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009 (1700-1725).djvu/88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考證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曆象彙編乾象典

 第三十三卷目錄

 日部總論

  漢王充論衡說日篇

  唐丘光庭兼明書日遠近

  明章潢圖書編日遠近大小說

 日部藝文一

  十日贊          晉郭璞

  日賦           唐李邕

  前題            李為

  前題           王捧珪

  寅賓出日賦         王儲

  前題           獨狐授

  前題           袁同直

  前題            周謂

  日浴咸池賦         柳喜

  日中烏賦          康僚

  野人獻日賦        歐陽玭

  羿射九日賦         周鍼

  登天壇山望海日初出賦    闕名

  海日照三神山賦      紇干俞

  登天壇山望海日初出賦    王起

  冬日可愛賦         席夔

  前題            齊映

  夏日可畏賦         賈嵩

  秋陽賦          宋蘇軾

  日賦            吳淑

  日方升賦        明李維楨

  前題           沈一貫

  前題           王家屏

  秋日懸清光賦       唐文獻

  日方升賦         徐顯卿

乾象典第三十三卷

日部總論

王充論衡

《說日篇》

儒者曰:「日朝見,出陰中;暮不見,入陰中。陰氣晦冥,故 沒不見。」如實論之,不出入陰中。何以效之?夫夜,陰也, 氣亦晦冥,或夜舉火者,光不滅焉。夜之陰,北方之陰 也,朝出日入所舉之火也。火夜舉,光不滅。日暮入,獨 不見,非氣驗也。夫觀冬日之出入,朝出東南,暮入西 南。東南、西南非陰,何故謂之出入陰中?且夫星小猶 見,日大反滅。世儒之論,竟虛妄也。儒者曰:「冬日短,夏 日長,亦復以陰陽。夏時陽氣多,陰氣少,陽氣光明,與 日同耀,故日出輒無障蔽。冬陰氣晦冥,掩日之光,日 雖出,猶隱不見,故冬日日短,陰多陽少,與夏相反。」如 實論之,日之長短,不以陰陽,何以驗之?復以北方之 星,北方之陰,日之陰也。北方之陰,不「蔽星光,冬日之 陰,何故猶滅日明?」由此言之,以陰陽說者,失其實矣。 實者,夏時日在東井,冬時日在牽牛。牽牛去極遠,故 日道短;東井近極,故日道長。夏北至東井,冬南至牽 牛,故冬夏節極,皆謂之至;春秋未至,故謂之分。或曰: 「夏時陽氣盛,陽氣在南方,故天舉而高。冬時陽氣衰, 天抑而下。高則日道多,故日長;下則日道少,故日短 也。」日陽氣盛,天南方舉,而日道長,月亦當復長。案夏 日長之時,日出東北而月出東南。冬日短之時,日出 東南,月出東北。如夏時天舉南方,日月當俱出東北, 冬時天復下,日月亦當俱出東南。由此言之,夏時天 不舉南方,冬時天不抑下也。然則夏日之長也,其所 出之「星在北方也;冬日之短也,其所出之星在南方 也。」問曰:「當夏五月日長之時,在東井,東井近極,故日 道長。今案察五月之時,日出于寅,入於戌。日道長,去 人遠,何以得見其出於寅,入於戌乎?日東井之時,去 人極近。夫東井近極,若極旋轉,人常見之矣。使東井 在極旁側,得無夜常為晝乎?日晝行十六」分,人常見 之,不復出入焉。儒者或曰:「日月有九道,故曰日行有 近遠,晝夜有長短也。夫復五月之時,晝十一分,夜五 分,六月晝十分,夜六分。從六月往至十一月,月減一 分,此則日行月從一分道也。歲日行天十六道也,豈 徒九道?」或曰:「天高南方,下北方。日出高故見,入下故 不見。天之居若倚蓋矣,故」極在人之北,是其效也。極 其天下之中,今在人北,其若倚蓋明矣。日明既以倚 蓋喻,當若蓋之形也。極星在上之北,若蓋之葆矣。其 下之南,有若蓋之莖者,正何所乎?夫取蓋倚於地不 能運,立而樹之,然後能轉。今天運轉其北際,不著地 者觸礙,何以能行?由此言之,天不若倚蓋之狀,日之 出入,不隨天高下明矣。或曰:「天北際下地中,日隨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