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高峯集/序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高峯先生集

1629年
年譜

天之將興斯文也。必生鴻儒碩賢。俾作宗主。又有卓犖關通之士。出而爲之輔佐。以羽翼斯道。而使之明且行焉。自孔孟沒千有餘載而得程朱。絶學復明。當程子之時。有若邵張二子爲之友。游楊諸公爲之弟子。當朱子之時。有若南軒東萊爲之友。而蔡季通黃直卿之徒爲之弟子。故聖如夫子。而起助之益。猶有望於門人。顔淵之夭。至有天喪之慟。相須之義。可謂殷矣。我東道學。莫盛於退陶及門之士。傑然爲聞人者甚衆。而高峯奇先生爲之冠。先生生稟卓絶之才。博聞力學。於書無所不觀。初從河西金先生游。年三十二歲。始拜退陶。自執弟子禮。而退陶恒遜師席。每遇微言邃旨。輙以叩之先生。而他門人莫得與焉。宣廟嘗延問退陶。今世孰爲學問人。退陶獨擧先生以對。稱以通儒。其見重如此。其與退陶論四端七情。下筆數千萬言。明暢辨博。識者服其精確。先生拜退陶之歲。始釋褐登朝。士類望之若麟鳳然。每朝廷有大議論。必待先生片言而後決。先生資性英特。氣勁言厲。初忤李樑。幾跲而復起。及在經幄。勸講明切。動以堯舜三代。責難於上。當明宣之際。極陳己卯乙巳始末。開悟上心。卒伸公議。至於德興典禮及原廟儀節。辭義嚴正。力破邪說。卒使不至累聖德者。多先生之力云。先生晩節。有不樂處朝者。謝病南歸。居三歲而卒。春秋僅四十六。先生之道。旣不大行於世。又不幸無年。未及有所論著。然攷其淵源所自。則退陶之門。學者雖盛。殆未有先先生而堂室者。若先生。其亦天之所命。而得與於斯文者乎。先生於文章。不事雕飾。而氣力宏厚。波瀾老成。蔚然成一家言。一時宗工哲匠。斂袵推服。皆自以爲不可望。先生易簀踰五紀。而文集尙未刊行。中經喪亂。散逸頗多。學者恨之。今年春。趙使君纉韓守善山。始謀鋟梓。而屬序於維。維以文陋辭。無何。維出牧錦城。先生之墓實在敝境。竊懷高山景行之感。會趙使君千里走使。申前請甚懇。維旣有隱感於衷。又重趙使君之請。遂粗敍崖略。以俟篤論君子之折衷焉。崇禎二年歲在己巳仲冬之吉日。後學德水張維謹序。

文集之出於世者。通古今凡幾家。而其傳行也不能無廣狹久近焉。豈非人之所好有淺深。所尙有輕重哉。好尙之淺深輕重。不唯其文氣有高下。乃其旨義有精粗也。夫文詞之工。業章句者。猶可依樣而做出矣。若義理之精微。非見識之透。造詣之邃。莫之能焉。秉彝公共之取捨。其可誣乎。在吾東。唯高峯之文。其庶幾矣哉。嘗見人之見高峯者。獲聞其風度英秀議論俊拔。自恨生世差晩。未及躬拜而面承也。及今一善府伯趙斯文纘韓。卽公之孫甥也。道公實迹最詳。仍取公之於退溪李先生往復書貼遣示焉。觀其長書盛札。問難討究之際。各悉其所見。必皆要其歸於準的也。固與文人詞士弄墨縱翰。馳騁衒輝之爲者。遠矣。蓋退溪常以斂藏謙退。淸修苦節之道。自守焉。高峯每以超揚發越。直截峻特之義。自勵焉。氣象似不合矣。而唯其篤信不貳。愛好無射之意。愈往愈密。致慤致重。或抑或揚。有勸有戒。至於片簡短牘所相勗者。無非所以扶策砭藥之加也。故不但公實取裁於退翁。退翁亦多見益於公焉。其所以磨礱成就者。深矣。公之晩年行藏。有不隨俗。而發於文詞者。多典重平雅之致焉。然則雖高才美質。必待就有道而正焉。然後有成也。今者趙府伯。竝其詩文。刊而行之。宜其好尙者深且重。而傳行者廣且遠矣。爲關於世敎也如何哉。刊畢。以顯光曾見其簡帖。旣有所感發焉。令置一言於卷端。敢以私自歎服者道焉。崇禎己巳臘月日。玉山張顯光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