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032 (1700-1725).djvu/71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南史陶弘景傳》:「弘景,明帝代年曆,以算推知漢熹平 三年丁丑冬至,加時在日中,而天實以乙亥冬至,加 時在夜半,凡差三十八刻。」是漢曆後天二日十二刻 也。

《文心雕龍》:「術者,路也。算曆極數,見路乃明。《九章》積微, 故以為術。」

《鄰幾雜誌》:《己亥曆》曰:十一月大盡,契丹曆此月小。十 二月十四日夜纔昏月蝕。戎使言:「竊謂已朢。」時修《唐 書》問劉羲叟,云:「見用《楚衍曆》差一日,《宣明曆》十一月 當小盡。」

嬾真子今之《僧尼戒牒》云:「知月黑白大小及結解夏 之制」,皆五印度之法也。中國以月晦為一月,而天竺 以月滿為一月。《唐西域記》云:「月生至滿謂之白月,月 虧至晦謂之黑月。」又其十二月所建,各以所直二十 八宿名之,如中國建寅之類是也。故夏三月,自四月 十六日至五月十五日,謂之額沙茶月,即鬼宿名也。 「自五月十六日至六月十五日,謂之室羅伐拏月,即 柳星名也。自六月十六日至七月十五日,謂之婆達 羅缽陀月」,即翼星名也。黑月或十四日,或十五日,月 有大小故也。故中國節氣,與印度逓爭半月。中國以 二十九日為小盡,印度以十四日為小盡。中國之十 六日,乃印度之初一日也。然結夏之制,宜如《西域記》, 用四月十六日。蓋四月十五日乃屬道瑟吒月,乃印 度四月盡日也。僕因讀藏經,故謾錄出之。

襄鄧之間,多隱君子。僕嘗記陝州夏縣士人樂舉明 遠嘗云,二十四氣,其名皆可解,獨小滿、芒種,說者不 一。僕因問之,明遠曰:「皆謂麥也。小滿四月中,謂麥之 氣至此,方小滿而未熟也。芒種,五月節種,讀種類之 種,謂種之有芒者,麥也,至是當熟矣。」僕因記《周禮》稻 人,「澤草所生,種之芒種。」注云:「澤草之所生,其地可芒 《種,種稻麥也》。」僕近為老農,始知過五月節則稻不可 種。所謂「芒種五月節」者,謂麥至是而始可收,稻過是 而不可種也。古人名節之意,所以告農候之早晚深 哉。

《夢溪筆談》:「曆法天有黃赤二道,月有九道,此皆強名 而已,非實有也。」亦由天之有三百六十五度,天何嘗 有度?以日行三百六十五日而一期,強謂之度,以步 日月五星行次而已。日之所由謂之黃道,南北極之 中度最均處謂之赤道,月行黃道之南謂之朱道,行 黃道之北謂之黑道,黃道之東謂之青道,黃道之西 謂之「白道。」黃道內外各四,并黃道為九。日月之行,有 遲有速,難可以一術御也。故因其合散,分為數段,每 段以一色名之,欲以別算位而已。如算法用赤籌、黑 籌以別正負之數,曆家不知其意,遂以謂實有九道, 甚可嗤也。

二十八宿,為其有二十八星當度,故立以為宿。前世 測候,多或改變,如《唐書》「測得畢有十七度半,觜只有 半度」之類,皆謬說也。星既不當度,自不當用為宿次, 自是渾儀度距疏密不等耳。凡二十八宿度數,皆以 赤道為法,唯黃道度有不全度者,蓋黃道有斜有直, 故度數與赤道不等,即須以當度星為宿,唯虛宿未 有奇數,自是日之餘分,曆家取以為斗分者,此也。餘 宿則不然。

予嘗考古今曆法,「五星行度,唯留逆之際最多差,自 內而進者,其退必向外;自外而進者,其退必由內。其 跡如循柳葉,兩末銳、中間往還之道相去甚遠。故兩 末星行成度稍遲,以其斜行故也;中間成度稍速,以 其徑絕故也。曆家但知行道有遲速,不知道徑又有 斜直之異。」熙寧中,予領太史,令衛朴造曆,氣朔已正, 「但五星未有候簿可驗。前世修曆,多只增損舊曆而 已,未嘗實考天度。其法須測驗每夜昏曉夜半,月及 五星所在度秒,置簿錄之。滿五年,其間剔去雲陰及 晝見日數外,可得三年實行,然後以算日綴之,古所 謂綴術」者此也。是時,司天曆官皆承世族,隸名食祿, 本無知曆者,惡朴之術過己,群沮之,屢起大獄,雖終 不能搖朴,而候簿至今不成。《奉元曆》五星步術,但增 損舊曆,正其甚謬處,十得五六而已。朴之曆術,今古 未有,為群曆人所沮,不能盡其藝,惜哉!

《補筆談》:「曆法見於經者,唯《堯典》言以閏月定四時成 歲。」置閏之法,以堯時始有,太古以前又未知如何。置 閏之法,先聖王所遺也,固不當議。然事固有古人所 未至而俟後世者,如歲差之類,方出於近世,此固無 古今之嫌也。凡日一出沒,謂之一日;月一虧盈,謂之 一月。以日月紀天,雖令名,然月行二十九日有奇,復 「與日會。歲十二會而尚有餘日,積三十二月復餘一 會。氣與朔漸相遠,中氣不在本月,名實相乖,加一月 謂之閏。」閏生於不得已,猶構舍之用磹楔也。自此氣 朔交爭,歲時年錯亂,四時失位,算數繁猥。凡積月以 為四,時以成歲,陰陽消長,萬物生殺變化之節,皆主 於氣而已。但記月之盈虧,都不係歲事之慘舒。今乃 專以朔定十二月,而炁反不得主本月之政,時已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