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方類聚/卷二十六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卷二十五 醫方類聚
卷二十六
作者:李祹 金禮蒙 柳誠源
1451年
卷二十七

諸暑門二○得効方[编辑]

傷暑[编辑]

桂苓甘露散。治傷寒中暑冒風,飮食中外一切所傷,傅受濕熱內甚,頭痛口乹,吐瀉煩渴,喜飮冷,小便赤澁,大便急痛,濕熱,霍亂吐下,腹滿痛悶,及小兒吐瀉驚風。

茯苓乙兩,去皮,甘草二兩,灸○玉機微義無。,白朮半兩,澤瀉乙兩,桂半兩,去皮,石膏二兩,寒水石二兩,滑石四兩,楮苓半兩

右爲末。每服三錢微義二三錢,溫湯調下。新水亦得,生姜湯尤良。小兒,每服一錢經驗良方云,一名桂苓白朮散。一方,甘草一兩半。

○醫方大成。桂苓甘露飮。治伏暑,引飮過度,腹肚膨脹。霍亂瀉利,並皆治之。白茯苓去皮,白朮,猪苓去皮,滑石硏,二兩,寒水石硏○永類鈐方二兩。,甘草、澤瀉各一兩,肉桂去皮,半兩。右爲末鈐方二石,別硏。,拌匀。每服三錢,熱湯冷水任下衛生寶鑑此下有不拘時服四字。。入蜜少許亦好。醫方集成、南北經驗方、袖珍方同。

來復丹。治上盛下虛,裏寒外熱,伏暑泄瀉如水,及治中暑方見痼冷門。

通苓散。治傷暑,潮熱煩渴,小便不利方見泄瀉門。

每服三錢,水一盞半,燈心二十莖、麥門冬二十粒去心、淡竹葉十皮、車前穗五莖煎,不拘時候服。渴甚,晩禾根少許、白茅根五莖、枇杷葉二皮去白毛,蜜塗微灸,煎服。

中暑又名中暍。[编辑]

益元散。治中暑,身熱嘔吐,熱瀉赤痢,癃閉澁痛。利小便,益精氣,通九竅六府,消畜水,止渴,除煩熱心燥,百藥酒食等毒,解疫癘及兩感傷寒,及婦人下乳催生,兼吹乳、乳癰。孕婦莫服。

○經驗良方一名六一散。。治身熱,嘔吐泄瀉,腸癖下痢赤白。治癃閉淋痛,利小便。偏主蕩胃中積聚寒熱,益精氣,通九竅六府津液,去留結,消畜水,止渴利中,除煩熱心躁。治腹脹痛,補益五臟,大養脾腎之氣,理內傷陰痿,安魂定魄,補五勞七傷,一切虛損。主癎痓驚悸健忘。止煩滿短氣,臟傷咳嗽。療飮食不下,肌肉疼痛。治口瘡牙齒疳蝕,明耳目,壯筋骨,通血脉,和氣血,消水穀,保眞元,解百藥、酒食邪毒,耐勞役飢渴寒熱,辟中外諸邪所傷。久服,強志輕身,駐顔延壽。及解中暑,傷寒,疫癘,飢飽勞損,憂思恐怒,汗後遺熱,勞復。幷解兩感傷寒,宣通結滯。及婦人下乳催生,產後血損陰衰虛熱,一切熱證,並宜服之。兼吹乳乳癤,頻服卽愈。孕婦不服,盖滑胎故也。

白滑石六兩○良方無白字。,甘草乙兩,灸

右爲極細末。每服三錢,蜜少許,溫水調下。無蜜亦得,日三服良方無時日三服。。欲冷,新汲水調下,發汗,煎葱白豆豉湯良方調下四錢。,幷三四服。此藥良方此藥寒涼。解散,熱甚,多服,無害有益。

○醫方大成。治中暑身熱,小便不利。此藥性涼,除胃脘積熱。滑石六兩,好者,甘草微炒,一兩。右爲末。每服三錢,加蜜少許衛生寶鑑不用蜜。,熱湯冷水任下三法六門蜜水新水調下。。如欲發汗,以葱白豆豉湯調下。醫方集成、南北經驗方、袖珍方、永類鈐方、衛生易簡方同。

來復丹方見痼冷門。。治中暑昏迷,霍亂吐瀉。每服五十圓,米飮呑下,五苓散調下亦可方見傷暑類。。或水硏灌亦効。

白虎湯。治中暑手足微冷,煩渴,四肢不痛方見傷寒門。

橘皮竹茹湯。治中暑痰逆惡寒方見咳逆門。

竹葉石膏湯。治中暑不惡寒,煩渴方見傷寒門。

五苓散。治中暑頭疼,惡心煩燥,心下不快方見三因方。

香薷散。治中暑霍亂吐瀉方見簡易方。

小柴胡湯。治中暑煩熱口乾,候極冷服之方見傷寒門。

白虎加人參湯。治太陽中暍,其脉弦細芤遲,小便已,洒然毛聳,口前開板齒者。何故洒然毛聳。緣腠理司開闔。寒則皮膚急,腠理閉,熱則皮膚緩,腠理開。開則洒然寒,閉則熱而悶方見傷寒門。

諸暑門二○王氏易簡方[编辑]

傷暑[编辑]

五苓散。竊詳神農本草,百藥性味德用,有療風、療寒、療濕、或三氣兼治,各於品下明載。惟無一字言及何品可以療暑。先賢深造暑,乃天地閒六淫中無形之火。幸而天地閒五行中有有形眞水,可以制伏撲滅。方將獨飮其水於中,却有中脘虛弱之人,飮之,滯於胷膈,則爲痰爲飮。滯於腸胃,則爲濕爲漬,痰至秋,則可爲瘧,濕至秋,則可爲痢。故借治傷寒溫熱病五苓散以主之。盖取五苓散中品味,有猪苓、澤瀉、赤茯苓通利水道,白朮且能逐水,官桂能宣導百藥,辛而散之。故諸暑藥,必皆頼新汲水調服。雖然五苓散不若消暑圓爲妙。氣滯化爲痰有如灸臠,吐嚥不下。然終不若局方七氣湯爲穩當也。

七氣湯。

熟半夏五兩,人參一兩,官桂一兩,甘草灸,剉,一兩

右㕮咀。每服三錢,水一盞半,生薑五片,煎七分,去滓,稍熱服。治虛冷上氣,及寒氣、熱氣、怒氣、恚氣、喜氣、憂氣、愁氣內結積聚,堅牢如杯,心腹絞痛,不能飮食,時發時止,發卽欲死。

此湯之巧,盖以半夏之性,可爲君子,可爲小人,各隨其所流而爲之其詳見于和劑類例。。今半夏輔人參、甘草,而人參爲君,甘草國老,故能使其和五臟,調七情,順諸氣。諸氣旣順,不滯爲痰,病可去矣。然而諸氣成疾,有若同門失懽,惟和而已。然後無藏怒宿怨。

愚每每用以調七情,如鼓應桴。卽近而言,有婦人患氣奔,息急甚危,愚診曰,此小病耳。或者曰,氣出如許,七日不食,胡爲小病。愚曰,氣奔脉搏,他無一毫外證。此名奔氣,有奔氣湯可以治之。止以七氣湯加吳茱萸料二大劑,每服五錢,與服半夜,氣平如故。

又一婦人,患發熱頭痛,以帛裹首。有識無識,咸謂感冒,治藥雜進,至生附、熟附互投。愚診其脉,溢出魚際。愚曰,非感冒,乃氣疾耳。盖以陽浮于外,氣不歸元,故發爲熱加以氣。煮半夏一斤、赤茯苓四兩、生甘草二兩,爲末,生薑自然汁丸,梧桐子大。每服三五十圓,新汲水下,細嚼尤好。勝五苓者,以五苓有猪苓、澤瀉、赤茯苓能瀉腎經。兼有目疾者,不宜服,秋深,亦非宜也。

香薷飮。局有見賣,不錄其煎煮。必用酒水以分冷熱,須水浸令十分,冷服,亦不外新汲水之意。專治夏月恣飮冰雪、瓜菓、臛膾,變爲霍亂,至要之劑。孫王謂不宜冷服。謬甚,後學鑒此,以爲矜式。

諸暑門二○澹軒方[编辑]

中暑湯熨臍下煖。[编辑]

行人中暑命須臾,

大蒜硏來爛似糊。

倂取道傍當熱土,

水和塗足灌令甦。

夏日代冰[编辑]

甁入沸湯單若封,

繩懸投浸井之中。

隔朝取飮如冰冷,

烏豆煎湯亦可供。

諸暑門二○澹寮方[编辑]

[澹寮方][编辑]

凡中暑經驗良方中暑於鄕落無藥處。

急嚼生姜一大塊,冷水送下。如已迷悶,嚼大蒜一大瓣,冷水送下。如不能嚼,以水硏灌之,立醒。路中倉卒,無水渴甚,急嚼生葱二寸許,津同嚥下,可抵水二升。

諸暑門二○衛生寶鑑[编辑]

長夏濕熱胃困[编辑]

有長夏五六月濕熱之時,人困倦,四肢不收,精神短少,胷滿短氣,肢節疼痛,氣高而喘,身熱而煩,或大便泄利而黃,或白泔色,或渴,或不渴,或不飮食,或小便頻數而黃,治用淸暑益氣湯方見傷寒門。

消暑十全飮。消暑氣,進飮食。

人參、厚朴薑製、白朮、香薷、木瓜、白匾豆、黃芪、陳皮、白茯苓、甘草各等分

右㕮咀。每服伍錢,水二𧣴,生薑三片,煎至一𧣴,不拘時服。

諸暑門二○聖濟緫錄[编辑]

中熱暍[编辑]

熱暍之病,由冒犯暑熱邪氣也。其脉絃細芤遲。其狀汗出惡寒,身熱而渴,體重疼痛,小便已,則洒洒然毛聳,四肢厥冷,微勞動卽熱,口開齒燥。經所謂脉虛身熱是爲傷暑,此不可汗下。汗之,則惡寒甚,加溫鍼,則發熱甚,數下之,則淋甚。宜以除去熱邪之藥治之。

治中熱暍,頭痛汗出,惡寒發熱而渴,白虎湯方。

知母六兩,石膏碎,一斤,甘草二兩,粳米六合

右四味㕮咀,如麻豆大。每服五錢匕,水一盞半,煎米熟湯成,去滓,溫服,日三。一方,加人參三兩。

○南北經驗方。治伏暑嘔吐。石膏四兩,知母一兩,甘草一分,粳米一合。右爲剉散,每服,水煎,熱服。如伏暑作寒熱未解,宜和五苓散,同煎服。伏熱後或冷水沐浴,或喫冷物,淸氣在脾,不覺解,令日作寒慘壯熱,渾身酒淅,宜加桂煎服。出汗便解袖珍方同。

三法六門。知母一兩半,去皮,甘草一兩,粳米一合,石膏四兩,亂紋者,另爲末。右剉,如麻豆大。粳米拌匀,水一盞,煎至六分,去滓,溫服,無時,日三四服。或眩嘔者,加半夏半兩薑製。

○玉機微義。人參白虎湯。治暑熱發渴,脉虛。人參一錢半,知母二錢,石膏半兩,甘草一錢。右㕮咀,入粳米一合,水煎。

治伏暑吐逆,小香薷湯方。

香薷二兩,人參一兩,白藊豆半兩

右三味,麁擣篩。每服三錢匕,水一盞,煎至六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治傷暑中暍,觧毒丸方。

半夏醋浸一宿,漉出,暴乾、甘草灸,剉,各一斤,赤茯苓去黑皮,二兩

右三味,擣羅爲細末,生薑自然汁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四丸,加至八丸,新汲水下。如昏悶不省者,生薑自然汁下。

治傷暑煩渴不止,竹筎湯方。

竹筎一合,新竹者,甘草一分,剉,烏梅兩枚,椎破

右三味,同用水一盞半,煎取八分,去滓,放溫,時時細呷。

治伏暑頭痛,心胷煩悶,旋運惡心,不思飮食,小抱龍丸方。

半夏醋浸一宿,銀石器中煮醋盡,焙、甘草灸,剉,各等分

右二味,擣羅爲細末。生薑自然汁煮,稀麵糊丸,如梧桐子大,陰乹。每服十丸,新汲水下,食後臨臥服。

治中暑煩躁,香薷散方。

香薷二兩

右一味,搗羅爲散。每服二錢匕,水一盞,煎取七分,不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治中暑煩躁,多困乏力,消暑散方。

人參擣末、白麵等分

右二味,和匀。每服二錢匕,新水調下,不拘時候。

治暑氣,每到夏月卽發,四肢無力,不思飮食,檳榔餠方。

檳榔、瞿麥穗、蘹香子、荊芥穗、麥藍子、大黃煨,剉,各一分

右六味,搗羅爲末。用麵三錢,和作六餠,慢火燒熟。每日空心爛嚼一餠,溫酒下。

治暑氣,甘露散方。

黃連去須,剉,一兩,吳茱萸半兩

右二味,同炒,以茱萸黑色爲度,放地上,出火毒。不用茱萸,將黃連擣羅爲細散。每服半錢匕,食後茶淸或新水調下。

治一切伏熱,煩躁困悶,菝葜散方。

菝葜、貫衆摘碎,刮去毛,各一兩,人參、甘草灸,剉,各半兩

右四味,搗羅爲散。每服二錢匕,水一盞,煎至七分,溫服。如熱渴,卽冷作飮。

治傷暑,胷膈躁悶,昏運倒仆欲死,解毒散方。

商陸根切開,如血色者,陰乾。

右一味,擣羅爲散。每服一錢匕,新汲水調下。牛、馬、驢、騾喘急熱發倒臥,調三錢灌之,立止。

治暑毒及心經積熱,大黃丸方。

大黃剉,炒、甘草灸,剉、黃連去須、惡實微炒、荊芥穗等分

右五味,擣羅爲末,鍊蜜丸,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溫水下,食後服。若爲散,水調亦得。

治暑毒躁悶,甘露丸方。

寒水石火煅候冷,夾絹袋盛,井底浸七日,取出,令乾硏,四兩,天竺黃半兩,馬牙消硏,二兩,甘草剉,一兩,龍腦半錢

右五味爲末,糯米粥丸,雞頭大。每服一丸,生薑蜜水磨下。

治暑毒,抱龍丸方。

黃芩去黑心、大黃剉,炒、黃藥子、生乾地黃、藍根、甘草灸,剉,各一兩,雄黃硏,半兩,龍腦、麝香硏,各一錢

右九味,爲細末,牛膽汁和丸,如彈子大。每服一丸,冷鹽湯嚼下。

治暑毒,煩渴狂躁,嘔吐頭疼,困倦,不灰木散方。

不灰木二兩,滑石、寒水石、甘草剉,各一兩,蓼藍根一兩半

右五味,並生擣羅爲散。每服二錢匕,硏生粟米泔,入沙糖一棗大,同化服,不拘時候。合時,避日色火氣。

治暑毒,救生散方。

脂麻新者,三兩○衛生易簡方胡麻一升。

右一味,炒令黑色,取出盤內,攤冷。碾爲細末,新汲水調下三錢匕。或丸如彈子大,新水化下一丸。凡着熱,外不得以冷物逼,外得冷卽斃。

治中暍,解暑毒煩躁,冰壺散方。

不灰木、玄精石生,硏、金星石、銀星石、馬牙消生,各半兩,甘草灸,剉,一兩,消石一分

右七味,各擣硏爲散。先將甘草鋪在銚內,次入諸藥,炒,良久移放地上。以銚冷爲度,重硏過。每服一錢匕,新汲水調下,或生薑汁水調下。

中暍悶絶[编辑]

中暍之病,令人悶絶者,熱毒傷藏也。盖心藏神而惡熱,若冒觸暑毒,蘊稸於五藏,則陰陽不能升降,經絡不得宣通,故奄然悶絶。然眞藏未壞,救𤻲有方。得氣宣卽甦,亦不可待其自甦。又不可犯冷,若外犯冷,則與熱氣相拒,氣愈不通,而斃矣。

治中熱暍不省方。

大蒜不拘多少,去皮,擣爛

右一味,用新水調匀灌之。

○壽域神方,中暑毒,用大蒜三兩瓣,細嚼,溫湯送下,仍禁冷水卽愈衛生易簡方同。

治中熱暍不省方。右以泥周遶暍人臍,使三四人溺其中,亦可屈革帶。或扣漆椀底或脫車釭,安着臍上,令溺,不使流去。然此謂路途無湯可用,乃令人溺取溫。若有湯,不必溺也。仲景不云泥及車釭。盖此物必冷,暍人忌冷。若得熱湯和泥及火燒車釭,方可用也。

○壽域神方。中暑發昬,屈草帶溺臍中則活衛生易簡方同。又云中暍至死,不可使得冷,得冷卽死。

又方。右取生菖蒲,不拘多少,擣絞取汁,微溫一盞灌之。

又方。右先掘地作坑,取蜜半盞,傾坑中,以新汲水兩盞投之,攪匀。澄,取漿一盞,灌之。

治中熱暍死方。右取路上熱塵土,以壅其心,冷復易,候氣通乃止備預百要方同。

○壽域神方。三伏中暑,途中卒死者,用車輪土五錢,冷水調,澄淸服之,妙衛生易簡方同。

治熱暍欲死悶亂方。右以口噓其心上,便擣地黃汁一盞灌之,仍灸兩乳頭各七壯。○備預百要方,令人呵心上,使煖。

治中熱暍垂死,備急陳橘皮湯方。

陳橘皮湯浸,去白,焙,乹薑,甘草

右三味,各等分,麤擣篩。每服三錢匕,以水一盞,煎五七沸,去滓。稍稍令嚥,勿頓與之,以蘇爲度。

治中暍垂死,備急救生丸方。

乾薑、甘草、黃藥子、板藍根各四兩,犀角鎊,一兩

右五味,爲細末,鍊蜜丸,如彈子大。每服一丸,熱湯化服,立効。

治心中熱,則精神冒悶,黃連散方。

黃連雞爪者,不拘多少,去須

右一味,爲細散。每服二錢匕,濃煎。燈心湯調下,得溲則愈。盖心惡熱,苦入心,熱傳小腸,則氣下通。故得溲則愈,燈心通利小便故也。

治中暑暍毒,悶亂昬沉,凝水石丸方。

凝水石甁子內燒過如粉、乾薑燒灰,各一兩,甘草灸,三錢,甜消半兩

右四味,擣羅爲末,鍊蜜丸,如彈子大。每服一丸,生薑湯化下。

治中暑毒,悶亂不省人事,萬金散方。

硫黃、蛤粉各一兩

右二散,硏爲細末。每服一錢匕,新汲水調下。

治中暍,冒悶吐逆,頭痛出冷汗,玉珠散方。

硫黃舶上者、滑石色白者、凝水石燒,各一兩

右三味,擣硏爲散。每服二錢匕,艾湯調下。

諸暑門二○南北經驗方[编辑]

[编辑]

張子和方,桂苓甘露散。消暑氣,除煩渴。○玉機微義,治伏暑,發渴脉虛。

官桂半兩,人參、藿香各半兩,茯苓、白朮、甘草、葛根、澤瀉、寒水石各乙兩,滑石二兩,木香一分○微義一錢,加石膏一兩。

右爲細末。每服三錢,白湯下。新水生姜湯以可袖珍方同。

宣明方,五苓湯。治傷寒中暑,大汗後胃中乾,煩躁不得眠。

猪苓去皮、茯苓去皮、白朮各半兩,桂一分,去皮,澤瀉袖珍方三分。

右爲末。每服二錢,熱湯調下,愈妙。加滑石二兩,甚佳。喘咳煩心,不得眠者,加阿膠半兩,枯。夏月大暑,新水調服,立愈。

諸暑門二○袖珍方[编辑]

[编辑]

二香散。治暑濕相搏,霍亂轉筋,煩渴悶亂。

藿香正氣散方見傷寒門。。黃連香薷散方見簡易方。

右用姜葱煎。

香朴飮子。治伏熱吐瀉,虛煩悶亂。

人參、茯苓、甘草、紫蘇、木瓜、澤瀉、香薷、半夏、扁豆、陳皮、烏梅、朴硝。

右等分,姜、棗煎。

桂苓白朮散。治冒暑濕熱,吐瀉轉筋,腹痛。小兒可服。

官桂、茯苓、白朮各五錢,甘草、澤瀉、石膏、寒水石各一兩,滑石二兩

右爲末。每服三錢,熱湯、新汲水,或生姜湯調下。

加味五苓散。治伏暑熱一氣,及冒濕,泄瀉注下,或煩或渴,或小便不利。

赤茯苓、澤瀉、猪苓、官桂、白朮各一兩,車前子五錢

右㕮咀,水二盞,生姜三片,煎至一盞,去渣,服。或進來復丹亦可。

諸暑門二○經驗秘方[编辑]

中暑[编辑]

醍醐湯。消食助脾,解暑止渴,有益無損。湖廣平章丞相大人,每遇三夏,預備此湯,名曰醍醐,隨行將帶。或用沸湯,或用冰水,任意調用。

烏梅去子,取淨肉,晒乾,秤一秤,另爲細末,草菓去皮,幷子上脂膜皮兒,一兩,好蜜五斤,縮砂仁去殼,取肉、好檀香齊頭,切薄片兒,㬠乾爲末,極細,各五錢

右將後三味,爲極細末。先將蜜煉,去浮沫。次將烏梅末,作兩,三次下蜜內煎,攪調匀。再下三味香藥,略煎。然後離火,以磁甁盛收,逐時取用,誠良訣也簡奇方同。

破暑湯。專治暑月痰飮嘔逆。

人參二錢,半夏、白茯苓各四錢

右作一服,生姜七片,先用水一盞,浸藥煎沸。再將水一盞,漸漸點,至藥熟,去滓,溫服。

甘露散。治中暑熱毒,霍亂吐瀉,煩燥不寧。

揀甘草五兩,滑石一斤,白朮二兩,茯苓三兩,人參一兩半,澤瀉二兩,桂半兩

右爲細末。新水或沸湯調服。如要去濕腫,水一椀,竹葉、燈心煎半兩,溫服食後。

治暑風中,不發語言,不省人事,以蘿蔔子硏極細末,新汲水調服,大效簡奇方同。

麴朮丸。治時暑暴瀉不止,心腹痞悶,不思飮食,服之大效。

蒼朮半斤,泔浸去麁皮,剉,炒黃色,神麯。

右爲細末,水麵糊爲元,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六十丸,米湯送下。溫水亦可,食前。

十全香薷飮。

香薷二兩,厚朴錢半,鈔,茯苓鈔,四錢,木瓜錢半,鈔,扁豆錢半,鈔,縮砂仁五錢,甘草錢半,鈔,藿香二錢半,杏仁一錢半,半夏一錢半

右各一兩重水煎。

加味香薷飮。

香薷、厚朴姜制、白扁豆、甘草、黃連、檳榔各等分

右㕮咀,水煎。如中暑又中風者,更加羌活。

凡中熱死,不可便與冷物,多死。救之方,取道中熱土,多積心下。

又,衆人噓其心令煖。

又,取屋上熱瓦,熨心下。

又,令病人仰臥,以熱土壅臍上,令人尿。臍中溫卽愈。土冷別換。

又,延胡索爲末,湯調二錢服。

又,汗頭巾湯浸洗汁服。

又,乾姜、橘皮、甘草煎湯,少少與之。暑月遠行,常喫少麻籸,卽不中暑。嚼少生葱,亦解熱渴。

救伏暑死,不可使冷,冷卽死。宜用溫湯,常摩洗其心腹閒。如路途切急,用熱土,置腹臍閒,令人更尿其臍中,卽活急救仙方同。

香薷湯。主中暑昬迷,不省人事。

香薷四兩,白扁豆微炒、厚朴姜製,各二兩

右爲粗末。每服三四錢,水一盞半,煎至七分,去滓,涼服。

諸暑門二○經驗良方[编辑]

中暑[编辑]

凡中暑病證,脉來隱伏。又曰中暑,脉虛。未請到醫人,又當觀驗病者面垢唇紫。外證如何,方可用藥,偶有差互,死生立判。夏月偶有此病,必當詳審。

凡暑月閒,忽有男女老幼,昏悶不省人事,手足搐搦,或角弓反張,如小兒驚風之狀。或上吐下瀉,其熱如火,皆因伏暑,兼感風而得此證。當服枇杷葉散。如鄕村僻地無問藥處,只以枇杷葉灸去毛爲末。用西瓜一箇擣汁,調葉末,灌之,醒。然無事,誤投他藥,十有九死。

治一切中暑證方見傷寒內五苓散、香薷散、白虎湯。

加减十味香薷湯。夏月常服,淸頭目,去暑濕,順氣淸神理脾。

香薷穗四兩,白扁豆、厚朴姜製、茯神去皮木、紫蘇葉、甘草、陳皮去白,各二兩,檀香一兩,乾木瓜二兩,丁香半兩

右爲細末,百沸湯調服。治秋暑,用靑蒿二兩,木瓜、半夏、生姜各半兩,同煎八分。濾過,用錫器盛,於井水中浸極冷,不拘時,任意服。

治中暑,取屋上熱瓦,熨心下。

又方。令病人仰臥,以熱土壅臍上,令小兒尿之,臍中溫卽愈。中暑昬悶,用路上日曬熱土壅臍,稍醒。不宜便以冷水、冷物喫。

治伏暑,吐瀉轉筋,濃煎姜棗湯調下項藥。或黃連香薷散、五苓散、益元散、桂苓甘露飮、龍鬚散。

諸暑門二○必用全書[编辑]

中暑[编辑]

治暑證,諸藥不救者。朱砂硏細,冰水調灌下,立差必用之書同。

出陸須知云,凡行役之人,只可食蒜飮水,解渴,勿服暑藥。直至臍下,久成痼疾,爲害非輕。歇定,服暑藥則可必用之書同。

諸暑門二○山居四要[编辑]

[山居四要][编辑]

旅途中暑者衛生易簡方此下有移置陰處四字。,急就道上,掬熱土於臍上,撥開作竅,令人尿其中。次用生薑、大蒜細嚼,熱湯送下。

諸暑門二○新效方[编辑]

[新效方][编辑]

玉龍丸。治中暑霍亂吐瀉。

生小麥麵六兩,生明礬、生硫黃、朴硝、滑石四味各一

右五味各末,水丸,梧子大。每服五十丸,熟水下。

諸暑門二○玉機微義暑[编辑]

淸暑之劑[编辑]

局方香薷飮方見簡易方。

按,此手足太陰藥也。世俗用於暑月中煎飮,然氣虛者,不可過多。盖厚朴乃泄氣下氣藥也。雖活人書用後方,亦只是治暑火淸心而已。故例不可不分。

黃連香薷飮方見簡易方。

按,此手太陰少陰藥也。

益氣之劑[编辑]

局方人參白虎湯方見聖濟緫錄。

按,此手太陰足陽明藥也,出太陽例。

竹葉石膏湯方見直指方。

按,此足陽明手足太陰經藥也。

東垣人參益氣湯方見本方。

按,此手足太陰足陽明少陽經藥也。

淸暑益氣之劑[编辑]

宣明益元散方見泄瀉門。

按,此足太陽足三陰經藥也。

選方十味香薷散方見是齋醫方。

按,此手足太陰經藥也。

東垣淸暑益氣湯。治長夏濕熱蒸人,人感之,四肢困倦,精神少,懶於動作,胷滿氣促,支節疼。或氣高而喘,身熱而煩,心下膨閉,小便黃而數,大便溏而頻,或痢或渴,不思飮食,自汗體重。

黃芪、升麻、蒼朮各一錢,人參、白朮、神曲、陳皮各半錢,甘草、黃柏、麥門冬、當歸各三分,葛根二分,五味九箇,澤瀉,靑皮二分

右㕮咀,水煎。

按,此手足太陰少陰足陽明經藥也。仲景太陽中暍證例,禁汗下溫針,無治法,宜是湯主之,所謂發千古之秘也。

溫散之利[编辑]

五苓散方見三因方。

桂苓丸方見和劑局方。

按,已上足太陽例藥也。

縮脾飮方見和劑局方。

按,此手足太陰少陰足陽明經藥也。

消暑十全飮。

香薷,扁豆,厚朴,甘草,紫蘇,白朮,茯苓,藿香,木瓜,檀香。

右㕮咀,水煎。

按,此手足太陰之劑,氣藥也。然已上二方,今世俗多用,姑存之以備取擇。

消毒丸方見和劑局方。

按,此足三陽少陰手太陰經藥也。

大順散方見和劑局方。

按,此太陽例藥。

冷香飮子方見嚴氏濟生方。

來復丹方見直指方。

按,此出厥陰例藥也,通利三焦,分理陰陽,溫胃開結。治揮霍變亂,神志昬憒,元氣下陷者,甚捷。然病因暑火濕熱者勿用。

治濕熱之劑[编辑]

子和桂苓甘露飮方見南北經驗方。

宣明桂苓甘露飮方見得効方。

局方辰砂五苓散。治伏暑煩渴,頭疼身重,泄瀉。

本方加辰砂。

右爲末,每二三錢,或水或湯調下。

按,此三方,並太陽經藥。然有溫散、淡滲、解表不同也。

治火之劑[编辑]

黃連觧毒湯。治暑熱證,脉洪實而渴。

大金花丸。治一切火熱暑證。

神芎丸。治一切濕熱內甚,火暑之實者方並見火門。

諸暑門二○壽域神方[编辑]

暑部[编辑]

三伏中暑,途中卒死者,就用途中熱塘灰半升,安在臍中,作窩。令人就窩中溺滿,卽甦。後攪地漿,飮之半碗,卽痊。

中暑毒,用小靑葉,先以井水浸去泥,控乾。入砂糖,擂汁,急灌之衛生易簡方同。

諸暑門二○衛生易簡方[编辑]

諸暑[编辑]

治人中熱,失心燥悶。用楝實煎湯,浴洗,良。

諸暑門二○金匱鉤玄[编辑]

[编辑]

黃連香茹飮。痰加半夏,虛用參芪。或淸暑益氣湯。

注夏

屬陰虛,元氣不足。

秋初夏末,頭痛脚軟,食少體熱,補中益氣湯中去柴胡、升麻,加炒黃栢。挾痰,止用南星、半夏、陳皮之類,或生脉散。

暑風

挾火、挾痰實者,可用吐法。

諸暑門二○御醫撮要[编辑]

[新集御醫撮要方][编辑]

白虎湯。理暑暍所中,頭痛增寒壯熱,自汗出,大渴煩躁,口中不和,面口身重,難以轉側,讝語遺尿等病。

知母六兩,甘草灸,二兩,石膏一斤,桂心去皮,三兩,粳米三兩

右爲末。每服四錢,水一盞半,煎至八九分,去滓。取六分,淸汁,溫服,日三夜二。

諸暑門二○備預百要方[编辑]

[備預百要方][编辑]

暑傷肌膚瘡爛,或因搔成瘡汁出方。乹壁土細末付。

食治[编辑]

運化玄樞[编辑]

孟秋之月中暑者,宜食竹葉粥。其法,取淡竹葉一握、梔子兩枚切熬,以水煎,澄取淸汁。入細粳米,硏取汁。下米於竹葉梔子汁中,旋點,泔煮之。候熟,下塩花,進之。此方難服,用者少。

諸濕門[编辑]

諸濕門目錄附四氣兼中[编辑]

[编辑]

金匱方

麻黃加朮湯

麻黃杏仁薏苡甘草湯

防己黃耆湯

桂枝附子湯

白朮附子湯

甘草附子湯

三因方

中濕治法

白朮酒

四氣兼中治法

附子湯

防風湯

生附白朮湯

附子麻黃湯

苓朮湯

傷濕證治

腎着湯

滲濕湯

寒濕證治

麻黃白朮湯

風濕證治

桂枝附子湯

風濕寒證治

防己黃芪湯

風濕溫證治

白朮茯苓乹姜湯

暑濕風溫證治

茯苓白朮湯

萎蕤湯

助道方

治濕氣腿脚酸疼痛

是齋醫方

除濕湯

蠲痺湯

直指方

中濕證治

加劑除濕湯

黃耆建中湯

不換金正氣散

神朮圓

生附除濕湯

朮附湯

五苓散

茵蔯湯

嚴氏濟生方

中濕

撫芎湯

滲濕湯

羌附湯

三法六門

五苓散

葶藶木香散

白朮木香散

大橘皮湯

神助散

桂苓白朮丸

桂苓白朮散

白朮調中湯

得効方

傷濕

香蘇散

瓜蔕搐鼻法

中濕

加味朮附湯

澹寮方

中濕

七味除濕湯

牡蠣散

醫方大成

五苓散

生附湯

薏苡仁散

四物附子湯

芎朮除眩湯

南北經驗方

麒麟竭散

赤茯苓丸

袖珍方

淸燥湯

除濕丹

羌活勝濕湯

二仙散

木瓜虎骨丸

虎骨丸

獨活寄生湯

五皮散

枳朮導滯丸

導水丸

天麻散

永類鈐方

玉機微義

防己黃茋湯

桂枝附子湯

甘草附子湯

麻黃加朮湯

加味五苓散

五積散

羌活湯

眞武湯

滲濕湯

茵陳五苓散

桂苓甘露飮

大橘皮湯

葶藶木香散

淸燥湯

當歸拈痛湯

瓜蔕散

三花神佑丸

舟車丸

濬川散

導水丸

禹功散

除濕丹

海金沙散

聖靈丹

續隨子丸

白朮芍藥湯

白朮湯

茯苓湯

升陽除濕湯

升陽除濕防風湯

導滯通經湯

五苓散

平胃散

對金飮子

丹溪越鞠丸

壽域神方

濕部

衛生易簡方

諸濕

金匱鉤玄

二陳湯

餘藥無名者散見本方

諸濕門○三因方[编辑]

中濕論[编辑]

中濕者,脉沉而細微緩。以濕溢人肌,肌浮,脉則沉細。夫濕者,在天爲雨,在地爲土,在人藏爲脾。故濕喜歸脾,脾虛喜中濕,故曰,濕流関節,中之,多使人䐜脹,四肢関節疼痛而煩。久則浮腫,喘滿,昬不知人。

挾風則眩暈嘔噦,兼寒則攣拳掣痛。治之,不得猛發汗及灼艾,泄瀉,惟利小便爲佳。故論云,治濕,不利小便,非其治也。大汗大下皆死。詳論治法,見諸暑門。

傷濕敘論[编辑]

經云,濕爲停着。凡関節疼痛,重痺而弱,皆爲濕着。若氣不平,亦使人半身不遂,口眼喎斜,涎潮昏塞,此中濕之候也。

夫寒熱風濕,皆能幷合爲病,所謂風濕、寒濕、濕溫者,其證各不同,爲治亦別,不可不辨。若治風濕、寒濕,當發其汗。但微微似汗出,則風濕俱去。若大汗出,風去,濕不去,則不能愈。

若治單單中濕,只宜利小便,忌不得以火攻,幷轉利。濕家下之,額上汗出,微喘,小便不利者,死。若下利不止者,亦死。論曰,治濕,不利小便,非其治也。

諸濕門○簡易方[编辑]

濕證論[编辑]

濕者天之陰雨宿霧,地之山澤蒸氣。人或中之,必溢於血脉而流於関節也。其或久處卑濕,常住水涇,或冒雨露而行,勞傷汗出,衣裹冷濕,皆能爲病。經云,濕爲停着,左傳曰,雨淫腹疾。

是以受濕之人,一身痛重,百節痠疼,四肢腫滿,筋脉弛長,發熱惡寒,小便秘澁,大便飡泄也。若氣不和平,濕中稍重,亦令人半身不遂,口眼喎斜,涎潮昏塞,有類風證。

治之之法,宜利小便,治濕,不利其小便,非其治也。宜於滲濕湯方下求之,忌不得以火劫、發汗幷妄轉瀉。濕家悞汗,必作痓,令人角弓反張,如中風狀。下之則額上汗出,微喘,小便不利者死。下利不止者亦死。

夫寒熱風濕,皆能幷合爲病。故有風濕、寒濕、濕溫,證各不同,爲治亦別,不可不明辨也。

風濕者,是風氣與濕氣相搏也。其證,肢體煩重,不可轉側,筋脉掣痛,不得屈伸,額上微汗,不欲去被,或身微腫,欲發其汗,但漐漐身潤,則風濕俱去。若大發其汗,則風氣去,而濕氣在矣。宜與桂枝附子湯治之。

寒濕者,寒氣與濕氣相幷也。其證,身體煩疼,無汗,惡寒發熱,脉浮緩而細。宜與麻黃白朮湯,以發散實表,除濕去寒也。

濕溫者,其人常傷於濕,因而中暑。或汗未乹卽浴,濕熱相搏,則發濕溫病。苦兩脛逆冷,叉胷多汗,頭目痛苦,妄言,惡寒反熱,関節盡疼,手足倦怠,不自勝持,其脉陽濡而弱,陰小而急。治在太陰,宜與茯苓白朮湯,不可發汗。汗出,必不能言,耳聾,不知痛所,在身靑而色變,名曰重暍,如此死者,醫殺之耳。

諸濕門○直指方[编辑]

中濕論[编辑]

天氣下降,地氣上騰,二氣薰蒸,此卽濕也。豈必水流濕而後爲濕哉。且風之撼動,人知其爲風,寒之嚴凝,人知其爲寒,暑之炎熱,人知其爲暑。惟濕之入人,行住坐臥,實薰染於㝠㝠之中。人居戴履,受濕最多。况夫濕能傷脾,脾土一虧,百病根源發軔於此矣。

滯而爲喘嗽,漬而爲嘔吐,滲而爲泄瀉,溢而爲浮腫。濕瘀熱則發黃,濕遍體則重著,濕入関節則一身盡痛,濕聚痰涎則昬不知人。至於爲身熱,爲鼻塞,爲直視,爲鄭聲,爲虛汗,爲脚氣,爲腹中脹,臍下堅,爲小便難,大便自利,皆其證也。

濕家不可汗,汗之則發痓,熱而痓者斃。又不可下,下之則額汗,胷滿微喘而噦,小便淋閉,難以有瘳。

治濕之法,通利小便爲上,益脾順氣次之。半夏、伏苓、蒼朮、白朮、官桂、乾薑皆要藥耳。其若小便挾熱不利,則赤伏苓、防己軰自有奇功。

大抵濕之爲病,易至沉深,漸潤之餘,淪肌浹髓於斯時也。須以朮、附、薑、桂作大劑與之,藥力相接,病當漸解。不可以旦暮而責效焉。要之,治濕,莫若生附、蒼朮爲快。

諸濕門○嚴氏濟生方[编辑]

中濕論[编辑]

活人書云,風雨襲虛,山澤蒸氣,令人中濕。濕流関節,身體煩痛,其脉沉緩爲中濕。大抵中濕變證萬端。挾風者爲煩熱,爲流走,爲拘急,兼寒者爲痛,爲浮腫,與風寒二氣合則爲痺。皆由中濕而後,挾以異氣而然也。

治濕之法,不可大發汗,愼不可以火攻之。唯當利其小便,醫經所謂治濕,不利小便,非其治也。

諸濕門○管見大全良方[编辑]

中濕證治[编辑]

若遇風雨襲虛,山澤烝氣,民多中濕,亦能令人一身盡痛,氣厥不省人事。當作中濕治之,宜以朮附湯、異功、五積散。

感濕證治[编辑]

經云,風雨襲虛,山澤蒸氣,民多受濕,濕流関節。則一身盡痛,發熱身黃,小便不利,大便反快,六脉濡弱。此感濕證也。

輕者與滲濕湯、不換金正氣散、和解散,甚者異功、五積散、朮附湯。不任熱藥或小便不利者,五苓散主之。外臺祕要云,治濕,不利小便,非其治也。

諸濕門○治病百法[编辑]

[编辑]

夫濕者,爲太陰濕土之主也。諸濕腫滿,霍亂泄注,胕腫骨痛,及腰膝頭項痛,風痺痿厥,唾有血,心懸如飢,熱痛,始作三陽受之。

一日太陽,二日陽明,三日少陽,可汗而已。如四日太陰,五日少陰,六日厥陰,可下而已。或七日不愈,再傳至十三日,大邪皆去,六經悉和則愈矣。腎水爲病,

五苓散、葶藶木香散、白朮木香湯、益元散、大橘皮湯、神助散、桂苓白朮丸。

諸濕門○治法雜論[编辑]

濕門[编辑]

凡男子婦人,病水濕,瀉注不止,因服豆蔻、烏梅、薑、附酸熱之劑。經曰,陽氣耗减於內,陰精損削於外,三焦閉溢,水道不行,水滿皮膚,身體痞腫,面黃腹大,小便赤色,兩足按之陷而不起。

內經曰,諸濕腫滿,皆屬脾土。可用獨聖散吐之。如時月寒凉,宜於燠室不透風處,用火一盆,藉火力出汗,次以導水禹功。量病人虛實,瀉十余行,濕去腫减,則愈矣。是汗、下、吐三法俱行,三法行畢,藏府空虛。

先宜以淡漿粥養腸胃三兩日,次服五苓、益元同煎,或燈心湯調下亦可。如大勢未盡,更服神助散,可以流濕潤燥,分陰陽,利水道。旣平之後,宜大將息,愼忌油塩、酒果、房室等事三年,則不復作矣。

凡上喘中滿,酸心腹脹,時時作聲,痞氣上下不能宣暢。叔和云,氣壅,三焦不得昌,是也。

可用獨聖散吐之,次用導水、禹功散,輕瀉三五行,使上下無礙,氣血宣通,並無壅滯。後服平胃散、五苓散、益元、甘露散,分陰陽,利水道之藥,則愈矣。

凡老人久病,大便澁滯不通者,可服神功丸、麻仁丸,時時服葵羹蔢菜,自然通利也。

凡三消者,內經所謂肺消渴等,可取生藕汁,服之則愈。

諸濕門○宣明論[编辑]

諸濕[编辑]

濕本土氣。火熱能生土濕,故夏熱則萬物濕潤,秋涼則濕復燥乾也。濕病本不自生,因於火熱拂鬱,水液不能宣行,卽停滯而生水濕也。

凡病濕者,多自熱生,而熱氣尙多以爲兼證,當云濕極。亦猶風熱義同。雖病水寒,不得宣行,亦能爲濕,雖有此異,亦以鮮矣,或胕腫體寒而有水者,以爲畜熱入裏極深,本非病寒也。及夫寒熱吐瀉,因得濕而成也。

諸濕門○澹寮方[编辑]

中濕門[编辑]

中濕乃變證多端。擧其大槩,則濕流關節,肢體疼痛,腰脚沉重,小便秘澁。若挾風則爲煩熱,爲流走,爲拘急。若兼寒則爲大痛,爲浮腫。與風寒二氣合則爲痺。皆由中濕氣而然。

治濕,不可大發汗,不可以火攻。當利其小便也。風濕,不可汗下。春夏之交,病如傷寒,其人汗自出,肢體重痛,轉側難,小便不利,此名風濕,非傷寒也。陰雨之後卑濕,或引飮過多,多有此證。但多服五苓散,小便通利,濕去則愈。切忌轉瀉、發汗,小誤必不可救。

初虞世云,醫者不識,作傷風治之,發汗死,下之死。己未年,京師大疫,正謂此。旣自得其說,救人甚多。壬辰年,守官洪州一同,官妻有此證。因勸其速服五苓散,不信,醫投發汗藥,一夕而斃。不可不謹也。大抵五苓散能利水去濕。胷中有停飮,及小兒吐哯,欲作癎,服五苓散最効,初君之說詳矣信效方

諸濕門○醫方大成[编辑]

[编辑]

濕之爲氣,冲溢天地之閒,流注四時之內。體虛之人,或爲風雨所襲,或臥卑濕之地,遠行涉水,或感山澤蒸氣,或汗出衣裏冷,則浸漬脾腎,皆能有所中傷。着腎者,腰痛身重,如坐水中,小便不利。著脾,則四肢浮腫,不得屈伸。若挾風,則眩暈嘔噦,心閒煩熱。兼寒,則拳攣掣痛,無汗惡寒。帶暑,則煩渴引飮,心腹疼痛,面垢惡寒。凡感濕之證,其脉多沉緩而微,其證多四肢倦怠不擧。法當踈利小便爲先,决不可輕易汗下,幷用火攻。若有泄瀉等證,又當於各類求之。

諸濕門○永類鈐方[编辑]

中濕通見傷濕ㆍ五痺ㆍ水腫門。[编辑]

濕喜歸脾着腎。經云,風雨襲虛,山澤蒸氣,人多中濕,關節重痛。又曰,諸痙強直,積飮,痞膈中滿,霍亂吐下,體重,甚則胕腫。挾風爲眩暈,吐喘,煩熱,走疰,拘急。挾寒爲掣痛,爲浮腫,無汗惡寒。挾暑煩渴,心腹疼,面垢,背寒。挾風寒二氣爲痹,皆不可大發汗,不可以火攻,惟當利小便爲切要,尤不可輕下。眞誥云,諸風濕,櫛頭理髮。欲得多過,通流血脉,數易櫛,用之。

病證
以人迎合各臟本部脉。凡濕脉多沉微緩細,沉伏帶急,沉滑。 常欲人蹈其朐上,未苦常欲飮熱。 風濕,三因麻黃白朮散、生附白朮散,局方朮附湯,簡易集防己黃茋湯、桂枝附子湯、蠲痹湯,濟生羌活湯、羌附散,御院四物附子湯,本事薏苡仁散。寒濕,濟生滲濕湯,百一選除濕湯,仁齋除眩湯,簡易集三因麻黃白朮散、朮附湯、附子麻黃湯、白朮酒。暑濕,局方五苓散,三因白朮茯苓乹姜湯、苓朮湯、茯苓白朮湯、防風湯。腎濕,三因腎着散,仁齋生附湯,局方靑娥圓。亦爲濕證,蘇合香元,三因生附白朮湯、附子湯,局方茯苓半夏湯、倍朮元。挾熱,臍下有悸者,五苓散。
四肢浮腫,身重如石,不能反身轉側。
身重腰冷,如坐水中,形如水狀,反不渴,小便自利,食飮如故。
心肺 濕部云,濕惟中足三陰,故不及心肺。內因氣不平,喎斜不遂,涎潮昬塞。不內外因,引飮而中濕。

傷濕[编辑]

濕爲停着,治風濕、寒濕,止當微汗,若單中濕,只利小便,忌以火攻,幷轉利。若利之,額汗出,小便不利,微喘者死,下利不止亦死。治濕無如朮,然白朮性緩,不如蒼朮之烈。川芎亦能逐水。挾熱而小便不利,必用茯苓、防己等以通之。又須看所感輕重,若已入臟腑,必爲嘔泄、喘滿、四肢重痛,爲鄭聲,爲直視,爲浮腫,臍下堅硬,爲虛汗。非風寒之易攻,必雄、附、姜、桂、橘、朮等作劑,以生附、蒼朮爲主。久服,作效。

病證
浮絃而細 風濕,身疼,日晡發熱,不能轉側,短氣,汗出惡風,不欲去衣,或身微腫,汗出,當風所致。 桂枝附子湯。
浮緊而細 風濕寒,身重惡風,喘滿,下氣上冲,臍下連脚冷痹,不能屈伸,骨節煩疼,近之則痛極。 滲濕湯、朮附湯、防己黃茋湯加附子。
浮緩而細 寒濕,身體煩疼,無汗,惡寒發熱。 麻黃白朮散。發散實表,除濕去寒。
尺寸俱浮 風濕溫,煩渴引飮,心腹冷痛,面垢,惡寒惡風,飢不能食,眩暈,嘔吐,此伏暑中風濕也。 白朮茯苓乾姜湯。治在少陰厥陰,不可汗。
陽濡而弱,陰小而急 暑濕風溫,惡寒反熱,自汗,關節痛,頭眩,手足倦,暑濕所致也。頭痛身熱,兩脛冷汗出,喘息,四肢倦極,先傷風後,傷暑風溫。 茯苓白朮湯。治在太陰,不可汗。汗則不能言,耳聾痛,身靑,面色變,名曰中暍,危矣。

諸濕門○玉機微義濕門[编辑]

內經敘濕爲諸證[编辑]

經曰,諸濕腫滿,皆屬脾土,濕勝則濡瀉。地之濕氣感則害人皮肉筋脉。

原病式曰,諸痙強直,積飮,痞膈中滿,霍亂吐下,體重胕腫,肉如泥,按之不起,皆屬於濕。

脉法[编辑]

脉經曰,脉沉而緩,沉而細微緩者,皆中濕。脉浮風濕。脉大或浮虛而濇者,皆寒濕。脉來滑疾,身熱煩喘,胷滿口燥,發黃者,濕熱。脉洪而緩,陰陽兩虛,濕熱自甚。脉洪而動,濕熱爲痛也。

論濕爲痿爲痹爲痛爲腫,所挾寒熱不同[编辑]

內經曰,因於濕,首如裹。濕熱不攘,大筋腝短,少筋弛長。腝短爲拘,弛長爲痿。因於氣爲腫,四維相代,陽氣乃竭。

按,丹溪曰,濕者土之濁氣,首爲諸陽之會,其位高,其氣淸,其體虛,故聰明係焉。濁氣熏蒸,淸道不通,沉重不利,似乎有物蒙之。失而不治,濕鬱爲熱,熱留不去。大筋耎短者,熱傷血不能養筋,故爲拘攣。小筋弛長,濕傷筋不能束骨,故爲痿弱。因於濕,首如裹,各三字爲句,濕熱不攘以下,各四字爲句,文整而意明。弟四章因於氣爲腫下文不敘,恐有脫簡。然王註曰,素常氣疾,濕熱加之,氣濕熱爭,故爲腫也。邪氣漸盛,正氣漸微。陽氣衰少,致邪代正,氣不宣通。故四維發腫,諸陽受氣於四肢也。但今人見膝閒関節腫疼,全以爲風治者多悞矣。

風寒濕三氣雜至,合而爲痺也。濕氣甚者,爲着痺也。其多汗而濡者,陽氣少,陰氣盛也。傷於寒濕,肌膚盡痛,名曰肌痹。

謹按,濕證挾寒,內甚則腹痛下利,外甚則四肢沉重疼痛,或肌肉濡潰,痹而不仁也。挾風,多外甚而身重痛汗出。挾熱,內甚則濕痢,外甚則或痛、或熱、或腫發黃。如此等證,雖內傷外感不同,况有錯雜之邪合至,當論其先後多少分治可也。

寒濕之中人也,皮膚不收,肌肉堅緊,榮血泣,衛氣去,故曰虛。虛者,聶辟氣不足,按之則氣足以溫之,故快然而不痛。

按,東垣曰,此淸虛之地,氣傷人也,必從足始。故地之濕氣感,則害人皮肉筋脉。夫百病之變,皆生於風雨寒暑,及飮食居處,陰陽喜怒。針經解云,若身形不虛,外邪不能傷也。

要略曰,太陽病,關節疼痛而煩,脉沉而細者,此名中濕,亦曰濕痹。其候小便不利,大便反快,但當利其小便。一身盡痛,發熱日晡所劇者,此名風濕。此病,傷於汗出當風,或久傷冷所致也。風濕脉浮,身重汗出惡風。風濕相搏,身體疼煩,不能轉側,不嘔不渴,脉浮虛而濇。風濕相搏,骨節疼煩,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則痛劇,汗出短氣,小便不利,惡風不欲去衣,或身微腫也。

按,已上論風濕寒濕之異。

濕家之爲病,一身盡疼,發熱,身色如熏黃也。濕家病,身疼發熱,面黃而喘,頭痛鼻塞而煩,其脉大。自能飮食,腹中和無病,在頭中寒濕,故鼻塞。內藥鼻中則愈。

按,已上前一病本濕熱證例,而論不言熱,無治法,當分出之。濕家者,唯東南方濕熱證多。丹溪曰,濕熱,相火爲病,十居八九。東垣有濕熱證例,詳見熱門。

論中濕爲脾虛所致[编辑]

陳無擇曰,脾虛多中濕,故曰濕流關節,中之,多使人䐜脹,四肢関節疼痛而煩。久則浮腫喘滿,昬不知人。挾風,則眩暈嘔噦,兼寒,則攣拳掣痛。治之,不得猛發,及灼艾泄瀉,惟利小便爲佳也。

謹按,脾虛中濕,內因,多中滿痞䙐瀉痢,外感,多爲痿痹胕腫疼痛等證。盖脾主肌肉尒。况有挾風寒暑熱不詳。前人以挾風與濕在表者,宜解肌。兼寒與在半表裏者,宜溫散,宜滲泄。唯濕熱在裏,宜下。裏虛者,宜分消,實脾土爲上。外感,非脾虛,宜汗之、灸之。要在適中病情也。

論濕生痰飮詳見咳嗽門。[编辑]

[본문내용없음]

論濕爲瀉痢欬瘧等證詳見泄瀉諸痢等門。[编辑]

[본문내용없음]

論濕病似中風詳見諸風門。[编辑]

[본문내용없음]

論濕爲脚氣詳見脚氣門。[编辑]

[본문내용없음]

論濕大法[编辑]

賈眞孫曰,濕爲土氣,火熱能生濕土。故夏熱則萬物濕潤,秋涼則萬物乾燥。濕病本不自生,因熱而怫鬱,不能宣行水道,故停滯而生濕也。况脾土脆弱之人,易爲感冒。豈必水不流而後爲濕哉。人只知風寒之威嚴,不知暑濕之炎暄,感人於㝠㝠之中也。

病式云,諸痙強直,積飮等證,皆屬於濕。或胕腫體寒而有水氣,裏必小便赤少不通,或渴,是蓄熱入裏極深,非病寒也。大抵治法,宜理脾淸熱利小便爲上。故治濕,不利小便,非其治也。宜桂苓甘露,木香、葶藶、木通治之。

守眞師曰,葶藶木香散下神芎丸,此藥下水濕,消腫脹,利小便,理脾胃,無出乎此也。腹脹脚腫甚者,舟車丸下之,濕熱內深發黃,茵陳湯下之,或佐以防己黃芪。一身盡腫痛,或無汗,是濕流關節,邪氣在表,宜五苓散加官桂、蒼朮微汗之,不可大汗。若自汗出多,熱燥津液,內水不利,切勿利之。重損津液也。宜防風白朮甘草湯主之。其濕證有二,濕熱證多,濕寒證少。當以脉證明辨之。如脉滑數,小便赤澁,引飮,爲濕熱證。若小便自利淸白,大便瀉利,身疼自汗,爲寒濕證。治之,宜茯苓散加生附、蒼朮、木瓜主之。

諸濕門○金匱方[编辑]

[编辑]

太陽病,關節疼痛而煩,脉沉而細一作緩。者,此名濕痺玉函云中濕。。濕痺之候,小便不利,大便反快,但當利其小便。

濕家之爲病,一身盡疼一云疼煩。,發熱,身色如熏黃也。

濕家其人但頭汗出,背強,欲得被覆向火,若下之早,則噦,或胷滿,小便不利一云利。

舌上如胎者,以丹田有熱,胸上有寒,渴欲得飮而不能飮,則口燥煩也。

濕家下之,額上汗出,微喘,小便利一云不利。者死。若下利不止者,亦死。

風濕相搏,一身盡疼痛,法當汗出而解,値天陰雨不止。醫云,此可發汗,汗之,病不愈者,何也。盖發其汗,汗大出者,但風氣去,濕氣在,是故不愈也。若治風濕者,發其汗,但微微似欲出汗者,風濕俱去也。

濕家病,身疼發熱,面黃而喘,頭痛鼻塞而煩,其脉大。自能飮食,腹中和無病,病在頭中寒濕,故鼻塞。內藥鼻中則愈脉經云病人喘,而無濕家病以下至而喘十三字。。濕家身煩疼,可與麻黃加朮湯發其汗爲宜,愼不可以火攻之。

麻黃加朮湯方。

麻黃三兩,去□,桂枝二兩,去皮,甘草一兩,灸,杏仁七十介,去皮尖,白朮四兩

右五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黃,减二升,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二升半,去滓,溫服八合。覆取微似汗。

○玉機微義。治濕勝身煩疼。麻黃六錢,桂枝四錢,甘草灸,二錢,杏仁二十五箇,白朮八錢

右㕮咀,水煎,取微汗。減桂朮,加薏茹疑作苡。仁,名麻黃杏仁薏苡甘草湯,治濕勝身疼,日晡所劇者。

病者一身盡疼,發熱日晡所劇者,名風濕。此病傷於汗出當風,或久傷取冷所致也。可與麻黃杏仁薏苡甘草湯。

麻黃杏仁薏苡甘草湯方。

麻黃去節,半兩,湯泡,甘草一兩,灸,薏苡仁半兩,杏仁十介,去皮尖,炒

右剉麻豆大。每服四錢匕,水盞半,煮八分,去滓,溫服。有微汗,避風。

風濕,脉浮身重,汗出惡風者,防己黃耆湯主之。

防己黃耆湯方。

防己一兩,甘草半兩,炒,白朮七錢半,黃耆一兩一分,去蘆

右剉麻豆大。每抄五錢匕,生姜四片、大棗一枚,水盞半,煎八分,去滓,溫服。良久,再服。喘者,加麻黃半兩。胃中不和者,加芍藥三分。氣上衝者,加桂枝三分。下有陳寒者,加細辛三分。服後,當如虫行皮中。從腰下如冰,後坐被上,又以一被繞腰以下,溫令微汗,差。

○三因方。治傷風濕寒,脉浮緊細,身重,汗出惡風玉機微義此下有或痛二字。。幷治風水,脉浮身重不渴簡易方,治風濕相搏,客於皮膚,身重節疼,汗出惡風,風水客搏,上輕下重,腰脚浮腫,不能屈伸。。防己四兩○微義一兩。,黃芪五兩○得効方四兩,微義一兩一錢。,甘草灸,二兩○微義半兩,澹寮方三兩。,白朮三兩○微義七錢半。。右爲剉散。每服五錢微義一兩。,水盞半,姜五片、棗兩枚,煎七分,去滓,空腹服王氏易簡方,右麁末。每三錢,水盞半,生薑三片、棗一枚,煎八分,去滓,稍熱服,不以時。此藥治傷濕致浮致腫,極有神功。古方令服藥後,以被繞腰以下,溫令微汗。近世明醫深造治濕不利小便,非其治也之旨,只從小便去。

喘者,加麻黃得効方一兩。。胃中不和,加芍藥得効方二兩。。氣上衝,加桂得効方一兩。。下有陳寒,加細辛得効方一兩。。服藥後,當如虫行皮中。從腰以下如水,後坐被上,又以一被繞腰以溫下令微汗,差簡易方云,治濕無如朮,然白朮性緩,不如蒼朮之烈。芎藭亦能逐水。其說見於左傳。若更挾熱而小便不利,則須用茯苓防己之類以通之,然亦視其輕重淺深。若所感重而濕已達於臟腑,必不入食,爲嘔,爲泄,爲喘滿,爲四肢重痛,爲鄭聲,爲眼直視,睛不能轉,爲脚腫。若臍下堅硬,爲虛汗,非若風寒之易攻。直須以雄、附、姜、桂、橘、朮之類作大劑與服,使藥氣相接,浸漬攻之。積日持久,乃當漸去。要以生附、蒼朮爲主也。不可以數服,未見効,卽用別藥。

醫方大成。治風濕相搏,客在皮膚,四肢少力,関節煩疼永類鈐方方見南陽活人書。。防己四兩,黃耆五兩○衛生易簡方各一錢。,甘草灸,二兩,白朮三兩○易簡方各半錢。。右㕮咀。每服三錢,水一盞,薑棗同煎七分,熱服,不拘時醫方集成、南北經驗方、袖珍方同。

傷寒八九日,風濕相搏,身體疼煩,不能自轉側,不嘔不渴,脉浮虛而濇者,桂枝附子湯主之。若大便堅,小便自利者,去桂加白朮湯主之。

桂枝附子湯方。

桂枝四兩,去皮,生姜三兩,切,附子三枚,炮,去皮,破八片,甘草二兩,灸,大棗十二枚,擘

右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溫三服。

○玉機微義。桂枝八錢,生姜六錢,附子三錢,甘草灸,四錢。右㕮咀,入大棗,作二次煎。若小便自利者,去桂加白朮湯主之。服後,其人如冒狀,勿恠。

白朮附子湯方。

白朮二兩,附子一枚半,炮,去皮,甘草一兩,灸,生姜一兩半,切,大棗六枚

右五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分溫三服。一服覺身痹,半日許再服,三服都盡,其人如冒狀,勿恠。卽是朮附並走皮中,逐水氣,未得除故耳。

風濕相搏,骨節疼煩,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則痛劇,汗出短氣,小便不利,惡風不欲去衣,或身微腫者,甘草附子湯主之。

甘草附子湯方。

甘草二兩,灸,附子二枚,炮,去皮,白朮二兩,桂枝四兩,去皮

右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初服得微汗則觧能食,汗出復煩者,服五合。恐一升多者,服六七合爲妙。

○玉機微義。甘草灸,四錢,附子三錢○衛生易簡方炮,一錢。,白朮四錢○易簡方六錢。,桂枝八錢○易簡方肉桂。。右㕮咀,水煎。金匱减桂枝加生姜、大棗,名白朮附子湯。易簡方每服半兩,水一盞,姜五片,煎八分,溫服。直指方治中濕,小便不利,大便自利。附子熟,一箇,七錢,淨者,白朮得効方無。,甘草灸,各一兩,辢桂二兩○得効方去麁皮。。右剉,每服三錢得効方此下有水一盞半。,薑七片煎,食前微溫服。汗出,加防風,悸氣,加茯苓得効方各二錢。

諸濕門○三因方[编辑]

中濕治法[编辑]

白朮酒。治中濕,口噤,不知人。

白朮半兩,澹寮方炒。

右酒三盞,煎一盞,頓服。不能飮酒,以水代之,日三,夜一得効方同。

○醫方大成。治中濕,骨節疼痛。白朮一兩,酒三盞,煎一盞,頓服。不能飮酒,以水代之醫方集成、南北經驗方、袖珍方、壽域神方、衛生易簡方同。

四氣兼中證論[编辑]

風寒暑濕,本乎一氣,性中相同,用中相背。風寒旣能中五藏,暑濕其可不論。方論有肝著,其人常欲蹈其胸上,未苦時,但欲飮熱。脾著,四肢浮腫,身重如石,不能自反身。腎著,身重,腰中冷,如坐水中,形如水狀,反不渴,小便自利,食飮如故。心肺不見明文。恐文簡脫,難以臆補。

或云,濕唯中足三陰,故不及心肺。然五藏有本病,幷乘尅、勝尅、相感、相因而得之。假如風中肝爲本病,中脾爲勝尅,中肺爲乘尅,中心爲相因,中腎爲相感,則无所不通。謂濕不及心肺,未爲確論,故缺以俟明哲。暑病亦然。

况六淫均被,四氣皆能中人。中風則有汗,脉必浮弦,惡風,走注。中寒則无汗,脉必緊數,惡寒,疼痛。中暑則昏憒,面垢,脉必虛緩,倦怠。中濕則重着,脉必輕緩,四肢歷節疼痛。皆能交絡互織。

所謂風寒、風濕、風溫、寒濕、濕溫等,當以人迎脉證別之,令無差誤。更有七情內忤,亦能涎潮昏塞,手足嚲曳,一如中風,不可例作六淫氣治。其至夭枉,及素蓄痰涎,隨氣上厥,使人眩暈,昬不知人,半身不遂,口眼喎邪,手足嚲曳者,故有中氣、中痰之別。猶當詳辨,母使混濫。除外所因方,見於此後,內所因,各見本門。

四氣兼中治法[编辑]

附子湯。治五臟中風寒,手足不仁,口面喎斜,昬暈,失音,眼目瞤動,牙車緊急,不能轉動。

附子炮,去皮臍、桂心各半兩,細辛去苗、防風去叉、人參、乹姜炮,各六錢

右爲剉散。每服四錢,水一盞半,姜五片、棗一枚,煎七分,去滓,食前服。或爲末,酒調二錢服得効方同。

防風湯。治中風挾暑,卒然暈倒,面靑黑,四肢緩弱,喜呻欠,口喎邪,四肢不仁,好咲。

防風去叉、澤瀉、桂心、杏仁麩炒,去皮尖、乾姜、甘草灸,各等分

右爲剉散。每服四錢,水一盞半,煎七分,去滓,食前服得効方同。

生附白朮湯。治中風濕,昏悶恍惚,脹滿身重,手足緩縱,漐漐自汗,失音不語,便利不禁。

附子生,去皮臍、乾姜各半兩,白朮一兩,甘草一分,灸

右爲剉散。每服四錢,水盞半,煎七分,去滓,食前服得効方同。

附子麻黃湯。治寒濕所中,昬暈緩弱,或腰背強急,口喎,語聲混濁,心腹䐜脹,氣上喘,不能動轉。

附子炮,去皮臍、麻黃去節,盪、白朮得効方去蘆。、乹姜、甘草、人參等分

右爲剉散。每服四錢,水盞半,煎七分,去滓,食前服得効方同。

苓朮湯。治冒暑遭雨,暑濕鬱發,四肢不仁,半身不遂,骨節離解,緩弱不收,或入浴暈倒,口眼喎邪,手足嚲曳,皆濕溫類也。

附子炮,去皮臍、茯苓澹寮方去皮。、白朮澹寮方炒。、乾姜、澤瀉、桂心等分○永類鈐方肉桂。

右爲剉散。每服四錢,水盞半醫方大成、集成、南北經驗方、袖珍方、鈐方一盞。,煎至七分,去滓,食前服得效方同。

傷濕證治[编辑]

病者身重,脚弱,關節重疼,發熱,惡寒,小便秘澁,大便飱泄,自汗,腰脚冷痺,腿膝浮腫,小便或自利,不渴,皆久坐卑濕,或爲雨露所襲,或汗出衣裏受濕,漸漬得之,名曰濕痺。

腎着湯。治諸方此下有腎虛傷濕四字。身重,腰冷痺,如重水中,形如水狀,反不渴,小便自利,食飮如故。病屬下焦,從身勞汗出,衣裏冷濕,久而得之。腰以下冷痛,腰重如帶五貫錢。

甘草、白朮各二兩。○衛生易簡方各一錢。,乹姜、茯苓各四兩○得効方去皮,易簡方各一錢半。

右爲剉散。每服四大錢,水一盞半醫方大成、集成、南北經驗方、袖珍方、永類鈐方、易簡方一盞。,煎七分,去滓,食前服諸方空心溫服。。○直指方,右剉,每二錢半,水煎服,加桂亦得。

滲濕湯。治坐臥濕地,或爲雨露所襲,身重脚弱,関節重疼,發熱惡寒,或小便秘澁,大便飡泄,或汗出衣裏,濕漬得之,腿膝或腫,小便利,反不渴。

蒼朮米泔浸、白朮得效方去蘆。、甘草灸,各二兩,乾姜、茯苓各四兩,陳皮、丁香各半兩

右剉散。每服四錢,水盞半,姜三片、棗二枚,煎七分,去滓,溫服。

○得効方又云,或腹膨腰脚重滯,靑木香圓熟水下兼服方見諸疝門。

簡易方。治寒濕所傷,身重,腰冷如坐水中。小便或澁或利,大便溏泄,皆因坐臥濕處,或因雨露所襲,或因汗出衣裏冷濕,久久得之。腰下重疼,兩脚疼痛,腿膝或腫或不腫,小便,反不渴,悉能主之。蒼朮泔浸,炒、白朮、粉草各一兩,乾姜、茯苓各二兩,橘紅、丁香各一分。右㕮咀。四錢,水盞半,姜二片醫方大成、集成、南北經驗方、袖珍方、永類鈐方水一盞,薑三片。玉機微義不用姜。、棗一枚,煎六分諸方七分。,去滓鈐方空心。,溫服諸方食前溫服。。脾胃不和,嘔逆惡心,大便溏泄,並得其宜。

定齋用白朮一兩,乹姜、白茯苓各二分,甘草灸,半兩。㕮咀,生姜煎服。治氣虛中濕,渾身倦怠,四肢微冷,腹痛自汗,脚膝疼痛,名除濕湯。

又法。生附子二兩,蒼朮三兩,製,白朮、厚朴製,各二兩,木瓜六錢,粉草灸,二錢。觕末。每六錢重,四盞,姜十五片,煎取兩盞,分作二服,亦名除濕湯。

一方。滲濕湯方中,减橘紅、丁香、蒼朮三味,治腎虛傷濕停着爲病。身重,腰冷如水洗狀,小便自利,食飮如故,腰重冷痛,如帶五千錢者,大宜服此。體虛自汗,尤得其宜,名曰腎着湯。

寒濕證治[编辑]

病者身體煩疼,無汗,惡寒發熱,脉浮緩細,皆寒濕相幷所致也。

麻黃白朮湯。治寒諸方作風。濕,身體煩疼,無汗,惡寒發熱者。

<divclass="xsl_paraxsl_indent_1"style="text-align:left;">麻黃去節,湯,三兩,桂心二兩,甘草灸,一兩○醫方集成、簡易方、南北經驗方、袖珍方、永類鈐方二兩。,杏仁<spanclass="xsl_wonju"style="color:#150567;">【二十粒,去皮尖○醫方大成、集成、南<spanstyle="position:relative;font-size:0。75rem;top:-5px;font-weight:bold;color:#4688e1;margin-right:3px;text-decoration:none;"data-jusok-type="교감주"data-jusok-id="D001"class="jusok">주-D001北經驗方、袖珍方十六个,鈐方三十个。】,白朮四兩○得効方去蘆。。右爲剉散。每服四錢,水盞半,煎七分,去滓,食前溫服。

風濕證治[编辑]

病者身疼,日晡發熱,不能轉側,短氣,汗出惡風,不欲去衣,或身微腫,脉浮弦細。此風濕相搏,或汗出當風所致也。

桂枝附子湯。治風濕相搏,身體煩疼,掣痛不得屈伸,汗出短氣,小便不利,惡風不欲去衣,或身微腫。

桂枝去皮,四兩○直指方辢桂。,白朮得效方去蘆。、附子炮,去皮臍,各三兩,甘草灸,二兩

右爲剉散。每服四大錢直指方二錢半。,水盞半,姜五片直指方七片。、棗兩箇,煎七分直指方一盞。,去滓,空心溫服。或大便秘,則去桂。小便不利、悸氣,加茯苓三兩。痺,加防己四兩。腹痛,加芍藥四兩簡易方同。

風濕寒證治[编辑]

病者汗出,身重,惡風,喘滿,腹內不和,下氣上衝,臍下連脚冷痺,不能自屈伸,骨節煩疼,近之則痛極,如歷節狀。此由冒風濕寒三氣雜至而爲病也。

防己黃芪湯方見金匱方。

風濕溫證治[编辑]

病者煩渴引飮,心腹冷痛,燥悶,口乾,面垢,惡寒,惡風,飢不能食,眩暈,嘔噦。此伏暑中風濕所致也。治之,各有方法。

白朮茯苓乾姜湯。治伏暑中風濕,煩渴引飮,心腹疼,躁悶,口乾,面垢,洒洒惡寒,淅淅惡風,微汗,飢不能食。

白朮得効方去蘆。,乹姜簡易方炮。,茯苓簡易方去皮。,細辛,桂心永類鈐方肉桂。,乹葛,甘草,橘皮,烏梅簡易方去核。,京豉醫方大成、集成、南北經驗方、袖珍方、鈐方豆豉。

右等分,爲細末。每服二錢,白湯點下簡易方此下云不拘時。

暑濕風溫證治[编辑]

暑者,六經氣之一,能與風濕倂合爲病。循經流入諸藏,但與寒不相得,故有暑濕風溫之證。暑濕者,惡寒,反熱,自汗,關節盡痛,頭目昬眩,手足倦怠,不自勝持,此倂傷暑濕所致也。風溫者,頭痛,身熱,常汗出,體重,喘息,四肢不收,嘿嘿欲眠,此由先傷風後傷暑所致也。治之,各有方法。

茯苓白朮湯。治冒暑毒,加以著濕。或汗未乾,卽浴,皆成暑濕。○直指方。治受濕身體痛重。

茯苓簡易方去皮。、乾姜、甘草、白朮、桂心各一兩○直指方,辢桂加蒼朮炒等分。

右爲剉末。每服四錢直指方三錢。,水一盞得効方一盞半。,煎七分,去滓,食前服醫方大成、集成、南北經驗方、袖珍方、永類鈐方同。

○澹寮方。治冒雨濕,著干肌膚,或因汗出浸漬,或因澡浴得病,覺腰重脚弱,身體煩痛,頭眩等證,其脉細弱。白朮一兩,炒,附子一兩,生熟臨時消息。,甘草半兩,茯苓去皮,半兩,官桂去麁皮,半兩。右㕮咀。每服四錢,水二盞,生薑七片,煎至六分,去滓,食前服。

萎蕤湯。治風溫。兼療冬溫,及春月中風、傷寒,發熱,頭眩痛,咽喉乾,舌強,胸內疼痛痞滿,腰背拘急。

葛根、麻黃去節,湯,焙乾,秤、甘草、白薇、川芎、羌活、杏仁各半兩,去皮尖,石膏一兩,碎,萎蕤三分,靑木香一分。○簡易方一兩。

右剉散。每服五錢,水盞半,煎七分,去滓,食前服之。木香冬用一兩,春用半兩簡易方一兩半。得効方此下云,渴加括樓根二片。

諸濕門○助道方[编辑]

治濕氣腿脚酸疼痛[编辑]

濕氣周遊腿脚疼,

香蘇飮煮鷺鷥藤,

木香芍藥仍增入,

功効如神喚得譍。

且如濕氣之證,腿脚酸疼,足面赤腫,步履不能,用局方香蘇飮一貼。加鷺鷥藤、木香、赤芍藥各二錢,用水四盞,入生姜十片,煎至二盞,去滓,分爲四服。食前二服,食後二服,其効如神。

諸濕門○是齋醫方[编辑]

[是齋醫方][编辑]

除濕湯。治一切中濕,自汗,漸漸惡風,翕翕發熱,陽虛自汗,呼吸少氣。風濕、風溫,表實裏虛,表虛裏實,腠理開踈,氣道壅塞,虛汗盜汗,目黃身腫,小便不利,胷膈溢滿,腰疼體痛,嘔吐涎沫。葛丞相云,甚有効驗。

白朮、白茯苓、蒼朮米泔浸、藿香葉去土、甘草、橘紅、厚朴、半夏各一兩,附子六錢,炮,生薑二兩

右厚朴、半夏、生薑一處擣作餠子,焙乾,同衆藥爲麁末。每服三錢,水二盞,姜錢十片,煎至一盞,不拘時候。

蠲痺湯。葛丞相方。

羌活去蘆、薑黃、當歸去土,酒浸一宿、黃耆蜜灸、赤芍藥、防風去蘆,已上各一兩半,甘草半兩,灸

右㕮咀。每服半兩,水二盞,薑五片,煎至一盞,去滓,溫服。

諸濕門○直指方[编辑]

中濕證治[编辑]

加劑除濕湯。治氣虛傷濕,身重腰疼,四肢微冷。或嘔逆,或溏泄,並主之。

蒼朮、白朮、甘草灸,各一兩,乾薑、伏苓各二兩,橘紅、辢桂、厚朴製,各半兩

右剉。每服三錢,薑棗煎服。

黃耆建中湯。治傷濕,鼻塞身痛。

黃耆微灸、辢桂各三兩○得効方各二兩。,甘草灸,二兩,白芍藥六兩

右麁散。每服三錢,薑四片、棗一枚煎,食前服。

不換金正氣散。治濕,益脾順氣,加伏苓、生薑方見諸寒門。得効方加伏苓一兩,生薑每服三片,方見傷寒門。

神朮圓。治濕消飮方見咳嗽門。,可用正氣散送下。

生附除濕湯。治寒濕交攻,身體冷痛。

附子生,一□,蒼朮製,一□半,白朮,厚朴製,半兩,宣木瓜、甘草灸,各三□半

右剉。每服四錢,水二盞,薑十厚片,煎一盞,食前微溫服。

朮附湯。治傷濕,大小便皆自利。

白朮二兩,甘草炒,一兩,附子熟,七錢半

右剉細。每服三錢,薑七片,水盞半,煎一盞,食前微溫服。

○醫方大成。治風濕相搏,腰膝疼痛,四肢重着,不嘔不渴,大便堅硬,小便自利。甘草灸,二兩○衛生易簡方一錢。,白朮四兩○易簡方錢半。,附子炮,去皮臍,薄切片,一兩半○易簡方半錢。。右㕮咀。每服三錢,水一盞,薑五片、棗一枚,煎七分,空心溫服醫方集成、南北經驗方、袖珍方、永類鈐方同。

五苓散。治濕證,小便不利。經云,治濕之法,不利小便,非其治也方見水腫門。

茵蔯湯。治濕氣瘀熱發黃,小便秘澁,渴引水漿。

茵蔯蒿一兩半,大黃半兩,小紅梔子十枚

右剉。每服三錢,水煎服得効方同。。五苓散亦治發黃,二藥夾煎,尤穩。

濕瀉身痛方。五苓散加蒼朮,煎點隨意永類鈐方同。

諸濕門○嚴氏濟生方[编辑]

中濕[编辑]

撫芎湯。治濕流関節,臂疼手重,不可俛仰,或自汗頭眩,痰逆惡心。

撫芎、白朮澹寮方去油,略炒。、橘紅各一兩,甘草灸,半兩

右㕮咀。每服四錢,水一盞半,薑七片,煎至捌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滲濕湯。治坐臥濕地,或爲雨露所襲,身重脚弱,関節重疼,發熱惡寒,或多汗惡風,或腿膝浮腫,或小便不利,大腑溏泄。

白朮二兩,人參半兩,乾姜、白芍藥、附子炮,去皮臍、白茯苓去皮、桂枝不見火○永類鈐方肉桂。、甘草灸,各半兩

右㕮咀。每服四錢,水一盞半,生薑五片、大棗一枚,煎至八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醫方大成、集成、南北經驗方、袖珍方同。

羌附湯。治風濕相搏,身體疼煩掣痛醫方大成、集成、南北經驗方、袖珍方、永類鈐方手足掣痛。,不可屈伸,或身微腫不仁。

羌活去蘆,附子炮,去皮臍,白朮澹寮方炒。,甘草

右等分,㕮咀。每服四錢,水一盞半,生薑五片,煎至七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衛生易簡方同。

諸濕門○三法六門[编辑]

[编辑]

五苓散。

棺桂去麁皮○玉機微義一兩。,澤瀉微義二兩半。,猪苓去黑皮、茯苓去皮、白朮各半兩○微義各兩半。

右爲細末。每服二錢微義三二錢。,熱湯或新水調下。

葶藶木香散。○玉機微義,治濕熱,內外餘熱,水腫腹脹,小便赤澁,大便洩。

苦葶藶、茯苓去皮、猪苓去皮。已上各一分○微義各一兩。,木香半錢,澤瀉、木通、甘草各半兩,桂一分○微義桂枝半兩。,滑石三錢○微義三兩,加白朮一兩。

右爲末。每服三錢,生薑湯微義白湯。調下,食前服。

白朮木香散。

白朮、猪苓、澤瀉、赤茯苓各半兩,木香、檳榔各三錢,陳皮二兩,去白,棺桂一錢,滑石三兩

右爲細末。每服五錢,水一盞,生姜三片,同煎至六分,溫服,食后服。

大橘皮湯。○袖珍方,治濕熱內甚,心腹脹滿,水腫,小便不利,大便滑洩玉機微義同。

橘皮一兩半○南北經驗方半兩。,木香一分○微義一錢。,滑石六兩,檳榔三錢,茯苓一兩,猪苓去黑皮、澤瀉、白朮、棺桂已上各半兩○微義桂枝。,甘草二錢

右爲末。每服五錢微義六七錢。,水一盞,生姜五片,煎至六分,去滓,溫服,食后。

神助散。

苦葶藶三兩,炒,黑牽牛三兩半,微炒,取頭末用。,澤瀉二兩,猪苓二兩,去皮,椒目一兩半

右爲細末。每服葱白三莖,漿水一盞,煎至半盞。入酒半盞,調藥三錢,絶早面東服之。

桂苓白朮丸。

棺桂、茯苓、半夏已上各一兩,乾生薑一分,白朮、紅皮去白、澤瀉、黃連各半兩,黃栢二兩

右爲末,麵糊爲丸,如小豆大。每服二五十丸,生薑湯下,食後。

桂苓白朮散。

棺桂、茯苓、白朮已上各半兩,甘草、澤瀉、石膏、寒水石已上各一兩,滑石二兩

右爲細末。熱湯調三錢,新水生薑湯亦可。食後服。

白朮調中湯。

白朮、茯苓、紅皮去白、澤瀉已上各半兩,甘草一兩,乾薑、棺桂、縮砂仁、霍香已上各一分

右爲末。白湯化蜜少許調下二錢,无時。煉蜜,每兩作十丸,名曰白朮調中丸。

諸濕門○得効方[编辑]

傷濕[编辑]

香蘇散,加蒼朮、川芎、白芷、木瓜對合,各用四錢,生薑三片煎服。日近遠年傷濕,倦弱如虛損,多服取効方見傷寒門。

瓜蔕搐鼻法,治傷濕鼻塞頭疼。瓜蔕不以多少㕮咀,爲細末。口含水,搐一字許入鼻中,流出黃水卽効。

中濕[编辑]

加味朮附湯。治中濕,脉沉而微緩。濕喜歸脾,流於關節,中之,多使人腹䐜脹,倦怠,四肢關節疼痛而煩。或一身重着,久則浮腫喘滿,昬不知人。挾風,眩暈嘔噦。兼寒,則攣拳掣痛。治之,不得猛發汗、灼艾、通泄,惟利小便爲佳,此方主之。及治大小便皆自利。

白朮去蘆,甘草炒,乙兩,附子炮,乙兩半,赤茯苓乙兩

右剉散。每服五錢,薑七片、棗二枚煎,日三服。纔見身痹又三服,當如冒狀,勿恠。盖朮附並行皮中,逐水氣故爾。法合加桂一兩,大便堅小便利則勿加。

諸濕門○澹寮方[编辑]

中濕[编辑]

七味除濕湯。治寒濕所傷,身重體痛,腠開汗去,大便溏泄,小便或澁或利。腰脚酸疼,腿膝浮腫,及胃寒嘔逆,悉主之。

半夏麯炒○永類鈐方半夏制。、厚朴姜製、蒼朮米泔製,各二兩,藿香葉去土、陳橘皮去白、赤茯苓去皮,各一兩○醫方大成、集成白茯苓。,甘草灸,七錢○大成加白朮一兩,生用。鈐方云,易簡去白朮,用赤茯苓。

右剉。每服四錢,水一盞半大成一盞。,生薑七片、棗一枚,同煎至七分,去滓,食前溫服醫方集成、南北經驗方、袖珍方、鈐方與大成同。

牡蠣散。治破傷濕,口噤強直。

牡蠣。

右以末粉,付瘡口,仍以甘草湯調服貳錢。

諸濕門○醫方大成[编辑]

[编辑]

和劑方五苓散方見諸暑門。。治傷濕有熱,小便赤少醫方集成、南北經驗方、袖珍方同。永類鈐方云,本方風濕加葱白煎。。仁齋直指方生附湯,治受濕腰痛。

附子生,二錢半,蒼朮、杜仲姜炒,各半兩,乾薑、白朮、茯苓、牛膝酒浸,焙、厚朴、甘草灸,各二錢半

右㕮咀。每服三錢,薑三片、棗一枚永類鈐方二个。,食前煎服醫方集成、南北經驗方、袖珍方同。

本事方薏苡仁散。治濕氣傷腎,肝氣不調,自然生風,遂成風濕,流注四肢,肌肉疼痛。

薏苡仁一兩,當㱕、小川芎、乾薑、甘草、官桂、川烏、防風、茵芋、人參、羌活、白朮、麻黃、獨活各半兩

右爲細末。每服二錢,空心臨臥酒調下。日三服醫方集成、南北經驗方、袖珍方、永類鈐方同。

御藥院方四物附子湯。治風濕相搏,骨節煩疼,四肢拘急,不得屈伸。

附子炮,一錢,肉桂八錢,白朮六錢,甘草四錢

右㕮咀。每服半兩,水一盞,薑五片,煎八分,溫服醫方集成、南北經驗方、袖珍方同。

仁齋直指方芎朮除眩湯。治感寒濕,頭目眩暈。

附子、白朮、川芎各半兩,官桂、甘草灸,各二錢半

右㕮咀。每服三錢袖珍方水一盞半。,薑七片,食前煎服醫方集成、南北經驗方、永類鈐方同。

諸濕門○南北經驗方[编辑]

[编辑]

拔粹方麒麟竭散。治寒濕傳於經絡,疼痛不可忍。

血竭、南乳香、沒藥、白芍藥、當歸袖珍方各六錢。,水蛭杵碎,炒令烟盡、麝香各二錢○袖珍方各三錢。,虎腦骨酥炒黃,五錢

右八味爲末,和匀。每服三錢,溫酒調下,食前。

拔粹方赤茯苓丸。治脾濕太過,四肢腫滿,腹脹,喘逆,氣不宣通,小便赤澁。

葶藶四兩,防己二兩,赤茯苓乙兩,木香半兩

右爲細末,棗肉爲丸,梧子大。每服三十丸,煎桑白湯下,食前袖珍方同。

諸濕門○袖珍方[编辑]

[编辑]

淸燥湯。六七月之閒,濕令大行,子能令母實而熱旺。濕熱相合,而刑庚大腸,故寒涼以救之。燥金受濕熱之邪,絶寒水生化之源。源絶則腎虧,痿厥之疾大作,腰以下痿軟癱瘓不能動,行步不正,兩足倚側。

黃耆一錢半,黃連一分,蒼朮一錢,五味子九个,白朮,橘皮半錢,人參三錢,麥門冬,當歸,生地黃,神曲二錢,茯苓三錢,猪苓二錢,酒黃栢一錢,柴胡一錢,升麻三分,甘草二錢

右㕮咀,用水二盞,煎至一盞,去柤,通口服,食前。

除濕丹。治諸濕客搏,腰膝重痛,足脛浮腫,筋脉緊急,津液凝澁,便溺不利,目赤,癮疹,疽癰,發背,疥癬,走注,脚氣,無首尾瘡癤,不可盡述。

檳榔、甘遂、葳靈仙、赤芍藥、澤瀉、葶藶各二兩,乳香、沒藥各一兩,牽牛五分○玉機微義半兩。,大戟炒,三兩,陳皮去白,四兩

右爲末,麵糊丸,如桐子大。每服五十丸,加至七八十丸,溫水下。如服藥前後,忌酒二日,藥後,亦忌濕麪三兩日。食溫淡粥,補胃尤佳。

羌活勝濕湯。如脊痛項強,腰似折,項似拔,上衝頭痛,及足經不行。

羌活,獨活一錢,藁本半錢,防風半錢,蔓荊子三分,川芎二分,甘草半錢

如身重,腰沉沉然,乃經中有濕熱也。加栢一錢、附子半錢、蒼朮二錢,水二盞,煎至一盞,去渣,溫服。

二仙散。治氣下注,因久坐久立陰濕之地。坐臥當風,醉脫靴鞋,皆脚氣。若暑月久立,濕熱鬱蒸,策滯不熱,冬月寒氣冷麻,或痛疼悶亂,睛陰皆發。富貴人亦有此,用驗。

蓬莪朮一兩半,玄胡索一兩,蛤粉三兩,陳皮一兩

右爲末。二錢,炒黑豆五十粒,姜湯調下。

一方。濕入腎經。曾有大學士,夏月浴出,未解裙,忽侵熱。遂致濕入腎經,外腎腫,腰背曲,名醫以五苓散一貼,入胭脂少許,下靑木香丸一貼。如此三服,臟腑過腫消,腰直痛止。治背痛。

片姜黃四兩,甘草,羌活一兩,白朮二兩

右㕮咀,水二盞,煎隨意至一盞,去滓,溫服,食後。曾若左臂痛,或爲風、爲濕,針灸諸藥不効,如腰已下痛,加陳皮、海桐皮、當歸、赤芍藥各二兩,立効。

木瓜虎骨丸。治寒濕合而成痺,脚痛不仁,疼痛少力,足下癮痛不能踏地,腰腿筋攣不能屈伸,及項背拘急。手臂無力,耳內蟬聲,頭眩目旋諸証,脚氣行步艱難,宜服。

木瓜、血竭、沒藥、虎脛骨酒灸、木香、自然銅、松香、碎補、當歸、甜瓜仁、敗龜、桂肉各一兩,安息香一兩,酒熬,乳香五錢,地龍二兩,去土

右爲末,糊丸,如桐子大。每服三五十丸,木瓜湯下。

虎骨丸。治經絡凝滯,骨節疼痛,筋脉攣急,遇陰愈痛。

乳香,沒藥,赤芍藥,當歸,熟地黃,虎骨酥灸,一兩,血竭二錢半

右爲末。用木瓜一枚切破去子,入乳香一錢末在內,麻纏定,好酒二升煮。酒浸取木瓜,去皮硏,入蜜丸,如桐子大。每服三五十丸,酒下。

獨活寄生湯。治腎氣虛弱,冷臥濕地,腰背拘急,筋攣骨痛。或當風取凉過度,風邪流入脚膝,爲偏枯、冷痺、緩弱、疼痛,或腰痛牽引,脚重行步艱難。

獨活三兩,桑寄生、杜仲、牛膝酒浸、細辛、秦艽、茯苓、桂心、防風、川芎、人參、甘草、當歸、芍藥、地黃各二兩

右㕮咀。每服一兩,生姜三片,水二盞煎,去渣,通口食前服。

五皮散。治男子婦人脾氣停滯,風濕客搏,脾經受濕,氣不流行,及頭面虛浮,四肢腫滿,心腹膨脹,上氣促急。腹脇如鼓,繞臍脹悶,有妨飮食,上攻下疰,來去不定,擧動喘乏,並皆治之。

大腹皮、五加皮、地骨皮、姜皮、茯皮各等

右件,用水二盞,煎至一盞,去渣,通口服之。忌生、冷、油膩、堅硬物。

枳朮導滯丸。治傷濕熱之物,不得施化而作痞滿,悶亂不安。

茯苓、黃芩、白朮、黃連各三錢,澤瀉二錢,枳實、神曲炒,各五錢,大黃二兩

右件,湯浸,蒸餠爲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七十丸,溫水下,食遠。

導水丸

大黃、茯苓各二兩,滑石、牛末各四兩

去濕熱腰痛,泄水濕腫痛。久雨則加甘遂一兩。去遍身走注腫痛,加白芥子一兩。退熱散腫毒止痛,久早,宜加朴硝一兩。散結滯,通関節,潤腸胃,行滯氣血脉,加郁李仁一兩。去腰眼沉重,加樟柳根一兩。

右爲末,水丸,桐子大。每服五十丸,加至一百丸,臨臥溫水下。

天麻散。治風濕疼痛,黃腫。

天麻、全蝎各四錢,地黃、木瓜各三錢,沒藥、乳香、川山甲各一錢,川芎、烏頭各二錢,牛膝二錢,酒浸一宿,當歸三錢

右爲末。每服三錢,空心溫酒調服。

諸濕門○永類鈐方[编辑]

[永類鈐方][编辑]

濕氣瘀熱發黃方,茵陳湯、五苓散打和煎。

諸濕門○玉機微義濕[编辑]

解表之劑[编辑]

金匱防己黃芪湯方見本方。

按,濕勝身重,陽微中風則汗出惡風。故用黃芪、灸草實表,防己、白朮勝濕也。足三陰例藥。

桂枝附子湯、甘草附子湯方並見金匱方。

按,此二方,足太陽例藥,觧肌之劑也。

麻黃加朮湯方見金匱方。

按,此太陽發表例藥,已上諸方,治風寒濕之劑。

元戎加味五苓散。治濕勝身痛,小便不利,體重發渴。本方加羌活。

按,此太陽解表滲利之劑,治風濕寒濕藥也。

局方五積散。治外感風,冒寒濕,身體重痛方見傷寒門。

按,海藏云,麻黃、桂、芍、甘草,卽麻黃桂枝各半湯也。蒼朮、甘草、陳皮、厚朴,卽平胃散也。枳殼、桔梗、陳皮、茯苓、半夏,卽桔梗半夏等湯也。又川芎、當歸治血,兼乾姜、厚朴散氣,此數藥栢合,爲解表溫中泄濕之劑,去痰消痞調經之方。雖爲內寒外感表裏之分之所制,實非仲景表裏麻黃桂枝姜附之的方也。至於積冷嘔泄,時疫項背拘急,加葱白、豆致疑作豉。。厥逆,加吳茱萸,寒熱欬逆,加棗,婦人難產,加醋。始知用之非一途也,惟知活法者其擇之。

東垣羌活湯。治濕熱自甚身重,或眩運麻木,小便澁赤,下焦痿弱無力,行步不正方見傷寒門。

按,此勝濕升陽之劑也。出太陽茯苓澤瀉例。

溫散之劑[编辑]

眞武湯。治寒少。其腹痛下利,四肢沉重,附子湯方並見傷寒門。

按,此少陰藥也。

局方滲濕湯方見三因方。

按,此足陽明太陰藥也。溫中勝濕之劑。

治熱散鬱之劑[编辑]

茵蔯五苓散。治濕熱勝,發熱黃疸。

茵蔯蒿十分,五苓散五分

右二物和匀,水煎服。

宣明桂苓甘露飮。治濕熱內甚,煩渴瀉,小便澁,大便急痛,藿亂吐下,頭痛口乹方見諸暑門。

大橘皮湯、葶藶木香散方並見三法六門。

按,已上諸方,出太陽例藥也。河閒曰,若小便不得通利,而反轉泄者,乃濕熱痞悶極深,而攻之不開。是能反爲注泄。此正氣已衰而多難救。愼不可與此也,然當滋其化源。

東垣淸燥湯。治表裏有濕熱,痿厥癱瘓,不能行走,或足踝膝上皆踵痛,口乾瀉利方見諸虛門。

按,陰陽兩虛,濕熱甚者,不可缺此。

當歸拈痛湯方見諸瘡門。

按,此治濕熱盛實之劑。

宣劑[编辑]

瓜蒂散。治中寒濕,頭痛,面黃,鼻塞,煩而脉大。

瓜蒂一味爲末。

右以些小於鼻內吹之,其水自下。

按,濕盛致痰液留膈上,肩背重痛麻痺者,宜此吐之。出足太陽例藥也。

攻下之劑[编辑]

宣明三花神佑丸。治一切水濕腫病,大腹實脹,喘滿方見水腫門。

舟車丸。

大黃二兩,甘遂、大戟、芫花、靑皮、陳皮各一兩,牽牛頭末,四兩,木香半兩

右爲末,水丸,如梧子大。每六七十丸,白湯下,隨證臨時加减。

濬川散。

大黃煨,二兩,郁李仁二兩,芒硝半兩,甘遂一兩,製,牽牛頭末,四兩

右爲末。姜湯調下半錢,空心臨臥,隨證加减服。

導水丸。治濕熱內鬱,胷臆痞悶,鼽衂,口血生瘡,咽喉不利,牙疳齒蝕,口臭,或遍身生濕瘡乹疥,睡語咬牙,驚惕怔忡,大小便滯澁,風熱、酒毒、蘊熱等證。

大黃、黃芩各二兩,牽牛頭末、滑石各四兩

右爲末,水丸,如梧子大。每四五十丸,煎水下,隨證臨時加减。

按,已上諸方,出陽明例藥也,又氣血之劑。濕熱甚者,非此不能除,但中病卽止,虛弱者眞之。政守眞亦云,正氣已衰者,不可與葶藶木香散。况已上藥乎。

禹功散方見諸疝門。。除濕丹方見袖珍方。

按,此出太陽例藥。諸濕鬱滯於表裏,重痛沉着,非此不除。

東垣海金沙散。治脾濕太過,通身踵滿,喘不得臥,及腹脹如鼓。

牽牛一兩半,微炒,甘遂半兩,白朮一兩,海金沙三錢

右爲末。每二錢煎,倒流水調下,得利,止後服。

聖靈丹。治脾肺有濕,喘滿踵盛,小便赤澁。

苦葶藶四兩,炒,茯苓寒食麪包,煨、木香、檳榔、漢防己、木通、人參各二錢半

右爲末,棗肉丸,梧子大。每三十丸,桑白皮湯下。

續隨子丸。治肺經有濕,通身虛踵,滿悶不快,或欬或喘。

人參、漢防己、赤茯苓如工煨、檳榔、木香各半兩,葶藶四兩,炒,續隨子一兩,海金砂半兩

右爲末,棗白丸,梧子大。每三十丸,桑白皮煎湯下。

按,此三方,並太陽例藥。當較其輕重,選使可也。

升散滲利之劑[编辑]

機要白朮芍藥湯、白朮湯、茯苓湯。

東垣升陽除濕湯、升陽除濕防風湯方並見泄瀉門。

導滯通經湯。治脾濕有餘,氣不宣通,面目手足腫,注悶而痛。

五苓內减猪苓、桂,加□香、陳皮。

右㕮咀。每服五錢,水煎。

局方五苓散方見三法六門。

按,已上諸方,並太陽例藥,宜隨證選用。

平胃散。

蒼朮八兩,陳皮五兩,甘草炒,三兩,厚朴五兩

右爲末。每三錢,姜、棗煎,或塩湯點服。

對金飮子。治脾胃受濕,腹脹,米穀不化,飮食不進,身體沉重,肢節酸疼,皮膚微踵疑作腫。

平胃散一兩,桑白皮炒,□兩

右爲末。每三二錢,入姜煎服。

按,此二方足太陰、陽明、手太陰藥也。

丹溪越鞠丸。治濕鬱。

蒼朮,撫芎,白芷。

諸濕門○壽域神方[编辑]

濕部[编辑]

諸濕腰疼,四肢腫滿,及酒傷,胸脇刺痛,口乾目黃,用甘遂一兩煮,當歸、陳皮各半兩爲末。每服三錢,食前酒調下衛生易簡方同。

腸胃受濕,大便閉澁,用檳榔爲末。每服二錢,以蜜湯點服,不拘時衛生易簡方同。

熱濕氣,用旱芹菜爲末,麴糊丸,如梧子大。每服三四十丸,空心食前溫酒塩湯下。大能殺百虫衛生易簡方同。

一切風濕痹,四肢拘攣疼痛,用蒼耳去刺爲末。三兩,水一升半,煮取七合,去滓,呷服,不拘時衛生易簡方同。

諸濕門○衛生易簡方[编辑]

諸濕[编辑]

治脚膝風濕疼痛,及陰汗。燒白礬灰一匙,沸湯投之,淋洗患處。

治寒濕氣疼痛。用生姜汁半椀,米醋一盞,水膠四兩,熬稠。入肉桂、花椒、皂角末各一兩,攪成膏,以絹攤貼患處。

治濕痺風瘙癮𤺋痒,幷小兒赤遊風,至心卽死。用接骨草卽蒴藋煎汁洗之。

治風濕相搏。用竹邊草爲末,酒糊圓,如桐子大。每服三十圓,溫酒塩湯下。日三服,効。

治風濕寒熱邪氣,熱結黃疸,小便不利。用山茵陳煎服。

治風濕相搏,麻痹無力。用五葉金花,晒乹爲末。每服一二錢,當歸酒調下。

治寒濕脚氣。用香樟草煎湯洗去腫。

又方。用蔓陁羅煎湯洗。

治腰脚濕痛。黑牽牛、大黃各二兩,白朮一兩爲末。滴水圓,如桐子大。每服三十圓,食前生姜湯下。如要快利,加至百圓。

治濕傷腎經,腰重冷痛,小便自利。用附子炮去皮臍、白朮各一兩,杜仲去皮炒絲去半兩。每服四錢,水二盞,姜七片,煎七分,空心溫服。

治脾濕太過,四肢腫滿,腹脹喘逆,氣不宣通,小便赤澁。用葶藶四兩、防己二兩、赤茯苓一兩、木香半兩爲末,棗肉圓,如桐子大。每服三十丸,食前桑白皮湯下。

治當風臥濕遇冷所中等病。用黃梁米五升,水一斗,煮三升,澄淸,稍稍飮。

治一切風濕,走注疼痛。用生熟地黃、馬鞭草各半斤,吳茱萸、白麵各三兩,骨碎補、乹生姜各四兩,鱉甲三斤灸,蒲黃二兩,爲末,米醋調如膏。溫熱攤貼痛處,以紙裹之,候冷,再溫熱貼。如此七次,於避風處。

治濕氣,定疼退腫。用骨碎補去毛、乹生姜、生地黃各一斤,蒲黃半斤,白麵二斤,爲末,拌匀。用米醋熬滾熱調。待溫,傅痛處。藥冷,再用熱醋調傅。如此七次,用帛裹之,大効。一料分作七分,七日用之。

治風濕。用蒼朮一斤米泔浸,竹刀刮去皮,晒乾,半斤以童便浸,半斤無灰酒浸。春秋五日,夏三日,冬十日。撅一地坑,以炭火煅紅,去炭,將便酒浸朮共傾坑內。封固一宿,取朮爲末。每服一錢,空心塩湯或酒調下。常服,除濕,壯筋骨,明目。

治一切濕腫,心腹脹悶,不思飮食。用黑牽牛頭末二兩,木通五錢,爲末。每服三五錢,臨臥生姜湯調服。亦治諸積、諸氣、諸痛、停食。忌油膩物。

諸濕門○金匱鉤玄[编辑]

[编辑]

本草蒼朮治濕,上下都可用。

二陳湯加酒黃芩、羌活、蒼朮,散風行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