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067 (1700-1725).djvu/24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方輿紀要》:「通州衛在州治南,建文四年,成祖置衛於 此。又有左右二衛,俱永樂中建。」

神武中衛亦在州治南,建文二年,燕王所置。又有定 邊衛,在州治西南,則建文四年所置也。

《通州志》:「南臺坡在舊城南闕,有元潞陽郡公李廷墓。 天啟初,水潦岸崩,墓石盡露,乃藝文監丞揭傒斯所 撰,土人錄其文,仍取土掩之。」

《燕都游覽志》:「淨業寺在通州南一十五里。」

《通州志》:「永濟寺,唐貞觀中建,明弘治間重修。善通寺, 遼乾統二年建。隆興寺,金天會七年建,三寺俱在富 河鄉。永慶寺,金大定中建。寶林寺,元大德初建。壽安 寺,遼天慶十年建,三寺俱在孝行鄉。寶光寺,舊名法 華寺,元大德元年建,在城西南次渠莊。」

《郡縣釋名》通州,取漕運通濟之義。

李東陽《重修通州新城記略》:「通州在國初為北平布 政司屬郡,舊有城。自文皇帝定都以來,肇立京府,並 置州衛,東南漕運,歲入四百萬石,析十之三,貯於州 城。既久且富,乃於城兩門外闢地為西、南二倉。景泰 間,以外警,復築城七里有奇,環而翼之,為新城。時倉 卒規制未備,高止丈餘,視舊城不及其半。比年磚石」 剝落,外內出入,可登而越也。正德辛未,流氛為患,副 都御史李貢巡撫其地,引水而環之。三周疏言:「天下 之治,與其有事而圖,孰若先事而慮。今番上京軍數 千名,方留城守,宜以其隙計工修築。工郎分司有廢 磚數十萬,宜借以供用。」上命戶部左侍郎卲君寶、兵 部左侍郎李君浩、工部右侍郎夏君昂率僚屬往相 其宜,悉如所議。貢又留罪人所贖金,為凡百費。用「新 城舊基,增築五尺,其外為甎,內實以土,上復為垛牆 六尺有咫,而長廣皆如其數。又為敵臺,其西南為甕 城,重門、懸橋,皆舊所未有。」其為役,皆分番迭作,人樂 趨事,不數月而成。

唐文獻《重修新城記略》:「通州古漁陽地。勝國前無城, 捍以籬寨。其有城,自洪武初忠敏侯孫興祖始。其奏 建二城,以護西、南二倉,自正德間總督糧儲李德始。 增修新城,自嘉靖六年中丞李貢始。重修新城,以聯 舊城。萬曆十九年,濟南晴江王公增修。」

《明一統志》:「漷縣在通州城南四十五里。」

漕河《圖志》:「漷縣在漕河之西三里。」

《遼史》:「縣本漢泉山之霍村鎮,遼每季春弋獵於延芳 淀,居民成邑就城故漷陰鎮,後改為縣。在京東南九 十里。」

《清類天文分野》之書:漷縣,漢泉州地,遼太平中改為 漷陰縣,今因舊名。

《元史》:「元初為大興府屬縣。至元十三年,陞漷州,割大 興府之武清、香河二縣來屬。」

《寰宇通志》:「明初復為縣,屬通州。」

《漷縣志》:「縣舊無城郭,正德初,知縣郭梅始築土城,周 圍二里。嘉靖二十二年增修之。門四,北拱闕,南迎薰, 東臨津,西通都。萬曆四年,始甃以甎。周圍六百二十 三丈,高一丈八尺,雉堞一千一百八十三。濠深一丈, 闊二丈五尺。崇禎八年,知縣余應召增高五尺,闊五 尺。」

漷《縣志》:「縣舊治在城南隅,元陞為州,遷於河西務。至 正間,復移舊地,改立於城東北隅。洪武五年,復為縣, 仍舊治。儒學舊在縣東南河西務,洪武四年,遷於縣 治西北隅。永樂四年,教諭楊溥葺之。正統七年,知縣 王文復葺之。天順八年,知縣賈貞復葺之。有刑部侍 郎董方碑記。」

《漷縣志》:「岳文肅公正祠在文廟東,嘉靖十年敕建。春 秋二仲月上丁,以少牢致祭。」

《漷縣志》:「獨秀園亭在縣北二里,遼司徒郭世珍建,今 廢。」

漷。《縣志》:「馬家莊飛放泊,在縣城北八里。南新莊飛放 泊,在縣南二十五里。栲栳岱飛放泊,在縣西南二十 五里。」

《漷縣志》:「天津橋,俗呼新河店橋,元總管郭汝梅建,在 縣西北二十五里。」

《方輿紀要》:「柳林,在縣西。元至元十八年,如漷州,又如 柳林。是後以柳林可游畋之地,建行宮於此。」

《方輿紀要》:「棗林,在縣西北。元致和元年,上都兵破通 州,燕帖木兒與戰於檀子山之棗林,敗之。至正十八 年,山東賊田貴攻漷州,至棗林,敗元兵。」

《帝京景物略》:「出左安門東行四十里,石橋五尺,曰弘 仁橋。橋東碧霞元君廟,西向臨橋。元君祠在北京日 加廣,麥莊橋北曰西頂,草橋曰中頂,東直門外曰東 頂,安定門外曰北頂,盛莫如弘仁。若歲四月十八日, 傳是元君誕辰,士女進香,鳴金號眾,四十里道相屬。」 《宛委餘編》。碧霞元君者,其說起於華山,上有小石池, 水冬夏不涸,因名之「玉女洗頭盆。」附會者因謂玉女 為王母第三女,又轉譌而為太山,至使嶽宗之神降 若侍衛,可笑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