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034 (1700-1725).djvu/23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分,別創為《景符》,以取實景。其制以銅葉,博二寸,長加 博之二,中穿一竅,若針芥然。以方圓為趺,一端設為 機軸,令可開閤,榰其一「端,使其勢斜倚,北高南下,往 來遷就於虛景之中,竅達日光,僅如米許,隱然見橫 梁於其中。」舊法以表端測晷,所得者日體上邊之景, 今以橫梁取之,實得中景,不容有毫末之差。地中八 尺表景,冬至長一丈三尺有奇,夏至尺有五寸。今京 師長表,冬至之景七丈九尺八寸有奇,在八尺表則 一丈五「尺九寸六分;夏至之景,一丈一尺七寸有奇; 在八尺,表則二尺三寸四分。雖晷景長短,所在不同, 而其景長為冬至,景短為夏至,則一也。惟是氣至時 刻,攷求不易。蓋至日氣正,則一歲氣節從而正矣。」劉 宋祖沖之嘗取至前後二十三四日間晷景,折取其 中,定為冬至,且以日差比課,推定時刻。宋皇祐間,周 琮則取立冬、立春二日之景,以為去至既遠,日差頗 多,易為推攷。紀元以後諸曆,為法加詳,大抵不出沖 之之法。新「曆積日絫月實測中晷,自遠日以及近日, 取前後日率相埒者,參攷同異,初非偏取一二日之 景,以取數多者為定實,減《大明曆》一十九刻二十分, 仍以累歲實測中晷日差分」《寸定擬二至時刻》於後。 推至元十四年丁丑歲冬至,其年十一月十四日己 亥,景長七丈九尺四寸八分五釐五毫;至二十一日 丙午,景長七丈九尺五寸四分一釐;二十二日丁未, 景長七丈九尺四寸五分五釐。以己亥、丁未二日之 景相校,餘三分五釐為晷差,進二位;以丙午、丁未二 日之景相校,餘八分六釐為法除之,得三十五刻;用 減相距日八百刻,餘七百六十五刻;折取其中,加半 日刻,共為四百三十二刻半,百約為日,得四日;餘以 十二乘之,百約為時,得三時;滿五十又作一時,共得 四時;餘以十二收之,得三刻。命初起距日己亥算外, 得癸卯日辰初三刻,為丁丑歲冬至。此取至前後四 日景。十一月初九日甲午,景七丈八尺六寸三分五 釐五毫;至二十六日辛亥,景七丈八尺七寸九分三 釐五毫;二十七日壬子,景七丈八尺五寸五分。以甲 午、壬子景相減,復以辛亥、壬子景相減,準前法求之, 亦得癸卯日辰初三刻至二十八日癸丑,景七丈八 尺三寸四釐五毫。用壬子、癸丑二日之景,與甲午景, 準前法求之,亦合。此取至前後八九日景。十一月丙 戌朔,景七丈五尺九寸八分六釐五毫;二日丁亥,景 七丈六尺三寸七分七釐;至十二月初六日庚申,景 七丈五尺八寸五分一釐。準前法求之,亦在辰初三 刻。此取至前後一十七日景。十一月二十一日丙子, 景七丈九寸七分一釐。至十二月十六日庚午,景七 丈七寸六分。十七日辛未,景七丈一寸五分六釐五 毫。準前法求之,亦得辰初三刻。此取至前後二十七 日景。六月初五日癸亥,景一丈三尺八分。距十五年 五月癸未朔,景一丈三尺三分八釐五毫。初二日甲 申,景一丈二尺九寸二分五毫。準前法求之,亦合。此 取至前後一百六十日景。

推十五年戊寅歲夏至,五月十九日辛丑,景一丈一 尺七寸七分七釐五毫;距二十八日庚戌,景一丈一 尺七寸八分;二十九日辛亥,景一丈一尺八寸五釐 五毫。用辛丑、庚戌二日景相減,餘二釐五毫,進二位 為實。復用庚戌、辛亥景相減,餘二分五釐五毫為法。 除之,得九刻。用減相距日九百刻,餘八百九十一刻; 半之,加半日刻,百約,得四日;餘以十二乘之,百約,得 十一時;餘以十二收為刻,得三刻。命初起距日辛丑, 算外,得乙巳日亥正三刻夏至。此取至前後四日景。 十四年十二月十五日己巳,景七丈一尺三寸四分 三釐;距十五年十一月初二日辛巳,景七丈七寸五 分九釐五毫;初三日壬午,景七丈一尺四寸六釐。用 己巳、壬午景相減,以辛巳、壬午景相減,除之,亦合。此 用至前後一百五十六日景。十四年十二月十二日 丙寅,景七丈二尺九寸七分二釐五毫。十三日丁卯, 景七丈二尺四寸五分四釐五毫。十四日戊辰,景七 丈一尺九寸九釐。距十五年十一月初四日癸未,景 七丈一尺九寸五分七釐五毫。初五日甲申,景七丈 二尺五寸五釐。初六日乙酉,景七丈三尺三分三釐 五毫。前後互取,所得時刻皆合。此取至前後一百五 十八、九日景。十四年十二月初七日辛酉,景七丈五 尺四寸一分七釐。初八日壬戌,景七丈四尺九寸五 分九釐五毫。初九日癸亥,景七丈四尺四寸八分六 釐。距十五年十一月初九日戊子,景七丈四尺五寸 二分五毫;初十日己丑,景七丈五尺三釐五毫;十一 日庚寅,景七丈五尺四寸四分九釐五毫。以壬戌、己 丑景相減為實,以辛酉、壬戌景相減為法,除之。或以 壬戌、癸亥景相減,或以戊子、己丑景相減,若己丑、庚 寅景相減,推前法求之,皆合。此取至前後「一百六十 三四日景。」

推十五年戊寅歲冬至,其年十一月十九日戊戌,景 七丈八尺三寸一分八釐五毫;距閏十一月初九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