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024 (1700-1725).djvu/130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考證

《三餘贅筆》:「晝夜者,陰陽之象也。以晝夜而分之,則有

十二時;以十二時而分之,則有百刻;以百刻而細分 之,則又有六千分焉,非陰陽之數止於此也。蓋陰陽 無窮盡者,愈推則愈有,姑以六千分而」為之限耳。故 以一刻言之,則得六十分。八刻六八四百八十分,亦 多二十分。蓋八刻有上四刻、下四刻。上四刻如初刻 正也。有初初刻多十分焉。合二百四十分,所以十二 時一百刻,而總六千分也。

《日知錄》:「日往月來,月往日來,一日之晝夜也;寒往暑 來,暑往寒來,一歲之晝夜也;小往大來,大往小來」,一 世之晝夜也。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通 乎晝夜之道而知,則終日乾乾,與時偕行,而有以盡 乎《易》之用矣。

「《雞棲千塒》,日之夕矣。」「牛羊下來」,君子當歸之時也。至 是而不歸,如之何勿思也!

君子以嚮晦入宴息,日之夕矣而不來,則其婦思之 矣;朝出而晚歸,則其母望之矣;夜居於外,則其友弔 之矣。於《文》,日夕為邏。是以樽罍無卜夜之賓,衢路有 宵行之禁。故曰:「見星而行者,唯罪人與奔父母之喪 者乎!」至於酒德衰而酣身長夜,官邪作而昏夜乞哀, 天地之氣乖,而晦明之節亂矣。

一日之中,所以分紀其時者,曰日中,曰盡日,曰日昃。 見於《易》,曰「東方未明」,曰「會朝」,曰「日之方中」,曰昏,曰夕, 曰宵。見於《詩》,曰「昧爽」,曰朝,曰「日中。」昃,見於《書》,曰「朝時」, 曰日中,曰夕時,曰「雞初嗚」,曰旦,曰「質明」,曰「大昕」,曰「晏 朝」,曰昏,曰日出,曰日側,曰「見日」,曰「逮日。」見於《禮》。爾雅疏日 入後二刻半為昏曰:「雞鳴,曰日中,曰晝,曰日下昃,曰日旰,曰 日入,曰夜,曰夜中」,見於《春秋傳》。曰:晁曰:「薄暮,曰黃昏」, 見於《楚辭紀》。「晝則用日。」《史記項羽紀》:「項王乃西從蕭 晨擊漢軍,而東至彭城,日中,大破漢軍。」《呂后紀》:「八月 庚申旦,平陽侯窋見相國產計事。日晡時,遂擊產。」《彭 越傳》:「旦日日出,十餘人後,後者至日中。」《淮南王安傳》: 「旦受詔,日食時上。」《漢書五行志》:「日中時,食從東北過 半,晡時復。晡時,食從西北,日下晡時復。」《武五子昌邑 王傳》:「夜漏未盡一刻,以火發書其日中賀,發晡時,至 定陶。」《東方朔傳》:「微行以夜漏下十刻乃出,旦明入山 下」是也。紀夜則用星。《詩》之言「三星在天,三星在隅,三 星在戶」,《春秋傳》之言「降婁中而旦」是也。周禮司寤氏以星夜分 不辨星,則分言其夜,曰夜中、曰夜半、曰夜鄉晨是也。 分言其夜而不詳,於是有五分其夜,而言甲乙丙丁、 戊者,《周禮》司寤氏「掌夜時」,注:「夜時謂夜晚早,若今甲 乙至戊。」《漢書西域傳》杜欽曰:「斥候士五分夜擊刁斗 自守。」《天文志》:本始元年四月壬戌甲夜,地節元年正 月戊午乙夜,六月戊戌甲夜。《三國志曹爽傳》:「自甲夜 至五鼓,爽乃投刀於地。」《晉書。趙王倫傳》:「期四月三日, 丙夜一籌以鼓聲為應」是也。五分其夜而不詳,於是 有言漏上幾刻者。《五行志》:「晨漏未盡三刻,有兩月重 見。」又云:「漏上四刻半,乃頗有光。」《禮儀志》:「夜漏未盡七 刻,鐘鳴受賀。」《東方朔傳》:「微行以夜漏上十刻迺出。」《王 尊傳》:「漏上十四刻,行臨到。」《外戚傳》:「晝漏上十刻而崩。」 又云:「夜漏上五刻,持兒與舜會東交掖門。」自南《北史》 以上皆然,故《素問》曰:「一日一夜五分之。」《隋志》曰:「晝有 朝,有禺、有中、有晡,有夕,夜有甲乙丙丁戊。」而無十二 時之目也。唯《曆書》云:「雞三號卒,明撫十二節卒於丑。」 而下文卻云「朔旦冬至正北」,又云:正北正西,正南正 東,不直言子酉午卯。《漢書五行志》言「日加辰巳」,又言 「時加未。」《翼奉傳》言「日加申」,又言「時加卯。」《王莽傳》:天文 郎按栻於前日時加某,莽旋席隨斗柄而坐。而《吳越 春秋》亦云:「今日甲子,時加於巳。」《周髀經》亦有加卯加 酉之言。若紀事之文,無用此者。

《南齊書天文志》「始有子時、丑時、亥時。」 《北齊書南陽王綽傳》有景時、午時。景時者,丙時也。

《左氏傳》,卜楚丘曰:「日之數十,故有十時。」而杜元凱注 則以為十二時。雖不立十二支之目,然其曰「夜半」者, 即今之所謂子也。雞鳴者,丑也;平旦者,寅也;日出者, 卯也;食時者,辰也;禺中者,巳也;日中者,午也;日昳者, 未也;晡時者,申也;日人者,酉也;黃昏者,戌也;人定者, 亥也。一日分為十二,始見於此。考之《史記天官書》曰: 「旦至食,食至日昳;日昳至晡,晡至下晡,下晡至日入。」 《素問·藏氣法時論》有曰:「夜半曰平旦,曰日出,曰日中, 曰日昳,曰下晡。」

《王冰注》,以日昳為土王,下晡為金王。又有曰四季者,注云:「土王是今人所謂丑、辰、未、戌四時也。」

《吳越春秋》有曰:「時加日出,時加雞鳴,時加日昳,時加 禺中。」則此十二名古有之矣。《史記。孝景紀》:「五月丙戌, 地動,其早食時復動。」《漢書。武五子廣陵王胥傳》,「奏酒 至雞鳴時罷。」《王莽傳》,以雞鳴為時。《後漢書。隗囂傳》:「至 昏時遂潰圍。」《齊武王傳》:「至食時賜陳潰。」《耿弇傳》,「人定 時步果引去。」《來歙傳》,「臣夜人定後,為何人所賊傷。」《竇 武傳》:「自旦至食時,兵降略盡。」《皇甫嵩傳》:「夜勒兵,雞鳴 馳赴其陳,戰至晡時,大破之。」《晉書戴洋傳》:「永昌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