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順菴集 (安鼎福)/卷十六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卷十五 順菴集
卷十六
作者:安鼎福
1900年
卷十七

雜著[编辑]

函丈錄[编辑]

余幼而落鄕。中嬰疾病。因以失學。摳衣星湖之願多矣。年二十六。始自茂朱來寓廣州慶安面之德谷楸下。貧弊疾憂。恒無寧歲。丙寅十月十七日。始往謁。一宿而歸。丁卯九月二十日。又往謁一宿辭退。戊辰十二月十四日。又往謁留一日。十六日辭歸。前後函丈承受。凡四日矣。是後辛未歲七月。往候病患。時値宗廟大享。差祭官。翌日徑歸。癸酉三月。自牙山來。將往謁。至振威酒店。僕夫病甚。時凶染塞路。症情可疑。亦徑還。自後在京司。曹務煩重。甲戌。遭艱下鄕。因爲病廢之人。杜門十年。竟未遂朝夕承誨之計。而先生易簀矣。撫念平昔荷愛之深。恩義兼重。樑摧之感。歲久益切。搜舊篋。得四日日錄。別記于此。以寓微忱云。

丙寅十月十六日。自家發行。十七日午後至占剡。踰一小麓。麓盡而有一茅舍。庭畔有一隷見客來。來拜于前。余問知爲先生宅。遂下馬。使之通告。卽命入。外舍三間。前一間爲土廳。後二間爲房。制甚朴陋。此先生仲氏玉洞所命以六楹齋者也。遂入室進拜。先生起答甚恭。擧眼見之。長過中人。美鬚髯。眼光射人。頭戴唐巾。而皁帛雙脚。垂後幾尺餘。唐巾上。疊戴布巾。盖去五月。遭室內喪也。先生問前日相見否。余對以未能。遂告姓名。先生聞之良久。因論我家事曰。幼時嘗謁于安典簿丈。於尊爲何屬。余對以爲曾王考。嘗經此職。先生又云吾渭陽。與尊四寸大父進士丈。爲友婿。卽第四位桃洞大父。是以習知尊家事。各居異鄕。聲聞莫憑。生死存沒。全然不相知。吾儕窮弊星散。大抵皆然。因爲之嗟歎。又問余以茂朱寓居事。余畧告本末。時房中有一童子。年可十五六。而容色閑雅可愛。展小學書而看。余意其爲先生之孫。問之果然。兒名如達。辛亥生。萬頃之子也。萬頃名孟休。字醇叟。癸巳生。時以萬頃縣令。遭內艱在服中。故不在座。先生因問尊之此來緣何。余鞠躬以對云。年幾四十。學未知方。伏聞先生講道之所不遠。向善誠薄。十年懷仰。今始來謁。先生嘿然。但看言笑樂易。絶無收斂之態。而擧止中度。一見可知爲先生長者矣。余仍問先儒多以大學格致章本存。而朱子補亡。未必其然。是否。曰。余不知其然也。第本末別爲一章之義。有未可知也。晦齋論。亦不知十分穩當。而近有一士人。指愼進士後聃。又爲之說。而未知其果得當否也。盖格致章之有無。姑不卞。而但因今文讀之。亦自有餘。何必別爲之說乎。又曰。君知挈矩之意乎。曰。深意所在。實所未曉。先生曰。挈矩當釋曰挈丷𠃌丷飞卩乀亽。不當曰矩丷飞卩乀匚亽。因呼如達。抽大學書而指之曰。所謂平天下云云。上老老上長長。皆是章句所謂上行下效。而上恤孤則民不倍者。不曰上幼幼而民興慈者何哉。慈愛之心。雖至愚之民皆有之。不待敎而知之矣。無父曰孤。必也上恤人之孤。則民心興於忠厚。不倍故舊矣。此與禮記坊記之民不偝同義。俄而夕食告具。婢子先進床于余前。余少俯身而退。以示不敢之意。復進床于先生前。先生擧匙而勸飯。余擧匙。先生祭飯。余不祭飯。先生先飯。余遂飯。飯未滿一器。饌則白蝦醢小許。置白砂楪中。一楪置蘿葍葅。又有土瓠羹。饌味皆醎。可見其節約之意。床器皆潔精矣。進水亦先余。退床亦然。皆用賓主之禮。先生笑曰。余家貧饌薄。故或不合于客口。或有持其行饌而食者。前此聞鄭某人來食。入其行饌而食之云。傷哉之歎。盖如是矣。然士當以貧爲度。咬菜做百事之語。其意甚好。日用切緊。莫過於飮食。當於切緊處。先下克己之工。積習旣久。安之若性矣。余請吊于萬頃。先生命如達前導。至喪次行吊如儀。弔時喪人叩頭受之。前弔愼耳老。其禮如是。今亦然矣。余出復陪坐。因問曰。朱子九拜說。稽顙之稽字。義是稽留之義。無叩字義。前吊愼進士。今吊喪人。皆行扣首之禮。然則禮註非耶。先生曰。是當從禮註。今俗稽音堦。當爲嵇矣。喪人出來侍坐。俄而明燈。喪人昏定。行拜而退。先生又曰。大學首章章句。止於是而不遷。是指至善也。不遷。卽止字意。然則止字又帶不遷意。語意重疊。當從大全。作至。今本作止。至字之誤也。又其下盖必有盡夫天理云云。君知之乎。此言至於至善而不遷之人。則必其心能盡天理而無人欲之私也。遂引誠意章下小註朱子說必有云云以證之。且曰。盡天理。指至於是也。無人欲。指不遷也。盖人雖有善。而有欲則遷。不能持久也。又曰。物格而知至之義。君知之乎。余對曰未也。其有深意也歟。先生曰。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至國治而後天下平。其意皆有上一截功夫然後。又有下一截進脩之工。而獨物格而知至云者。物格則知自然至而無進修之工。與下七句。絶不相同。是未可知也。又曰。權陽村是讀書之人。而作大學圖。無所發明。因曰。我亦有圖。君試觀之。遂出大學疾書。示其圖。又曰。聖學十圖若敬齋,夙夜,小學圖皆未安。獨心學圖頗好。先生又曰。中庸大義。君知之乎。余起而對曰。中庸是性理之原。余何敢知。先生曰。首章卽中庸篇題。自仲尼曰君子中庸。止索隱章。皆孔子言。而章章有中庸意。是當作孔子中庸。費隱以下。是布叙至極高明而道中庸。又言中庸字。是爲回題。仲尼上律天時以下。是孔子之行。其上皆孔子之言也。余曰。鬼神章。是但言祭祀。而繼父母順矣之下。推本而言之。至于鬼神之德耶。曰。此見正好。又曰。正文下音切。皆非朱子所定。何以知其然也。中庸曰。人皆曰余知。註知作去聲。以章句觀則當作如字。此文句吐人皆曰予知。當連下文讀。不當曰人皆曰予知又弋讀也。因論孟子。出疾書。論春王正月及井地辨以示之。笑曰。此駁朱子一大妄論。卽欲爲朱子忠臣之意也。恐朱子見之。不大非斥也。又曰。讀庸學。節節有疑。今人讀書無疑。故學不進。人之爲學。不過此二書。故稍自好者。皆汨沒於此。而竟無所得。可哀也已。時夜稍深。先生謂如達曰。汝可退寢。盖以房狹故也。如達承命拜退。挾其小衾而入。先生曰。假我若干年歲。使之讀易讀詩。庶有所得。因論詩云。風雨如晦。鷄鳴不已。玩味此句。其人必有深憂。自鷄鳴前。已不寐而爲此說也。若當衰亂之際。思克亂之才也。又曰。相鼠有皮。人而無儀。是譏見人不正其衣冠者而作也。相鼠有齒。人而無止。齒字義有止字有謹言之戒。此譏人不擇言者而發。註釋止字擧止似未然。此止字當作如字義讀可也。又相鼠有體。人而無禮。體卽四肢皆俱之謂。雖以鼠之微物。尙俱四體而皆有所用。人而無禮乎。此譏人之無禮而作也。凡讀詩。當細玩諷誦其意之所在。則庶測古人性情之所在矣。又曰。子曰詩三百。一言而蔽之。曰思無邪。今觀朱子集傳。則淫亂之詩多。朱子雖云惡者可以懲創之。而以鄭衛淫奔之詩弦歌之。而使蕩子情女聞之。曰爾勿爲淫想也。此不成說矣。集傳所謂淫奔之詩。未必皆淫奔之詩也。又曰。詩三百篇註。朱子曰。詩三百十一篇。然而除笙詩五魯頌六。則恰爲三百篇矣。且小雅以後。皆以什爲篇。而朱子改正。或爲十一十二。未可知也。又曰。陰陽配合生成。皆出於河圖。仍作圖以示之。

又曰。洪範出於河圖。何以知其然也。一二三四。自坎宮左旋順布至巽。六七八九。自乾宮逆布至离是九疇。洛書之數。二居艮八居坤者何也。余讀至二五事。有肅乂哲謀聖。至八庶徵。又有肅乂哲謀聖。是天人相感之意也。故二八易位。以著天人相與之義。始知陰陽配合生成。皆出於河圖也。

又曰。說卦之說。小註盡之。皆未暢。獨性理會通說卦說甚好。第其合者。才三分之二。序卦之所以序。終不可知。周易折中蕭漢中說最近。亦有一二不合者矣。尹氏美村集。有序卦說。自云皆合。而實無一合者。可笑。異日君見此書。亦當知之矣。余因鞠躳請敎曰。今世學術蔑裂。黨議橫流。一邊雖謂淵源有自。而其學惟繳繞於訓詁小註之間。其所誦習。不過庸學心近而已。而多爲利祿所誘。一邊窮弊不暇。無意於此事。學之所以不講。道之所以不明。實由於此。願聞爲學之要。先生曰。此皆兩邊人之弊。不當以此斷定立論也。今世豈無豪傑之士。但余未及見耳。一邊之主張世道。自成義理。以爲鉗勒之手段。誠可畏也。學惟在于遜志。遜志學習之久。義理自熟。心平氣和。其要都在于自己身上。不關他人。雖以繳繞訓詁爲非。若欲泝流求源。無諸儒見成說話。何以求得其是非乎。然學實不在于此耳。且彼以利祿。我以其實。彼以窮弊不學。我以子路原思事自勵。是所謂善惡皆師。不可指摘彼短。徒致嘵嘵也。余更請曰。然則奈何。曰。橫渠敎人。必先以禮。禮有所據。而日用之切。莫過於是。故孔子曰。立於禮。朱子小學書。卽橫渠之意也。必先於小學中。爛熟體行。涵養有素。德性自固。此最是作人根基。向前一路。皆自此克拓耳。然學貴自得。必也眞知此事之貴而自得于心。然後無勉強矯僞之習。而日趨眞正之域。胡安定頭容直三字。不過據古訓而戒之。而徐仲車能推而至于心亦要直。自此不敢有邪心。此非自得之實乎。先生因曰。余多見先輩矣。未有快然自得。有見識者。昔見李固城丈。畏菴栻敬叔。丈曰。儒者言靜言敬。靜者未必敬而敬者能靜。然心志昏弱者。多偏於靜而有害。此氣質之病。惟在變化之耳。靜實學者之大工。靜然後能讀書能窮理。此言大有見。又曰。綱目未必皆朱子之筆。又曰。元魏胡太后弑其君某。此母殺子也。凡下殺上曰弑。則似不當書弑。又曰。書楊雄則死。而李林甫之流。却書卒何也。余對曰。母后殺嗣君。書弑之義。綱目凡例註。已言之。且婦人夫死從子之道而然耶。莽是簒賊。雄爲其臣故死。李林甫之去官。已有貶意。似當止書卒。先生曰。吾未知其然也。余問啓蒙。答曰。本圖書外。原卦畫明蓍策。多可疑。考變占則退溪已言其非矣。余又問揲蓍法。答曰。揲蓍法。朱子解外。余有薄見。或可備一說矣。先生因解筭囊。計出五十籌。手自布蓍曰。朱子以過揲爲陰陽策數。此似艱深難解矣。今當分而爲二以象兩。掛一以象三。揲之以四。以象四時。而直置揲數。依正文布之。則合之得老少策數。未知如何也。又曰。四營而成卦。本義以爲六畫卦。此又不然。是當爲三畫卦也。以下文知之矣。下文云八卦而小成。若六畫卦。則當曰六十四卦。何以曰八卦也。引而伸之者。卽引三畫卦而伸之爲六畫卦也。若引繩而伸長之也。觸類而長之者。謂八卦旣成。而引而伸之。而爲六畫卦八矣。上三爻下三爻。周旋配合。則爲六十四卦矣。又曰。易詩最難讀。聖人之意。詩人之志。何以能盡得。程子易傳。自謂七分書。其自許亦大矣。詩集傳。朱子自作大旨。未知本意。果皆如是也。故曰。易不可爲典要。又曰。詩斷章取義。厥有旨哉。要在善讀者當自知之。易中多言九五六二爲正應。然如九五陽剛之君。得九二陽剛之臣。然後爲相得。故中孚九二曰。鳴鶴在陰。其子和之。陰指二也。子指初也。易多以初爻爲子。又曰。我有好爵。我九五自我也。中孚而後如此。他卦未必是。又曰。六五九二。爲君弱臣強。九五六二。爲君強臣弱。非正應也。又曰。官爵宜不可亢。故升卦不言爵。而至困卦。多言赤祓朱祓。當以爲戒也。又曰。人之所以爲人。只欲保守此心而已。是以聖賢所言。惟此心而已。學者所明。惟此心而已。眞西山之心經。可謂有功於心學。而但以經書年代次第而編之。此不必然矣。當取聖賢論心文字。以心學門路次第編定。不必拘於年代也。余甞倣而爲之。今失其本矣。又曰。諸學無所難。而惟經學最難。經學有文字。猶可憑依。至若事務。則本無形體。最爲難知也。夜分後。先生脫布巾。只着唐巾。余問雙脚垂後之義。與俗制不同何也。先生笑曰。此四脚巾之遺制也。古者巾以方幅爲之。二方二小帶。二方二大帶。盖之于頭上。以二小帶環䯻而紐之。二大帶垂於後。名四脚巾。不獨爲奔喪之制也。今之唐巾。前同心結。小帶環紐。又繞結于當腦處。皆四脚巾之遺意。而余則大其帶而垂之耳。又曰。古人頭上元服有三。巾也冕也弁也。丘濬博學人也。不識儀禮有巾。以爲古人無巾。讀書之難如是矣。又曰。死者之掩。卽巾類也。但無垂帶。今之笠。亦弁之制。傳訛失之矣。殷冠曰冔。太師東來。其冠冔。漸漸失制而爲笠。笠古高句麗所稱折風巾也。中國人今猶以東人笠子爲折風巾。巾名盖久矣。李白詩。風花折風巾。盖今喪人方笠。爲四葉合附成之。似花瓣。故云風花。方笠及今笠。本以一制而分爲二也。余又問道袍之義。答曰。此古大裘之制。吾有所著說矣。古人不必以毛衣爲裘。至唐猶然。因誦李白五雲裘詩十餘句曰。此何嘗言毛所成乎。又曰。道袍是大裘遺制。賤者不可服。不若深衣之爲上下通用也。幅巾非古。出於東漢。將士平居服之。以爲高致。然是似是胃。鍪裏疊戴者也。朱子之着。恐因司馬公。而誠未可知也。又曰。雖斂死者唐巾道袍。亦可矣。俄而鷄數鳴矣。先生遂就寢。命之卧。才一宿而已昧爽矣。先生復起曰。平生興居之節。以人定後昧爽時爲定矣。未幾。喪人及如達次第來拜謁。退而侍坐。先生復論昨日絜矩之義曰。矩丷飞卩意。終不成說。今以刀割物。當曰刀割。不當曰割刀。以杖擊物。當曰杖擊。不當曰擊杖。今若釋以矩丷飞卩。則當曰矩絜。不當曰絜矩。是以知其爲絜丷𠃌丷飞卩也。先生曰。士當致知爲學。歸重于實行。然而淳謹之人。止務踐履。循塗守轍而已。故見處終不灑然。士當以知識爲主。又曰。世人皆謂程朱以後。經書文義大明。無復餘蘊。只當遵之而已。此說大槩然矣。猶有未安。聖賢之所求於後人者。欲以講明此義理。其意豈謂之無復餘蘊而不使後人言之耶。此非程朱之本意也。余對曰。敢禀此亦有兩般。若行成德立。知解卓越者。誠如所敎。若新學後生知識未定。而專以知解爲主。求過于前輩。則必有好新務奇之習。有輕視前輩之患。然則謹守䂓矩之論。實是立法之大經。未審如何。先生曰。誠然。余曰。敢問他人或有聞風而來見者乎。曰。西人學問。專以謹守䂓矩四字。爲涉世無病敗之斷案。故知識終甚鹵莽。爲可恨也。世途危險。余是畏約人也。何敢有一毫求知之心。而西人或多來見。自是傷弓之鳥。常恐有何機關在中也。雖盡我之所見。彼之信否。何可知也。若謂之聞風許與而來見云。則全未全未。余鞠躬復請曰。先生所論。宏深博大。斗筲小才。無以領略。今當辭退矣。願聞敎。曰。先習靜坐。請讀何書。先生笑曰。此答誠難。可讀大學。小學不必讀。又曰。今世禮學漸亡。西人則止于沙溪。嶺人則止于退溪。君若爲禮學。則先讀三禮。以求其源。又曰。親舊間。不見有進學者。家兒孟休禮學頗有據。渠亦有所著。舍侄秉休學問明透。少輩無有過之者。可歎人才之無多也。又曰。有尹東奎者居仁川。見解明悟。不易得之人也。古之尹子六經之文。如誦己言。今此人不惟誦之。能解其義。但貧窮飢欲死。可歎。俄而朝食告具。食畢。少坐告退。先生曰。吾多費妄談。中有可採者。君試思之。及起。先生復曰。君年富力強。當務知識。知識明然後。行路坦然無碍。余拜。先生起而答之。遂退歸。

壬辰桂坊日記[编辑]

是年五月十四日。兵判蔡濟恭爲政。擬余翊衛司翊贊首望。副望鄭杺。末望丁載遠。蒙點。十五日。司隷持政目敎旨來。十九年癃廢之餘。與世相忘。且抱風樹之痛。無意仕宦。而世道嘵嘵。毁譽難眞。遂欲一肅而歸。二十四日俶裝。與家督入京。寓權甥鑄洞後凋堂。二十七日。肅命仍入直。時御所在敦義門內敬煕宮。桂坊在建明門內御路南邊五十餘步。東宮入廣達門內。歷顯謩門。在興泰門西邊。

五月二十八日壬戌[编辑]

卯時。入書筵講心經。東宮具法服。西向坐。賓客北向坐。春坊上下番及余俱東向南上。俯伏各展所講章以聽。東宮講前受音前日課讀。謂之前受音。不遠復章畢。上番講新受音當日所講謂之新受音子絶四。固如此也。讀畢。東宮又讀一遍。上番遂解釋文義以奏。講事皆上番主張。下番又畧奏。賓客蔡濟恭奏曰。桂坊博識多聞。可備顧問。東宮令奏文義。臣俯伏而對曰。春坊講官文義詳盡。更無可奏者。請以大義言之。遂奏曰。上章絶四。是聖人事。下章四勿。是學者事。聖人本無此四者。故漢書以毋作無。其義儘然。盖凡人有意而不察。至於必。必而不察。至於固我。是皆門人之所不免也。門人以此四者觀夫子。驗其有無。是所謂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心者也。以此四者觀夫子。而夫子原無此四者。天理渾然。私欲凈盡。從心所欲。泛應曲當。有何四者之可言乎。其云絶者。言其私意本來絶去。無一毫之存在也。顔子下聖人一等。不能無渣滓之畧未化者。須加勿字工夫然後。可以成德。此聖賢之分。眞氏編序之意。亦可見矣。東宮曰。小人之心。度君子心云者。其意正好。賓客曰。誠然。東宮仍下諭曰。必固二字。不可以惡言。必欲爲聖人之心。擇善固執。其非善者乎。賓客曰。誠如下敎。但此必固二字。從意字帶來。故爲不善。上番亦申奏之。東宮仍擧程子曰敬卽禮。始則須絶四。令臣言之。臣對曰。曲禮曰無不敬。禮本以敬爲主。故曰敬卽禮也。敬以直內。則私欲退聽。無己可克。學者若用功於克己。必自誠意始。意誠則自無下三者之累矣。故曰始則須絶四。東宮曰。下文熊氏誠意之說非矣。沙溪釋義曰。熊氏曰此誠意章事。誠意是學者事。恐非本文之意。東宮之敎。盖出於此。臣對曰。誠意之意。兼善惡而言。毋意之意。只主惡一邊而言。此其所以異也。用工之必自誠意始。上自帝王之尊。下至匹夫之賤。初無不同。而下章視聽言動。卽其目之大者。必於此念念不忘。着意省察。少無間斷。然後私意漸消而天理漸復矣。時賓客奏曰。外間傳言。邸下好文詞。古人以爲雕虫篆刻。願勿專致意焉。東宮遜辭答之。臣因奏曰。盖帝王之學。固不以文辭爲貴。必用力於帝王之文章。易曰。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禮樂刑政。無非文章之具也。邸下若留心於此等文章。豈不爲臣民之福哉。

六月初一日乙丑[编辑]

卯時書筵。東宮先講前受音張子曰天體物。不之察耳。春坊上番讀新受音或問顔淵。一以貫之。東宮復讀一遍。春坊文義如例。東宮又令臣奏之。臣對曰。此章爲克己復禮章。夫心學不過理欲之分。精一執中。克己復禮。皆一串貫來。惟此之心。人欲長得一分。則天理减得一分。人欲克了一分。則天理復了一分。復字有恢復舊物之意。心中自有五常四端本有之德。但爲物欲所蔽。喪其本有之德。及克除己私。則本有之德復見。猶鏡體本自光明。爲塵垢所蔽。失其光明之體。若磨拭得精。則光明之體復見耳。時上番又論勿字之義。臣繼奏曰。五事貌言視聽思。卽五行之水火木金土也。思之屬土。人之思慮。無所不及。如土之流行於四行之間。此章視聽言動。與五事之目相合。但無土之可言。勿字禁止之義。通行四者。猶思之於四事。賓客徐命膺曰。今日初聞新議論。果是好意見。東宮曰。果好矣。賓客又奏曰。張子天體物仁體事之義。平日依俙說得。終不分明。請問于桂坊。東宮令臣言之。臣謙讓不得。因曰。天地之大德曰生。萬物之生。莫不本乎天。則物以天爲體矣。仁者天理之活動。生生不已之意。是以仁包五常。謝上蔡聞程子玩物喪志之語。愧汗沾背。程子謂之惻隱之心。朱子曰。此爲羞惡之發。而却謂之惻隱者。感動活發之意。自仁流出。四端之動。皆帶惻隱之意。則仁爲萬事之體。猶天爲萬物之體也。賓客又請問天言物仁言事之義。東宮又令言之。臣曰。萬物以天爲體。而天外無物故言天。仁則就人道而言。事爲人所做作。故事莫不以仁爲體也。東宮曰是。東宮曰。眞西山以孔子之所謂克己。與舜所謂人心相同。此恐不然。克己之己。專是私欲。人心則雖聖人不能無。此豈可比而言之乎。臣對曰。睿敎誠然。眞氏欲以人心道心克己復禮二章。分排相屬。語頗有病。然己者。對人之稱。未必皆惡。與人心無異。惟其易流於惡。故須克去之。如是看則西山說。實爲停當。設有所失。此不過遣辭之際。有欠商量。不可以此等些少文義之有病。輕忽先儒之言也。沙溪釋義。以西山以己爲人心之說爲非。故東宮之問。亦出於此。東宮言仁道之大。臣曰。古人製字。皆有意義。此象形會意。六書之所以作也。嘗觀字書。有云仁字之二字。卽象上天下地。傍邊人字象人。言仁道貫三才故云。賓客曰。偶然如是。豈其然乎。此說出於金仁山矣。按仁山之有此語無考。臣曰。若逐字爲說。實有穿鑿之患。無異於王安石之字說。大抵多有如此者。程子有中心爲忠。如心爲恕之訓。朱子亦有心生爲性之語。且如思之爲字。田下有心。盖耕田之法。或縱或橫。人之思慮。若田之耕矣。製字之義。似不泛然。東宮曰。中心如心之訓。實好矣。東宮曰。平日欲求顔子所樂之樂。而終未有得。若謂之樂道則歇後。無着手處矣。臣曰。道字果濶大。古人已云。道之浩浩。何處下手。然中庸曰。顔子得一善則拳拳服膺而不失之。若能爲善而用工不已。無少間斷。至於萬善咸聚。日用云爲。無非從天理中流出。則此豈非可樂乎。東宮又問程篁墩之爲人。賓客答以賣題事。且曰。雖有些少所失。亦當世大儒矣。臣曰。篁墩之學。欲合朱陸爲一。學問門路。多有可議。然文章經術。實非等閑人。先儒曰。皇明學者。大抵多爲利祿所誘。篁墩亦其一也。○講罷。東宮謂賓客曰。我國文治。俗習與宋相類。故予嘗樂觀宋史。比來欲抄爲一帙書。而若名以宋史抄。則其義甚短。何以命名。賓客曰。名以宋史眞詮好矣。遂視臣。臣曰。眞詮眞誥等字。出於道家書。取而名經史文字。似不典雅。東宮頗然之。賓客曰。無妨矣。東宮又曰。宋鑑。帝昺航海已久。而史家必以正統歸之者何也。臣曰。正統之義。不以土地之大小享國之久近。而先王之統緖不絶。則其統猶在也。是以雖無尺土之可言。而趙氏之一脉猶存。故正統歸焉。必也帝昺死而趙氏無係屬者然後。元氏始承正統。此史家之例也。東宮曰。然則弘光以後正統之不絶明矣。諸人皆曰然。東宮仍命臣曰。書籍之在于玉堂講院者。可以取觀矣。臣起伏而謝。東宮又泛論大國事曰。此爲熟女眞乎。他人未有對。臣詳言其來歷世代以奏之。

六月初五日己巳[编辑]

書筵。東宮講前受音仲弓問仁全章。上番依例講新受音自中庸天命之性。不可以有加矣。東宮依例復讀新受音畢。仍問仲弓章克己復禮。主敬行恕。有輕重淺深之可言。而顔子不爲敬恕之工。仲弓不爲復禮之工耶。臣對曰。集註云克己復禮乾道也。主敬行恕坤道也。顔冉之學。其高下淺深。於此可見。盖乾道確然剛决。奮發而有爲。坤道隤然委順。靜重而持守。顔子亞聖之質。天姿剛明。去聖人纔一間。故三月不違仁。而敬恕之工。卽其平日之習熟者也。但或有渣滓之未盡。若少加克己之功。便能復禮而爲仁。是有似乎乾道。仲弓天姿溫粹。猶未及顔子地位。其於仁。日月至焉者。必力行敬恕之工而後。可以漸次克己而至於仁。有似乎坤道。此其有高下淺深之別也。上番又釋新受音正文文義以奏。上番去夜來講此章。多從余說。因請實心體行之道。東宮又問臣。臣對曰。上下番文義已悉。臣更無可奏者。請以略對。中庸首章。是萬世道學之源。而帝王治天下之大法。不出於是矣。以首節性道敎言之。則率性一句。爲緊要最切處。推本而言之。則爲天命之性。惟天之命。於穆不已。而物受而爲性者也。推而下之。散在事物。則爲修道之敎。以其大者言之。禮樂刑政之屬是也。以其小者言之。乘馬服牛之制。無非敎也。以率性之道言之。性是體。道是用。道體浩浩。無處下手。恐人迷不知爲學之工。而務於虛遠。故必先剔出至近處言之。乃繼以戒懼之義。先立本源。是存養之事也。徒存養而已。則無以應事接物而恐溺於一偏。故次言愼獨之義。以驗其幾。是省察之事也。旣存養以立其本。又省察以審其幾然後。善則擴充之。惡則克治之。而其工莫切於性情。故繼言中和。而和者中節之稱也。不中節則不和而爲不善。如此則須加克治。凡工夫不過存養省察克治三者。存而省。省而克。克而又存。循環不已。無一息之間。是所謂率性之道也。末節言其功效。與上克己章一串貫來。克己復禮。卽上三者工夫。其所謂天下歸仁。與此位育同義。東宮曰。其文義好矣。臣因奏曰。古人云非知之難。行之難。試以目前事言之。書筵召對。逐日爲之。君德成就。實在於是。但逐日講學而止。則體行處。似有不及之慮。伏未知日用云爲之間。照察體驗之工如何也。俄者上番體行之奏誠然。願加三思。答曰。體行實難。仍問桂坊世派。臣畧對之。

六月初六日庚午[编辑]

書筵。上番講新受音自或問喜怒哀樂之前。玆不盡錄。東宮問未發已發下工之道。因令臣言之。臣對曰。聖人之心。天理渾然。靈明自存。汎應曲當。若衆人之心。則有昏動二者之病。非冥然昏昧。則必逐物而動。無湛然淸淨。隨事省察之工。無未發已發之可言。此所以止於衆人而已。孟子曰。勿忘勿助長。勿忘則無昏昧之時。勿助長則無逐物之患。其要卽敬也。其靜也。戒愼乎其所不覩。恐懼乎其所不聞。禮云如執玉。如執盈。洞洞屬屬。詩云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氷。此其行敬節度。然而或過於用心。則有以心操心之患。故先儒曰。非着意。非不着意。平平存在。畧畧收拾。此最切要之語。邸下試於平居燕閑之際。應事接物之時。須下存養省察之工。初雖生澁。久久熟習。自然路脉漸明。此非他人所可指的成言處。大義旣明後。要在自得也。東宮曰。平平存在。略略收拾之說。何謂也。對曰。心之爲物。活動流注。若一意執捉。則便是以心操心。是兩箇心也。只益躁擾。不成存養之功。此必輕輕下手。久久積習。要以勿忘勿助長爲意。先儒所謂久當見之之語。似指此等處也。

六月十三日丁丑[编辑]

書筵。講心經自潛雖伏矣。章末。臣以愼獨文義對。而必於幽獨得肆之地。必加戒愼之工。幽暗之中。細微之事。雖謂之人莫得以知之。而以古史驗之。驪姬半夜之泣。貴妃七夕之盟。傳之後世。其可畏有如此者。

六月十五日己卯[编辑]

書筵。講心經自又曰胸中。至者而言也。臣曰。古人云非知之艱。行之爲難。劉安世旣聞不妄語之訓然後。念念不忘。至于七年而不已。則古人工夫之刻苦而不爲虛僞。可知矣。小學徐節孝積亦聞胡安定頭容直之戒。仍念不須頭容直。心亦要直。自此不敢有邪心。其一變至道。轉換之機。間不容髮而沛然不禦。此所謂非天下之大勇。不能如是矣。後儒之因循汨溺。不能成就者。多在於爲之不勇。朱子少時。嘗爲一書。名困學恐聞。取子路未之有行。惟恐有聞之語也。其實心爲學如此然後。可以大成。

六月十六日庚辰[编辑]

書筵。講心經自蘭溪范氏。自行之也。臣對以流注想。儒家所謂浮念客慮。凡一切慾心所發。可以猛省克去。而惟浮念客慮。乍有乍無。乍去乍來。紛紜難除。此最煞費工夫處。敬勝百邪。閑邪存誠。若知誠敬二字用工之道。則可無此患矣。

六月二十日甲申[编辑]

書筵。講心經自所謂修身。不亂之謂。臣以誠意章爲省察工夫。正心章爲操存工夫以對。又以有心無心二義及勿忘勿助。心有偏係之病爲言。

六月二十一日乙酉[编辑]

書筵。講心經自閱機事。這箇心。臣對以誠實無僞。則可以除機心而應萬事。一涉機心。便墜詐僞坑中。聖人之所大惡也。己心爲嚴師。引兢兢業業一日萬幾之說以對。艮一陽在上。無更進之處而爲可止之義。陽得其所而止乎其所當止。故有光明之象。凡人之神識。必定止而後。可得開明通透而思慮正。降伏其心。心猶生龍活虎。當降伏然後。可以得其正。心屬火。故水上而火下爲旣濟。人之一身。以心爲主。而心爲火臟。居于上。腎爲水臟。居于下。心火當下降而溫之。腎水當上行而潤之。然後疾病不生。故儒者存心之術。道家脩鍊之法。醫師處藥之方。皆以降伏心火爲主。爲術雖二。其義一也。

六月二十三日丁亥[编辑]

出直。客裏溽熱。宿症頻發。實無供職之望。七月二十日呈旬。一呈卽遞。以潦水漲溢。且無騎率。八月十二日。始得還家。

甲午桂坊日記[编辑]

癸巳五月二十七日。上以春桂坊官員。擇差久任置簿之意下敎。十二月二十二日都政。擬余翊衛司衛率首望。副望李毅敬。末望柳光翼。蒙點。翌年正月十一日。與家兒入京。住晦洞成掌令穎秀夫家。十六日庚午。肅命。仍爲入直。

正月十八日壬申[编辑]

書筵。講聖學輯要收斂容止章。春坊如例講義。次至臣。臣奏曰。收斂容止之本在於敬。敬通貫動靜。若徒收斂其外而內無敬以持之。則無異於漢成帝之臨朝儼然而止於昏淫而已。若能以敬爲主。則動容周旋。莫不有則。行時足容自重。視時目容自端。九容莫不循理矣。若失其敬而介然之頃。有所忘忽。則行必顚蹶。視必浮邪。言語之際。亦急迫而不安定矣。東宮因問年前何其急歸乎。對曰。臣有奇疾。不能從宦。已自下燭矣。其時日熱不堪。呈病而歸。便訣之懷。自不能已。不意今者又有除命。病情依舊。實難出肅。聞睿學日將。不勝延頸之忱。將欲復瞻淸光。強疾以來。實不能久留從仕矣。東宮曰。卽今日漸和暖。不似昔年隆熱之時。可頻頻入番似好。因慰藉甚厚。○時敬彬輩布在春桂坊。皆曰。近來書筵悤悤。不知緣何如此。余曰。聖壽漸高。左右奉養。事務多端。此固然矣。有何可憂。大抵此輩言語多糢糊。使人疑慮。心窃痛之。是日將退。臣奏曰。桂坊職是侍衛。不敢猥越陳奏。而旣許登筵。則微忱所在。不可不白。臣入直時聞僚員之言。則皆以近來書筵之悤遽。頗有疑菀之語。今者果然。臣未知邸下有何忙事而然耶。或與監膳侍坐之時相値而然耶。惶恐敢禀。東宮低聲微答曰。聖壽日高。自然多忙事而然矣。臣復奏曰。帝王之行。莫大於孝。及其至也。至於視於無形聽於無聲。以今日事言之。書筵雖重。猶是第二件事。東宮頗有嘉納之意。余出謂諸人曰。書筵之悤遽。果如我言。豈有可憂。而亦豈非臣民之幸耶。

正月十九日癸酉[编辑]

書筵停。○東宮賜饌。余念壬辰夏入直時。有一春坊來話。俄而司鑰持睿撰三韻聲彙序文而來。似是親筆草本。使之正書弁卷。其人坐。以一手受之。看甚傲慢不是。至是余謂下番鄭洗馬志儉曰。似當具冠帶祇受。答曰。上番之意如是則可矣。遂具冠帶祇受。置中間開視。盛饌也。凡九器。下番令分爲三。兩官對食。一分給吏隷。

正月二十日甲戌[编辑]

書筵。講收斂言語章。臣曰。孔子此言。卽繫辭釋中孚二爻之辭也。易曰。鳴鶴在陰。其子和之。我有好爵。吾與爾縻之。孚者信也。二爻與五爻相應。孚信相感如此。東宮曰。予未讀易。故不知易。二五相應云者何也。對曰。易有六爻。內三爻爲內卦。外三爻爲外卦。初爻與四爻應。二爻與五爻應。三爻與六爻應。是謂相應也。東宮曰。更畢其文義。對曰。孔子作傳。亦取象而言。非徒然但言言行也。這內卦爲兌。兌悅也。人悅則有言。且兌有口象故爲言。且二爻動則爲震。震動也。行屬動。故孔子以人之切近。莫過於言行。卽象取義以明之。言行之不可不愼盖如此。而爲人君者。尤當警惕。不可使一言有所失措。一行有所虧欠。一或有誤。俄頃之間。四方知之。其幾果可畏也。古人又言言堂滿堂。言室滿室。言滿天下無口過。行滿天下無身過。謹言脩身之至。工夫能到此界分。則豈不樂哉。行雖多般。而古人以爲孝者百行之源。又曰。孝悌之德。通於神明。人主誠能先盡其孝。宮闈之間。洞洞屬屬。和氣瀜洩。洋溢于外。則可以通神明而動天地矣。○東宮論抑章曰。衛武公年老而工夫不懈。豈不賢哉。臣曰。此篇首言抑抑威儀維德之隅。言治其外也。中言溫溫恭人維德之基。言治其內也。人之工夫。不過於制外養內而已。故其文勢句法亦同。此二句。實一篇之綱領也。夫恭之德大矣。非徒外面恭謹而已。惟其內心實恭然後。可以爲德之基矣。周易謙卦惟吉無凶。堯舜孔子之德。皆稱恭字。其效至於篤恭而天下平。

正月二十一日乙亥[编辑]

書筵。講收欽其身章。至敖不可長節。臣曰。敖之爲凶德大矣。是以居四者之先。自秦以下。君道日尊。臣道日卑。上下之情意隔阻。而爲人君者。每有自聖之病。皆敖德也。東宮頗動容。○時有語類懸吐事。東宮曰。今未懸者三十卷。中止可惜。臣奏曰。懸吐一節甚難。且語類。是當時俗語過半。實難通解矣。臣意則不如不懸。因其文勢而讀之。沉潛玩索。則庶有所得。若強爲懸吐。則反使意味短淺矣。東宮曰。一帙之書而半懸半不懸。爲班駁故也。因分排於桂坊諸臣。余所懸者。易禮各二卷。

正月二十三日丁丑[编辑]

書筵。講居敬章。講義草失。

正月二十四日戊寅[编辑]

書筵。講夙夜箴。講義草失。

三月初五日戊午[编辑]

書筵。講章及講義草失。

三月初六日己未[编辑]

書筵。講章及講義草失。

四月初二日甲申[编辑]

書筵。講理氣章。講畢。東宮問于臣曰。退溪栗谷理氣說各不同。君從何說。臣對曰。臣老耄昏劣。性理原頭。不敢論列。而但栗谷自得之見雖好。而退溪之說。本於朱子。語類輔廣所記曰。四端理之發。七情氣之發。輔氏是朱門高弟。必不誤錄矣。退溪說有來歷源委。故臣嘗從退溪說。而亦未能深究矣。

五月初三日乙卯[编辑]

書筵。講章及講義草失。

五月初五日丁巳[编辑]

書筵。此日講義甚多。而草失不記。

六月二十三日乙巳[编辑]

書筵。講章及講義草失。○未時初召對。令下入侍。東宮見臣曰。君復入矣。臣對以將欲歸去。且今日則病症稍間。而前日每有召對之敎。而竟未承奉。故今復入侍矣。東宮曰。將歸乎。臣對以疾症頻發。久客難處之由。下令曰。雖歸。乘凉復來。臣惶感俯伏曰。本在奇症。若可強則可以復來矣。是日入侍。睿容和粹。酬酢如響。無異於家人朋儕之會話矣。日已昏黑。皆告退。退時東宮復視臣曰。復來乎。臣俯身惶蹙而退。司鑰持燭入來矣。是日出直决歸。又雨水漲溢。七月初十日始歸。不復登筵而歸。歸家後身病常動。呈旬而遞。

木州政事[编辑]

鄕廳下帖丙申[编辑]

鄕所之任。自我聖朝立國之後。精選境內賢能之士而爲之。以佐守令。治其境內。莫非爲民之事也。本邑雖是殘薄。旣置縣監。又設鄕所。則便民革弊之道。所當竭力圖之。以副我聖上慈恤元元之至意。毋徒爲剝民自肥之歸。其義當然矣。本邑弊政所在。官無以知之。鄕所則本邑土人。其於民弊所存及官家弊政。萬無不知之理。爲先論列諸般弊政以報。又急急知委于各面風憲輩。聚其本面父老。當面內弊政。一一詳問馳報。官未赴任前。星火來告。

到任初。論各面文。丙申[编辑]

夫爲政之本。亶在於敦敎化正名分。二者行則小小節目。自當就緖而不難治矣。盖自古昔聖王。以及國朝典憲。莫不以此二者爲急先務者。良有以也。當職到官未浹一旬。而民訟之沓至者。莫非敗俗犯分之類。而間多有猥說醜談驚心駭聽之事。此實由於敎化之不明。名分之不正而然也。若此不已。則世道愈下。人心愈渝。古所謂駸駸然入於禽獸之域者。不幸近之矣。此非但爲官長者之憂。爲其士民者。豈不赧然而羞悶哉。當職謬膺朝命。來守玆土。雖無才無能。老病昏劣。其於承流宣化。奉副我聖上委任之意。豈敢少忽。而其道亦不外於敦敎化正名分而已。窃聞此土皆有洞契。凡一洞之內。有彰善癉惡之擧。則一洞之政脩。而敎化之明。名分之正。從此庶幾。此實古人鄕約之意。而比閭族黨之制。亦以此也。窃願各洞諸君子。修明洞憲。以此二者。爲必行之急務。如有得罪此二者。而終不率敎者。則自官亦有懲厲之道。此雖自古爲官長者之例談。而苟能行之。其效立見。各件節目。書于後錄。使下任輩各書一通。分給各里頭目。使之曉然知義理之所在。豈不善哉。

孝順父母。尊敬長上。和睦鄰里。敎訓子孫。

各安生理。無作非爲。

右六條。大明高皇帝曉諭天下。令各里頭目。會聚民人。逐日早朝。先講此六條而後各趨其事。此所以致一代之治。而爲天下後世之所可法程者也。我朝尊事大明。周餘遺民。莫不思漢。則其於皇朝導民興化之條。敢不遵行。逐日讀約。似涉煩數。每月朔。各洞上員。分付下任。令各里頭目。聚會讀約。丁寧曉諭。

不順父母。兄弟不和。鄰里不睦。凌犯長上。

酗酒作亂。偸竊奸細。

右六條。皆風化之所當嚴禁而痛治者也。每朔講約之時。與上六條。通共曉諭。使民知所懲戢。必不無萬一之效也。窃念風敎之不明。名分之不正。皆由於士大夫失其權而然也。大抵近來抑強扶弱之論勝。而下凌上替。無知常漢。與士大夫抗衡。甚至於凌辱詬罵之境。此都由於洞憲之不明而風敎之不行也。官長欲修擧洞憲。使各洞之內遵憲無違。則庶幾有轉移之機耳。如或洞任輩不諒官之本意。因此有藉重武斷之事。則國有定法。官必治之。今者此事。欲令洞約脩擧而風敎得行。官當續續廉問。如有等視文具。有掩善匿惡之擧。則洞任以下。自當重治。自相傳告。俾無一民不知之弊。右月朔六條讀約之法。令各里惕念擧行。無罪責之弊。

諭作廳文丙申[编辑]

我朝外邑人吏之制。有戶長以下六房之任。盖倣朝廷設官之意而爲之。其法至重。其號亦榮矣。但無廩祿之䂓。自衣自食。立役官門。無仰事俯育之暇。而有長時奔走之勞。此人情之所不堪。而國法之有未善者也。雖有若干復戶之給。而無異滄海之一粟。是何足以代耕乎。然旣分職守任。佐官長而掌民事。則固當公廉勤謹。上無負國家設立之意。下無愧於自己之一心可也。倉吏之乾沒糓粟。書員之偸漏結卜。諸吏之巧作名目。侵漁民人。刑吏之伺察官意。扶抑訟獄。其弊不一而足。此列邑古今之通弊也。本縣爲邑。不過是彈丸黑子之地。則固不足道。而然而有民人焉。有土地焉。則豈無從中幻弄之端乎。官雖老病。聦明不及。亦嘗以古人居上寬仁之道爲政。其小者在所畧之。不甚致責。若於此而察之苛刻。則爾輩顧何以措手足乎。此意爾輩或已知之矣。官之所禁。在于大者。若冐重禁而爲民蠧者。斷不容貸。爾輩無以余不察其小者爲幸。而犯其大者。自速其辜也。世稱官吏。必曰奸曰猾。奸猾二字。是何等惡名。而爾輩犯之耶。國制有元惡鄕吏之條。有曰操弄官令。專權作弊。曰陰受貨賂。差役不均。曰收稅之際。橫斂濫用。曰趨附權勢。邀避本役。曰假仗官威。侵虐民人。曰橫行閭里。侵漁營私。曰廣置田庄。役民耕種。此其大槩也。今條列如右。爾等其惕然警悟。以爲自修之道。官長或有不知而冐法行私。擾民害公之事。亦當隨事提告。以無負耳目之任。

諭各面結洞文丁酉[编辑]

官到任後。觀邑風不好。妄有意於本源之治。以敦敎化正名分二者爲先。而列示十二條。使洞任輩月朔讀約。以爲勸善懲惡之道。令出數月。未見其效。而未聞有興行者。詞訟日繁。民習日渝。此無他。爲官者德薄才劣。誠意未孚之致也。今年是聖明卽位之元年。而歲且新矣。惟願大小民人。革去舊習。以從維新之化也。在昔朱子勸諭之文。有曰同保之人。互相勸戒。孝順父母。恭敬長上。和睦宗姻。周恤鄰里。各依本分。各修本業。莫作奸盜。莫縱飮博。莫相闘打。莫相論訴。莫相侵奪。愛身忍事。畏懼王法。如有孝子順孫義夫節婦。卽仰具申。其不率敎者。亦宜申擧云云。噫。人心無古今。則敎訓之道。亦豈有古今之殊哉。順此者爲善人。悖此者爲惡人。一念之差而善惡判焉。可不愼哉。敷敎之道。實在于寬。故前日兩次廉問。畧探境內不孝不悌犯上干分之輩。而若不三令五申。輕先治罪。驅之於惡名。有所不忍。姑令其改行。而如有不遵者。當依律定罪矣。窃念導俗興化。必自一鄕而始。周官之治。必自比閭族黨而始焉。今當依此脩明洞契。已破之洞。更爲脩擧。已分之洞。又令相合。必皆令滿百戶。不可零零碎碎小小村落各自稱洞。昔隋唐之制。以百戶爲一社。大明之法。以百戶爲一里。盖戶不滿百。則不成模樣。不可以行法故也。各面上戶士夫之家。主張此事。導誘愚民。使相團結。結契讀法。以爲鄕約之漸。豈不好哉。洞契旣成後各件條目。從當別具。更與邑中諸君子。商確以處之耳。

傳令邑內風約諸里任[编辑]

本邑小縣也。小縣爲治。其何有焉。而旣是分憂九重。專責百里。則利弊所存。官不可不知。官門與閭巷相隔。民間疾苦。無由詳知。今以一木櫃懸于官門。使諸民人等欲言而難言者。隨事書投。使上下情意無所阻隔。惟爾民人等。如有鄰比兩班非理侵責。而畏其勢而不敢言者。面任胥吏恣意蠧害。而畏其權而不敢言者。又有奸細之徒。同居鄕里。酗酒闘鬨。好行非義。而畏其怒而不能言者。凡此等類。爾等或於塲市往來。輸糴出入之際。密書一通。以投于櫃。又或官政不便。有不敢言者。亦當書其不便之端。以投于筒。使下情上通。官所望也。其自後塲爲始。如有所懷。一一書來。

刱設防役所傳令[编辑]

官之到任。已至數月。每思一分救民之策。而官力殘薄。實無措手之路。今年適當戶籍之時。其書寫一節。官自當之。收租幾百石。又別備租幾五十石。待時貿錢。必滿二百兩之錢。分授八面。則每面各爲二十五兩。各洞分掌以長利。擇實戶與之。春散秋斂。過三年則爲八十兩。以此爲本錢。則後年所收之利。爲四十兩。八面統計則三百二十兩矣。自此以後。新舊交遞時刷馬錢。皆以此當之。而新舊交遞。非年年應有之事。則逐年利錢。自當儲蓄于各洞。或國家不幸。或官長不幸。則民賻等物及一切爲民防役者。皆從此辦。名之曰防役錢。欲爲永久遵行之道。但未知民間便否。若以逐年殖利爲難。則此有說焉。每面各爲三四百戶。則三四百戶之內。八十兩本錢。豈無善處之道乎。此等大事。不可昧然行之。故先爲告示。惟爾民人等。相與商確便與不便。各爲論報。若民心不願。則亦不強令爲之。此意知委坊曲大小民人等處。無有一民不知之弊。

論報童蒙李仁甲孝行狀[编辑]

本縣南面雨山里居士人李允傑之子童蒙仁甲。以孝行卓異事。今正月十一日。本洞尊位論報。又十三日。本面面任論報。又十六日。本面民人五十餘名等狀來告。又二十日。境內士林金漢民等一百二十七人。聯名呈書。豈意頑弊好訟之鄕。有此拔萃絶俗之行。民情改觀。鄕俗聳動。其爲嘉尙。何可勝喩。按前後呈文。有曰仁甲生于寒士之家。飢窘所迫。不成模樣。年今十八。而無異十餘歲童子。然性雅靜端潔。居常終日讀書。不與同儕戱。人皆異之。而自孩提之時。愛親之心。出於天性。一洞之內。目之以孝兒。其母慶氏。卽孝子徵君之後也。自去冬。痰病沉篤。數月彌留。屢濱危境。仁甲晝夜救護。糜粥等物。親自炊爨。積雪嚴冬。終夜不寐。夜半輒出。沐浴氷泉。祈天祝命。逐日不懈。去月初三日。慶氏疾革殞命。仁甲哀號涕泣。撫摩手足。以其涎注母口中。涎不通咽。橫流口傍。傍人抱持。移坐席隅。方欲收屍之際。仁甲向壁抽刀。斫其左指。流血淋漓。注母口中。數刻之間。血氣漸通。仍以回甦。遂得生全。此豈非曠世稀有之行哉。窃願枚報營門。以爲轉聞㫌閭之地云云。如此卓絶之行。不可一刻掩置。敢此枚報。近來孝烈㫌門。不無其人。而或虛實相蒙。眞僞難卞。故間有格而不行者。勢固然矣。至於仁甲事。明明白白。十分無疑。世或有斷指割股者。未聞有能回已絶之命而至于安痊者也。此非純孝之格天者。能如是乎。使道參商如右卓異之行後。卽速轉聞。以爲㫌表之典。使一世士民。有所觀感而興起之地云云。

各面都尹禮吏告目[编辑]

案前主分付國之所以設官分職之意。以大統小。以小而統於大。是以周官之法。有比閭族黨之制。而設鄕師鄕大夫之職以統之也。盖一人之聦明不及。而民庶之事務至繁。其制必自近小而始焉然後。大者不及于紊亂矣。竊觀本邑是彈丸黑子之地。其於爲治。有何足云。然而民戶之衆。田結之數。幾乎四千。則亦不可以其小而忽之也。今依國朝舊制。各面置一都執綱。掌面內諸事。第一敦敎化正風俗。其次修擧官事。而敦化正俗。自有一面之所可擅斷。至於修擧官事一節。此非官任則有難擧行。身爲士夫。奉行官令。亦非官宰禮待士夫之道。然而官事之有不便於民者。使各洞副尊位條呈官家。論禀便否而施行之而已。實無可嫌矣。夫士幼而學之。壯欲行之。雖不能拔身登朝。以試拯濟之策。亦可以少試吾所學矣。窃願諸君子勿以此爲嫌。檢察面內諸事。無負我聖朝字惠元元之至意。幸甚云云。

防役所節目丁酉[编辑]

國制。守令交遞迎送時。夫刷馬價。責出民結。爲弊多端。故列邑多設雇馬廳。而當初本錢。亦出民結。買馬設廳。以爲迎送之道。而曾不多年。馬額漸闕。改立亦難。則因而廢閣。而復收民結者。十常八九。然則雇馬之設。雖出於一時救急之計。而不能爲永久遵行之道明矣。今見本邑。旣無雇馬之設。而交遞之際。每從民結收納。騷擾之端。不一而足。官新到之初。欲救民弊。而救弊之道。必待有財而後成者。則以此十室殘邑。更無措辦之路矣。今年適當式年帳籍之時。所謂書寫租。通計八面。幾百石矣。又別般措辦。得米三百餘斗。以此爲本。爲交遞時費用之資。名曰防役錢。各項條目。列于左方。

一。書寫租百石。而八石則官家書寫時爲粮費。其實九十餘石。又入自備米三百餘斗。待春出賣。期滿二百兩。

一。旣備二百兩後。分給八面各洞。洞凡四十。每洞五兩分掌。名曰防役錢。以長利分給實戶。至秋捧上。而各洞上尊位及諸所任。次知斂散。

一。今此防役所。雖欲設於官家。使鄕所吏輩次知。而若設於官家。則其數浩大。斂散之際。必生一弊。且有官吏輩從中舞弄之事。則誰能禦之乎。此所以不設于官家而設于各面各洞者也。惟願大小民人。深體此意。以爲久久遵行之道。

一。本邑新舊刷馬價。合爲三百餘兩。而今此本錢。爲二百兩。逐年殖利。過三年。爲六百七十餘兩矣。以此爲本。則每年利錢。過三百餘兩。自此以後。足當迎送之費。以此收用。

一。本邑是六年科。遞代不數。若無意外之事。則利錢三百餘兩。非年年上下之物。當置本洞。以防民間一切之役。

一。旣設此法後。此錢之儲置各面者亦多。官家或有推用之事。民人等狀以不可犯手之意。無使侵用。

一。此錢旣爲洞物。則洞中上契及所任輩。必多侵用之事。完議論罰。使不染手。

一。此錢根本出於民。則委之民間。使之斂散可也。官吏輩或有慫惥官長之事。切勿聽施。以取民怨。

防役追後節目[编辑]

一。此錢自丁酉春分給。至庚子秋捧後。可以許用矣。非惟事貴速成。民心久則怠緩。戊戌春。本邑三千餘戶。戶各收一錢。爲三百兩。至秋捧上。與前日給利錢。恰滿九百兩。自今以後。六百兩爲本錢給利。三百兩爲留財待用。

一。各洞所在本錢。斂散取殖以用。而元定日。以十一月望日爲定。

一。給錢之規。不必均分。擇富實戶給之。不幸有逃亡無徵者。則當徵其族。無族則徵里徵洞。而元定日必納。違約者倍徵。

一。給錢之例。不過一兩分給。

一。諸里民有不成洞而無統領者。分屬于附近洞。依例斂散。

一。此錢異於私債。如有稱頉難捧者。告官。使面任徵給。

一。每年秋會後。各洞分給捧上文書一件。納于面有司。以爲憑處。

一。此法完定之後。如有一種怪論生梗作戱者。自洞中告于面有司。各別治罪。而若不歸順。則轉報于官。以爲重治。

一。秋會講信時。必讀約。以爲勸懲。

一。境內八面凡四十洞。各洞十五兩。爲本錢給利之錢。七兩五錢。留洞櫃以待用。至秋捧後。新利錢將出。則留財錢議處。

一。一年之內。不幸交遞頗數。或不得已有大同之役。留財錢不足。則或田結或人戶。相議收斂。以補其用。本錢十五兩則勿爲犯手。

一。或云秋捧前如有防役之事。則不可以長利捧之。當以逐月五分利捧之。此說似然。然而秋捧前輊爲犯手。則必有後弊。約法已定。不可變動。假使秋捧前。有防役事。留財已乏。則當如右收斂。以補其用。絶勿指秋引用。

一。財有限而役無數。若隨事防之。則不無末流之弊。當畫定可防之役。使民志有定。至若小小諸役。非一邑大同之役。則絶勿輕許。啓民僥倖之心。

一。當防之役。是新舊官交遞刷馬錢也。國家不幸。有扶助錢也。官家不幸。有民賻錢也。國馬故失時收斂錢也。至若陳賀時活雉三首。監司瓜遞到界。進上生獐一口之類。皆以烟戶出獵。則其時量定或二十兩三十兩。而多不過此數。幷情債爲之。惟此五件役外。絶勿許給。

一。都有司所居里。別定使喚二人。亦於面有司所居里。各定一人。以爲擧行。而以私奴勤幹人。除其身役特定。

一。當大同之役。而官家只以舊例傳令知委都有司。通告各面尊位。使各面收斂。都會于面有司家。使各洞中信實下所任。具文書納官。

一。此錢每年留財爲三百兩。幸而當年內無防役之事。則當以此爲本錢。各洞別掌取利一百五十兩。以代人夫米之用。誠爲便好。此當商議爲之。

一。此法旣定。而各洞分掌。則洞契亦完結。必不如前日之或罷或結也。洞契完結。則不可無洞約勸懲之道。

一。洞約節目。特擧其易行者。畧具下方。爲必可行之地。

一。士幼而學。壯而行之。雖不能行之于朝。而行之于家。行之于鄕。亦其效也。若使防役洞約之法。久而不廢。則民力舒而民俗善。豈不幸哉。此面尊位之稱。出於士友之共推。而本不干於官家。則少無所嫌。

一。洞約之條。皆是爲善去惡之事也。名爲上契而所行不善。或藉此爲武斷之奇術者。羣相規責。無爲小民之口實可也。聞昔年西面李姓人事。其爲士林之羞如何。

一。今戊戌冬。六百兩本錢。已爲分給。三百兩利。雖或有未收者。初意則留財待用。今聞多有分給者。秋來收之。爲一千三百五十兩。以一千兩爲本錢。三百五十兩爲留財。而四十洞本錢。各得二十五兩。利錢十二兩二錢五分矣。庚子秋捧則爲一千五百兩。自此以後。每以千兩爲本錢。五百兩爲留財。則所用爲裕。諸公商議量處。

一。此錢卽爲民物。則雖有貪官。必無白地奪民財之理。但各洞上下契員。或不能愼終如始。或多引用而不卽備出。必至難處之境。必如右所言。擇富實戶。戶給一兩。上契及其時所任。切勿犯用。而犯者面尊位覺出致罰。

洞會儀以慶安洞約節刪成之略不錄[编辑]

勸行鄕約八面下帖己亥[编辑]

窃以爲政不法三代。皆苟而已。三代之民。非民自善。以其敎法明而勸導有術也。聖化已邈。民風日渝。遊浪成習。奸猾爲羣。虛盪如不繫之舟。放逸如不覊之馬。思所以整齊之。莫若行約束之政。此呂氏鄕約之所以作。而朱夫子增損適宜。爲後世必可行之良法也。然而古人曰。治大國。若烹小鮮。必也漸馴而擾之。使民樂趨。無卒遽生澁之患而後可矣。前日所頒洞會儀。簡易易行。以此漸摩團結。民心稍定然後。始以呂氏本條。參酌興行。豈不美哉。無約束。不可以修撿。無賞罰。不可以飭勵。要在僉君子量宜行之而已。噫。民心雖漓。而齊變可至於魯。世道雖降。而殷禮足徵於宋。則鄕約之行。實爲今日之急務矣。今聞東面有興行之洞。各面各洞。次次效習。排日興行。則禮俗之行。不日而成。其有補於我聖上化理之助。爲如何哉。更有一言可以仰復于僉君子者。朱夫子嘗言鄕約曰。因前輩所以敎人善俗者而知自脩之目。此言尤當服膺也。切願僉尊之體念也。古人每里設壇種樹。每春秋仲月上戊。戶收錢爲飮食之費。以祀社神。因行鄕飮禮及鄕射禮。其法具存於杜氏通典。此實必行無疑者也。僉尊如不以爲迂濶之言而欲行之。則後日當書一本奉呈計料云云。

勸農文[编辑]

勸農之政。每歲首。朝家申飭。而民習狃玩。便作空言無實之歸。可勝痛哉。今年則上親製綸音。聖敎勤摯。其於爲民之道。可不十分惕念而奉行乎。今以本邑言之。素稱衣食之鄕。而土地稀貴。民戶貧殘。究厥所由。皆是不農之弊。今以擧行條件。列于下方。惟爾民人等各自勸勉。俾免罪責。

一。本邑前例。每里各置農監一人。其意甚善。有其名而無其實可乎。若於本里田有陳荒則罪。耕耘失時則罪。糓種不給者。當告官而給之。有牛不借者。當告官而治之。堤堰之合築者。預先築之。溝渠之合修者。及時修之。如有不能。則農監當有重罰。

一。農監詳察本里有牛人。當耕田之時。使牛主先耕。次次借無牛者。量日排定。俾無晩時陳廢之患爲宜。而如有有牛而不借者。告官致罰。耕畢後告于面任。以報某里某日始耕。某日畢耕。使官家考其勤慢。

一。古人所重。在於農桑。故聖朝七事。以農桑盛爲首。今觀此邑。雖云務農。而至于蠶農。則全廢不爲。誠可歎也。今令農監逐戶申飭。無論大中小戶。多種桑㓒於家居籬下及田疇之邊。多多益善。若不滿十株。則非但本主有罰。農監亦當有罪。今已節晩。速速知委。寒食前畢種。

一。耕耘之時。無論男女。皆在田畒。男女之分。自古甚嚴。雖在耘田之時。女在一邊。男在一邊。俾勿渾雜。以致戱謔不敬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