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050 (1700-1725).djvu/12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按《宋史太祖本紀》不載。 按《五行志》:太祖從周世宗 征淮南,戰于江亭,有龍自水中向太祖奮躍。乾德五 年夏,京師雨,有黑龍見尾于雲際,自西北趨東南。占 主大水。明年,州府二十四水壞田廬。

開寶元年龍出井中

按《宋史太祖本紀》,「開寶元年六月辛巳,龍出單父民 家井中,大風雨,漂民舍四百區,死者數十人。」 按《五 行志》,「開寶六年四月,單父縣民王美家,龍起井中,暴 雨飄廬舍,失族屬,及壞舊鎮廨舍三百五十餘區,大 木皆折。」按紀作元年志作六年互異

開寶七年,龍見。

按《宋史太祖本紀》,不載 按《五行志》:「七年六月,棣州 有火自空墮于城北門樓,有物抱東柱,龍形,金色,足 三尺許,其氣甚腥。旦視之,壁上有煙痕,爪跡三十六。」

太宗太平興國二年白龍見

按《宋史太宗本紀》:「太平興國二年六月辛卯朔,白龍 見邠州要策池中。」

太平興國三年,金明池出龜數萬。

按《宋史太宗本紀》。不載 按《五行志》。「三年三月。鑿金 明池。既掘地。有龜出。殆踰萬數。」

至道元年海出大魚

按《宋史太宗本紀》。不載。 按《五行志》,「至道元年十二 月,廣州大魚擊海水而出。魚死,長六丈三尺,高丈餘。 至道三年,獲綠龜。」

按《宋史太宗本紀》。不載 按《玉海》。至道三年。真宗即 位。「五月甲戌。壽州貢綠龜。」

真宗大中祥符元年蒼龍見

按《宋史真宗本紀》:「大中符祥元年五月壬戌,王欽若 言,錫山蒼龍見。」

按《玉海》,「大中祥符元年五月二十八日丙午,召輔臣 于崇政殿北廊觀。中使任文慶于茅山郭真人池所 獲龍,體長二尺許,鱗細,腹如玳瑁。帝作《觀龍歌》,復送 茅山池。」

大中祥符二年,有黑龜成群。

按《宋史真宗本紀》。不載。 按《五行志》。「二年四月。有黑 龜甚眾。沿汴水而下。」

大中祥符四年,龍見。

按:《宋史真宗本紀》:「四年六月丙午,亳州二龍見。 大中祥符五年龍見。」

按:《宋史真宗本紀》:「五年冬十月辛巳,龍見雲中。 大中祥符六年,黑龍見。」

按:《宋史真宗本紀》:「六年六月壬戌,趙州黑龍見。」

天禧三年龍見

按:《宋史真宗本紀》:「天禧三年八月丁亥,滑州龍見。」

仁宗至和元年獲毛龜

按《宋史仁宗本紀》。不載 按《五行志》。至和元年二月, 信州貢綠毛龜。

徽宗大觀元年獲兩首龜

按《宋史徽宗本紀》,不載。 按《五行志》:大觀元年閏十 月丙戌,都水使者趙震行河,得兩首龜,以為瑞。蔡京 信之,曰:「此齊小白,所謂象罔見之而霸者也。」鄭居中 曰:「首豈容有二而京主之意殆不可測。」帝命棄龜金 明池。

政和四年瑞州進六目龜

按《宋史徽宗本紀》不載 按《五行志》云云。

政和五年,博州進白龜。

按《宋史徽宗本紀》不載 按《五行志》云云。

政和七年,有「魚落殿中省。」

按《宋史徽宗本紀》不載。 按《五行志》。「政和七年夏中, 有二魚落殿中省廳屋上。」

宣和元年有物如龍見京師

按《宋史徽宗本紀》,「宣和元年五月丙午朔,有物如龍 形,見京師民家。」 按《五行志》:「宣和元年夏雨,晝夜凡 數日。及霽,開封縣前茶肆中有異物如犬大,蹲踞臥 榻下。細視之,身僅六七尺,色蒼黑,其首類驢,兩頰作 魚頷,而色正綠,頂有角,坐極長,于其際始分兩岐,聲 如牛鳴,與世所繪龍無異。茶肆近軍器作坊,兵卒來 觀」,共殺食之。已而京城大水,訛言「龍復讎」云。

高宗紹興 年龍入朱勝非舟中旌忠廟金蛇出

按《宋史高宗本紀》不載。 按《五行志》:「紹興初,朱勝非 出守江州,過梁山,龍入其舟,纔長數寸,赤背綠腹,白 尾黑爪甲,目有光。近龍孽也。」 又按志:「行都柴垛橋 旌忠廟,三蛇出沒庭廡,大者盈尺,方鱗金色,首脊有 金錢。遇霽,或變化數百于蕉卉間。廟徙而蛇孽亦絕。 紹興八年,雨冰龜。」

按《宋史高宗本紀》不載。 按《五行志》:「八年五月,汴京 太康縣大雷雨,下冰龜數十里,隨大小皆龜形,具手 足卦文。」

紹興十八年,漳浦巨魚見。

按《宋史高宗本紀》不載。 按《五行志》:「十八年漳浦縣 崇照監場海岸連有巨魚,高數丈,割其肉數百車,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