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008 (1700-1725).djvu/122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考證

高原。以理言之,水不能自潤,須仗火蒸而成潤。以法

象言之,火旺在午,水受氣在午。以此求之,火中有水 明矣。若以一身言之,則是氣中之液也。」或問:「如何 水中有火?」曰:「以理言之,日從海出;以水言之,水旺在 子,火受胎在子;以一身言之,則是精中之氣也。」 俞琰《易外別傳》木德九氣,火德三氣,金德七氣,水德 五氣,土德一氣,自一生真,一真因土出。故萬物生成 在土,五行生成在一,真元之道,皆一氣生也。

鉛是汞藥,汞是鉛精。鉛本火體而金精,汞本水體而 木性。

五方以中為主,五行以土為主,位居於中,而有土德 之尊。故水得土則攢其形,火得土則隱其明,金得土 而增色,木得土而益其潤,土無定形,挨排四象,五形 既聚,則八卦自然相會矣。

「一氣初判,大道有形,而列二儀,二儀定位,大道有名 而分五常。五常異地,各守一方,五方異氣,各守一子。 青帝之子,甲乙受之。」天真木德之九氣,赤帝之子,丙 丁受之。天真火德之三氣,白帝之子,庚辛受之。天真 金德之七氣,黑帝之子,壬癸受之。天真水德之五氣, 黃帝之子,戊己受之。天真土德之一氣,自一生真,一 真生出土,故「萬物生成在土,五行生成在一」,真元之 道,皆一氣生也。

「一、三、五、七、九」,道之分而有數;「金、木、水、火、土」,道之變而 有象;「東、西、南、北、中」,道之列而有位;「青、白、赤、黃、黑」,道之 散而有質。

天地有五帝,比人有五臟也;「青帝甲乙木,甲為陽,乙 為」陰,比肝之氣與液也;「黑帝壬癸水,壬」為陽,癸為陰, 比腎之氣與液也;「黃帝戊己土,戊為陽,己為」陰,比脾 之氣與液也;「赤帝丙丁火,丙為陽,丁為」陰,比心之氣 與液也;「白帝庚辛金,庚為陽,辛」為陰,比肺之氣與液 也。凡春夏秋冬,定時不同,而心肺肝腎之旺有月。 夫五行之內。皆稟水火二品。金木水土中皆有火。火 木金土中皆有水。

《井觀瑣言》:新安胡庭芳《周易翼傳》論五行生成之數, 謂「五行之生,皆不離乎中五之土,以成形質。天一生 水,一得五則成六,是地六成之也。地二生火,二得五 則成七,是天七成之也。天三生水,三得五則成八,是 地八成之也。地四生金,四得五則成九,是天九成之 也。天五生土,五得五則成十,是地十成之也。一二三 四五者,生之之序也。六七八九十者,皆因五而後得, 非真藉六七八九十之數以成之也。」又云:「五行相克, 子必為母報」讎?如土克水,水之子木又克土;水克火, 火之子土又克水;火克金,金之子水又克火,金克木, 木之子火又克金;木克土,土之子金又克木,循環相 克無已。今有人忘父母大讎而不報者,可以觀諸此 矣。其持論甚新,然報讎之說亦似太狹。

五行有木而無草,則草亦可謂之木;《洪範》言「庶草蕃 蕪而不及木」,則木亦可謂之草。

《楊升庵集》:春夏秋冬,《堯典》之四時也。《曲臺禮》及《唐六 典》有五時之衣,則以木火金水分七十二日,土無定 位,各寄四時之末十八日,而中位在夏末秋初,《素問》 謂之長夏,《周禮》改火季夏取桑柘之火,是五時也。 重為春神,曰勾芒;黎為夏神,曰祝融;勾龍為中央神, 曰后土;《該》為秋神,曰蓐收;修與熙為冬神,曰元冥。春、 夏、中央、秋之神皆一人,而冬獨有二者。葢冬於方為 朔,於卦為習;坎,於腎有左右,於器有權衡,於物有龜 蛇,於色有元黑,則官有修熙,宜矣。

《丹鉛總錄》:「《洪範》五行,兆於龍馬之圖,列於命箕之書。 其見象於天也為五星,分位於地也為五方,行於四 時也為五德,稟於人也為五常,播於律呂為五音,發 於文章為五色。《易》曰五位,史曰五材,《志》曰五物,醫曰 五運」,其該曷既哉?羯朝據中土,黃冠譸愚氓,乃臆撰 陰符,厚誣軒帝,名之曰五賊。噫!經以符名,既已異矣; 符以陰名,抑增異矣。天其可以名賊乎?人其可以見 賊乎?見賊其可以昌乎?非寇謙之孽徒妖黨,其孰為 此言乎?有聖王出曷,不以造言亂民之刑誅之,而世 號「傳統。」繼聖之儒,乃取而註之噫考亭之門,何其無 忠臣矣乎?

漢世先儒說《左氏》,皆以五靈配五方。龍,木也;鳳,火也; 麟,土也;白虎,金也;神龜,水也。其五行之序,則木爇生 火,火灺生土,土丱生金,金漻生水,水液生木。五者修 其母,則致其子。水官修,龍至,木官修鳳至,火官修,麟 至,土官修,白虎至,金官修,神龜至。故曰:「視明禮修,麒 麟來遊,思睿信立,白虎馴櫌。」言從文成而神龜在沼, 《聽聰正知》,而名川《出龍》。「貌恭體仁」,鳳皇鳴桐。

五行,《漢書》謂之五勝,言交相勝也。《淮南子》謂五度,所 謂音氣不戾,八風詘伸不誤,五度是也。又謂之五殺, 所謂善用兵者持五殺以應是也。《陰符經》竊其意而 變其辭曰:「天有五賊,見之者昌。」五賊即五殺之說也。 《陰符經》之文,李筌偽作,或信以為黃帝者無目者也, 其文尚不能望《六韜》《三略》之籓籬,《素問》、汲冢之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