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034 (1700-1725).djvu/25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五釐;初二日乙亥,景七丈三尺八寸七分一釐五毫。 用甲午、癸酉景相減,癸巳、甲午景相減,如前推之,亦 同。若以壬申、癸酉景相減為法,推之亦同。此取至前 後十八九日景。若用癸巳與甲戌景相減,以壬辰、癸 巳景相減,推之;或癸巳、甲午景相減,推之;或用甲戌、 癸酉景相減,推之;或甲戌、乙亥景相減,推之;或以壬 辰、乙亥景相減,用壬辰、癸巳景相減,推之,並同。此取 至前後二十日景,十月十六日庚寅,景,七丈三尺一 分五釐;十二月初三日丙子,景七丈三尺三寸二分; 初四日丁丑,景七丈二尺八寸四分二釐五毫。用庚 寅、丁丑景相減,以丙子、丁丑景相減,推之,亦同。此取 至前後二十三日景。十月十四日戊子,景七丈一尺 九寸二分二釐五毫;十五日己丑,景七丈二尺四寸 六分九釐。十二月初五日戊寅,景七丈二尺二寸七 分二釐五毫。用己丑、戊寅景相減,以戊子、己丑景相 減推之。或用己丑、庚寅相減推之,亦同。此取至前後 二十四日景。十月初七日辛巳,景六丈七尺七寸四 分五釐。初八日壬午,景六丈八尺三寸七分二釐五 毫。初九日癸未,景六丈八尺九寸七分七釐五毫。十 二月十二日乙丑,景六丈八尺一寸四分五釐。用壬 午、乙丑景相減,以辛巳、壬午相減,推之,壬午、癸未景 相減,推之亦同。此取「至前後三十一二日景。」十月乙 亥朔,景六丈三尺八寸七分;十二月十八日辛卯,景 六丈四尺二寸九分七釐五毫;十九日壬辰,景六丈 三尺六寸二分五釐。用乙亥、壬辰景相減,以辛卯、壬 辰景相減,推之亦同。此取至前後三十八日景;九月 二十二日丙寅,景五丈七尺八寸二分五釐;十二月 二十八日辛丑,景五丈七尺五寸八分;二十九日壬 寅,景五丈六尺九寸一分五釐。用丙寅、辛丑景相減, 以辛丑、壬寅景相減,推之,亦同。此取至前後四十七 八日景;九月二十日甲子,景五丈六尺四寸九分二 釐五毫。至十二月二十九日壬寅,景五丈六尺九寸 一分五釐。至十七年正月癸卯朔,景五丈六尺二寸 五分。用甲子、癸卯相減,壬寅、癸卯景相減,推之亦同。 此取至前後五十日景。

「右以累年推測到冬夏二至時刻為準」,定擬至元十 八年辛巳歲前冬至,當在己未日夜半後六刻,即丑 初一刻。

世祖至元十六年二月王恂請增高銅表分置監候官從之三月遣郭守敬測驗晷景

按《元史世祖本紀》,至元十六年「春二月癸未。太史令 王恂等言,建司天臺於大都。儀象圭表皆銅為之。宜 增銅表。高至四十尺,則景長而真。又請上都、洛陽等 五處分置儀表。各選監候官。從之。三月庚戌。敕郭守 敬繇上都、大都歷河南府抵南海,測驗晷景。」按《郭 守敬傳》,十六年改局為太史院。以恂為太史令。守敬 為同知太史院事,給印章,立官府及奏進儀表式,守 敬當帝前指陳理致,至於日晏,帝不為倦。守敬因奏: 「唐一行開元間令南宮說《天下測景書》中見者凡十 三處。今疆宇比唐尤大,若不遠方測驗,日月交食分 數時刻不同,晝夜長短不同,日月星辰去天高下不 同,即日測驗。人少可先南北立表,取直」測景。帝可其 奏,遂設監候官一十四員,分道而出。東至高麗,西極 滇池,南踰朱崖,北盡鐵勒。四海測驗,凡二十七所。 按《天文志》,「南海,北極出地一十五度,夏至景在表南 長一尺一寸六分。 衡嶽,北極出地二十五度,夏至 日在表端無景。嶽臺,北極出地三十五度,夏至晷 景長一尺四寸八分。和林,北極」出地四十五度,夏 至晷景長三尺二寸四分;鐵勒,北極出地五十五 度,夏至晷景長五尺一分;北海,北極出地六十五 度,夏至晷景長六尺七寸八分。大都,北極出地四 十度太強,夏至晷景長一丈二尺三寸六分;上都, 北極出地四十三度少;北京,北極出地四十二度 強;益都,北極出地三十七度少;登州,北極出地 三十八度少。高麗,北極出地三十八度少。西京, 北極出地四十度少。太原,北極出地三十八度少。 安西府,北極出地三十四度半強。興元,北極出 地三十三度半強。成都,北極出地三十一度半強。 西涼州,北極出地四十度強。東平,北極出地三 十五度太。大名,北極出地三十六度。南京,「北極 出地三十四度太強。河南府、陽城,北極出地三十 四度太弱。揚州,北極出地三十三度。鄂州,北極 出地三十一度半。吉州,北極出地二十六度半。 雷州,北極出地二十度太。瓊州,北極出地一十九 度太。」

至元十七年,新曆成郭守敬等奏上考正測影事 按《元史世祖本紀》不載按《元史紀事本末》:至元十 七年新曆成郭守敬與諸太史同上奏曰:「帝王之事 莫重於曆。我朝統一六合,肇造區夏,專命臣等改治 新曆。臣等用創造簡儀高表,憑測到實數所攷正者, 一曰冬至。自丙子年立冬後,依每日測到晷景,逐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