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032 (1700-1725).djvu/93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洪武二十四年四月鑄渾天儀。」

按:《明大政紀》云云。

洪武二十九年十一月,詔鑄渾天儀。

按:《明大政紀》云云。

英宗正統二年監正皇甫仲和等上奏乞令本監官往南京以木如式造渾天等儀赴北京用銅鑄造從之

按《明英宗實錄》:「正統二年二月,行在欽天監監正皇 甫仲和等奏,南京觀星臺設渾天儀、璿璣、玉衡、簡儀、 圭表,以闚測七政行度,陵犯遲留,伏逆北京齊化門 城上觀測,未有儀象,乞令本監官一人,往南京督匠, 以木如式造之,赴北京較北極出地高低準驗,然後 用銅鑄造,庶占象不失。」從之。

正統四年十月,造「渾天儀、璿璣、玉衡簡儀。」

按《明英宗實錄》云云。

正統七年,作「渾天簡儀」等器。

按《五雜俎》:「京師城東偏有觀象臺,高五丈許,其上有 渾天儀一具,如世所圖璇璣者,皆鑄銅為器,四柱以 銅龍,架而懸之,製作精巧。又有簡儀一具,狀相似而 省十之七,只周遭數道而已。玉衡一,亦銅為之,如尺 而首尾皆曲。有二孔,對孔直窺,以候中星。又有銅毬 一,左右轉旋,以象天體。以方函盛之,函四周作二十」 八宿真形,南面有御製銘,正統七年作也。臺下小室 有量天尺,鑄銅人捧尺。北面室穴其頂以候日中,測 景之長短,冬至後可得一丈七尺,夏至後可得二尺 云中為紫微殿,殿傍有銅壺滴漏一器,然皆不注水, 徒虛具耳。

正統十一年奏准、修造《簡儀》等器。

按《明會典》。「正統十一年,奏准簡儀修刻黃道等度。圭 表壺漏。俱如南京舊制。又造晷影堂。以便窺測調品。」

代宗景泰六年造簡儀銅壺

按《明會典》云云。

景泰 年,欽天監奏「徙觀星臺。」六年,簡儀成以《勞擾》 罷徙。

按《明代宗實錄》,景泰中,欽天監奏,「觀星臺在東城上, 喧擾不便,而屋宇牆壁多壞,乞徙至東長安街。臺基 廠則高與西長安街二塔相對,足為青龍白虎之象, 於堪輿家所言,形勢相宜。」帝允其請。六年三月,造內 觀象臺《簡儀》成。八月,以勞擾罷徙。

憲宗成化十九年禮部尚書周洪謨奏改造璿璣玉衡從之

按《明大政紀》:「成化十九年正月,禮部尚書周洪謨奏, 乞改造璿璣玉衡,以備占候,從之。」

洪謨言:「《書》載《璿璣玉衡》,《蔡傳》不得其制,乞改造。」 既成,有羊酒、寶鈔之賜。其手製圖,以木代之,規制工巧,識者服其精。

孝宗弘治二年奏准渾天修造黃道度分

按《明會典》云云。

弘治十四年十二月,欽天監監正吳昊奏,「改造觀象 臺及修儀器。」從之。

按《明孝宗實錄》,「先是欽天監監正吳昊請改造觀象 臺原製渾儀。及修改簡儀,禮部請命監正張紳議之。 紳謂原製渾儀時未經校勘,黃赤二道相交於奎軫, 不合今之四正陽經,故南北圓軸不合兩極入地度 陰緯,而其東西闚管又不與太陽出沒相當,是以推 驗無準。從前不用簡儀,雖用以測驗,然當時鑄造雲 柱頗短小,亦稍不合天樞,故推測經星去極,亦有差 謬。今改造渾儀,宜以赤黃二道改交於壁軫,則與今 之《四正陽經》相合,而圓軸闚管亦無不相合相當者。 《簡儀》雲柱則比舊少加高大足矣。」禮部復請令紳等 呈木樣。至是樣成,禮部請如昊等所奏,從之。

世宗嘉靖二年九月修觀象臺占風竿及渾天儀簡儀

按《明世宗實錄》云云。

愍帝崇禎七年十一月儀器告成上命太監盧維寧魏征至局驗之

按《明紀事本末》:「崇禎七年冬十一月,日晷星晷儀器 告成,上命太監盧維寧、魏征至局驗之。」先是西儒羅 雅谷、湯若望在曆局造測儀六式:一曰象限懸儀,二 曰平面懸儀,三曰象限立運儀,四曰象限座正儀,五 曰象限大儀,六曰三直游儀。復有弩儀、弧矢儀、紀限 儀諸器,不概錄。

皇清

康熙十三年

《大清會典》。康熙十三年。

進呈製造新儀器六座。繪圖表次為十六卷。名曰:

《新製靈臺儀象志》
 又一觀象臺上舊列簡儀

渾儀天體,下有晷景堂表、壺漏。康熙十三年,將舊儀存貯臺下,用新製各儀六座安設臺上:一為黃道經緯儀一、為赤道經緯儀一、為地平經緯儀一、為象限儀一、為紀限儀一、為天體儀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