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043 (1700-1725).djvu/49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雹災部彙考二

孝王七年冬大雨雹江漢冰

按《史記周本紀》。不載。 按《竹書紀年》云云。

十三年,封非子為附庸,邑之秦。「大雨雹,牛馬凍死,江 漢冰。」

按《史記周本紀》。不載。 按前編云云。按前編所書即竹書七年事事

《同年異》,不知何據,姑兩存之以備考。

夷王七年冬雨雹大如礪

按《史記周本紀》。不載。 按《竹書紀年》云云。

襄王二十一年魯大雨雹

按《春秋》魯僖公二十九年:「秋,大雨雹。」 按《左傳》,「為災 也。」

大全《正蒙》曰:「凡陰氣凝聚,陽在內者不得出,則奮擊而為雷霆。陽在外者不得入,則周旋不舍而為風,和而散則為霜雪雨露;不和而散則為戾氣曀霾。陰常散緩,受交于陽,則風雨調,寒暑正。雹者,戾氣也。陰脅陽,臣侵君之象。當是時,僖公即位日久,季氏世卿,公子遂專權,政在大夫,萌于此矣。」

按《漢書五行志》,「釐公二十九年秋,大雨雹。」劉向以為, 盛陽雨水,溫煖而湯熱,陰氣脅之不相入,則轉而為 雹;盛陰雨雪,凝滯而冰寒,陽氣薄之不相入,則散而 為霰。故沸湯之在閉器而湛于寒泉則為冰,及雪之 銷,亦冰解而散。此其驗也。故雹者陰脅陽也,霰者陽 薄陰也,《春秋》不書霰者,猶月食也。釐公末年,信用公 子遂,遂專權自恣,將至于殺君,故陰脅陽之象見。釐 公不寤,遂終專權。後二年,殺子赤,立宣公。《左氏傳》曰: 「聖人在上無雹,雖有不為災。」說曰:「凡物不為災,不書, 書大言為災也。」凡雹,皆冬之愆陽,夏之伏陰也。

景王六年魯大雨雹

按《春秋》,「魯昭公三年冬,大雨雹。」

按:《漢書五行志》:昭公三年,「大雨雹。是時季氏專權脅 君之象見。昭公不寤,後季氏卒逐昭公。」

《景王》七年正月,「魯大雨雹。」

按《春秋》魯昭公四年,大雨雹。 按《左傳》,季武子問于 申豐曰:「『雹可禦乎』?對曰:『聖人在上無雹,雖有不為災。 古者日在北陸而藏冰,西陸朝覿而出之,其藏冰也。 深山窮谷,固陰沍寒,于是乎取之,其出之也。朝之祿 位賓客喪祭,于是乎用之,其藏之也。黑牡秬黍,以享 司寒,其出之也;桃弧棘矢,以除其災,其出入也。將食 肉之祿,冰皆與焉。大夫命婦喪,浴用冰,祭寒而藏之, 獻羔而啟之,公始用之,火出而畢賦。自命夫命婦至 于老疾,無不受冰。山人取之,縣人傳之,輿人納之,隸 人藏之。夫冰以風壯而以風出,其藏之也周,其用之 也遍,則冬無愆陽,夏無伏陰,春無凄風,秋無苦雨,雷 出不震,無菑霜雹,厲疾不降,民不夭札』。」今藏川池之 冰,棄而不用,風不越而殺,雷不發而震,雹之為災,誰 能禦之?《七月》之《卒章》,藏冰之道也。

胡傳「陰陽之氣和而散,則為霜雪雨露;不和而散,則為戾氣。」曀,霾。雹,戾氣也。陰脅陽,臣侵君之象。當是時,季孫宿襲位世卿,將毀中軍,專執兵權,以弱公室,故數月之間,再有大變。申豐,季氏之孚也,不肯端言其事,故暴揚于朝,歸咎藏冰之失。夫山谷之冰,藏之也周,用之也遍。亦古者本末備舉,燮調之一事耳。謂能使四時無愆伏凄苦之變,雷出不震,無菑霜雹,則亦誣矣。意者昭公遇災而懼,以禮為國行其政令,無失其民,雹之災也,庶可禦也。不然,雖得藏冰之道,合于《豳風七月》之詩,其將能乎?

按《漢書五行志》,昭公四年正月,大雨雹。劉向以為昭 取于吳而為同姓,謂之吳孟子。君行于上,臣非于下, 又三家已強,皆賤公行,慢侮之心生。董仲舒以為季 孫宿任政,陰氣盛也。

文帝後七年雨雹

按《漢書。文帝本紀》。不載 按《風俗通》。「文帝即位二十 三年,雨雹如桃李。深者厚三尺。」

景帝二年雨雹

按《史記景帝本紀》:「二年秋,衡山雨雹,大者五寸,深者 二尺。」

中元年,雨雹。

按:《史記景帝本紀》:「中元年,衡山、原都雨雹,大者尺八 寸。」

中六年三月,雨雹。

按:《史記景帝本紀》云云。

武帝元光元年雨雹

按《漢書武帝本紀》。不載。 按《董膠西文集》。「元光元年 二月。京師雨雹。」按西京雜記作七月

元鼎三年夏四月雨雹

按:《漢書武帝本紀》云云。

元封三年冬十二月雪雨雹大如馬頭

按《漢書武帝本紀》。不載。 按《五行志》云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