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032 (1700-1725).djvu/79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不失其位也。吳時又有葛衡,明達天官,能為機巧,改 作渾天,使地居於天中,以機動之,天動而地上,以上 應晷度,則樂之之所放述也。

按《尚書通考》,「宋元嘉中,錢樂之鑄銅作渾天儀,衡長 八尺,孔徑一寸,璣徑八尺,圓周二丈五尺強,轉而望 之,以知日月星辰之所在」,即璿璣玉衡之遺法也。 按《律曆志》:「吳中書令闞澤受劉洪乾象法於東萊徐 岳,又加解注。中常侍王蕃以洪術精妙,用推渾天之 理,以制儀象。」

按《隋書經籍志》,「《渾天象注》一卷,吳散騎常侍王蕃撰, 元嘉十七年造小渾天。」

按《宋書文帝本紀》,不載 按《隋書天文志》,「元嘉十七 年又作小渾天,二分為一度,徑二尺二寸,周六尺六 寸,安二十八宿,中外官星,備足以白青黃等三色珠, 為三家星。其日月五星悉居黃道,亦象天運,而地在 其中。」

梁末以木為《渾天象》。

按《隋書天文志》:「渾天象者,其制有機而無衡。梁末,祕 府有以木為之,其圓如丸,其大數圍,南北兩頭有軸, 遍體布二十八宿、三家星、黃赤二道及天漢等。別為 橫規環,以匡其外高下,管之以象地。南軸頭入地,注 於南,植以象南極;北軸頭出於地,上注於北,植以象 北極。正東西運轉,昏明中星,既其應度分至氣節,亦」 驗在不差而已。不如渾儀別有衡管,測揆日月,分步 星度者也。吳太史令陳苗云:「先賢制木為儀,名曰渾 天。」即此之謂耶?由斯而言,儀象二器,遠不相涉。則張 衡所造,蓋亦止在渾象七曜,而何承天莫辨儀象之 異,亦為乖失。

北魏

太祖天興元年冬十一月命太史令晁崇造渾儀考天象

按《魏書太祖本紀》云云。 按《晁崇傳》:「崇善天文術數, 知名於時,為慕容垂太史郎。從慕容寶敗於參合,獲 崇後乃赦之。大祖愛其伎術,甚見親待。從平中原,拜 太史令。詔崇造渾儀曆象日月星辰,遷中書侍郎,令 如故。」

太宗永興四年詔造太史候部鐵儀

按《魏書太宗本紀》,不載。 按《隋書天文志》:「後魏道武 天興初,命太史令晁崇修渾儀,以觀星象,十有餘載。 至明元永興四年壬子,詔造太史候部鐵儀,以為渾 天法。考璇璣之其正。銘曰:『於皇大代,配天比祚。赫赫 明明,聲烈遐布。爰造茲器,考正宿度。貽法後葉,永垂 典故』。」其製並以銅鐵,唯誌星度,以銀錯之。南北柱曲 抱雙規,東西柱直立,下有「十字水平,以植四柱,十字 之上,以龜負雙規。」其餘皆與《劉曜儀》大同,即今太史 候臺所用也。

文帝開皇 年作蓋天圖

按《隋書文帝本紀》,不載。 按《天文志》,晉侍中劉智云: 「顓頊造渾儀,黃帝為蓋天。」然此二器,皆古之所制,但 傳說義者,失其用耳。昔者聖王正曆明時,作圓蓋以 圖列宿,極在其中,迴之以觀天象。分三百六十五度 四分度之一,以定日數。日行於星紀,轉迴右行,故圓 規之以為日行道,欲明其四時所在。故於春也則以 青「為道;於夏也則以赤為道;於秋也則以白為道;於 冬也則以黑為道;四季之末各十八日,則以黃為道。 蓋圖已定,仰觀雖明,而未可正昏明,分晝夜,故作渾 儀以象天體。」今案:自開皇已後,天下一統,《靈臺》以後 魏鐵渾天儀測七曜盈縮,以蓋圖列星坐,分黃赤二 道,距二十八宿分度,而莫有更為渾象者矣。

太宗貞觀七年李淳風進諸儀器

按《唐書太宗本紀》,不載。 按《天文志》:貞觀初,淳風上 言,「舜在璿璣玉衡,以齊七政」,則渾天儀也。《周禮》「土圭 正日景以求地中」,有以見日行黃道之驗也。暨於周 末,此器乃亡。漢洛下閎作渾儀,其後賈逵、張衡等亦 各有之,而推驗七曜,並循赤道。按冬至極南,夏至極 北,而赤道常定於中國,無南北之異。蓋渾儀無黃道 久矣。太宗異其說,因詔為之。至七年儀成,表裡三重, 下㨿準基,狀如十字,末樹鼇足,以張四表。一曰六合 儀,有天經雙規、金渾緯規、金常規相結於四極之內, 列二十八宿、十日十二辰,經緯三百六十五度。二曰 三辰儀,圓徑八尺,有璿璣規、月遊規,列宿距度,七曜 所行,轉於六合之內。三曰四游儀,元樞為軸,以連結 玉衡游筩,而貫約矩規。又元樞北樹北辰,南矩地軸, 傍轉於內,玉衡在元樞之間而南北游,仰以觀天之 辰宿,下以識器之晷度。皆用銅。帝稱善,置於凝暉閣, 用之測候。閣在禁中,其後遂亡。

按《唐會要》,貞觀初,李淳風言:「靈臺候儀,是故魏遺範, 法制疏略,難為占步。」上令淳風改造渾儀,鑄銅為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