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032 (1700-1725).djvu/83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曆象彙編曆法典

 第八十四卷目錄

 儀象部彙考二

  宋太祖開寶一則 太宗太平興國一則 至道一則 真宗大中祥符一則 仁宗皇祐

  一則 神宗熙寧二則 元豐一則 哲宗元祐二則 紹聖一則 徵宗宣和一則 高宗

  紹興六則 理宗端平一則

  金章宗明昌一則 承安一則 宣宗興定一

  則

  元太宗一則 世祖至元七則

  明太祖洪武三則 英宗正統四則 代宗景泰二則 憲宗成化一則 孝宗弘治二則

  世宗嘉靖一則 愍帝崇禎一則

皇清康熙一則

曆法典第八十四卷

儀象部彙考二

太祖開寶二年有司上渾天太一圖

按《宋史太祖本紀》。不載 按《玉海實錄》。開寶二年十 月戊寅。有司上渾天圖。太一圖各一。

太宗太平興國四年春正月癸卯新渾儀成

按《宋史太宗本紀》云云。 按《天文志》:曆象以授四時, 璣衡以齊七政,二者本相因而成。故璣衡之設,史謂 起於帝嚳,或謂作於宓犧。又云:璿璣玉衡乃羲和舊 器,非舜創為也。漢馬融有云:「上天之體不可得知,測 天之事見於經者,惟有璣衡一事。」璣衡者,即今之渾 儀也。宋王蕃之論亦云:「渾儀之制,置天梁地平以定 天體,為四游儀,以綴赤道者,此謂璣也。置望筩橫簫 於游儀中,以窺七曜之行,而知其躔離之次者,此謂 衡」也。若六合儀、三辰儀與四游儀並列為三重者,唐 李淳風所作,而黃道儀者,一行所增也。如張衡祖《洛 下閎》、耿壽昌之法,別為渾象,寘諸密室,以漏水轉之, 以合璿璣所加星度,則渾象本別為一器,唐李淳風、 梁令瓚祖之,始與渾儀並用。太平興國四年正月,巴 中人張思訓創作以獻,太宗召工造於禁中,踰年而 成,詔置於文明殿東鼓樓下。其制:起樓高丈餘,機隱 於內,規天矩地,下設地輪,地足又為橫輪、側輪、斜輪、 定身關、中關、小關、天柱、七直神,左搖鈴,右叩鐘,中擊 鼓,以定刻數,每一晝夜,周而復始。又以木為十二神, 各直一時。至其時則自執辰牌循環而出,隨刻數以 定晝夜短長。上有天頂、天牙、天關、天指、天抱、天束、天 條,布三百六十五度,為日月五星,紫微宮列宿,斗建 黃赤道,以日行度定寒暑進退。《開元》遺法,運轉以水, 至冬中凝凍遲澀,遂為疏略,寒暑無準。今以水銀代 之,則無「差失。冬至之日,日在黃道表,去北極最遠為 小寒,晝短夜長。夏至之日,日在赤道表,去北極最近 為小暑,晝長夜短。春秋二分,日在兩交,春和秋涼,晝 夜平分,寒暑進退,皆由於此。」并著日月象,皆取仰視。 按舊法,日月晝夜行度,皆人所運行,新制成於自然, 尤為精妙。以思訓為司天渾儀丞。

按《圖書編》:太平興國中,命巴人張思訓創渾儀,大率 依倣一行之法,激水運轉,加以樓板,層高丈餘,以藏 關柱。冬月用水銀代水,以防礙澀。撞鐘擊鼓之外,復 有搖鈴執牌之報。太宗詔置於文明殿,題曰「太平渾 儀。」自思訓死,機繩斷壞,無復知其法制者。

至道元年冬十二月庚辰新渾儀成

按《宋史太宗本紀》云云。 按《小學紺珠》。至道元年。韓 顯符「渾儀九事。曰天經、雙規、游規、直規、窺管、平準輪、 赤道環、黃道環、龍柱水臬。」

真宗大中祥符三年春閏二月甲寅冬官正韓顯符上新造銅候儀

按《宋史真宗本紀》云云, 按《天文志》:「銅候儀,司天冬 官正韓顯符所造,其要本淳風及僧一行之遺法。顯 符自著經十卷,上之書府。銅儀之制有九:一曰雙規, 皆經六尺一寸三分,圍一丈八尺三寸九分,廣四寸 五分,上刻周天三百六十五度,南北並立,置水臬以 為準,得出地三十五度,乃北極出地之度也。以釭貫 之」,四面皆七十二度,屬紫微宮。星凡三十七座,一百 七十有五星,四時常見,謂之「上規。」中一百一十度,四 面二百二十度,屬黃赤道。內外官星二百四十六座, 一千二百八十九星,近日而隱遠而見,謂之「中規。」置 臬之下,繞南極七十二度,除老人星外,四時常隱,謂 之「下規。」二曰游規,徑五尺二寸,圍一丈五尺六寸,廣 一寸二分,厚四分,上亦刻周天,以釭貫於雙規巔軸 之上,令得左右運轉。凡置管測驗之法,眾星遠近隨 天周遍。三曰直規二,各長四尺八寸,闊一寸二分,厚 四分,於兩極之用夾窺管,中置關軸,令其游規運;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