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032 (1700-1725).djvu/33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可忽諸

天道

「天體渾淪,穹然莫辨,必也相形酌理,判立界限,以為依據,而後推測之功可施。」則夫設立諸規,以著象數,為用甚大且急,較為曆家首務也。新法總有四大規:一曰地平、一曰赤道、一曰黃道、一曰子午。四規闕一不可。蓋地平規者,從人足所附極目四望之界而設也。人附地面所可望見者,天之半耳。其半恆繞於地下,人不可得而見也。即此可見不可見之界,而諸曜由是而出入,明暗晝夜,由是而分。因設此規,剖為四象,以應四方。象各限以九十度,是為地平經度,而各曜出入之方位以辨矣。又自地平上至天頂,設「距」等圈,以為地平緯度。而各曜漸升之度,以明各曜出地離赤道之緯度,并北極出地之數,皆可得而稽之矣。赤道規者,從南北二極相距正中之界而設也。古曰:「天行健」,又曰:「天左旋。」左旋而行健,則知南北必有其極矣。極也者,天體永久不動之兩點,周天倚為環動之樞者也。極,非星也,云「極星」 者,蓋指其最近極之星以命耳。如一極出地,必一極入地,其出入之度,惟《均曆》家乃於二極相距最中之界,設有赤道一規,平分天體為南北。南者為外為陽,而北者為內為陰,其亙於天中也,終古不易。推步者畢賴之為準則,無容置議也。本規列度三百有六十、辰十有二,刻九十有六,天體一日一周之運,於是焉紀;晝夜刻分之永短,於是焉定;「黃道出入之廣狹,於是焉齊,春秋二分之晷景,於是焉限,南北緯算,於是焉起,天地全圓,於是焉度。凡此皆其用也。」黃道規者,從太陽旋周一歲之界而設也。蓋太陽行天一歲所周軌蹟,旋以成規,是名「黃道。本規斜絡於赤道,其半在南,最南界為冬至,其半在北,最北界為夏至。二道相交之兩點為」春秋分,以故四平分之為象限。限各九十度者,是即二分、二至四正之限也,總計為三百六十度,十二剖之為宮,二十四剖之為節氣,七十二剖之為候,蓋用以節七曜列宿之行,用以審日月交食之限,至較著也。子午規者,從諸曜升降度適中之界而設也。太陽一日旋天一周,見於東方,漸升至高為正午,此地平以上東半晝分。過午向西,漸底地平,是為西半晝分,乃謂之「降。」他曜皆然。於此升降度之中界立有一規,名為「子午諸曜際。」此謂為在子、在午。是規透過赤道及地平各二極,其偕赤道地平而交為直角也,恆然不動。但人在地面南北遷,此規惟一;東西遷,則隨在各異也。與地平同已上四規,各有本用所係,非小曆家測候欲求「七政行度」、《會朢》等諸法,舍此無從措手。以此未言象數,先以「詳明諸規」為首務也。

一系赤道有恆動、恆不動二用。恆不動者,以定各方時刻,恆動者以相交相割於黃道也。俗謂赤道有二者,蓋即指此二用,非實有二道也。《二系》赤道正居天頂,則兩極適與地平相當。至若赤道斜交地平之所,則極出地度數,即赤道距天頂度數矣。其經度即過極圈,緯度即距等圈也。

《三系》黃道與赤道斜交。故其極自有本極,謂之黃極。黃極者。恆星與太陽本行之樞也。論二道最遠之距。即「南至」 、「北至」 之距。「今古不同。」今測定為天度二十三度三十一分三十秒。上古較多數十分,後此則漸減矣。

四系周天諸道,用立多規,以便測驗。但其為規也,非止旋周一線而已,蓋一滿平圓面也。面為各曜之所經行,故謂之道。某曜在某面上,即謂之在某道云。

曆元

所謂「曆元」 者,乃以諸曜之平行同時而求各所曆數,曆家因之,用為起算之根也。新法則以天聰戊辰前太陽過天正,冬至後第一子正為曆元,其日干則己卯也。斯時太陽躔星紀宮初度五十三分,太陰在六宮初度五十分。他曜皆以此時行度為準,不用冬至時刻,與舊曆異。緣冬至有正有平,最難得其真率也。夫《曆元》為諸算先資,稍有舛忒即諸行皆謬矣。況諸曜終歲細行。莫不以子正起算。又安用冬至時刻為哉!

曆算

舊以《周天》判為三百六十五度又四分度之一,所謂日度也。蓋以太陽之行黃道,日一度,度析百分,分析百秒,且又均之分為宮次,氣候法用奇零,勢難齊一。且天度者,歲實之日分也。《中曆》所用歲實,諸家多寡不等,是其分天,非一定之術,而為游移之法。欲以是決定諸曜之行,豈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