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032 (1700-1725).djvu/68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所知,不能精於訟者,以淺裁深,安有肯服?既非格令, 所司幸勿當也。」舉曹貴賤,咸以為然。有一禮官,恥為 此議,苦欲留連,強加考覈,機杼既薄,無以測量。還復 採訪訟人,窺望長短,朝夕聚議,寒暑煩勞,背春涉冬, 竟無與奪,怨誚滋生,赧然而退,終為「內史所迫。」此好 名好事之辱也。

《北史張胄元傳》:「胄元,勃海蓨人也。博學多通,尤精術 數。冀州刺史趙煚薦之,隋文帝徵授雲騎尉,直太史, 參議律曆事。時輩多出其下,由是太史令劉暉等忌 之。然暉言多不中,胄元所推步甚精密,上異之,令楊 素與術士數人立議六十一事,皆舊法久難通者,令 暉與胄元等辯折之。暉杜口一無所答,胄元通者五」 十四焉。由是擢拜員外散騎侍郎,兼太史令,賜物千 段。暉及黨與八人皆斥逐之。改定新曆,言前曆差一 日。內史通事顏慜楚上言曰:「漢時洛下閎改《顓頊曆》, 作《太初曆》,云後當差一日,八百年,當有聖者定之。計 今相去七百一十年,術者舉其成數,聖者之謂,其在 今乎?」上大悅,漸見親用。胄元所謂曆法與古不同者 三事:其一,宋祖沖之於歲周之末,創設差分,冬至漸 移,不循舊軌,每四十六年卻差一度。至梁虞𠠎曆法, 嫌沖之所差太多,因以一百八十六年冬至移一度。 胄元以此二術年限縣隔,追檢古注,所失極多,遂折 中兩家以為度法。冬至所宿,歲別漸移,八十三年卻 行一度,則上合堯時,「日永星火,次符《漢曆》,宿起牛初」, 明其前後,並皆密當其二周。馬顯造《丙寅元曆》,有陰 陽轉法,加減章分,進退蝕餘,乃推定日,創開此數。當 時術者多不能曉,張賓因而用之,莫能考正。胄元以 為加時先後,逐氣參差,就月為斷,於理未可。乃因二 十四氣,列其盈縮所出,實由日行遲則月逐日易。及 令合「朔加時早,日行速,則月逐日少遲。令合朔加時 晚,檢前代加時早晚,以為損益之率,日行自秋分已 後至春分,其勢速,計一百八十二日而行一百八十 度。自春分已後至秋分,日行遲,計二百八十一日而 行一百七十六度。每氣之至,即其率也。」其二,自古諸 曆,朔朢逢交,不問內外,交限便蝕。張賓立法,創有外 限,應蝕不蝕,猶未能明。《胄元》以日行黃道,歲一周天; 月行月道,二十七日有餘一周天。月道交絡黃道,每 行黃道內十三日有奇而出,又行道外十三日有奇 而入,終而復始。月經黃道,謂之交。朔朢去交前後各 五度以下,即為當蝕。若月行內道,則在黃道之北,蝕 多有驗。月行黃道,在黃道之南也。雖遇正人,無由掩 映,蝕多不驗。遂因前法,別立定限,隨交遠近,逐氣求 差,損益蝕分,事皆明著。其超古獨異者有七事:其一, 古曆五星行度,皆守恆率,見伏盈縮,悉無格準。《胄元》 候之,各得真率,合見之數,與古不同。其差多者,至加 減三十許日,即如熒惑平。見在雨水氣,即均加二十 九日;見在「小雪氣,則均減二十五日,加減平見,以為 定見。」諸星各有盈縮之數,皆如此例,但差數不同,特 其積候所知,時人不能原其旨。其二,辰星舊率一終 再見,凡諸古曆皆以為然,應見不見,人未能測。《胄元 積候》,知辰星一終之中,有時一見,及同類感召,相隨 而出,即如辰星平晨見在雨水者,應見即不見,「若平 晨見在啟蟄者,去日十八度外,三十六度內,晨有木、 火、土、金一星者,亦相隨見」其三。古曆步術,行有定限, 自見已後,依率而推,進退之期,莫知多少。《胄元積候》, 知五星遲速,留退真數,皆與古法不同,多者差八十 餘日,留回所在,亦差八十餘度。即如熒惑前疾,初見 在立冬初,則二百五十日行一「百七十七度,定見《夏 至》,初則一百七十日行九十二度。追步天驗,今古皆 密。其四,古曆食分依平,即用推驗多少,實數罕符。《胄 元積候》知月從木、火、土、金四星行有向背,月向四星 即速,背之則遲,皆十五度外及循本率,遂於交分限 其多少。其五,古曆加時朔朢同術。《胄元積候》知日蝕 所在,隨方改變,傍正高下,每處不同,交有淺深,遲速 亦異,約時立差,皆會天象。其六,古曆交分即為蝕數。 去交十四度者食一分,去交十三度食二分,去交十 度食三分。每近一度,食益一分,當交即蝕既,其應多 少,自古諸曆,未悉其原。胄元積候,知當交之中,月掩 日不能畢盡,故其蝕反少。去交五六時,月在日內,掩 日便盡,故其蝕乃既。自此以後,更遠者其蝕又少,交 之前後,在冬至皆爾,若近夏至,其率又差。」胄元所立 蝕分,最為詳密。其七,《古曆》二分,晝夜皆等,胄元積候, 知其有差。春秋二分,晝多夜漏半刻,皆由日行遲疾 盈縮使其然也。凡此,胄元獨得於心,論者服其精密。 大業中,卒於官。

《隋書盧太翼傳》:「太翼博綜群書,爰及佛道,皆得其精 微,尤善占候算曆之術,隱於白鹿山。」

《唐書孔穎達傳》:「穎達,字仲達,冀州衡水人。善屬文,通 步曆。貞觀初,封曲阜縣男,轉給事中,除國子司業。歲 餘,以太子右庶子兼司業,與諸儒議曆及明堂事,多 從其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