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高峯集/年譜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高峯先生年譜
1630年
卷一

世宗嘉靖六年中宗大王二十二年丁亥十一月十八日壬辰甲辰時。先生生于光州召古龍里松峴洞第。先生本系幸州今高陽郡。世居京師。勿齋先生與弟遵遊學弟用吏議。匕無復當世意。及母夫人歿。服闋。遂退居于光州。而先生生焉。

十二年癸巳。先生七歲。始受學于家庭。先生自五六歲。凝重若成人。視群兒遊戱。微哂而已。

十三年甲午。先生八歲。母夫人捐世。傷痛摧裂如成人。

十四年乙未。先生九歲。讀孝經。手寫孝經。字畫楷正。先生伯氏參奉公欲觀角觝之戱於郊外。勿齋公知之。招還之。參奉公慮其獲罰。欲避走。先生執其手曰。大人命招。而兄若避走。是重大人之怒。而過亦深矣。垂涕而扶歸。

十五年丙申。先生十歲。每日晨起。靜坐一處。誦讀不徹。

十六年丁酉。先生十一歲。勿齋赴洛。令幹婢供給先生昆季一日婢與其夫坐寢室。先生自外,入。直立而熟視之。婢勸之食。不應而泣。婢訶之。先生終夜不寐。翌曉往依于書堂。見皐比授童蒙學。卽以大學聽受。日課外。兼誦童蒙所學中庸孟子等書。○金公緝。見先生能通六甲相生之理。嘆曰爾之季父德陽先生。究性理之學。爲士林之宗。爾亦能繼其業。因呼食字。命作聯句。先生應聲曰。食無求飽君子道。稱服久之。十二歲。讀中庸古文貞寶孟子等書。十三歲。讀史略。文理渙然。

十九年庚子。先生十四歲。常好綱目。逐日覽盡一卷。閉戶靜觀。至忘寢食。

二十年辛丑。先生十五歲常手記先大人訓戒之言。書諸左右。日以勉力曰。自髫稚承庭訓。至于今日。庶幾有成。而氣質卑凡。愚騃如初。念之痛悼。往者莫追。來者將無勉乎。嘗聞之曰。邵氏有聞見錄。學者須有箚記。以備不忘。玆用書所聞。以爲朝夕玩。○是年春暮。作西京賦百三十句。先生十六歲。

二十二年癸卯。先生十七歲。先生追悼先夫人早世。年弱未能持服。每至諱辰。前期一朔白衣素饌。○閱前後漢書輿地勝覽。

二十三年甲辰。先生十八歲。讀心經。講究義理。篤志力學。爲文不專事科式。中廟升遐。哭臨素食至卒哭。

二十四年乙巳。先生十九歲。仁廟升遐。哭臨素食至卒哭。及聞士林之禍。終日廢食垂泣。閉戶不出。嘗著一書以自戒。

二十五年丙午。先生二十歲秋赴鄕試進士。入格二等。先生二十一歲。正月。遊泮宮。

二十七年戊申。先生二十二歲。娶羅州忠衛咸豊李任之女。

二十八年己酉。先生二十三歲謁一齋先生姓李名恒。中司馬試俱二等。

二十九年庚戌。先生二十四歲。八月初十日。子孝曾生。

三十年辛亥先生二十五歲。赴謁聖試。將上第。尹元衡忌其名下考。落第。卽南歸。二十六歲二十七歲

三十三年甲寅。先生二十八歲。赴東堂鄕試居魁。春哭龍山鄭先生

三十四年乙卯。先生二十九歲正月十五日。丁勿齋公憂。三月。葬于家後東原。作墓誌。

三十五年丙辰。先生三十歲。三月。遷先妣孺人姜氏墓。葬于先考之東。異塋同兆。作遷墓記。

三十六年丁巳。先生三十一歲。三月。服闋。是月遊瑞石山,月出山。○朱子文錄成宋正字庭篁撰跋

三十七年戊午。先生三十二歲。四月。遊頭流山。○七月。拜河西金麟厚。○八月。往高陽。拜先祖墳塋。○鄭秋巒來見。講論天命圖說。○十月。中文科乙科第一人。是月。拜退溪先生。始發四端七情。○十一月。南歸

三十八年己未。先生三十三歲。作四端七情說。槐院殿最居下。

三十九年庚申。先生三十四歲。八月。上退溪書。論四端七情。

四十年辛酉。先生三十五歲。九月。子孝閔生。○授通仕郞權知承文院副正字。○入京謝恩。○三月。還朝謝恩。○五月。拜藝文館檢閱兼春秋館記事官。請告南歸。○十二月。遷待敎兼如故。是月。又遷奉敎。有召命。三十六歲。拜檢閱陞奉敎。

四十二年癸亥。先生三十七歲。正月。還朝謝恩。○三月。拜承政院注書兼如故。○四月。除藝文館奉敎。呈病遞。注書移授。○五月。隸習居中。遞奉敎。授副司正。○八月十七日被駁。李樑囑憲府。駁先生與朴素立,尹斗壽,尹根壽,李文馨許曄。以先生爲首。削奪官爵。門外黜送。後數日。玉堂上箚。論李樑等之罪而放逐之。故不久復命敍用。○十九日。南歸。○九月。拜藝文館奉敎兼如故。是月二十五日。聞靑宮訃音。擧哀。○十月。還朝謝恩。選入讀書堂。○十一月。授宣務郞。拜弘文館副修撰兼經筵檢討官,春秋館記事官。

四十三年甲子。先生三十八歲。三月。呈病遞修撰。移拜典籍,知製敎。○六月。拜弘文館副修撰,知製敎兼經筵檢討官。○十月。拜兵曹佐郞,知製敎。○十二月。除成均典籍。呈,病遞兵曹佐郞移授。

四十四年乙丑。先生三十九歲。二月。拜兵曹佐郞。○六月。授承議郞拜成均館直講,知製敎是月。又拜吏曹正郞知製敎。○十月兼校書館校理○十一月。乞南歸掃奠前妣房氏之墓。墓在淸州修身里。往來之路。每掃省焉。○十二月。盧蘇齋量移過鎭國院。往見之論人心道心。蘇齋以整菴所見爲的。其後作困知記論以辨之。

四十五年丙寅。先生四十歲。四月授通德郞。拜禮曹正郞知製敎。○六月。順天府使金啓來問二主之義。先生辨答之。後作二主說以寄之。○銓曹以先生曾經本曹。超二資。先生固請改之。○十月。授通善郞。拜弘文館校理。兼如故。是月。又拜司諫院獻納,知製敎。再有召命。還朝謝恩。是月。又陞舍人。餘如故。

隆慶元年丁卯。先生四十一歲。二月。拜司憲府掌令,知製敎。○三月。拜成均司藝,知製敎。○四月。拜含人知製敎。是月。又拜司憲府掌令。○五月。拜弘文館應敎兼如故。以遠接使從事官。往關西。○十月。授朝散大夫。拜司憲府執義。兼如故。

隆慶二年戊辰。先生四十二歲。正月。授奉正大夫。拜弘文館直提學兼校書館判校。餘如故○二月。陞通政大夫。拜承政院同副承旨,知製敎兼經筵參贊官。時表從兄朴忠元兼帶同知春秋。故兼春秋。不爲下批。是月。又陞右副承旨。餘如故。○三月。以餞慰使。向義州。是月復命。○四月。以病遞承旨。拜成均館大司成。餘如故。○七月。拜退溪先生於寓舍。○八月。以病遞大司成。拜工曹參議。○十一月。拜承政院右副承旨。○十二月。陞右承旨。

隆慶三年己巳。先生四十三歲。三月。送退溪先生于東湖。同宿江墅。追送于奉恩寺船上。寄一絶奉別退溪。退溪亦酬。退溪寄出梅花詩八絶。示先生求和。先生又追送退溪于楮子島。是月。拜大司諫。○四月十六日。文昭殿奉審後。詣闕。是月。拜左承旨。○六月初四日午時請對於文政殿。明辨金鎧事。○七月。呈病遞承旨。○八月。拜成均館大司成。○九月。病遞大司成。

隆慶四年庚午。先生四十四歲。二月。南歸。出宿漢江。傾朝來餞。金啓晦叔,金就礪而精留宿江上。先生寄二絶示之曰。千里歸程欲斷魂。終南煙霧掩修門。吾君明聖無遺照。恐被人譏不憚煩。歲月悠悠水共流。天機如許不曾留。前年惜別傷心地。今日南歸亦自愁。次前年送別退溪韻○五月樂庵成。庵在顧馬山南。其下東偏。又構屋數間。以待學者。名曰東寮。先生上退溪書云。家近山崖。新築小庵意爲栖遲之所。欲以樂字額之蓋前書所示貧當益可樂之語。用寓鄙心之所願慕者。○六月。除赴京使。時先生義旣不合。解官退歸。而朝廷兌赴京使。故上章陳情。○七月。再上章陳情。○十二月。聞退溪先生訃音。擧哀摧慟。

隆慶五年辛未。先生四十五歲。正月。送吊祭于陶山。○二月。送奠祭于陶山。是月十九日。行時祀于宗家。日晩。往賞歸全庵。時孝曾,柳溵,金景生,李運鴻,郭顥從。先生周視中麓。招孝曾指示一處曰。人事不可知。他日須葬我於此地可也。○三月十三日。辭家廟往遊瑞石山。門人從之者甚衆。是月。歸拜家廟。○四月。拜弘文館副提學兼經筵修撰官藝文館直提學。有召命。○五月。上章乞解。是月。又有召命促還。上章乞解。是月。與門人講太極圖。○八月。順天士人許思曾來請玉川書院記。○九月。除吏曹參議。

隆慶六年壬申。先生四十六歲。二月。男啓業生。是月。拜成均館大司成。二十五日。掃奠先考妣塋墓。二十七日赴命。時。先生充奏請使。故發行。是月。拜大司諫。○四月初二日。歷拜李一齋。初三日。有召命。歷路往淸州。掃奠前母房氏墓。是月。還朝謝恩。○五月。以病遞大司諫。○七月。拜二曹參議,知製敎。○九月。拜大司諫。卽日呈病。不久遞大司諫。○十月初三日。南歸。傾朝來餞。○初十日。到天安。始有疾。十五日。到泰仁。疾彌劇。仍留調治。二十五日。疾病。梅塘金坫馳來。問所欲言。先生曰。脩短。命也。死生。天也。不須關念。但自少才氣有餘。肆力文翰。遂致意於聖賢之學。中年以來。雖有所得。只以工夫不及。常恐不副素志。凜凜然日以省惕焉。若於函丈之間。接承古聖賢顔面。有所商論。則吾亦無愧。伯事業不及於古人。是用悚惕。雖然。天假之以年。優遊於林下。得與學者。講究其終始。則此亦一大幸也。而病已至此奈何。且問家事。答曰。有薄田數頃。子孫自然生活耳。且曰。吾欲就死於君家。明日當往耳。君家有子婦。是無異吾家也。吾病雖重。當力就而終焉。二十八口。命侍者促行赴梅塘。諸侍疾者慮其勞動。請因留調治。先生曰。吾將死矣。吾豈死於公廨。將上轎。扶立整衣。命取笠冠之。侍者不卽進。强促冠入轎。夕至梅塘下轎。又着冠入房內。諸侍疾者入問候。答曰。吾到此。氣似蘇。客多主家受弊。諸君不須留。各自還家可也。是日。上聞先生病重。特遣御醫承政院書狀。今聞爾行到泰仁縣得臀腫。兼患上氣症。實軫予懷。玆遣醫官吳忭。𧶘藥下送。爾其服藥調護事有旨。吳忭在塗。而先生已不救矣。三十日夕。先生命孝曾扶起坐。良久還臥。顧語孝曾曰。汝輕薄。若有涵蓄意思。吾無憂矣。言訖瞑目。夜二更。氣證上攻。侍者請進藥。不答。四更大風雷電而先生卒。鷄旣鳴矣。卽十一月初一日也。先生在泰仁。遠近門人之來問疾者甚象。到梅塘。曾令歸還。留者數十人。護喪而歸。訃聞京師。上震悼之。京師之人。相聚吊哭於終南寓舍。朝廷請官庇喪葬。乃於明年癸酉二月初八日。葬于羅州治北烏山里通峴山廣谷卯坐酉向之原。從先生所卜也。遠近會葬者數百餘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