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032 (1700-1725).djvu/85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神宗熙寧六年六月司天監陳繹言渾儀尺度與法不合詔依新式製造

按:《宋史神宗本紀》不載。 按《律曆志》:神宗熙寧六年 六月,提舉司天監陳繹言:「渾儀尺度與《法要》不合,二 極赤道四分不均,規環左右距度不對,游儀重澀難 運,黃道映蔽,橫簫游規璺裂,黃道不合天體,天樞內 極星不見。天文院渾儀尺度及二極赤道四分各不 均,黃道、天常環月道映蔽,橫簫及月道不與天合,天 常環相攻難轉,天樞內極星不見,皆當因舊修整。新 定渾儀,改用古尺均賦,辰度規環輕利,黃赤道天常 環並側置,以北際當天度,省去月道,令不蔽橫簫,增 天樞為二度半,以納極星規環。二極各設環樞,以便 遊運。」詔依新式製造,置於司天監測驗,以較疏密。 熙寧七年,作渾儀。

按:《宋史神宗本紀》,七年夏六月丁亥,作渾儀。 按《天 文志》:熙寧七年七月,沈括上渾儀、浮漏、景表三議。渾 儀議曰:「五星之行有疾舒,日月之交有見匿,求其次 舍,經劘之會,其法一寓於日。冬至之日,日之端南者 也。日行周天,而復集於表銳,凡三百六十有五日四 分,日之幾一而謂之歲。周天之體,日別之謂之度。度 之」離,其數有二:「日行則舒則疾,會而均,別之曰赤道 之度」;日行自南而北,升降四十有八度而迤,別之曰 「黃道之度。」度不可見,其可見者星也。日月五星之所 由有星焉。當度之晝者,凡二十有八而謂之舍。舍所 以潔度,度所以生數也。度在天者也。為之璣衡,則度 在器。度在器,則日月五星可摶乎器中,「而天無所豫 也。天無所豫,則在天者不為難知也。自漢以前,為曆 者必有璣衡以自驗跡,其後雖有璣衡而不為曆作, 為曆者亦不復以器自考,氣朔星緯,皆莫能知其必 當之數。至唐僧一行改《大衍曆法》,始復用渾儀參實, 故其術所得,比諸家為多。」臣嘗歷考古今儀象之法, 《虞書》所謂璿璣玉衡,唯鄭康成粗記其法。至洛下閎 製圓儀,賈逵又加黃道,其詳皆不存於書。其後張衡 為銅儀,於密室中以水轉之,蓋所謂渾象,非古之璣 衡也。吳孫氏時,王蕃、陸績皆嘗為儀及象其說,以謂 舊以二分為一度,而患星辰稠穊;張衡改用四分,而 復推重難運。故蕃以三分為度,周丈有九寸五分寸 之三,而「具黃赤道焉。」績之說,以天形如鳥卵,小橢,而 黃赤道短長相害,不能應法。至劉曜時,南陽孔挺製 銅儀,有雙規,規正距子午以象天,有橫規判儀之中 以象地,有特規斜絡天腹以候赤道,南北植幹以法 二極,其中乃為游規窺管。劉曜太史令晁崇、斛蘭皆 嘗為鐵儀,其規有六四常定以象地,一象赤道,其二 象二極,乃是《挺》所謂雙規者也。其制與挺法大同,唯 南北柱曲抱雙規,下有縱橫水,平以銀,錯星度小變 舊法,而皆不言有黃道,疑其失傳也。唐李淳風為圓 儀三重:其外曰六合,有天經雙規、金渾緯規、金常規。 次曰三辰,轉於六合之內,圓徑八尺,有璿璣規、月游 規,所謂璿璣者,黃、赤道屬焉。「又次曰四游,南北為天 樞,中為游筩,可以升降游轉,別為月道,傍列二百四 十九交,以攜月游。」一行以為難用,而其法亦亡。其後, 率府兵曹梁令瓚更以木為游儀,因淳風之法,而稍 附新意。詔與一行雜校得失,改鑄銅儀,古今稱其詳 確。至道中,初鑄渾天儀於承天監,多因斛蘭、晁崇之 法。皇祐中,改鑄銅儀于天文院,姑用令瓚一行之論, 而去取交有失得。臣今輯古今之說,以求數象,有不 合者十有三事,其一舊說以謂今中國於地為東南, 當令西北望極星,置天極不當中北。又曰天常傾西 北,極星不得居中。臣謂以中國規觀之,天常北倚可 也,謂極星偏西則不然,所謂東西南北者,何從而得 之?豈不以日之所出者為東,日之所入者為西乎?臣 觀古之候天者,自安南都護府至浚儀太岳臺,纔六 千里,而北極之差凡十五度,稍北不已,庸詎知極星 之不直人上也?臣嘗讀《黃帝素書》,立於午而面子,立 於子而面午,至於自卯而望酉,自酉而望卯,皆曰北 面。立於卯而負酉,立於酉而負卯,至於自午而望南, 自子而望北,則皆曰「南面。」臣始不論其理。逮今思之, 乃常以天中為北也。常以天中為北,則蓋以極星常 居中天也,《素問》尤為善言天者。今南北纔五百里,則 北極輒差一度以上。而東西南北數千里間,日分之 時候之,日未嘗不出於卯半而入於酉半,則又知天 樞既中,則日之所「出者定為東,日之所入者定為西, 天樞則常為北無疑矣。以衡窺之,日分之時,以渾儀 抵極星以候日之出沒,則常在卯酉之半少北」,此殆 放乎四海而同者,何從而知中國之為東南也?彼徒 見中國東南皆際海,而為是說也。臣以謂極星之果 中、果非中,皆無足論者。彼北極之出地六千里之間, 所「差者已如是,又安知其茫昧幾千萬里之外邪?今 直當據建邦之地、人目之所及者裁以為法,不足為 法者宜置而勿議可也。」其二曰:「紘平設以象地體,今 渾儀置於崇臺之上,下瞰日月之所出,則紘不與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