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034 (1700-1725).djvu/22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考證

按《宋史光宗本紀》不載。 按《律曆志》,紹熙四年,布衣

王孝禮言,「今年十一月冬至日,景表當在十九日壬 午,《會元曆》注乃在二十日癸未,係差一日。《崇天曆》癸 未日冬至,加時在酉初七十六分,《紀元曆》在丑初一 刻六十七分,《統元曆》在丑初二刻二分,《會元曆》在丑 初一刻二百四十分。迨今八十有七年,常在丑初一 刻不減,而反增。《崇天曆》實天聖二年造;《紀元曆》崇寧 五年造,計八十二年。是時測景驗氣,知冬至後天,乃 減六十七刻半,方與天道協。其後陳得一造《統元曆》, 劉孝榮造《乾道》《淳熙》《會元》三曆,未嘗測景,苟弗立表 測景,莫識其差。乞遣官令太史局以銅表同孝禮測 驗。」朝廷雖從之,未暇改作。

元置正方案圭表景符闚几測驗等器定擬二至晷景

按《元史天文志》:「正方案,方四尺,厚一寸,四周去邊五 分為水渠。先定中心畫為十字,外抵水渠,去心一寸 畫為圓規,自外寸規之,凡十九規。外規內三分畫為 重規,遍布周天度中為圓徑二寸,高亦如之。中心洞 底植臬,高一尺五寸,南至則減五寸,北至則倍之。凡 欲正四方,置案平地,注水於渠,視平乃植臬於中,自 臬景西入外規,即識以墨影,少移輒識之,每規皆然, 至東出外規而止。凡出入一規之交,皆度以線,屈其 半以為中,即所識與臬相當。且其景最短,則南北正 矣。」復遍閱每規之識,以審定南北,南北既正,則東西 從而正。然二至前後,日軌東西行,南北差少,即外規 出入之景以為東西,允得其正。當二「分前後,日軌東 西行,南北差多,朝夕有不同者,外規出入之景,或未 可憑,必取近內規景為定,仍校其累日則愈真。」又測 用之法,先測定所在北極出地度,即自案地平以上 度如其數,下對南極入地度,以墨《斜經》中心界之,又 橫截中心斜界為十字,即天腹赤道斜勢也。乃以案 側立懸繩取正。凡置儀象,皆以此為準。圭表以石 為之,長一百二十八尺,廣四尺五寸,厚一尺四寸,座 高二尺六寸。南北兩端為池,圓徑一尺五寸,深二寸, 自表北一尺,與表梁中心上下相直。外一百二十尺, 中心廣四寸,兩旁各一寸,畫為尺寸分,以達北端。兩 旁相去一寸為水渠,深廣各一寸,與南北兩池相灌, 通以取「平。表長五十尺,廣二尺四寸,厚減廣之半,植 於圭之南端。圭石座中,入地及座中一丈四尺,上高 三十六尺,其端兩旁為二龍半身,附表上檠橫梁,自 梁心至表顛四尺,下屬圭面,共為四十尺。梁長六尺, 徑三寸,上為水渠以取平。兩端及中腰各為橫竅,徑 二分,橫貫以鐵,長五寸,繫線合於中,懸錘取」正,且防 傾墊。按:表短則分寸短促,尺寸之下所謂分秒太半 少之數,未易分別。表長則分寸稍長,所不便者景虛 而淡,難得實影。前人欲就虛景之中考求真實,或設 望筩,或置小表,或以木為規,皆取端日光下徹表面。 今以銅為表,高三十六尺,端挾以二龍,舉一橫梁,下 至圭面共四十尺,是為八尺之表,五圭表刻為尺寸。 舊一寸,今申而為五,釐毫差易分別。《景符》之制,以 銅葉博二寸,長加博之二,中穿一竅,若針芥然,以方 「為趺,一端設為機軸,令可開闔。榰其一端,使其勢 斜倚,北高南下,往來遷就於虛梁之中,竅達日光,僅 如米許,隱然見橫梁於其中。舊法以表端測晷,所得 者,日體上邊之景。今以橫梁取之,實得中景,不容有 毫末之差。」至元十六年己卯夏至晷景,四月十九日 乙未,景一丈二尺三寸六分九釐五毫。至元十六年 己「卯冬至晷景」,十月二十四日戊戌,景七丈六尺七 寸四分。闚几之制,長六尺,廣二尺,高倍之;下為趺, 廣三寸,厚二寸,上廣四寸,厚如趺。以板為面,厚及 寸。四隅為足,撐以斜木,務取正方面中開明竅,長四 尺,廣二寸,近竅兩旁一寸分畫為尺,內三寸刻為細 分,下應圭面几面上至梁心二十六尺,取以為準。闚 限各各長二尺四寸,廣二寸,脊厚五分。兩刃斜閷,取 其於几面,相符著限。兩端厚廣各存二寸,銜入几。 「俟星月正中,從几下仰望,視表梁南北以為識,折取 分寸中數,用為直景。又於遠方同日闚測取景數以 推星月高下也。」按《曆志》,天道運行,如環之無端,治 曆者必就陰消陽息之際,以為立法之始。陰陽消息 之機,何從而見之?惟候其日晷進退,則其機將無所 遁。候之之法,不過植表測景,以究其氣至之始。智作 能「述,前代諸人,為法略備。苟能精思密索,心與理會, 則前人述作之外,未必無所增益。」舊法擇地平衍,設 水準繩墨,植表其中,以度其中晷。然表短促尺寸之 下,所為分秒,太半少之數,未易分別。表長則分寸稍 長。所不便者景虛而淡,難得實景。前人欲就虛景之 中,改求真實,或設望筩,或置小表,或以「木為規,皆取 表端日光下徹圭面。今以銅為表,高三十六尺,端挾 以二龍,舉一橫梁,下至圭面,共四十尺,是為八尺之 表五。」圭表刻為尺寸,舊寸一,今申而為五,釐毫差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