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024 (1700-1725).djvu/120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頁尚未校對

起至食時,卷去上箔,令膠見日,食後,還復舒箔為蔭。 雨則內廠屋之下,則不」須重箔。四五日浥浥時,繩穿 膠餅懸而日曝極乾,乃內屋內,懸紙籠之,以防青蠅 壁土之汙。

《神麴酒方》:「淨掃刷麴令淨,有土處刀削去,必使極淨, 及斧背椎破,大小如棗栗,斧刀則殺,小用故紙糊席 曝之,夜乃勿收,令受霜露,風陰則收之,恐土汙及雨 潤故也,若急須者,麴乾則得,從容者經二十日許,受 霜露,彌令酒香。」

曬棗:「先治地令淨,布椽於箔下,置棗於箔上,以椽聚 而復散之,一日中二十度乃佳。夜仍不聚,得霜露氣 乾,速成陰雨之時,乃聚而苫之。」

舂稻必須冬時積日,燥曝一夜,置霜露中即舂。若冬 舂不乾,即米青赤脈起,不經霜,不燥曝,則米碎矣。 《食經》曰:「作乾棗法:將蔣露於庭,以棗著上,厚二寸,復 以新蔣覆之,凡三日三夜,撤覆露之畢,日曝取乾,入 屋中,率一石,以酒一升漱著器中,密泥之,經數年不 敗也。」

粟米麴作酢法:「大率笨麴末一斗,井花水一石,粟米 飯一石,明旦作酢,今夜炊飯,薄攤使冷。日未出前,汲 井花水斗量著甕中,量飯著盆中,或栲栳中,然後瀉 飯著甕中。瀉時直傾之,勿以手撥飯水。量麴末為著 飯上,慎勿撓攪,亦勿移動。」綿幕甕口,三七日熟。美釅 少澱,久停彌好。

作白梅法:梅子酸核初成時摘取,夜以鹽汁漬之,晝 則日曝。凡十宿十浸十曝,便成。調鼎和齏,所在多任 也。

合手藥法:取豬。一具,摘去其脂,合蒿葉於好酒中, 痛挼,使汁甚滑。白桃仁二七枚,去黃皮,研碎,酒解,取 其汁,以綿裹,丁香、藿香、甘松香,橘核十顆,打碎著。 汁中仍浸置勿出。瓷貯之。夜煮細糠湯。淨洗面。拭乾。 以藥塗之。令手軟滑。冬不皴。

葵生三葉,然後澆之。澆用晨夕,日中,便止。

面患皴者,「夜燒梨令熟,以糠洗面訖,以煖梨汁塗之, 令不皴。」

《顏氏家訓》:或問一夜何故五更更何所訓?答曰:「漢魏 以來,謂為甲夜、乙夜、丙夜、丁夜、戊夜,又云一鼓、二鼓、 三豉、四鼓、五鼓,亦云一更、二更、三更、四更、五更,皆以 五為節。《西都賦》亦云:『衛以嚴更之署』。所以爾者,假令 正月建寅,斗柄夕則指寅,曉則指午矣。自寅至午,凡 歷五辰。冬夏之月,雖復長短參差,然辰間遼闊,盈不」 至六,縮不至四,進退常在五者之間。更,歷也,經也,故 曰「五更」爾。

《隋書天文志》:「舊說渾天者,以日月星辰,不問春夏秋 冬,晝夜晨昏,上下去地中皆同,無遠近。」

日者,純陽之精也。光明外曜,以眩人目,故人視日如 小。及其初出,地有遊氣,以厭日光,不眩人目,即日赤 而大也。無遊氣則色白,大不甚矣。地氣不及天,故一 日之中,晨夕日色赤,而中時日色白。地氣上升,蒙蒙 四合,與天連者,雖中時亦赤矣。

「或天氣下降,地氣上升,厚則日紫,薄則日赤,若於夜 則月白」,皆將雨也。或天氣未降,地氣上升,厚則日黃, 薄則日白,若於夜則月赤,將旱且風,亦為日月暈之 候,雨少而多陰。或天氣已降,地氣又升,上下未交,則 日青,若於夜則月綠色,將寒候也。或天地氣雖交而 未密,則日黑,若於夜則月青,將雨不雨,變為雺霧暈, 「背虹蜺。」

候氣常以平旦下晡,日出沒時,處氣以見,知大占期 內有大風雨,久陰則災不成。故風以散之,陰以諫之, 雲以幡之,雨以猒之。

《地理志》:豫章之俗頗同。吳中一年蠶四五熟,勤於紡 績,亦有夜浣紗而旦成布者,俗呼為「雞鳴布。」

《倭國》傳有如意寶珠,其色青,大如雞卵。夜則有光,云 魚眼睛也。

《書經堯典》日中星鳥疏:「古制刻漏,晝夜百刻。晝長六 十刻,夜短四十刻,晝短四十刻,夜長六十刻,晝中五 十刻,夜亦五十刻。」

《詩疏》:「物積而後始極,既極而後方衰。從旦積暖,故日 中之後乃極熱;從昏積涼,故半夜之後始極寒。」 《唐書劉蕡傳》:「終任賢之效,無宵旰之憂。」

《本草拾遺》「合昏其葉,至暮即合,故名。」

《氣盤》有短翅,飛不遠,好,夜中行人觸即氣出。

《詩疏廣要》:「今林棲多朝鳴,水宿多夜叫。」

「鼉鳴夜,獨鳴曉。獨,猨類也。似猨而大,食猨。」 柳宗元《四門助教壁記》:「《易傳太初篇》曰:『天子旦入東 學,晝入南學,夕入西學,暮入北學。中央曰太學,天子 之所自學也。蔡邕引之,以定明堂之位焉』。」

《嘉話錄》:絢曰:「五夜者,甲、乙、丙、丁、戊更相送之,今惟言 乙夜與子夜,何也?」公曰:「未詳。」

《六帖》霧昏昧,十步外不見,是謂「晝昏。」

《酉陽雜俎》:世重黃楊以無火,或曰「以水試之,沉則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