者,古北、喜峰二口 焉。城北門外有楊業祠。業以雍熙中為雲州觀察使, 契丹陷寰州,遇於鴈門北陳家谷,力戰不支,被擒,不 食三日死,忠矣。然鴈門之北口,非古北口也,祠於斯 者誤也。

《使遼行程記》:「自檀州北行八十里,又八十里至虎北 口館。」

《日下紀聞》:按古北口亦名虎北口,而太原汾水之北, 亦有虎北口。《通鑑》:「石晉天福元年,契丹主至晉陽,陳 于汾北之虎北口。開運二年,趙延壽部曲降者言:契 丹主還至虎北口,聞晉取秦州,復擁眾南向。」是太康 之虎北口也。

王沂公《上契丹事》:「古北口兩傍峻厓,中有路,僅容車 軌。口北有鋪,彀弓連繩木,范陽防阨,契丹之所,最為 隘束。出口度得勝嶺,盤道數層,俗名思鄉嶺,八十里 至新館,過雕窠嶺、偏槍嶺,四十里至臥如來館。」 三鎮邊務總要「由古北口關五里至潮河,第一砦,邊 外大川各墩空,俱平漫,通騎極衝。又三里至第五砦, 邊外」大川各墩空,俱平漫極衝,惟柏楂山險。又一里 至第六砦,邊外大川,惟箭口安,高險不通騎。其黃榆 墩,係嘉靖庚戌俺荅入犯處。又一里至潮河川關,邊 外大川各墩空,俱通騎,極衝。又三里至第七砦,又八 里至弔馬谷,又三里至柞子谷,又十里至陡道谷,又 八里至蠶房谷。

三鎮邊務總要:「由潮河川營至石匣營四十里,石匣 營至白馬關四十里,白馬關至石塘嶺營四十里。」 《昌平山水記》:「密雲新城東北六十里為石匣城,城周 四里二百六十四步三尺,四門。城西平城有石如匣, 深不可劚,故以名。其驛自會同館東北六十里為順 義驛,七十里為密雲驛,六十里為石匣驛,先置在今 城」南里許。宣德四年,密雲中衛奏為河水所囓,徙焉。 弘治十七年,築城,自石匣城東北行十里為腰亭鋪, 入山。又十里為新開嶺,又十里為老王店。《金史》:「貞祐 二年,潮河溢,漂古北口鐵裹門關至老王谷者,此也。」 《長安客話》:「石匣營距密雲縣治六十里。洪武中建土 城,嘉靖中增築石城,屹然遂為一巨鎮」矣。

《四鎮三關志》:「石塘路關,砦二十三,東自陳家口,西抵 并連口,延袤二百五十里。白馬關下關,砦十一。陳家 谷關,東駝谷關,西駝谷關,左二關,響水谷關,白馬關, 划車嶺砦,白崖谷關,馮家谷關,營城嶺關,黃崖口關。」 俱永樂年建邊城五百五十五里,空心敵臺三十六座。石 塘嶺下,關砦十二,石塘嶺關,東石城關,西石城關,東 水谷關、大良谷砦,白道谷關,牛盆谷關,小水谷關、大 水谷關,河坊口關,神堂谷關,并連口關。俱永樂年建邊城 九十二里,附牆臺三座,空心敵臺五十九座。

三鎮邊務總要,由蠶房谷十里至陳家谷橫嶺北,平 漫,通單騎;又五里至東駝谷關,北平南險,通單騎;又 十里至西駝骨關正關,并迤東墩空,通騎衝;又三里 至左二關正關,通騎,極衝,餘通步;又十里至響水谷, 通步;又十里至白馬關正關,河口通,連騎,極衝;紅土 谷并莊窠谷,通單騎,餘通步;又三里至划車嶺正關, 「平漫通單騎。今改修邊堡。又十里至白崖谷,通步。又 十二里至馮家谷正關,并迤西六墩空,俱通單騎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