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067 (1700-1725).djvu/32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葬金山。隆慶初遷合葬二十六嬪,惟五妃葬襖兒峪, 餘俱金山。」

《野獲編》:「世宗元配為孝潔后陳氏,繼曰孝陵后方氏。」 上以方氏有定變衛護功,其崩也,梓宮先入永陵。元 宮又特祧仁宗,以孝烈神主入太廟。比穆宗登極,遷 孝潔梓宮與孝烈並祔,而上生母為孝恪后杜氏,亦 遷祔焉。永陵亦有三后同穴,一如茂陵故事矣。 《燕都游覽志》:「穆宗莊皇帝陵曰昭陵,在定陵之南,東 向。」

《昌平山水記》:昭陵在大峪山,距長陵西南四里,自七 空橋北二百許步分西為昭陵神路,長四里,路有石 橋五空,德勝口水逕焉。又西有石橋一空,陵東向,碑 亭西有橋三道,皆一空,餘如康陵,榜曰「昭陵」,碑曰「大 明穆宗莊皇帝之陵。」明樓為賊所焚,樹亡。

《芹城小志》:昭陵葬「穆宗契天隆道淵懿寬仁顯文光 武純德弘孝莊皇帝,孝懿貞惠順哲恭仁儷天襄聖 莊皇后李氏,孝安貞懿恭純溫惠佐天弘聖皇后陳 氏,孝定貞純欽仁端肅弼天祚聖皇后李氏。」

《燕都游覽志》:神宗顯皇帝陵曰「定陵,在康陵之南,東 向。」田大受《謁陵記》曰:「踰橡子嶺而北,是為定陵。」 《湧幢小品》:「神皇壽宮,皆種栝子松。」

《昌平山水記》:「定陵在大峪山,距昭陵北一里。自昭陵 五空橋東二百步,分北為定陵神路,長三里,路有石 橋三,空陵東向,碑亭東有橋三道,皆一空,制如永陵。 其不同者,門內神廚庫各三間,兩岸各七間,三重門 旁各有牆,牆有門,不升降。中門之級,殿後有石闌一 層,而寶城從左右上,榜曰:『定陵』」,碑曰「大明神宗顯皇」 《帝》之陵殿廡門為賊所焚,樹亡。

《芹城小志》:定陵葬「神宗範天合道哲肅敦簡光文章 武安仁止孝顯皇帝,孝端貞恪莊惠仁明媲天毓聖 顯皇后王氏,孝靖溫懿敬讓貞慈皇后王氏。」

《燕都游覽志》:「光宗貞皇帝陵曰慶陵,在裕陵西南,俗 傳為景泰窪是也。先是景泰中建為壽宮。英宗復辟, 景皇帝遂葬西山之麓,陵基遂虛。光宗上賓既速,倉 卒不能擇地,乃用此為陵。」

《華泉集》:「景皇帝臨御日,自建壽陵,尋毀之,後為慶陵。」 《昌平山水記》:「慶陵在天壽山西峰之右,距獻陵西北 一里,自裕陵神路小石橋下分東北為慶陵神路,長 二十餘步。有橋一道一空,制如獻陵,平刻龍鳳,殿柱 飾以金蓮。殿無後門,殿後繚以垣門一道,門北有橋 三道,皆一空。其水自殿西下。殿門西又有一小橋,為」 行者所繇。殿北過橋,有土岡,自東而來,至神路而止。 岡後周垣門三道,如獻陵寶城,東西直上,至中,復為 甬道而入,榜曰「慶陵」,碑曰「大明光宗貞皇帝之陵。」殿 門前及垣內,樹五百株。

《芹城小志》慶陵葬「光宗崇天契道英睿恭純憲文景 武淵仁懿孝貞皇帝」及「孝元昭懿哲惠莊仁合天弼 聖貞皇后郭氏,孝和恭獻溫穆徽慈皇后」王氏,孝純 淵靜慈肅皇后劉氏。

《崇禎遺錄》上諭禮部:「朕惟慶源有自,禮必隆於所生; 孝思永言,施必繇於親始。典關教化,義重彝倫,章憲 俱存,肇稱宜亟。我聖妣貞靜賢妃芬降華宗,躬膺令 德。徽音夙稟於女史,婉懿早著於青蒲。在昔皇考,毓 我弟昆,蓋華萼共輝於連枝,而顧復各勤於離裏。我 皇兄纂承祧之重,既篤於濬源;逮眇躬荷世及之庥, 亦深於惓慕。欲酬罔極,宜備追崇。正儷體之鴻稱,舉 遷祔之上典。爾禮部其會官詳議以聞。」於是尊諡聖 母孝純淵靜慈肅毗天鍾聖皇后,祔葬慶陵。

《燕都游覽志》:「熹宗悊皇帝陵曰德陵,在永陵之東北, 即永陵之虎沙也。陵獨西向,與昭、定二陵相對,旁有 竇禹錫手植槐。」

《昌平山水記》:德陵在潭子峪,距永陵東北一里。自永 陵碑亭前分北,為德陵神路,陵西南向,碑亭前有橋 三道,皆一空,制如景陵。平刻龍鳳,殿柱飾以金蓮。殿 無後門,榜曰「德陵」,碑曰「大明熹宗悊皇帝之陵。」殿、樓 門亭俱黃瓦。

《芹城小志》德陵葬「熹宗達天闡道敦孝篤友章文襄 武靖穆莊勤悊皇帝。」

《昌平山水記》:「鹿馬山有田貴妃墓,南距西山口一里。 崇禎壬午,妃薨,葬此。遣工部左侍郎陳必謙等營建, 未畢而都城失守。賊以帝后梓宮至昌平州,士民率 錢募夫葬之田妃墓內,移田妃於右,帝居中,后居左。 以田妃之槨為帝槨,斬蓬藋而封之。門外右為司禮 太監王承恩墓,以從死祔焉。」

《肅松錄》:《思陵碑》:亭南北四丈八尺,東西如之。宮門三, 距亭十一步,階三。惟中門有棟宇,廣二丈四尺,修三 丈。饗殿距門十三步,階三,無臺。殿三楹,廣七丈二尺, 修四丈二尺。內香案一,青琉璃五器全。設一神牌,高 二尺五寸,石青地,雕龍,邊以金泥之。題曰:「大明欽天 守道敏毅敦儉弘文襄武體仁致孝莊烈愍皇帝。」中 楹為煖閣,長槅六扇,中供木主三,中則莊烈愍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