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030 (1700-1725).djvu/27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頁尚未校對

次輪之上,循周右旋也。此法古曆所未有,以意命之。 其行次輪一周,名為次轉終也。四分之,則為小四象: 第一名正初象,第二名正半象,第三名中初象,第四 名中《半象》也。

五曰「交行。」交行者,從測候見太陰行白道。

古法月有九行,殊謬。《元授時曆》廢不用,獨言「白道交周」 是也,一名月道。

出入黃道約五度有奇,不行黃道中線。

何名黃道中線?七政恆星,皆循黃道行,而六曜皆有出入,如太白最遠,出入約六度,故黃道左右廣十二度,名為「黃道帶」 ,而太陽獨行其最中,故名中線也。黃道一名躔道。

而兩交於中線。兩交之點,一名「正交」;亦曰羅㬋一名《中交》。 亦曰計都兩交之行,自東而西,與他行異,亦名《羅計行度》 也。

六曰「又次輪」,古來無有也。萬曆間,《西史》苐谷測候極 密,得太陰行兩小輪。其一本輪其一次輪其各兩半時。兩小輪各有正 半中半之兩均數,與實測之度分,往往未合,故知次輪 而外,當有又次一輪。此之為數,微眇難分,其於曆法 未關損益,故無暇及也。

七曰「面輪而輪」者,太陰既依本輪,又依次輪,各周行 即月,面宜恆向次輪心。下土所見,時時旋轉,須當不 一,若之何終古恆如是,故當復有本行,使面恆下向 也。此亦未關疏密,不能備著。

測月平行度第二

測月之法,於七政為最難,其故有六:

其一,「月天最小,距地甚近」,即地球與其本天有小大 之比例。乃測器之心不居地心而居地面。所得月軌 高,乃地面之「視高」,非地心之實高也。此在日躔曆指謂之地半徑差 其二,有地球與月天之比例,乃可推地半徑差。既得 地半徑差,乃以加所測之高,定其實高。不先得此,無 緣得彼。

其三,「凡得各曜之高,必減清蒙之高,以定實高。」各曜 之蒙差,高下不等,測月者未知距地若干,即無差數 可減所測高,則非實高。

其四,月體恆虧缺不全。若用太陽法,令其光過窺表, 即虛淡難見,光體不圓,亦無從得其中心之光。若目 察窺表,見月體不全,無從測其心。

其五,若測以地平經緯儀或黃赤道經緯儀,縱得其 經緯度分,又以三視差,故測得之數無一合者。三視差見 交食曆指

其六,依測日星法,以恆星測驗推算,而得其經緯度, 似可用。亦因三視差,故無一合者。

然則何如?按《西曆古今法》測月離度分,必於月食時 簡知之。《晉史》姜岌亦以月食衝簡知太陽所在。不知 考太陽之躔度易,考太陰之離度難,而姜倒用之,兩 率皆疏矣。今法於月食時推太陽之經度,其對衝即 太陰之經度。考太陽經度法見日躔表一卷若日食則不可用,何故 日食時因于視差,是生中食、實食、視食?

中食者,兩平行所得平朔也。實食者,加減平朔,而得地月日三心參直定朔也。視食者加減定朔,而得其加時先後,此地此時,人目所見也。

隨地隨時。都無定率故。

右法任用一月食,皆足簡知行度。若求月平行率,則 用前後兩會食,取中積平分之。其法與日平行相似, 而難易迥別。何者?月或全食,或不全食,或食於南,或 食於北,或於遲限食,或於疾限食,各各不等。顧須求 其相等,一不等即所得非真率也。然兩食猶為未足, 宜精擇所宜用之四會食,參互稽求,以定月曆。今詳 論其法如左:

夫「月不平行」,古今治曆者之公言也。欲求平行之率, 必用擇食之法;欲明擇食之理,先解不平行之理。其 徵有二:

其一初日,測太陰過子午圈,註定時刻。定時法測星第一水漏自 鳴鐘等器次之次日測過子午,定時刻如之。第三、第四日復 測,皆如之。次取各日所註時刻較之,必一一不等,知 其非平行。若平行者,宜一一等也。如「一周三百六十 平度,初日行一百刻,次日亦行一周,而得一百刻有 奇,或九十九刻有奇,多寡不等。其歷時多者必行遲 也,歷時寡者必行疾也。」

其二取月食三事,各以其中積時相減,必有多寡,知 其非平行。如《西測食略》所記,天啟三年癸亥,九月 朢,月食,食甚在戌初初刻○五分。日九十六刻刻十五分下倣此日 躔壽星宮一十四度四十一分。月離降婁宮度分同。

又《記》:「天啟四年甲子二月朢,月食,食甚在丑初三。」

刻○三分,日躔降婁宮一十四度二十九分,月離壽 星同。又記本年八月朢月食,食甚在寅初二刻○ 四分三十九秒,日躔壽星宮三度五十五分五十三 秒,月離降婁同。推得先兩食中積時,為一百七十 八日二十六刻十三分,太陽行一百八十度一十二 分一十一秒,太陰行滿六交會。置中積{{Annotation|一百七十八日二十七「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