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方類聚/卷二十五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卷二十四 醫方類聚
卷二十五
作者:李祹 金禮蒙 柳誠源
1451年
卷二十六

諸寒門○目錄[编辑]

[諸寒門][编辑]

[编辑]

三因方

中寒治法

附子理中湯

乾薑附子湯

助道方

治中寒中氣證

直指方

中寒證治

不換金正氣散

養胃湯

薑桂散

沉附湯

附子散

五丹圓

應夢人參散

敗毒散

嚴氏濟生方

中寒

薑附湯

三法六門

四逆湯

二薑湯

朮附湯

大巳寒丸

理中丸

平胃散

養脾丸

拔粹方

姜附湯

沉香桂附丸

十全大補湯

醫方大成

生料五積散

理中湯

南北經驗方

正氣散

永類鈐方

諸寒

五積交加散

十味芎蘇散

冲和散

溫膽湯

十味和蘚散

增損白朮散

竹葉湯

鵲石散

柴胡散

壽域神方

寒部

衛生易簡方

諸寒

餘藥無名者散見本方

鍼灸[编辑]

諸寒門○三因方[编辑]

敍中寒論[编辑]

夫寒者,乃天地殺厲之氣,在天爲寒,在地爲水,在人藏爲腎。故寒喜中腎,腎中之,多使攣急疼痛,昏不知人。挾風則眩暈,兼濕則腫疼。治之,唯宜溫劑,不可吐下,皆逆也。然寒性雖喜㱕腎,五藏皆能中之。若中於經絡之表則易散,入裏則不消,與傷寒脉證無異,但輕重不同。其有本藏卽中寒者,經論旣載,不可不辨明也。詳論在傷寒門。

五藏中寒證[编辑]

肝中寒者,人迎與左關上脉緊而弦。肝虛中寒,乃母子相因。弦多則吉,但緊不弦,舌卷囊縮,爲不利。故使本部脉緊如切繩。肝中寒之狀,其人洒洒惡寒,翕翕發熱,薰然面赤,漐漐如有汗,胷中煩熱,脇下攣急,足不得伸。

心中寒者,人迎與左寸口脉緊而洪。心虛中寒,賊邪相尅。脉應本部,供滑則吉,但緊,舌乹焦,爲不利。心中寒之狀,其人如噉韭虀狀,劇則心痛掣背,背痛掣心猶如蠱注。惡寒四肢厥,自吐。少閒,頃時復發,休作不已,昬塞不知人。

脾中寒者,人迎與右関上脉緊而沉細。脾虛中寒,寒邪乘尅。脉應本部,長則吉,沉緊,唇揭,爲不利。脾中寒之狀,心腹䐜脹,四肢攣急,噯噫不通,藏氣不傳,或秘或泄。

肺中寒者,人迎與右寸口脉緊而濇。肺虛中寒,母子相感。脉應本部,浮者爲吉,但緊而濇,鼻乾燥,爲不利。肺中寒之狀,喜吐濁涎,氣短不能報息,洒洒而寒,吸吸而咳。

腎中寒者,人迎與左尺中脉沉緊而滑。腎虛中寒,寒喜中腎,以類相從。脉應本部,沉滑者吉,緊濇,耳輪黑,目睛昳,爲不利。腎中寒之狀,色黑氣弱,吸吸少氣,耳聾腰痛,膝下凊,拘攣而疼,昬不知人。餘例見傷寒門。

諸寒門○簡易方[编辑]

寒證論[编辑]

寒者天地殺厲之氣,中傷於人,不急治之,隨經傳變,生死存亡,旬日而見。是以古人謂之大病。况寒邪傳經,治自太陽,逆傳陽明,至于厥陰而止,脉證不同,用藥亦異。要當隨其經絡傳變,仍以證之與脉兼而別之。直要辨別分明,然後施之治法,則萬不失一。

如或經絡不分,脉理不明,表裏莫辨,陰陽交互,汗吐下法差繆,藥一入咽,生死立判,可不愼哉。其唯治法,張仲景傷寒論爲祖,而無求子活人書最爲詳備,成無巳明理論、許學士百問歌,互相發明。使後之學者,胷中了然,指下無疑。識病推因,若合符節,玆不繁引。予今採集前賢必驗之方,近代名醫歷試之說,切於時用者,抄于本方,以備倉卒。加或日深傳變,證狀乖異,當自擇醫,不可拘執。

諸寒門○直指方[编辑]

中寒論[编辑]

寒者嚴凝殺厲之氣也。人以腎爲根本,惟腎則受寒,惟寒則傷腎。腎氣一虛,寒邪交作,急痛拘攣,戰掉強直,昬迷厥冷,口噤失音,此中寒也。無汗惡寒,頭疼面慘,發熱拘急,手足微寒,此傷寒也。霍亂轉筋,洞泄下痢,乹嘔吐逆,積飮停痰,此寒邪入腸胃也。以至爲咳嗽,爲虛勞,爲疝瘕,爲脚氣,爲帶漏,爲遺精,爲痎瘧,爲諸痛,寒亦主之。

人惟腎氣不充,踈於謹護,非特霜凝冰泫之謂寒。或者炎天暑月當風取涼,臥地受冷,使寒邪之氣,自皮膚而達經絡,自經絡而入臟腑。如前數證,皆得以恣睢四出矣。

溫腎禦寒,如乾薑、附子、川烏、天雄軰,佐之以養正、靈砂,此固藥籠中物。然寒傷榮氣,徒知溫腎,而不知溫血,恐未必有十全之功。是則官桂、當歸又溫血之上藥也。不然,古人何以致意於寒泣血云。

諸寒門○嚴氏濟生方[编辑]

中寒論[编辑]

素問云,冬三月是謂閉藏。水冰地坼,無擾乎陽。早臥晩起,必待日光。此去寒就溫之意也。不善調攝,觸冒之者,卒然眩暈,口噤失音,四肢彊直。或洒洒惡寒,或翕翕發熱,面赤多汗。大抵中寒,脉必遲緊,挾風則脉浮,眩暈不仁,兼濕則脉濡,腫滿疼痛。治之之法,切不可妄下妄吐,惟當溫散之。

諸寒門○管見大全良方[编辑]

中寒證治[编辑]

若遇極寒之時,忽然氣厥暈悶,不省人事,皆由體虛氣弱,而中寒氣。當以附子理中湯治之。

諸寒門○治病百法[编辑]

[编辑]

夫寒者,是太陽寒水之主也。諸寒冷濕痺,肘臂攣急,秋濕旣多,爲咳爲嗽。痰厥心痛,心中澹澹大動,胷脇胃脘痛不可食,食已不飢,吐利腥穢,屈伸不便,上下所出不禁,目盲,堅痞,色炲,渴而飮冷,積水足浮腫,囊縮,四支冷,瓜甲靑,心火爲病。

薑附湯,四逆湯,二薑湯,朮附湯,大已寒丸,理中丸。

諸寒門○治法雜論[编辑]

寒門[编辑]

經曰,寒瘍流水,俗呼爲凍瘡。因冬月行于冰雪中而得此證。或經年不愈者,用坡野中淨土,㬠乹,以大蒜硏如泥土。捏作餠子,如大觀錢厚薄,量瘡口大小,貼之。以火艾加于餠上,灸之不計壯數,以泥乾爲度。去乾餠子,再換濕餠,灸不問多少,直至瘡痂覺痛癢,是瘡活也。然後口含漿水洗漬,用鷄翎一二十莖,縛作刷子,於瘡上洗刷淨。以此洗刷,不致肌肉損傷也。以軟帛拭乹,次用木香檳榔散傅之。如夏月醫之更妙。

諸寒門○宣明論[编辑]

諸寒[编辑]

寒者上下所生水液,澄澈淸冷,穀不化,小便淸白不澁,身涼不渴。本末不經,有見陽熱證。其脉遲者是也。此因飮食冷物過多,陰勝陽衰而爲中寒也。

或冷熱相擊,而反陽氣怫鬱不能宣散,怫熱內作,以成熱證者,不可亦言爲冷。當以成證辨之。夫濕熱吐瀉,當見陽脉,若亡液氣虛,亦能反見諸陰脉也。當以標本明之,不可妄治。或熱證誤服白朮調中湯溫藥,亦能開發陽氣,宣通而愈,別無加害也。

諸寒門○拔粹方[编辑]

諸脉按之無力所生病證[编辑]

六脉中之下得弦細而濇,按之無力,腹中時痛,心胃控睾,陰陰而痛。或大便泄洩,鼻不聞香臭,淸濁涕不止,目中泣出,喘喝痰嗽,唾出白沫,腰沉沉苦痛,項背胷皆時作痛,目中流火,口鼻惡寒,時頭痛目眩,苦振寒不止。或嗽或吐,或嘔或噦,則發躁蒸蒸而熱,如坐甑中,必得去衣居寒處。或飮寒水則便過,其振寒復至,氣短促,胷中滿悶而痛,必有膈咽不通,欲絶之狀。甚則目瞪,聲聞於外,而淚涕涎痰大作,方過其發躁,須臾而已。

振寒復至,或面白而不澤者,脫血也。悲愁不樂,情慘慘,意悲悲,健忘或善啑閒出,此風熱大損寒水,燥金之復也。如六脉細弦而濇,按之空虛,此大寒證,亦傷精氣,以辛甘溫甘熱滑潤之劑,大瀉西方北方則愈。

諸寒門○醫方大成[编辑]

[编辑]

寒爲天地殺厲之氣,故見於冬則爲冰爲霜,草木因之而摧敗,鳥獸各巢穴以自居。氣體虛弱之人,或調護失宜,衝斥道途,一時爲寒氣所中,則昏不知人,口噤失音,四肢僵直,攣急疼痛。或洒洒惡寒,翕翕發熱,面赤若有汗。五臟之虛者,皆能有所中也。其脉多遲而緊,挾風則脉帶浮,眩暈不仁,兼濕則脉濡而四肢腫痛。治療之法,只宜以姜附之藥,溫散寒氣。切不可妄有吐下。如舌卷囊縮者難治。

諸寒門○永類鈐方[编辑]

中寒[编辑]

寒脉遲緊,挾風帶浮,眩暈不仁,兼濕帶濡,腫滿疼痛。寒喜中腎,爲攣急疼痛。中表易散。入裏則不消。與傷寒脉證同,重則爲中。若舌卷囊縮者難治。

病證 治不可汗下,惟當溫散
人迎幷左關緊而弦。 惡寒發熱,面赤如有汗,胸中煩,脇下攣急,足不得伸。 昏塞不省,或用蘇合香者。諸香主散氣,藥性差涼,當審微甚。甚則以姜附湯爲主。微則不換金正氣散可加附子,附子五積散。臍腹痛,四肢厥,附子理中湯、姜附湯。入肝加木瓜,入肺加桑白皮,入脾加朮,入心加茯苓。霍亂轉筋,四柱散、四順附子湯卽附子理中湯去白朮,用生附子。盖白朮閉氣,生附能散風寒,又勝理中湯。虛寒甚者三建湯、二香三建湯。灸臍下,通五臟虛實。幷痼冷門。
人迎幷左寸緊而洪。 如啖韮虀,甚則心痛,掣背,惡寒,四肢厥,自吐,昬塞不省。
人迎幷右關緊而沉。 心腹脹,四肢攣急,噯噫不通,藏氣不傳,或秘或泄。
人迎幷右寸緊而濇。 善吐濁,氣短不能報息,洒洒而寒,吸吸而咳。
人迎幷左尺緊而滑。 色黑氣弱,吸吸少氣,耳聾腰痛,膝下拘疼,昏不知人。
氣口緊盛。 夾食,係不內外因。 宜治中湯。

諸寒門○金匱鉤玄[编辑]

[金匱鉤玄][编辑]

寒主乎溫散。有卒中天地之寒氣,有口傷生冷之物。

諸寒門○三因方[编辑]

中寒治法[编辑]

附子理中湯澹寮方名理中湯。。治五臟中寒,口噤,四肢強直,失音不語澹寮方或但暈問手足厥逆。。昔有武士守邊,大雪出帳外觀瞻,忽然暈倒。時林繼作隨行醫官,灌以此藥,兩劑遂醒。

大附子炮去皮齊、人參、乾姜、甘草、白朮各分○澹寮方炒。

右爲剉散。每服四大錢,水一盞半,煎七分,去滓,不以時服。口噤則斡開灌之得效方同。。○直指方治中寒、中濕,嘔逆虛弱。人參、白朮、乹薑、熟附子各一兩、甘草炒,半兩。右㕮咀,每三錢,薑五片,食前煎服。少血,加當歸。

乾薑附子湯得効方名薑附湯。。治中寒,卒然暈倒,或吐逆涎沫,狀如暗風,手脚攣搐,口噤,四肢厥冷,或復燥熱。

乾姜、附子炮,去皮臍○得効方各乙兩。

右爲剉散。每服四錢,水盞半,煎七分,去滓,食前服。入肝加木瓜,入肺加桑白皮,入脾加朮,入心加茯苓,隨證加之得効方此下云,挾風加防風,兼濕多加白朮,筋脉牽急加木瓜,肢節疼痛加桂心、人參、白朮各等分,仍須暖室添衣被火等圍護。

○易簡方薑附湯,治中風,口噤,四肢強直,失音不語,或卒然暈倒,口吐涎沫,狀如暗風,手足厥冷,或復煩躁。陰證傷寒,大便自利,而發熱者,尤宜服。兼治中脘虛寒,久積痰水,心腹冷痛,霍亂轉筋,四肢厥逆。乾薑、熟附子各二兩。右㕮咀。每服四錢,水二盞,煎至六分拔粹方水一盞半,煎至七分。,去滓,溫服。若其人未蘇,則先用三生飮方中治法,次方服此。或慮此藥太燥,卽以附子理中湯,相繼服餌。

薑附湯本治傷寒經下之後,又復發汗,內外俱虛,身無大熱,晝日煩燥,夜卽安靜,不嘔不渴,六脉沉伏。

一方附子生用,名白通湯,治傷寒發熱,大便自利。

一方用白通湯倍加白朮,甘草减半,名生附白朮湯。治中風濕,昬悶恍惚,腹滿身重,手足緩縱,津津拔粹方作漐漐。自汗,失音不語,便利不禁。

一方用薑附湯,加麻黃、白朮、甘草、人參等分,名附子麻黃湯。治中寒濕,昬暈緩弱,腰背強急,口眼喎斜,語聲混濁,心腹䐜脹,氣上喘急,不能動轉。已上證候,各宜詳審用之。

直指方薑附湯,治中寒,厥冷,強直,失音,口噤,吐沫,或陰盛發燥。熟附子三法六門一兩生用,去皮臍,細切。、乾薑炮,等分○六門二兩,另爲麁末。。右㕮咀。每服三錢,水盞半,煎半六門一盞。空心溫和服,亦治洞泄、嘔吐。

醫方大成姜附湯,治體虛中寒,昏不知人,及臍腹冷痛,霍亂轉筋,一切虛寒,並皆治之。乹姜一兩,附子生,去皮臍,細切一枚○永類鈐方半兩。。右㕮咀。每服三錢,水盞半,煎七分,食前南北經驗方、袖珍方、壽域神方、衛生易簡方同,醫方集成食後。溫服。

澹寮方薑附湯,治卒中風痰壅塞。生姜八兩,附子减半,並用生者。自陳氏三因方用等分炮熟姜附,王氏因之改乾薑爲生姜,附子用熟者。然旣知其未穩當,從古方可也。乃持兩端以嘗試,未爲切當。其云,治中寒,口噤,與陰證傷寒。豈知陰證傷寒,下利不渴,手足逆冷,小便反利,汗出過多,脉微欲絶。此將脫之證,兼服炮姜、炮附,亦未爲過。今中寒暈倒,口吐痰沫,而遽服熟附,烏知寒邪不因補而盛耶。當先以生姜附與之,或未効,徐投以半生半熟者,人或虛甚,然後以熟姜附未晩也。是雖陳氏不審之故,而王氏不能發明之,安得不任其咎續易簡方。

諸寒門○助道方[编辑]

治中寒中氣證[编辑]

中寒中氣忽然厥,

朮附加煎蘇合香。

惟有老人多氣弱,

須呑養正助元陽。

中寒中氣之候,四肢厥逆,口噤,牙関緊急,痰涎壅盛,如中風狀者,用局方朮附湯一貼。生薑二十片,水二盞,煎八分,去滓,後調局方蘇合香元二粒,倂進二服。或氣短頭暈,手足厥逆未退者,可送養正丹伍拾粒至百粒,奇効必愈。

諸寒門○直指方[编辑]

中寒證治[编辑]

不換金正氣散。解散寒邪。

蒼朮、橘紅、半夏麯、厚朴、藿香葉各一兩,甘草抄,三分

右剉散。每服三錢,薑五片、棗二枚,煎服。

養胃湯。治外感寒邪,內傷生冷。

蒼朮、厚朴、半夏麯各一兩,人參、伏苓、草果、霍香各半兩,橘紅七錢半,甘草炒,三錢半

右剉,每服三錢,加桂半錢、薑七片、烏梅半箇,煎服。

薑桂散。溫中散寒生。

乹薑、良薑各半兩,辢桂、木香、半夏麯、甘草炒,各二錢半

右剉散。每服三錢,薑五片、棗二箇,煎服。

沉附湯。治虛寒無陽,胃弱乹嘔。

熟附子、乾薑炮,各半兩,沉香、白朮各一分,甘草炒,一錢半

右剉,每三錢,薑五片煎,食前服。

附子散。傷寒陰證,唇靑面黑,身背強痛,四肢厥冷,及諸虛沉寒。

熟附子三分,官桂、當歸、白朮各二分,乾薑、半夏麯各一分

右剉。每服三錢,薑五片、棗二枚,食前煎服。

五丹圓。治沉寒痼冷方見血病門。

應夢人參散。治傷寒身熱頭疼,亦主痰嗽。

人參、白朮、白芷、乾葛、北梗、靑皮各三分,甘草炒,一兩,乹薑一錢半

右爲末。每服二錢,薑、棗煎服。

敗毒散。傷寒熱證通用。

人參、赤茯苓、川芎、北梗、羌活、獨活、前胡、柴胡、枳殼、甘草炒,等分

右剉散。每服三錢,薑五片,煎服。人參羌活散用藥亦同。

諸寒門○嚴氏濟生方[编辑]

中寒[编辑]

薑附湯。治五臟中寒,口噤,四肢強直,失音不語,或卒然暈悶,手足厥冷。

乹薑、附子炮,去皮臍、甘草灸,各等分

右㕮咀。每服四錢,水一盞半,生薑五片,煎至七分,去滓,溫服,食前。挾風不仁,加防風半兩。兼濕腫滿,加白朮半兩。筋脉攣急,加木瓜半兩。肢節疼痛,加桂心半兩澹寮方同。

諸寒門○三法六門[编辑]

[编辑]

四逆湯。

甘草三兩,乹薑半兩,附子半兩,生用,去皮臍,切作片子

右爲麁末。每服三五錢,水一盞半,煎至一盞,去滓,溫服無時。

二薑湯。

良薑、乾薑炮。二味各三兩。

右爲細末。酒煮糊爲丸,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空心米飮湯下。

朮附湯。

黑附子重一兩,白朮一兩半,甘草七錢半,灸

右爲細末。每服三五錢,水一盞半,生薑五片、棗二枚擘破,同煎至一盞,去滓,溫服,食後。

大巳寒丸。

附子炮,去皮臍、川烏頭炮,去皮臍,剉作豆大,再炒黃、乹薑炮裂、良薑、棺桂去麁皮、吳茱萸炒,已上各一兩

右爲細末。醋糊爲丸,桐子大。每服五七十丸,米飮下,食前。

理中丸。

人參去蘆、白朮、乾薑、甘草、附子炮,去皮臍,各一兩

右爲細末。煉蜜爲丸,每兩作十丸,彈子大。每服一丸,以水一盞化破,煎至七分,稍熱服,空心。

平胃散。

厚朴薑製、陳皮二味各三兩。,蒼朮五兩,泔浸,甘草二兩,炒

右爲末。每服二錢,水一盞,生薑三片、棗二枚,煎至七分,去滓,食前溫服之。

養脾丸。

乾薑、縮紗各二兩,茯苓去皮、人參去蘆、夌糵炒,各一兩,白朮半兩,甘草炒,一兩半

右爲細末。煉蜜和丸,每兩作八丸。每服一丸,細嚼,生薑湯下。

諸寒門○拔粹方[编辑]

[濟生拔粹][编辑]

姜附湯。治中寒,口噤,四肢強直,失音不語,或卒然暈倒,口吐涎沫,狀如暗風,手足厥冷,或復煩躁。兼治陰證傷寒,大便自利而發熱者方見三因方。

沉香桂附丸。

沉香、附子炮,去皮臍、乾姜、良姜剉,炒、官桂去皮、茴香、川烏頭炮,去皮臍,剉作小塊子,如豆大,再炒令黃用。、吳茱萸湯浸洗去苦,炒

右各一兩爲細末,用好醋煮麵糊爲丸,如桐子大。每服五七十丸,熟米飮送下,空腹食前,日進二服。忌生冷硬物。

十全大補湯。

人參、肉桂、川芎、熟地黃、茯苓去皮、白朮、甘草、黃耆、當歸去蘆、白芍藥。

右件一十一味,剉爲麁末。每服二錢,水一盞,入生姜三片、棗二枚,同煎至七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諸寒門○醫方大成[编辑]

[编辑]

和劑方生料五積散。治感冒寒邪頭疼身痛,項背拘急,惡寒嘔吐,或有腹痛。又治傷寒,發熱頭疼,惡風。無問內傷生冷,外感風寒,及寒濕客于經絡,腰脚酸疼,及婦人經血不調,或難產,並治之。

<divclass="xsl_paraxsl_indent_1"style="text-align:left;">白芷三兩,陳皮去白,六兩,厚朴去皮,姜製,四兩,桔梗去蘆,十二兩○南北經驗方二兩。,枳殼去穰麪炒,六兩,川芎、甘草、茯苓各三兩,蒼朮米泔浸去皮,二十四兩,當歸去蘆,三兩,麻黃去節,六兩,肉桂去皮、芍藥各三兩,乾姜四兩,半夏湯洗,三兩。<spanstyle="position:relative;font-size:0。75rem;top:-5px;font-weight:bold;color:#4688e1;margin-right:3px;text-decoration:none;"data-jusok-type="교감주"data-jusok-id="D001"class="jusok">주-D001

右㕮咀。每服四錢,水一盞,姜三片、葱白三个,煎七分,熱服。冒寒用煨姜,挾氣則加茱萸。婦人調經催袖珍方作難。產則入艾、醋醫方集成、永類鈐方同。

和劑方理中湯。

治五臟中寒,口噤失音,四肢強直,兼治胃脘停痰,冷氣刺痛。

人參、乾姜、甘草、白朮各等分

右㕮咀。每服四錢,水一盞,煎服衛生易簡方煎七分,去滓,溫服。。三因方,加附子,名附子理中湯醫方集成、南北經驗方、袖珍方、永類鈐方同。

諸寒門○南北經驗方[编辑]

[编辑]

和劑方正氣散。治傷寒陰證,憎寒惡風,正氣逐冷。

半夏、厚朴各三兩,爲末。,生姜四兩,硏爛,同爲餠子,微炒,藿香葉、陳皮各乙兩,甘草七錢,炒

右爲細末。每服二錢,生姜三片、棗一枚,水一琖,煎七分,食前稍熱服。常服,順氣寬中,辟除瘟疫袖珍方同。

諸寒門○永類鈐方[编辑]

諸寒[编辑]

澹寮方五積交加散。治內感風寒,上膈蘊熱。

五積散、人參敗毒散。

右二件等分和匀。每四錢,水一盞,姜五片、棗乙介,煎八分,溫服。

十味芎蘇散。治四時傷寒,發熱頭疼。

川芎七錢,紫蘇葉半兩,乾葛半兩,甘草三錢,柴胡半兩,茯苓半兩,半夏制,六錢,枳殼制,三錢,桔梗二錢半,陳皮三錢半

右㕮咀。每三錢,姜、棗煎服。

簡易方冲和散。感冒風溫之氣,頭目不淸,鼻塞聲重,肢體倦怠,伸欠淚出。

蒼朮六兩,荊芥穗二兩,甘草乙兩乙錢半

右㕮咀。水煎熱服,無時。

易簡方溫膽湯。傷寒一切病後,虛煩不得睡臥,兼治心膽虛怯。

半夏、枳實各乙兩,淨陳皮乙兩半,甘草四錢,茯苓三分

右㕮咀。四錢,水盞半,姜七片、棗乙个、竹茹一塊,煎七分,食前熱服。

楊氏家藏十味和蘚散。治頭疼發熱,發散寒邪。

白朮二兩,桔梗乙兩,人參、當歸洗焙、凈陳皮、枳殼、赤芍藥、防風、甘草灸,各乙兩,厚朴制,半兩

右㕮咀。四錢,水一盞,姜三片、葱三个,煎熱服,無時。

御藥院增損白朮散。病後最宜服之,生津止渴,順氣化痰。

白朮、葛根、茯苓、藿香、人參、木香各乙兩,陳皮淨,二兩,乾生姜乙錢

右㕮咀。四錢,水一大盞,煎七分,溫服,無時。

濟生竹葉湯。治傷寒,大霍亂吐瀉後,心虛煩悶,內熱不解。

竹葉、麥門冬去心、人參、茯苓、小麥、半夏制,各乙兩,甘草灸,半兩

右㕮咀。四錢,水盞半,姜五片,煎八分,溫服。

本事鵲石散。治傷寒發狂踰垣上屋。

黃蓮、寒水石各等分

右細末。每二錢,煎甘草湯,候冷調下。

柴胡散。治傷寒病後,邪入經絡,體瘦肌熱,或又咳嗽。

柴胡四兩,甘草乙兩

右爲末。每二錢,水一盞,煎八分,食後熱服。

諸寒門○壽域神方[编辑]

寒部[编辑]

中寒腹痛,用食塩一大把,多飮水送下。忽當吐卽愈。

一方,掘土作小坑,以水滿坑中,熟攪取汁,飮之,名地漿。

元臟虛冷,腹痛虛瀉。生硫黃五兩、靑塩一兩,細硏,蒸餠爲丸,如菉豆大。每服五丸,熱酒空心送下,以食壓之。

胃寒五臟風冷,心腹痛,吐靑衛生易簡方作淸。水。用胡椒硏,酒服之,亦宜湯服。若冷氣,呑三七粒。

脾胃冷逆,霍亂腹痛,心脾痛。用良姜爲末,米飮調三錢服衛生易簡方佛手根卽高良姜。

一方,用生花椒擇去黑子幷閉口者。以四十粒,漿水浸一宿,令口合,空心新汲水下。○衛生易簡方治腹內虛冷,用生椒云云。新汲水下,去積冷,煖臟腑,久服駐顔黑髮,明目,令人思食。

治膈下冷氣,或酒食飽滿。常服。用靑橘皮四兩,湯浸一宿,去穰,入塩七錢,拌匀,炒焦,爲末。每服一錢半,茶末半錢,水一盞,煎七分,溫服。如不用茶,沸湯點亦妙。

諸寒門○衛生易簡方[编辑]

諸寒[编辑]

治胃虛中寒,停痰留飮,噦逆嘔吐。用半夏二錢湯洗七次炒黃,丁香半錢、藿香一錢、水一盞、姜七片,煎七分,食前溫服。

治腸胃虛寒,心腹冷痛,泄瀉不止。用乹姜炮、附子炮去皮臍、肉豆蔲麵裹煨,等分爲末,米糊圓,如桐子大。每服五十圓,空心米飮下。

治胸腹冷氣。用沉香、烏藥同磨,作湯服。

治脾腎虛寒,腸鳴泄瀉,胸膈不快,飮食不化。用破故紙炒四兩、木香不見火一兩、肉豆蔲麵裹煨二兩,共爲末,燈心煮棗肉,圓如桐子大。每服七十圓,姜、塩湯下。

治老人中寒下虛,心腹膨脹,不喜飮食。用附子炮去皮臍、厚朴姜製炒,等分。每服四錢,水一盞,姜、棗煎八分,溫服,不拘時。加少木香尤妙。

治胃寒飮食不化,及嘔吐飜胃。用高良姜、陳皮,等分爲末,煉蜜圓,如桐子大,空心飮下十圓。久服,令人肥白,身香。及下一切宿冷氣脚濕風,破癥結,止嗽,潤心肺,消痰,補虛,調中,下氣,益五臟,利大小便。

治胃腕虛寒,痰飮留滯,痞塞不通,氣不升降。用良姜、乹姜炮、陳皮、靑皮各一兩,半夏湯洗去滑。二兩爲末,姜糊圓,如桐子大。每服三十圓,生姜湯下。

諸寒鍼灸[编辑]

壽域神方[编辑]

治冷病,灸心肺骨尖上三壯。

諸暑門一○目錄[编辑]

[諸暑門][编辑]

諸暑門[编辑]

[编辑]

金匱方

白虎人參湯

一物苽蔕湯

千金方

海上仙方

暑月傷寒

聖惠方治熱暍諸方

和劑局方中暑

大順散

香薷圓

枇杷葉散

桂苓圓

解暑三百散

消暑圓

縮脾飮

黃龍圓

冰黃散

水浸丹

大全本草

三因方

中暑治法

大黃龍圓

傷暑證治

五苓散

桂苓圓

消毒圓

助道方

治中暑方

是齋醫方

中暑

水瓢元

黃龍元

冷香湯

十味香薷飮

龍鬚散

玉壺元

水葫蘆元

地楡散

瑣碎錄

中暑

水瓢元

小柴胡湯

平胃散

簡易方

暑證

香薷散

香薷散

直指方

中暑證治

五物香薷湯

香薷縮脾飮

香薷剉散

五苓散

小柴胡湯

竹葉石膏湯

六和湯

二陳湯

小半夏茯苓湯

來復丹

大黃龍圓

朱氏集驗方

中暑

水沉湯

嚴氏濟生方

中暑

二氣丹

冷香飮子

加味香薷飮

管見大全良方

橘皮湯

易簡方

縮脾飮

三法六門

化痰玉壺丸

玉露散

石膏散

東垣試効方

暑熱傷氣

人參益氣湯

芍藥補氣湯

導氣湯

茯苓燥濕湯

諸暑門[编辑]

得効方

傷暑

桂苓甘露散

來復丹

通苓散

中暑

益元散

來復丹

白虎湯

橘皮竹茹湯

竹葉石膏湯

五苓散

香薷散

小柴胡湯

白虎加人參湯

王氏易簡方

傷暑

五苓散

七氣湯

香薷飮

澹軒方

中暑

澹寮方

衛生寶鑑

長夏濕熱胃困

消暑十全飮

聖濟總錄

中熱暍

白虎湯

小香薷湯

解毒丸

竹茹湯

小抱龍丸

香薷散

消暑散

檳榔餠

甘露散

菝葜散

解毒散

大黃丸

甘露丸

抱龍丸

不灰木散

救生散

冰壺散

中暍悶絶

陳橘皮湯

備急救生丸

黃連散

凝水石丸

萬金散

玉珠散

南北經驗方

桂苓甘露散

五苓湯

袖珍方

二香散

香朴飮子

桂苓白朮散

加味五苓散

經驗秘方

中暑

醍醐湯

破暑湯

甘露散

麴朮丸

十全香薷飮

加味香薷飮

香薷湯

經驗良方

中暑

加减十味香薷湯

必用全書

中暑

山居四要

新效方

玉龍丸

玉機微義

香薷飮

黃連香薷飮

人參白虎湯

竹葉石膏湯

人參益氣湯

益元散

十味香薷散

淸暑益氣湯

五苓散

桂苓丸

縮脾飮

消暑十全飮

消毒丸

大順散

冷香飮子

來復丹

□苓甘露飮

桂苓甘露飮

辰砂五苓散

黃連解毒湯

大金花丸

神芎丸

壽域神方暑部

衛生易簡方諸暑

金匱鉤玄

黃連香茹飮

御醫撮要

白虎湯

備預百要方

餘藥無名者散見本方

食治[编辑]

諸暑門一○巢氏病源[编辑]

冒熱困乏候[编辑]

人盛暑之時,觸冒大熱,熱毒氣入藏府,則令人煩悶,鬱冒,至於困乏也。

諸暑門一○和劑指南[编辑]

論傷暑證候[编辑]

夏月傷暑,亦云伏暑。謂其人從熱中來,便從凉處坐臥,不知被外涼冷之氣閉,暑熱氣伏在腠理中,不能發泄,故曰伏暑。其證自汗惡寒,或背惡寒而渴,或面垢如未洗面人,或板齒燥,當門二齒乾,是伏暑也。

嘔逆而渴者,及臥不及席者,是傷者也。可與五苓散、桂枝丸、大順散、香薷散。發熱甚者,可與香薷散、竹葉湯、枇杷葉散、小柴胡湯,冷服立效。

論傷暑吐瀉[编辑]

中暑,嘔吐,發熱悶亂,或霍亂吐瀉,可與消暑丸、五苓散、桂苓圓、香薷散之類。

諸暑門一○三因方[编辑]

中暑論[编辑]

中暑,其脉陽弱而陰虛,微遲似芤。夫暑,在天爲熱,在地爲火,在人藏爲心。故暑喜歸心,中之,使人噎悶,昬不知人。入肝,則眩暈頑痺。入脾,則昏睡不覺。入肺,則喘滿痿躄。入腎,則消渴利小便。

凡中暍死,治之切不得用冷,唯宜溫養,得冷則死。道塗無湯,卽以熱土熨臍中,仍使更溺,槩可見矣。若發其汗,則惡寒甚,加溫針,則發熱甚,下之,則淋甚,治之不可不謹也。

然傷暑中暍,其實一病,但輕重不同。新校正要略者,乃云傷寒家別有暍病,非也。詳論治法見後。

中暑凡例[编辑]

中暑悶倒,急扶在陰凉處,切不可與冷。當以布巾衣物等蘸熱湯,熨臍中及氣海,續以湯淋布上,令徹臍腹,暖卽漸惺。如倉卒無湯處,掬道上熱土於臍,以多爲佳,冷卽易。

古法,道塗無湯,卽掬熱土於臍上,仍撥開作窩子,令人更溺於其中以代湯,續與解暑毒藥,如白虎竹葉石膏湯。

凡覺中暑,急嚼生姜一大塊,冷水送下。如已迷亂悶,嚼大蒜一大瓣,冷水送下。如不能嚼,卽用水硏灌之,立醒。路中倉卒,無水渴甚,急嚼生葱二寸許,津同燕,可抵飮水二升。

傷暑敘論[编辑]

傷暑者,乃夏至前後各三十日有奇,少陽相火用事之時也。炎熱大行,爍石流金,草萎河涸。人或傷之,則發熱,自汗,面垢,背寒,倦怠少氣,以暑消氣。氣消血散,與傷寒相類。

此是夏閒卽病,非冬傷寒,至夏發爲熱病也。當以脉別之,傷暑脉虛無力,盖因氣血消散,致血虛弱。傷寒則泣血而閉,脉緊而有力,大不同也。

要略言傷寒家別有暍病,盖詮次者,見其一條別在後,故有是說。輕重不同,識者當自知之。

諸暑門一○簡易方[编辑]

暑證論[编辑]

四時之內,惟夏一季,是人蛻精神之時,最難調攝。心旺腎衰,腎化爲水,至秋漸凝,及冬始堅。當此之際,正宜溫藥補助,飮食亦當稍熱,飮冷食生,皆致病之因也。

况暑毒多從口鼻入,凝於牙頰,遠行作勞,人遇止息,須嗽口勿嚥。如覺入咽,寧嘔去之。

盖夏月伏陰在內,腸胃冷滑,易於傷動,暑毒一入,徧于五臟六腑,爲病最急。夏月小有感冒,無問風寒暑濕,頭痛寒熱,煩燥昬悶,霍亂瘧痢,皆當先服五苓散,然後隨證以他藥主之。其實猪苓、茯苓利水道,白朮、肉桂有實表之功。若用以治病,無有不愈。

其或士夫當隆暑之時,無病而以五苓散,例爲夏閒常服之藥。但知可以解暑除煩,而不知內有澤瀉,最能伐人腎氣。腎者人之根本,當根本不充之時,輕進是藥,將以爲利,適以爲害,可不謹哉。瑣碎錄云,隔年五苓散不可服,服之,殺人,良以此也。

諸暑門一○直指方[编辑]

中暑論[编辑]

人有常言,傷暑做出百般病,其果厚誣哉。蓋暑之入人,伏於三焦腸胃之閒,至有兼旬累月而不可測識者,如嘔吐,如中滿,如泄瀉,如下痢,如焦渴,如發瘧,如腹痛,如下血,以至諸熱等證。苟因暑得之,其根未除,雖百藥遍嘗,難施其巧。

夫人心胞絡與胃口相應。胃氣稍虛,或因飢胄暑,故暑氣自口鼻而入,凝之於牙頰,達之於心胞絡,如響應聲。遇暑以還,急漱口而勿嚥可也。若覺暑毒逼塞咽喉,尤當灌滌而吐之。

傷暑脉虛,面垢,自汗,身熱,背寒,煩悶,大渴,倦怠少氣,毛聳惡寒,或頭疼,或霍亂,或四肢厥冷,但身體無痛。經云,熱則諸毛孔開,故灑然惡寒。體認不精,妄以傷暑爲傷寒,誤人不小。

然而暑家何以脉虛。暑能消氣,氣消則血散,脉安得而不虛。其或六脉沉伏,冷汗自出,悶絶而昬不知人,此則中暑證候,又加重耳。

治法大要,雖貴於驅暑,尤貴於和中。二者並行,則其閒雜證,不戰而自屈。若汗,若下,若用藥,差冷,古人戒之。

雖然夏月伏陰在內,暑家氣虛,脉虛,或飮水過多,或冷藥無度,傷動其中。嘔吐不食,自利不渴。此則外熱裏寒,無惑乎傷暑伏熱之說。非理中湯不可也。

又有冷藥過度,胃寒停水,潮熱而嘔,或身熱微煩。此則陽浮外而不內,非小半夏伏苓湯不可也。

抑猶有戒焉。暑家脉虛,面黧,冷汗灑然,毛聳,手足微寒。苟不明辨其裏熱之證,誤以剛劑投之,抱薪救焚,不發黃則發斑。甚者蓄血悶亂而斃矣。吁,可畏哉。

諸暑門一○管見大全良方[编辑]

中暍證治[编辑]

若因盛暑在途,忽然僵仆不省人事,當作中暍治之。此疾皆由飢,而感冒暑熱之氣,而得之,宜用白虎湯。或來復丹硏細,濃煎紫蘇湯調灌,或以大黃龍圓服之,卽省。

若在荒野僻陋之處,一時無藥,但以大蒜細硏,以湯調灌,亦得甦省。切不可以冷水灌之,斷不能活。宜用布巾蘸熱湯,不可大叚灼人,熨臍上下,必省。

若偶在無人所居之境,一時無湯,可移病人安於樹陰之下。却掬路上熱土,安於病人臍上,仍撥開作一竅,以人注尿於其中,得暖卽活。

伏暑證治[编辑]

夫伏暑之證,從暑中來,凉處坐,其暑喜伏於內。素問云,因於暑,汗煩則喘喝,靜則多言。體若燔炭,汗出而散。

中暑則背寒面垢,如塵埃著面,又如塗油,齒乹前齒乾燥。,煩寃,手足微冷,煩渴口燥,四肢却不痛重。但覺倦怠,洒洒然毛聳惡寒,發熱煩悶,其脉微弱,按之無力者,伏暑證也。

甲乙經云,脉虛身熱,得之傷暑者此也,宜白虎湯立秋後及亡血諸虛家不可用。。小柴胡湯煎成沉冷服。痰逆惡寒者,橘皮湯,不惡寒者,竹葉石膏湯主之。頭疼、惡心、煩躁、心下不快者,與五苓散。渴甚者,酒蒸黃連元主之。常服預防暑氣者,宜消暑圓、大黃龍圓、枇杷葉散、桂苓圓、黃連香薷散,可選而用之。

諸暑門一○治病百法[编辑]

[编辑]

夫暑者爲少陰君火之主也。諸痛痒瘡瘍,癰疽腫毒,及胷中煩熱,嗌乾頦喘,唾血泄血,胕腫,肩脾背內痛,心痛肺脹,腹脹蔚悶,風溫病多發。風傷于榮,溫傷於衛,血爲榮,氣爲衛,其脉兩手多浮,自汗出,身重,多睡,必骭。

三日以裏,且宜辛凉解之。或辛溫解之,如不已,裏證未罷,大不可下。如下則胃中虛空。四日之外,表熱入裏,則譫語口乾,發診潮熱,直視失溲者,十死八九。肺金爲病,人氣在胷,及小兒瘡疹丹熛,但發人氣在腹。

白虎湯,桂苓甘露散,化痰玉壺丸,益元散,玉露散,石膏散。

諸暑門一○十形三療[编辑]

暑形[编辑]

小鄭年十五,田中中暑,頭痛,困臥不起。戴人以雙解散汗之,又以葱醋湯投之,未觧。薄晩,又以三花神祐丸大下之,遂愈。

張叟年七十一,暑月田中因飢困傷暑。食飮不進,時時嘔吐,口中常流痰水,腹脇作痛。醫者槩用平胃散、理中丸、導氣丸不効。又加鍼灸,皆云胃冷,乃問戴人。

戴人曰,痰屬胃,胃熱不收,故流痰水。以公年高,不敢上涌。乃使一筋探之,不藥而吐之,出涎一升。次用黃連淸心散、導飮丸、玉露散以調之,飮食加進,惟大便秘。以生薑大棗煎調胃承氣湯一兩奪之,遂愈。

諸暑門一○衛生寶鑑[编辑]

中暑霍亂吐利治驗[编辑]

提學侍其公,年七十九歲,至元丙寅六月初四日中暑毒,霍亂吐利,昏冒終日,不省人事,時夜方半,請予治之。診其脉洪大而有力,一息七八至。頭熱如火,足寒如冰,半身不遂,牙関緊急。

予思內經五亂篇中云,淸氣在陰,濁氣在陽,營氣順脉,胃氣逆行。亂於胷中,是謂大悗云云。亂於腸胃則爲霍。於是霍亂之名,自此而生。

盖因年高氣弱,不任暑氣,陽不維陰則瀉,陰不維陽則吐,陰陽不相維,則旣吐且瀉矣。前賢見寒多以理中丸,熱多以五苓散爲定法治之。

今暑氣極盛,陽明得時,况因動而得之,中暍明矣。非甘辛大寒之劑,則不能瀉其暑熱,墮浮溜之火,而安神明也。

遂以甘露散甘辛大寒,瀉熱補氣,加白茯苓以分陰陽。約重一兩,冰水調灌,漸漸省事,而諸證悉去。後愼言語,節飮食三日,以參朮調中湯之劑,增减服之,理正氣。逾十日後方平復。

諸暑門一○澹寮方[编辑]

中暑[编辑]

夫在天爲暑,在地爲火,在人臟爲心。故暑喜中心,亦各從其類也。然謂中暑者,乃至重也。其證眩暈,昏不知人。

又謂伏暑者,其人自暑中來,便自坐臥冷地,爲冷氣閉,伏暑氣在腠理,不能發泄,故曰伏暑。其證自汗、惡寒,或背寒而面垢謂面如未洗也。,或渴而板齒當門齒也。燥。其病猶輕,暑脉虛者,熱傷氣而不傷形也。

中暑悶亂,切不可便與冷水。及臥冷濕地,得冷則死。惟當溫養,或用布衣蘸熱湯,熨臍中,仍續以湯淋布上及氣海,或掬熱土,置臍心,更令人漩溺於土上。候漸甦,以米湯徐徐灌之,然後隨證調治。

近來江浙閒中暑,多有搐搦不省人事者。其脉浮而虛。浮爲風,虛爲暑,此中暑而挾風。故有是證,俗名暑風。宜先以溫熟水化蘇合香元灌之,俟其甦省。又進黃連香薷飮加羌活煎。

本草百藥,有療風、療濕、療寒,或三氣兼治,各於品下明載。惟無一字言及何品可以療暑。後之智者,處方爲之通心利小便,正使暑氣不能節閉也,學者亦宜知之。

諸暑門一○聖濟總錄[编辑]

中暍統論[编辑]

盛夏炎熱,人多冒涉路途,熱毒入傷。微者客於陽經,令人嘔逆頭眩,心神懊悶,汗出惡寒,身熱發渴。卽時不治,乃至熱氣伏留經絡,歲久不除,遇熱卽發。俗號暑氣。

甚者熱毒入內,與五藏相幷,客邪熾盛,鬱瘀不宣。致陰氣卒絶,陽氣暴隔,經絡不通,故奄然悶絶,謂之中暍。此乃外邪所擊,眞藏未壞,若遇救𤻲,氣通則甦。但治熱暍,不可以冷物,得冷則不救。盖外以冷觸,其熱蘊積於內,不得宣發故也。

諸暑門一○醫方大成[编辑]

[编辑]

暑之爲氣,在天爲熱,在地爲火,在人臟爲心。是以暑之中人,先着於心。凡中之者,身熱頭痛,煩渴口燥。甚則昏不知人,手足微冷,或吐或瀉,或喘或滿。

入肝,則眩暈頑痺。入脾,則昏睡不覺。入肺,則喘滿痿躄。入腎,則消渴。其脉多沈伏。一時昬中者,切不可便與冷水,幷臥濕地。

古法,當以熱湯先灌,及用布衣蘸熱湯,熨臍下及氣海,續續以湯淋布上,令煖氣透徹臍腹。俟其甦省,進以黃連香薷散、五苓散。

若體虛者,冷香飮子,霍亂吐瀉,來復丹、二氣丹。夾食則用胃苓湯。若挾風則其脉沉而浮,證有搐搦,當於黃連香薷散內加羌活煎服。却不可作驚癎治之,多致不救。此方乃嚴氏累用之而有驗者。

若旅途中卒然暈倒,急扶在陰凉處。掬道上熱土,於臍上,撥開作竅,令人尿於其中。以待求熱湯,幷生姜或大蒜各一塊嚼爛,以湯送下,立醒。

諸暑門一○永類鈐方[编辑]

中暑[编辑]

暑之爲氣,在天爲熱,在地爲火,在人臟爲心。故暑之中人,先着於心。古經不載暑,乃爲六滛中無形之火。率以五行中有形之水制之。

若中脘虛弱,引飮停膈,爲痰爲飮,滯於腸胃,爲濕爲漬。痰至秋則瘧,濕至秋則爲痢。中之者,微則身熱頭痛,煩渴口燥。甚則吐瀉喘滿,手足微冷,昬不知人。切不可與冷水,臥濕地。

古法,以布衣蘸熱湯,熨臍中及氣海,或掬路旁熱土,置臍中,更溺之,或嚼姜蒜,以熱湯灌之,或置大蒜兩鼻中,渴甚嚼生葱,同津嚥下良。暑挾風爲暑風,若針則發熱,下則成淋,發汗則惡寒。

病證
以人迎合五臟本部脉。陽弱陰虛,微沉似芤,浮而虛。 眩暈頑痺。 昬悶不省,先用蘇合香圓,生姜自然汁擦灌。躁熱頭痛、自汗、瀉渴而吐、小便赤少,五苓散、香需散加姜製黃連、活人香需散加黃連去扁豆,以冷服,速効。中暑毒,汗出惡風,身熱而渴,簡易取白虎湯、竹葉石膏湯甚効。消暑圓幷來復丹灌之。煩渴昬眩欲死,簡易集地余散。中暍面垢,冷汗,昏死,脉沉伏,簡易大黃龍元、來復丹灌之,用熨臍法。暑風作癎,灌以蘇合香圓,幷服黃連香需散加羌活。通見後。
噎悶,昬不知人。
昏睡不覺。
喘滿痿躄。
消渴,小便赤澁。
氣口緊盛。 夾食,係不內外因。 胃苓湯。

傷暑[编辑]

熱傷氣,暑傷心,傷暑乃夏至前後各三十日,人傷之則發熱,自汗頭痛,往來寒熱如瘧,煩渴眩暈,嘔吐泄瀉,昏悶不淸,倦怠少氣。以熱能消氣消血散,故脉浮而虛。經云,寒則諸毛孔閉,閉則熱而悶。熱則毛孔開,開則洒然寒。此傷寒有熱悶,傷暑有惡寒之證,不同以此。且夏閒卽病,非經所謂冬傷寒夏發熱也。尤以背寒、面垢、齒燥而渴爲異。惟當通心氣,利小便也。

病證
浮虛 消暑除煩渴。 簡易縮脾飮,老弱人加附子。又集人參濯熱散。
身熱頭痛,渴瀉,小便赤少。 局方五苓散、三白散。兼胃熱,御院益黃散。
引飮,腹脹瀉利,小便少。 御院甘露飮、桂苓元。嘔渴煩眩,局方枇杷葉散。
沉滑 痰飮嘔渴。 局方消暑圓、小半夏茯苓湯。
虛遲 引飮,脾胃受濕,霍亂吐瀉。 局方六和湯、大順散,百一選十味香需湯。
沉滑 體虛,煩燥引飮,服涼藥不得。 濟生冷香飮子。傷生冷,百一選冷香湯。
沉虛 下虛裏寒,外熱泄瀉如水。 局方來復丹。
中脘痞結,傷冷嘔泄。 濟生二氣丹。身熱頭疼如脾寒,百一選大黃龍圓。
沉細 氣虛傷冷,外熱裏寒,身痛自利,吐瀉不渴,如陰證四逆。 附子湯、附子理中湯。

諸暑門一○經驗良方[编辑]

中暑[编辑]

活人書問云,中暑卽背寒面垢,其面如塗油,類纂云,面垢者,陽證也。一多面塵,若塵埃之著面。手足微冷,煩渴口燥,但覺倦怠,四肢却不痛重,其脉微弱,按之無力,白虎湯主之。痰逆惡寒者,橘皮湯主之。不惡寒者,竹葉湯主之。頭疼、惡心、煩躁、心下不快者,五苓散最妙。又問中暑何故洒洒然毛聳惡寒。

答曰,經云四時八風之中人也,因有寒暑。寒則皮膚急,腠理閉,暑則皮膚緩,腠理開。開則洒然寒,閉則熱而悶。近人多不明中暑,或作熱病法,治之復用溫熱藥,必致發黃班出,更爲畜血,尤宜戒之。

諸暑門一○玉機微義[编辑]

諸經敘暑熱脉證[编辑]

內經曰,夏至日後病熱爲暑,暑當與汗皆出,勿止。因於暑,汗煩則喘渴,靜則多言。體若燔炭,汗出而散。脉虛身熱,得之傷暑。

難經曰,傷暑得之爲正邪,火自病也。當惡臭,其病身熱而煩、心痛,其脉浮大而散。

傷寒論曰,太陽中熱者,暍是也。其人汗出惡寒,身熱而渴也。太陽中暍者,身熱疼重,而脉微弱。此亦夏月傷冷水,水行皮中所致也。太陽中暍者,發熱惡寒,身重而疼痛,其脉弦細芤遲。小便已,洒洒然毛聳,手足逆冷,小有勞,身卽熱,口開,前板齒燥。若發汗,則惡寒甚,加溫針,則發熱甚,數下之,則淋甚。

謹按,許學士云傷暑其脉弦細芤遲,何也。內經曰,寒傷形,熱傷氣。盖傷氣而不傷形,則氣消而脉虛弱,所謂弦細芤遲,皆虛脉也。仲景以弦爲陰,而朱肱亦曰,中暑脉細弱,則皆虛脉也,可知矣。

論中暑中熱受病不同[编辑]

潔古曰,靜而得之爲中暑,動而得之爲中熱。中暑者陰證,中熱者陽證。

東垣曰,暑熱之時,無病之人,或避暑熱,納涼於深堂大廈,得之者,名曰中暑。其病必頭痛惡寒,身形拘急,肢節疼痛,而煩心,肌膚火熱,無汗,爲房室之陰寒所遏,使周身陽氣不得伸越。多以大順散熱藥主之是也。若行人或農夫,於日中勞役得之者,名曰中熱。其病必苦頭痛,發躁熱惡熱,捫之肌膚大熱,必大渴引飮,汗大泄,無氣以動。乃爲天熱外傷肺氣。蒼朮白虎湯涼劑主之。

按,此論中暑,卽仲景所謂暍是也。此只作暑熱分之,可見有陰陽二證,受病不同。

然夏月受病,有陰寒所遏,使周身陽氣,不得伸越,以大順散主之者,爲中暑。盖當暑月名之,猶冬月發熱爲傷寒也。

但中熱治例,雖云用蒼朮白虎湯,而又處淸暑益氣之法。况大順散一方,是仲景太陽例藥。然東垣施用,諒不如此。必有若益氣湯證例發揮曄曄者,惜乎無傳,故使後人不能無疑也。詳後所論。矧中暑證,亦有於勞役動而得者,中熱,亦有於避暑靜而得之。大抵因人元氣虛實不同,故所受亦異,爲治豈得而無變法哉。

論暑傷五臟爲證不同[编辑]

陳無擇曰,暑熱喜歸心,心中之,使人噎悶,昬不知人。入肝,則眩暈頑痺。入脾,則昬睡不覺。入肺,則喘滿痿躄。入腎,則消渴。

凡中此下治之,切不得用冷,唯宜溫養,得冷則死。道途中無湯,卽以熱土熨臍中,仍使更溺,槩可見矣。

凡覺中暑,急嚼生姜一大塊,水送下。如已迷悶,嚼大蒜一大瓣,水送下。如不能嚼,水硏灌之,立醒。

謹按,暑暍之證,變異不等,亦豈止歸五臟也。冷熱當憑脉證用之。

盖人之形氣有虛實,所感有輕重。輕則後時而發,至秋成瘧痢是也。重則卽時發者,如已上之證。至有輕變重,重變輕,亦自感有淺深,傳有兼倂爾。况人之形志苦樂不一,豈得無變異乎。大抵四時之證皆然。

論暑熱傷氣爲痿厥諸證[编辑]

東垣曰,夫脾胃虛弱,必上焦之氣不足。遇夏天熱盛,損傷元氣,怠惰嗜臥,四肢不收,精神不足,兩脚痿軟。遇早晩寒厥,日高之後,陽氣將旺,復熱如火,乃陰陽氣血,俱不足也。

或四肢困倦,精神短少,懶於動作,胸滿氣促,肢節沉疼。或氣高而喘,身熱而煩,心下膨痞,小便黃而少,大便不而頻,或利出黃糜,或如泔色。或渴或不渴,不思飮食,自汗體重。

或汗少者,血先病而氣不病也。其脉中得洪緩,若濕氣相搏,必加之以遲。遲,病雖互換少差,其天暑濕令則一也。宜以淸燥之劑治之。

或有所遠行勞倦,逢大熱而渴。渴則陽氣內伐,內伐則熱舍于腎。腎者水臟也,今水不能勝火,則骨枯髓虛,足不任身。發爲骨痿者,生於火熱也。此濕熱成痿,令人骨乏無力。

或熱厥而陰虛,或寒厥而氣虛。厥者,四肢如在火中,爲熱厥,四肢寒冷者,爲寒厥。寒厥則腹中有寒,熱厥則腹中有熱,爲脾主四肢故也。

按,此論暑熱證候,卽同冬月傷寒傳變,爲證之不一也。彼爲寒邪傷形,此則暑熱傷氣。若眞氣元氣虛甚受病,忽一於一時不救者,與傷寒陰毒頃刻害人實同。故東垣啓是病例,大開後人之盲瞶矣。學者當審究其機宜。與痿門兼天。

論暑爲瘧痢詳見諸瘧門ㆍ諸痢門。[编辑]

[본문내용없음]

論暑爲吐瀉霍亂詳見。[编辑]

[본문내용없음]

論中暑宜補眞氣[编辑]

東垣曰,夫脾胃虛弱,遇六七月閒,河漲霖雨,諸物皆潤,人汗沾衣,身重短氣。甚則四肢痿軟,行步不正,脚欹眼黑,此腎水與膀胱俱竭之狀也。當急救之,滋肺氣以補水之上源。又使庚大腸不受邪熱,不令汗大泄也。

汗泄甚,則止津液,七神無所依。津液相成,神乃自生。津者,庚大腸所主,三伏之義,庚金受囚,木無可制,故風濕相搏,骨節煩疼,一身盡痛,亢則害,承迺制是也。

五月常服五味子,是瀉丙火,補庚大腸,益五臟之元氣。壬膀胱之寒已絶于巳,癸腎水已絶于午,今更逢濕旺助熱爲邪,西方、北方之寒淸絶矣。

聖人立法,夏月宜補者,補天元眞氣,非補熱火也。今人夏食寒,是也。爲熱傷元氣,以人參、麥門冬、五味子生脉,𧖴者,元氣也。

謹按,王太僕曰,蒼天布氣,尙不越於五行,人在氣中,豈不應乎天道。然爲醫者,不審陰陽消長升降浮沉之理,將何所據焉。故丹溪先生有夏月伏陰在內論,深明東垣未悉之旨。因附于左,宜參考焉。

丹溪曰,天地以一元之氣,化生萬物。根於中者,曰神機,根於外者,曰氣立,萬物天地,同此一氣。人靈於物,形肖天地,參而爲三者,以其得氣之正而通之。故天地之氣升,人之氣亦升。天地之氣浮,人之氣亦浮。降亦降,沉亦沉,人與天地同一橐籥也。

子月一陽生,寅月三陽生,此氣之升也。巳月六陽生,陽盡出於地之上矣,此氣之浮也。人之腹屬地,氣於此時浮於肌表,散於皮毛,腹中之陽虛矣。經曰,夏月經滿氣溢,入經絡受血,皮膚充實。長夏經絡皆盛,內溢肌中。又曰夏氣在經絡,長夏氣在肌肉。所以表實者,裏必虛。世言夏月伏陰在內。此陰字有虛之義,若作陰冷看,其誤甚矣。

或曰以手捫腹,明知其冷,而何。前人治暑病,有用王龍丹、大順散、桂苓玉,單煮良姜與縮脾飮用草果等,皆行溫熱之劑。何吾子不思之甚也。

予曰,經言春夏養陽。王太僕謂春食凉,夏食寒,所以養陽也,其意可見矣。若夫凉臺水舘,大扇風車,陰木寒泉,水果冰雪,寒凉之傷,自內及外。不用溫熱,病何由安。詳玩其意,實非爲內伏陰冷而用之也。

前哲又謂升降浮沉,則順之,寒熱溫凉,則逆之。若謂夏月火令之時,妄投溫熱,寧免實實虛虛之患乎。

或曰巳月純陽,於理或通,五月一陰,六月二陰,陰氣旣動,豈無陰冷。曰此陰之初,動於地下也。四陽浮於地上,燔灼焚炎,流金爍石,何冷之有。孫眞人生脉散,令人夏月服之,非虛而何。

論暑火證治大法[编辑]

賈元良曰,暑者相火行令也。夏月人感之,自口齒而入,傷心包絡之經。其脉虛,外證頭疼,口乾面垢,自汗,倦怠少氣。或背寒惡熱,氣甚者迷悶不省,而爲霍亂吐利。痰滯嘔逆,腹痛瀉利下血,發黃生班,皆是其證。

甚者,火熱制金,不能平木,搐搦不省人事。其脉虛浮。一曰浮者風也,虛者暑也,俗名暑風證者,皆是相火甚而行令也。

先以溫水化蘇合香丸,次進黃連香薷飮加羌活,只用雙解加香薷尤良。大抵治暑之法,淸心利小便甚好,若自汗甚者,不可利小便,宜白虎湯淸解之。

次分表裏治之,如在表,頭疼惡寒,雙解散加香薷,及二香散、十味香薷散之類解之。如在半表半裏,泄瀉煩渴,飮水吐逆,五苓散治之。熱甚煩渴者,益元散淸之。若表解裏熱甚,宜半夏解毒湯,下神芎丸、酒蒸黃連丸等。

或人平生素弱,及老人冒暑,脉微下利,渴而喜溫,或厥冷不省人事,宜竹葉石膏湯加熟附半箇,冷飮。次以來復丹、五苓散治之。凡夏月暑證不可服諸熱燥劑,致班毒發黃,小水不通,悶亂而死矣。

按,此言治暑之法,可謂詳備。然云暑風,相火爲病,而先用蘇合香丸,至用雙觧。皆當審諦脉證施治,不可少有差失。詳蘇合香,但可用於陰寒所遏,或內傷生冷太過,及氣中或中惡者。此等又不可謂之暑風相火之證矣。盖暑證有陰陽,二者不同,治法寒熱霄壤之隔,學者愼之。

諸暑門一○金匱方[编辑]

[金匱方][编辑]

太陽中暍,發熱惡寒,身重而疼痛,其脉弦細芤遲,小便已,洒洒然毛聳,手足逆冷,小有勞,身卽熱,口前開,板齒燥。若發其汗,則其惡寒甚,加溫針,則發熱甚,數下之,則淋甚。太陽中熱者,暍是也。汗出惡寒,身熱而渴,白虎加人參湯主之。

白虎人參湯方。

知母六兩,石膏一斤,碎,甘草二兩,粳米六合,人參三兩

右五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湯成,去滓,溫服二升,日三服。

太陽中暍,身熱疼重,而脉微弱。此以夏月傷冷水,水行皮中所致也。一物苽蒂湯主之。

一物苽蒂湯方

苽蒂二七个

右剉,以水一升,煮取五合,去滓,頓服。

凡中暍死,不可使得冷,得冷便死。療之方,屈草帶繞暍人臍,使三兩人溺其中,令溫山居四要同。。亦可用熱尼和屈草,亦可扣瓦椀底按及車缸,以著暍人,取令溺,須得流去。此謂道路窮卒無湯,當令溺其中,欲使多人溺,取令溫。若湯便可與之,不可泥及車缸。恐此物冷。暍旣在夏月,得熱泥土、暖車缸,亦可用也。

諸暑門一○千金方[编辑]

[千金方][编辑]

治熱暍方。取道上熱塵土,以壅心上,少冷卽易。氣通止。

又方。令暍人仰臥,以熱土壅臍上,令人尿之,臍中溫卽愈備預百要方同。

又方。可飮熱湯,亦可內少乾薑聖惠方無。、橘皮、甘草煮飮之。稍稍咽,勿頓使飽。但以熱土及熬灰土,壅臍上佳。

又方。濃煮蓼,取汁三升,飮之卽愈聖惠方一大盞,分二服,飮之愈。。不瘥,更灌。○聖濟緫錄,生蓼不拘多少,用水濃煮,絞汁一二盞,灌之。衛生易簡方,治夏日暍死,用水蓼濃煮汁三升灌之壽域神方同。。備預百要方熱暍死,濃煮蓼汁,令飮。

又方。張死人口令通,以暖湯徐徐灌口中。小擧死人頭,令湯入腹,須臾卽蘇。○瑣碎錄,中暑伏熱於道塗者,切不宜以冷水沃之。先以湯半盞飮之佳。聖濟緫錄治中熱暍不省方。右以物斡開口,煖湯徐徐灌之,仍少擧其頭,令湯入腹備預百要方同。,卽蘇。

又方。使人噓其心令暖,易人爲之。

又方。抱狗子若雞,著心上熨之。

又方。屋上南畔瓦熱熨心,冷易之。

又方。灌地漿一盞卽愈聖惠方同。

又方。地黃汁一盞服之聖惠方同。。○聖濟緫錄治熱暍欲死悶亂方。生地黃洗擣取汁一盞,旋旋灌之。備預百要方熱暍死,生地黃汁令服。

又方。水半升,和麵一大抄服之。

諸暑門一○海上仙方[编辑]

暑月傷寒[编辑]

三伏路中人傷熱,急取車輪土五錢,盞內澄淸服盡了,身輕體徤,走如烟。

諸暑門一○聖惠方[编辑]

治熱暍諸方[编辑]

夫夏月,炎熱人冒涉途路,熱毒入內,與五藏相幷,客邪熾盛,鬱瘀不宣。致陰氣卒絶,陽氣暴壅,經絡不通,故奄然悶絶,謂之暍。然此乃外邪所擊,眞藏未壞,若便遇救療,氣宣則穌也。夫熱暍不得太冷,將息得冷卽困。此謂外卒以冷觸其熱,熱毒蘊積於內,不得宣發,故悶絶而死也。

治熱暍心悶方。右取麵一兩,以溫水一中盞,攪和服之。○聖濟緫錄治中暑毒熱暍不省方。白麵不拘多少。右一味,用熱湯調二錢匕,灌之。

又方。黃連半兩,去鬚

右以水一大盞,煎至五分,去滓,溫服之。

諸暑門一○和劑局方[编辑]

中暑[编辑]

大順散。治冒暑伏熱,引飮過多,脾胃受濕,水穀不分,淸濁相干,陰陽氣逆,霍亂嘔吐,臟腑不調。

甘草三十斤,剉寸長○衛生寶鑑三斤。,乹薑、杏仁去皮尖○一本及諸方炒。、肉桂去麁皮,各四斤○一本灸。

右先將甘草用白砂炒及八分黃熟,次入乾薑同炒,令薑裂。次入杏仁又同炒,候杏仁不作聲爲度。用篩隔淨後,入桂,一處搗羅爲散。每服二錢醫方大成、集成、南北經驗方、袖珍方、永類鈐方、玉機微義三錢。,水一中盞,煎七分,去滓,溫服。如煩躁,井花水調下,不拘時,沸湯點亦得。○寶鑑,右爲末,每服三錢,白湯調下,不拘時服。

香薷圓。治大人小兒傷暑伏熱,躁渴瞀悶,頭目昬眩,胷膈煩滿,嘔噦惡心,口苦舌乾,肢體困倦,不思飮食。或發霍亂,吐利轉筋,並宜服之。

乹木瓜、紫蘇去麁梗、香薷去土,各一兩○一本及袖珍方各十兩,得効方去梗。,白茯神去木○得効方白茯苓去皮。、藿香葉去土、檀香、甘草剉灸、丁香各半兩

右爲細末。鍊蜜和匀圓,每一兩作三十圓三因方、得効方蜜圓彈子大。。每服一圓至二圓,細嚼,溫湯下,或新汲水化下。小兒半圓,不拘時。○袖珍方右爲細末,姜汁蜜丸桐子。每服五十丸,水下。

枇杷葉散。治冒暑伏熱,引飮過多,脾胃傷冷,飮食不化,胷膈痞悶,嘔噦惡心,頭目昏眩,口乾煩渴,肢體困倦,全不思食,或陰陽不和,致成霍亂吐利轉筋,煩躁引飮。

麥門冬湯洗,去心、白茅根、木瓜、甘草灸,各一兩,枇杷葉去毛淨灸、陳橘皮去白、丁香各半兩○衛生寶鑑、南北經驗方一兩,經驗良方二錢半。,香薷三分○得効方三兩,良方七錢半。,厚朴去麁皮,薑汁灸,四兩○增注和劑半斤,得効方、寶鑑、醫方大成、集成、經驗方、袖珍方、永類鈐方半兩。

右爲細末。每服二錢,水一盞,生薑二片,煎七分,去滓,溫服。溫水調亦得。如煩躁,用新汲水調下,不拘時。小兒三歲已下,可服半錢,更量大小加减。○得効方右剉散。每服五錢,水一盞半,生姜三片,煎服。煩燥,沉冷服。如脾虛感暑,嘔吐不食,以此藥煎,去滓,呑消暑圓六十粒,立効。體本虛,嘔吐昬倦,手足冷,除茅根、麥門冬,加附子炮用。

桂苓圓。大解暑毒。

肉桂去麁皮,不見火、茯苓去皮,各等分

右爲細末。鍊蜜爲元,每兩作八元。每服一元,用新汲水或熟水嚼下,化下亦得。○醫方大成治冒暑煩渴,飮水過多,心腹脹滿,小便赤少。肉桂去皮、赤茯苓去皮,各五兩○玉機微義一兩。。右爲末,蜜圓,每兩作十圓。每服一圓,細嚼,白湯冷水任下醫方集成、南北經驗方、袖珍方、永類鈐方、衛生易簡方同。

解暑三百散。治冒暑伏熱,引飮過多,陰陽氣逆,霍亂嘔吐,小便不利。臟腑不調,惡心頭暈,並皆治之。

白茯苓、白朮、澤瀉各等分

右㕮咀。每服半兩重醫方大成、集成、南北經驗方、袖珍方、永類鈐方、衛生易簡方四錢。,水一盞,薑五片、燈心十莖,煎八分,去滓,服不拘時。

消暑圓玉機微義名消毒丸。。治傷暑,發熱頭熱。

半夏醋五升煮乾、茯苓去皮○經驗秘方白茯苓。、甘草生用。各半斤

右爲細末,以生薑汁作薄糊爲圓,如梧桐子大。每服五拾粒,水下秘方熟水送下,不拘時候。

○易簡方,治療之法見和劑局方。半夏一斤,醋五升煮,茯苓半斤,甘草四兩,生用。一方不用。。右爲末,以生薑汁打麪糊爲圓,如梧桐子大。每服五七十圓,熟水下。

此藥合時,須用好醋煎煮半夏,薑汁打糊,勿雜生水。臻志修合,用之極効。中暑爲患,藥下卽甦,傷暑發熱,頭疼簡易方此下有惡心二字。,用之尤驗。

夏閒常服,止渴利便,雖多飮水,亦不爲害。應是暑藥皆不及之。脾虛感暑,嘔吐不食,宜以局方枇杷葉散作生料煎煮,呑下六七十圓,立効。暑中食生冷等物過多,或胷隔痞塞,嘔吐淸水,或乾嘔者,宜以生薑塩湯調小烏沉湯,呑下卽差。

若痰飮停節,或飮食所傷簡易方、得効方或飮食所傷,作中脘不快,頭眩喜嘔。,並用薑湯下簡易方、秘方入夏之後,不可闕此。

江湖閒有消暑圓,用醋煮半夏、酒煮黃連,各半斤,枳殼淨炒、茯苓各四兩。右爲末,醋煮糊爲圓。每服五十圓,任意呑下。冒暑多渴,臟腑不調者,服之多驗。

簡易方,大治暑毒,煩燥悶亂欲死。又名消毒圓。得効方治中暑煩渴,暈眩寒熱,煩燥悶亂,或似欲絶者,正名生料消暑圓。茯苓半斤,甘草半斤,生个,半夏一斤,酸醋五升煮乾○澹寮方剉成兩邊,甚小者,不必剉,醋五升煮乾。。右末,姜汁煮糊圓,如梧桐子大。每百圓,熟水嚥下得効方每服三十圓,新汲水下。。縮砂仁、麥門冬湯下,尤佳云云。與易簡方同。

直指方,治傷暑伏熱,生痰,以致頭痛中痞。半夏半斤,洗淨,醋二升半煮乾,別碾,茯苓、甘草生,各四兩。右末之,用醋幷薑汁調,半夏煮糊圓,桐子大。每服七十圓,熟水下,暑藥皆可下。

醫方大成,治伏暑,引飮,脾胃不利。半夏醋煮,一斤,甘草生用。、茯苓去皮,各半斤。右爲末,姜汁煮糊爲圓,如梧桐子。每服五十圓,熱湯下醫方集成、南北經驗方、袖珍方、永類鈐方、衛生易簡方同。

縮脾飮。觧伏熱,除煩渴,消暑毒簡易方此下云,飮食生冷過多,治霍亂吐瀉者。,止吐利。霍亂之後,服熱藥太多,致煩躁者,並宜服之。

白扁豆去皮,炒、乹葛剉,各二兩,草菓煨,去皮、烏梅肉一本淨。衛生寶鑑、南北經驗方、袖珍方二兩。、縮砂仁寶鑑、經驗方、袖珍方二兩。、甘草各四兩○一本灸。永類鈐方云,一方加生姜,去甘草。

右㕮咀。每服四錢,水一大椀,煎八分,去滓。以水沉冷服醫方大成、集成、玉機微義同。。以觧煩,或欲熱欲溫任意服,代熟水飮之極妙。

○寶鑑,右㕮咀。每服五錢,水二𧣴,煎至一𧣴不拘時,任意代熟水飮之極妙。

簡易方又云,高年人加附子二兩,煎如前法,暑月以此代熟水飮之極妙,名增損縮脾飮。

一方,用草果仁、粉草各二兩,烏梅肉炒乾,四兩,乾薑炮,一兩。㕮咀,煎澄淸汁服。治脾弱胃寒,不思飮食,口舌乾燥,不生津液,功効如神,亦各縮脾飮子。

得効方,治伏暑熱,煩渴燥悶,乾嘔霍亂。草果去皮、縮砂去殼、烏梅去核,各乙兩,乾葛、白扁豆、生薑切片,日乾,各五錢重。右剉散。每服五錢,水一盌,煎至八分,浸冷服。或欲溫欲熱,亦可斟酌。傷暑發熱,頭目痛,用以呑消暑圓澹寮方同。

黃龍圓得効方名小黃龍元。。治丈夫婦人伏暑,發熱作渴,嘔吐惡心,及年深暑毒不差者。

黃連去鬚,三十二兩○得効方一斤,衛生易簡方一升。,好酒五升○得効方二升半,易簡方三升。。右黃連以酒煮乹爲度,硏爲細末。用麵水煮糊搜和爲圓,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圓,熟水呑下醫方大成、集成、南北經驗方、袖珍方、永類鈐方同。。又療傷酒過多,藏毒下血,大便泄瀉,用米飮呑下,食前進,一日兩服簡易方同。

○簡易方又云,若盛夏於道途閒,爲暑氣所中,悶倒不省人事者,急扶在陰凉之處,切不可與冷水。當以布巾衣物等,蘸熱湯,熨臍下及丹田氣海。續以湯淋布上,令徹臍腹溫,溫卽漸蘇醒。若商賈及庸雇之人,倉卒無湯,掬路中熱土於臍上,仍撥開作竅,令人更尿其中,更以大蒜爛硏,以水調灌下。一用道中熱土,與大蒜等分,爛硏,冷水調服,仍以大蒜少許,置鼻中,氣透卽蘇易簡方此下有續與白虎湯、竹葉石膏湯之類十二字。

凡覺中暑,急嚼生薑,冷水一大椀嚥下。暑氣中人,謹不可搵以冷水,不宜單用冷水灌之。來復丹、消暑圓皆可用也。中暑證面垢,六脉沉伏,冷汗自出,昏不知人,先以湯巾如前法,熨臍腹。次以來復丹爲末,冷水調灌之。仍用白虎湯用石膏四兩,知母一兩半,甘草七錢半。煎法如竹葉湯,見溫膽湯。、竹葉石膏湯服之。此一定之法,不可改易。多有病家無主,病人親故問疾,各立一說,各傳一方,皆謂屢經作効。來者旣衆,議論紛然,不知熟是,猶豫之閒,遂致困篤。莫若參以外證,確意服藥,無信浮言,以貽後悔。得効方又云,酒及熱物過度吐血,茅花湯下。

冰黃散三因方、得効方名郤暑散。。治冒暑伏熱,頭目昬暈,嘔吐瀉痢,口乹煩渴,背寒面垢。

生薑切碎,搜麵,日乾、寒食麵各一斤○澹寮方,飛羅麪亦可。以生姜同擣爛,拌作餠子,曝令十分乾燥。又同前二味碾。,赤茯苓去皮、甘草生用。各四兩

右爲細末。每服二錢,新汲水或冷熟水調下三因方或湯點服。,不拘時候。

○澹寮方又云,盛暑中,因熱作瀉血、衂血、便血及渴燥,皆可服,非新汲水,卽茅花煎湯下。

水浸丹。治伏暑傷冷,冷熱不調,霍亂吐利,口乾煩渴。

巴豆大者二十五介,去皮膜,硏細,取盡油,如粉,黃丹炒硏羅過,取一兩一分

右同硏匀,用黃蠟鎔作汁,別爲圓,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圓,以水浸少頃,別以新汲水呑下,不拘時候。

諸暑門一○大全本草[编辑]

[經史證類大全本草][编辑]

別說云,臘霜治暑月汗漬,腋下赤腫及疿瘡,以和蚌粉傅之,立差。瓦木上以鷄毛羽掃取,收甆甁中,時久不壞。

食療云,夏月熱,煩悶不止,擣小薊葉,取汁半升,服之,立差。

圖經曰,俗閒虎杖根以甘草同煎爲飮。色如琥珀可愛,甁盛,置井中令冷徹如冰,極解暑毒。其汁染米,作糜餻益美。

諸暑門一○三因方[编辑]

中暑治法[编辑]

大黃龍圓。治中暑,眩暈,昬不知人,或身熱,惡寒,頭痛,狀如傷寒,或往來寒熱,煩躁,渴甚,嘔吐,泄瀉。常服去暑毒,分利陰陽。

硫黃、消石各一兩,雄黃通明者、滑石、白礬各半兩○澹寮方枯過。,寒食麵四兩○直指方飛羅白麵。

右爲末,滴水爲員,如梧子大。每服五員至七員,漸加至二十員直指方,每服十五圓,至二三十圓。,新汲水下。昬塞不知人,則以水化開灌之。中暑忌得冷,此藥却似得効方作以。冷水下之。乃熱因寒用,疑者釋之。

○澹寮方又云,中暑忌冷水。此藥用硫黃,故欲熱因寒用也。一方,用硫黃、硝石、晉礬、滑石各一兩,白麵六兩。滴水圓,新汲水呑下五十粒。名玉壺圓,治狀與此方同。

盧祖常紏繆謂,有李昭文患渴疾。盧診之曰,莫暑月得疾否。李曰,然。盧煎參湯,候極冷,嚥下玉壺圓,遂愈。卽此藥也。

是齋醫方。治中暑身熱,頭疼,狀如脾寒,或半熱半寒,或寒熱往來,或煩渴嘔洩,昏悶不省,或不能飮食。此方曾合治暑甚妙。嘗有中暍,已昏欲死者,灌之,立甦。李子英。舶上硫黃、硝石各一兩,白礬半兩○直指方枯。,雄黃半兩,滑石半兩,白麵四兩,飛羅者。右五味,硏爲極細末,入麵在內,滴水爲元,如梧桐子大。每服十元,至二三十元醫方大成、集成、南北經驗方、袖珍方、永類鈐方每服三十圓。,新汲水下。小兒黍米大管見大全良此下云,量大小加减與服。。如無硝石,以盆硝代之簡易方同。

傷暑證治[编辑]

病者身熱,惡寒,頭痛,狀如傷寒,或往來寒熱如瘧,煩躁渴甚,眩暈嘔吐,背寒面垢,泄瀉,昬悶不淸,其脉陰陽俱虛緩而微弱,皆由傷暑之所致也。

五苓散。治傷暑煩渴,引飮無度。兼治傷寒溫熱,表裏未解簡易方此下有頭痛、發熱、口燥、咽乾八字。,煩渴引水,水入卽吐,或小便不利,及汗出表解,煩渴不止。又治霍亂吐利,黃疸濕疫○玉機微義,治暑濕爲病,發熱頭疼,煩躁而渴。

澤瀉二兩半○簡易方五兩。,桂心一兩○簡易方肉桂二兩。,猪苓去皮、赤茯苓諸方去皮。、白朮各一兩半○簡易方各三兩。

右爲末。每服二錢微義三二錢。,沸湯下,不以時服,訖,多飮熱湯,汗出卽愈得効方同。

○得効方又云,溫熱病,加甘草一兩,灸,瘀熱在裏,身發黃疸,濃煎茵蔯湯,食前服。疸病發渴,及中暑引飮,白水調服。小兒,加白朮末少許。發虛熱,每料緜黃芪、人參、麥門冬去心各一兩簡易方,發虛熱,加緜黃耆、人參末少許服。。分陰陽,退寒熱,山茵蔯、車前草,每服各二根。止瀉,加紫蘇、陳米各少許,姜汁半匕。久痢,加肉豆蔻伍錢,每服塩梅一枚。赤痢,烏梅一枚,粟殼二枚去蔕赤膜醋炒。白痢,粟殼二枚製同上,粟米一撮。腹痛,南木香半錢。渴,烏梅一箇、枇杷葉二皮去白毛、糯米一撮。伏暑鼻衂,白茅花一握。小便血,以生料者,每服加梔子三个,車前子一撮。煩熱心神恍惚,朱砂一字、燈心二十莖、麥門冬二十粒去心、淡竹葉十皮、車前草二根。傷暑吐血,白茅花一握。熱瀉,車前子一撮,麥門冬二十粒去心。暑濕瀉,紫蘇五葉、木瓜三片、車前子一撮。傷暑頭痛,濃煎葱白湯。大便水瀉,小便不利,加眞車前子末少許。又方,治燥渴,去桂心,加人參,謂之春澤湯。濕瀉身痛,加蒼朮少許。秋多淫雨,人患濕疫,在冬時服之效。

○澹寮方,治中暑頭疼,身熱煩燥,發渴。仍治傷寒,瘀熱在裏,中濕,小便不利等證。木豬苓去皮、赤茯苓去皮、白朮去蘆,炒,各一兩半,澤瀉二兩,肉桂去麁皮,一兩。右爲細末,每服三錢。夏月背寒頭痛,發熱無汗,小便慳澁,濃煎葱白湯調,乘熱服,衝令額上有汗爲効。或秖用百沸湯調熱服,及續啜熱湯,衝令汗出。或冒暑極熱之際,新汲水調亦可。大便水瀉,小便不利,加車前子末煎服,不宜過多。瘀熱在裏,身發黃疸,濃煎茵蔯湯調。一方,加辰砂末,尤治瘀熱心煩。

醫說載,毛崇甫因母病,孝誠感於北辰,夢授此藥。但五苓散用桂,小柴胡用人參,正氣用厚朴,備急圓用乾薑之類。欲其剛柔相濟,亦存攻守之意。故方書謂五苓散,無桂及隔年者,俱不可用。近日鋪家有去桂五苓散,不知者爲其所誤。若去桂而入參,却謂之春澤湯,治躁渴有效。彭宅秘傳良方又謂,五苓散可用生薑汁爲圓,雞頭大,如煎五苓散法,煎服。道塗閒,亦可乹嚼,用冷水嚥,皆妙藥也。

○醫方大成,治中暑煩渴,身熱頭痛,霍亂吐瀉,小便赤少衛生寶鑑此下有或飮水卽吐,亦宜服之九字。。如心神恍惚,加辰砂,又名辰砂五苓散。澤瀉二十五兩,白朮去蘆,十五兩,猪苓去皮,十五兩,肉桂去粗皮,十兩,赤茯苓去皮,十五兩。右爲細末。每服二錢,熱湯調下,不拘時醫方集成、南北經驗方、袖珍方、永類鈐方同。鈐方又云,一方作末子,濁入胃,㕮咀,淸入脾。

桂苓圓。治煩渴,消痰飮,寬胸膈。

桂心、白朮各二兩,赤茯苓三兩,烏梅肉兩半,乹生姜一兩,甘草灸,半兩

右爲末,蜜丸,彈子大。每一丸至二丸,嚼細,熟水下。

消毒圓。治中暑,煩渴暈眩寒熱。

半夏一斤,七次湯去滑,米醋煮令透,茯苓、甘草生,各半斤

右爲末,蜜丸,梧子大。每服三十圓,新汲水不以時服。

諸暑門一○助道方[编辑]

治中暑方[编辑]

暑中妙劑孰爲宜。

官局方中有縮脾。

甘草乹姜加草果。

烏梅煎冷又何疑。

切詳暑月之際,天氣炎隆,暑邪侵犯,宜用局方縮脾飮三貼。加乾姜三塊,如小錢大,灰火炮,甘草三寸,微炙,水兩椀,生姜二十片同煎,取一大椀。去滓,分爲五六次,隨意冷熱服,果有奇效。

諸暑門一○是齋醫方[编辑]

中暑[编辑]

治中暑,不拘老少皆可服。朱子新傳。不蚛皂角,不計多少,刮去黑皮。燒烟欲盡,用盆合於地上,周回用土遮縫,勿令透煙。每一兩皂角灰,用甘草末六錢,每服一錢,新汲水調下。如氣虛人,用溫漿水調下。昬迷不省者,不過兩服。吳內翰備急方,用皂角五斤,去皮弦,灸焦黑存性,甘草五兩。

○瑣碎錄。治中暑得効方名皂筴湯,治中暑不省人事。。皂筴□兩燒灰,甘草一兩微炒。並爲細末。每服二錢,溫湯或新水調下得効方、澹寮方、永類鈐方同。事林廣記云,又方入白礬半兩。,神妙。又皂筴燒灰存性,爲細末。每四兩,入甘草一兩、白礬半兩,新汲水調下,名曰烏金散。

水瓢元。治冒暑毒,觧煩渴,中書何舍人希深方。

烏梅肉四兩,甘草二兩,靑塩二兩,乹木瓜一兩,檀香一兩,白茯苓一兩,麝香二錢半,蜜煉過,隨藥加减使。

右除麝香別硏,餘並爲細末。煉蜜爲元,每兩作三十元。每服一元,含化。或新汲水、溫水嚼下,不拘時候。

黃龍元。

半夏半斤,釅醋一斗,浸三日,入銀器中,慢火熬,醋盡取出,以新汲水洗,曬乾,甘草一兩

右二味爲末,生薑自然汁和元,如梧桐子大。食後,新汲水下三十元至五十元。

冷香湯。治夏秋暑溫,恣食生冷醫方大成、集成、南北經驗方、袖珍方、永類鈐方此下有脾胃不利四字。,遂成霍亂,陰陽相干,臍腹刺痛,脇肋脹滿,煩燥,引飮無度。王元禮傳。

良姜二兩,檀香二兩,附子二兩,炮裂,去皮臍,丁香二錢,川姜三分,炮○袖珍方炮,去皮。,甘草二兩,炒令赤,草荳蔻五介,去皮,麪裹煨○諸方去殼。

右爲細末。每用藥末五錢,水二升,煎十數沸,貯甁內,沉井底,作熟水服,大能消暑止渴。服之,永無霍亂疾。

十味香薷飮。治脾胃不和,乘冒暑氣。心腹澎悶,飮食無味,嘔噦惡心,五心潮熱,力乏體倦,並宜服之。常服,消暑徤脾,進飮食。傅公實方玉機微義治伏暑,身體倦怠,神昏頭重,吐利。

香薷葉一兩○醫方大成、集成、袖珍方、微義無葉字。,人參去蘆、陳皮溫湯浸少時,去白、白朮、白茯苓、黃耆去蘆、厚朴去麤皮,剉碎,生薑自然汁拌和,炒至黑色、乾木瓜、白扁豆炒,去殼、甘草灸,半兩。已上各半兩

右爲麁末。每服三錢,水一盞、棗一枚,同煎至七分,去滓,不拘時候服微義,㕮咀,水煎,每服一兩。。○集成,右爲末,每服二錢,熱湯冷水調下南北經驗方、永類鈐方同。

龍鬚散。治冒暑伏熱,心鬲燥悶,飮水過度。

甘草一兩半,灸,五倍子二兩,飛羅麵二兩,白礬一兩,枯○澹寮方生用。,烏梅一兩,去仁,不去核

右五味並爲細末。每服二大錢,新汲水調下。此方卽呂顯謨家濯熱散簡易方同。。○澹寮方,右五味爲細末。每服二大錢,因暑,作利作瀉,發渴,並可加呵子肉,滴水爲圓,謂之龍涎圓。仍以末子調飮呑下,霍亂作渴,心煩,衂血吐血,小便血,並用新汲水調下。

○得効方名濯熱散。。治傷暑迷悶經驗良方、袖珍方此下有不省人事四字。及泄瀉霍亂,作渴,立効。亦能解諸袖珍方作暑。毒。白礬良方、袖珍方生,半兩,硏。、五倍子諸方生。、烏梅去核○諸方去仁,槌破,焙。、甘草各乙兩○良方、袖珍方一兩半,灸赤。一方生用,一方並生用。。右爲末,入飛羅麪四兩,拌匀。每服二錢,新汲水調下。雖平日不敢飮冷者,服之不妨,眞有奇効。爲圓良方此下有翟參政易名濯熱散,滴水爲圓十二字。,如彈子大,陰乾,冷水調下諸方嚼下。,亦可。

治中暑。

○玉壺元。

舶上硫黃一兩,焰硝一兩,滑石一兩,白礬各一兩

右四味,擣羅爲細末。入上等白麵六兩,拌和令匀,用新汲水,爲元,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元,新汲水呑下。如悶亂欲死者,以水調灌之,立甦,其効如神。

治暑暍逡巡悶絶不救者。石林避暑錄云,親治一御馬之僕,立甦。且云,沈存中嘗著其說。

○壽域神方,中暑熱渴死急救仙方、衛生易簡方、備預百要方同。

道上熱土,大蒜。

右略等多少,爛硏,冷水和,去滓,脚飮之卽差必用全書、之書同。又云,仍掬道上熱土,熨臍腹妙。。此方在徐州沛縣城門上板書揭之,不知何人所施也。

○瑣碎錄,盛暑中行,忽中暑,昬悶仆地,急取道上熱土,水調服之。如有大蒜,用三兩瓣,同硏尤妙事林廣記同。

○經驗良方,凡中暑氣,卒然昬倒在地,宜扶扛病人於陰凉處。急取大蒜一握,道路上日㬠熱土,雜硏爛。以新水和之,濾,去滓,决其齒灌之,藥到腹卽甦,神仙備急方。

水葫蘆元。

川百藥煎三兩,人參三錢重,甘草、麥門冬、烏梅肉、白梅肉、乹葛已上各半兩

右爲細末,麵糊爲元,如鷄頭大。每服一元,含化。夏月出行,一元可度一日。

治中暑,昬迷不省人事欲死者,地楡散。幷治血痢。華宮使傳。

○簡易方、得効方,潑火散,傷暑煩燥,發渴口乾,及治血痢,婦人熱崩。

地楡、赤芍藥、黃連去鬚、靑皮去白

右等分爲細末。每服三錢,漿水調下得効方,每服一錢,冷水調下。如無,只以新汲水調亦得。血痢,水一盞,煎至七分,去滓,溫服經驗良方、澹寮方與得効方同。

諸暑門一○瑣碎錄[编辑]

中暑[编辑]

如中暑時,急以新水滴兩乳卽甦。

○山居四要,中暑發昏,以新汲水滴兩乳壽域神方、衛生易簡方,滴入鼻孔。,以扇搧之。重者,以地漿灌則省,與冷水飮則死。

飛羅麵,新水調下,不拘多少,治中暑。

○聖濟緫錄,治中熱暍方。

右用生麵一匙,沸湯調。及半椀,紙盖椀口,少時微熱,呷之,大効。

寒食日以紙袋盛麪,掛當風處,中暑,調水服。

百藥煎、臘茶爲細末,烏梅肉爲元,如雞子事林廣記作頭。大。含化,治暑渴,名曰水瓢元。

小柴胡湯。治中暑發悶。

平胃散,用蒜元,夏月服之郤暑事林廣記同。

煎香薷點茶,大治暑氣。

諸暑門一○簡易方[编辑]

暑證[编辑]

和劑方,香薷散。治臟腑冷熱不調,飮食不節,或食腥鱠生冷過度,起居不節。露臥濕地,當風取涼,而風冷之氣歸於三焦,傳於脾胃。脾胃得冷,不能消化水穀,致令眞邪相干,腸胃虛弱。飮食變亂於腸胃之閒,便致吐利,心腹疼痛,霍亂氣逆。

有心痛而先吐者,腹痛而先利者,心腹痛而吐利俱發者,發熱頭痛,體疼而復吐利虛煩者,轉筋拘急疼痛者,但嘔而無物出者,四肢逆冷而脉欲絶者,煩悶昏塞而欲死者,此藥悉能治之。

○醫方大成,治伏暑引飮,口燥咽乾,或吐或瀉,並皆治之。一方,又加黃連四兩,用姜汁同炒令黃色,名黃連香薷散。如有搐搦,加羌活煎服。

香薷去土,四兩○大成、必用全書、之書一斤。衛生易簡方二錢。,厚朴去皮,姜汁灸香、白扁豆各二兩○大成、全書、之書微炒,各半斤。易簡方各一錢。

右㕮咀。每服三錢得効方五錢。,水一盞、酒一分大成少許。,同煎至七分,去滓,水中沉冷,連進二服,不拘時候醫方集成、南北經驗方、袖珍方、永類鈐方與大成同。。一方,加黃連煎。

○必用全書又云,活人書方,不用白匾豆,加黃連四兩剉碎,以生姜汁同硏匀,炒令黃色,名曰黃連香薷散。此藥功效甚速,不可盡述必用之書同。

○得効方又云,治中暑復傷風,搐搦不省人事者,宜先服蘇合香圓。候其甦省,却以此藥加黃連、羌活各一錢。暑濕腫滿,香蘇散合和,加生姜三片、木瓜二片、車前草二根。伏暑頭疼,小便澁濁,加山茵蔯、車前草各二根。霍亂吐利,加木瓜二片、藿香少許、生姜三片。傷暑腹痛,加陳大蓼三寸、陳壁土一指頭大、木瓜二片。臟腑有熱便血,加黃連、厚枳殼、烏梅各一錢。小便血,加瞿麥穗一錢、車前子一撮、燈心二十莖。感暑濕,手足繾痛痺冷,合和香蘇散。每服四錢,姜三片、木瓜二片、陳大蓼三寸煎服。留滓,再加葱葉、橘葉、椒葉、陳大蓼各一握,水一斗,煮七分,先熏後洗,立效。脚氣作痛,行步艱辛,每料,加入木瓜、羌活、炒蒼朮、枳殼去穰、陳皮、半夏、甘草各一兩,成十味,每服加生姜三片、葱白二根。脾胃不和,嘔逆惡心,冒暑,心腹脹滿,去羌活,加藿香、烏梅各一錢。壯熱大渴,肚皮熱,或五心熱,加燈心二十莖,麥門冬去心、白茅根各一錢,淡竹葉十皮,晩禾根淨洗一握。四時感冒,嘔泄,亦合和香蘇散。每服四錢,加生姜五片、木瓜二片。諸熱毒,小便赤濁,每服四錢,加車前子、黃連去鬚各一錢,則淸利。以上皆溫服。

暑月煩燥,潮熱甚,加茵蔯、車前草各二莖,苦竹葉七皮,山梔子三枚擘破。心胷煩燥,只依本方,宜淸煎並冷服。暑月潮瀉,亦加烏梅、車前子一錢,陳米一撮。暑月虛人腹痛嘔泄,加丁香、白朮、炮附子、木瓜各半錢,生姜五片,亦名六和湯。觧暑和脾胃,加人參、陳皮、白朮、白茯苓、黃耆、木瓜、甘草,每料各一兩,亦名十味香薷散。傷暑單有頭痛,正方加山茵蔯,多服取効。以上並熱服。常服,消暑,徤脾。或爲末,煉蜜爲膏,酒服亦妙陳大蓼須用家園種者,江邊赤蓼則不用。

衛生寶鑑,黃連香薷湯。黃連四兩,香薷一斤,白匾豆微炒,半斤,厚朴去皮,薑汁灸熟,半斤。右㕮咀。每服五錢,水貳𧣴,入酒少許,煎至壹𧣴,沉冷,不拘時服。

經驗秘方,香薷湯。治飮食不節,冷物過多,硬物壅駐,食畢驚憂,喜怒,勞役,動氣,致令脾胃不和,霍亂嘔吐,胷膈滿悶,心腹疼痛,及冒暑伏熱,少進飮食,四時傷寒,倂進三服,卽痊。如細末者,每服二錢,入鹽少許,煎數沸,不拘時候。香薷半斤,厚朴、扁豆各四兩。右件,每服五錢,水一盞、酒半盞煎,冷服。

玉機微義,香薷飮。治一切暑熱腹痛,霍亂吐利,煩心等證。香薷一斤,厚朴、白扁豆各半斤。右㕮咀,每服三四錢,水煎。黃連香薷飮。香薷一斤,厚朴製,半斤,黃連四兩。右㕮咀,每二三錢,水煎。

簡奇方,治中暑,昏迷不省人事。香薷半斤,厚朴、扁豆各四兩。右件,每服五錢,水一盞、酒半盞煎,冷服。

活人書香薷散。治陰陽不順,淸濁相干,氣射中焦,名爲霍亂。由飽食腥鱠,復啖乳酪,海陸百品,無所不飱,多飮寒漿,眠臥冷席,風冷之氣傷於脾胃,諸食結而不消,陰陽二氣壅而不反,陽氣欲降,陰氣欲升,陰陽交錯,變成吐利不已,百脉昏亂,榮衛俱虛,冷搏於筋,正宜服之。

香薷穗一兩半,厚朴去皮、黃連各二兩,剉,入生姜四兩,同硏匀,炒紫色。

右觕散。每三錢,水一盞、酒半盞,銀石器內,熳火同煎至七分,去滓,用新汲水頻頻浸換,令極冷,頓服之。冷則効速也。非時吐利,霍亂,腹中撮痛,大渴煩燥,四肢逆冷,冷汗自出,兩脚轉筋,疼痛不可忍者,須井水浸,令極冷,頓服乃効。

諸暑門一○直指方[编辑]

中暑證治[编辑]

五物香薷湯。驅暑和中通用。

香薷三兩,白扁豆姜製、厚朴、白茯苓各一兩半,甘草灸,一兩

右剉。每服三錢,水煎溫服。○袖珍方。右㕮咀,水二盞,煎至一盞,去渣,溫服。無白茯苓、甘草,加黃連,名黃連香薷散。

香薷縮脾飮。驅暑和中,除煩止渴。

縮砂仁二兩,草菓仁、烏梅肉、香薷、甘草炒,各兩半,白扁豆姜製、白乹葛各一兩

右剉。每服三錢,薑五厚片,水煎,微溫服。○袖珍方云,本方加香薷四兩,生姜五片。每服一兩,水二盞,煎至一盞,去渣,溫冷服之。

香薷剉散。解暑毒,止霍亂。

香需二兩,厚朴製,一兩,茯苓、陳皮、甘草灸,各半兩,良薑三錢

右剉細。每服二錢半,塩一捻,水煎服。

五苓散。治傷暑煩渴,引飮過多,小便赤澁,心下水氣方見水腫門。

小柴胡湯。治傷暑,外熱內渴方見血病門。。於內,更加生薑爲妙。○得効方,治傷暑,外熱內渴。於內,更加生薑三片、烏梅一箇、麥門冬三十粒去心,煎服,不拘時候方見傷寒門。

竹葉石膏湯。治伏暑內外熱熾,煩燥大渴得效方、袖珍方同。方見傷寒門。。○玉機微義,治暑熱發渴,脉虛。

石膏半斤○微義一兩。,半夏盪洗七次,切,焙,一兩二錢半○微義二錢半。,麥門冬去心,二兩七錢半○微義半兩。,人參、甘草炒,各一兩○微義各二兩。

右麤末。每服二錢,薑五片、靑竹葉七片、粳米百粒,水煎服。

○澹寮方。治傷寒伏暑,表裏俱虛,發熱煩悶。或得汗亡津液,燥熱未解,亦宜服之。石膏別硏,四兩,半夏湯洗七次,切,七文重,麥門冬去心,一兩一分,人參去蘆、甘草各半兩,灸,剉。右㕮咀。每服三錢,水二𧣴,入靑竹葉、生薑各五六片,煎至一盞半。去滓,入粳米百餘粒,再煎,米熟去米,溫服,不計時候。若表裏俱虛,下利發熱,去石膏,加附子,煎服,名旣濟湯。

六和湯。治暑證身熱,嘔不甚渴。

人參、半夏麯、杏仁去皮,微炒、甘草、縮砂仁各一兩,茯苓、藿香、宣木瓜、扁豆製,各二兩,厚朴製,三兩,香薷四兩

右剉。每服三錢,薑五片,煎服。內傷生冷通用。

○得効方。治心脾不調,氣不升降,霍亂轉筋,嘔吐泄瀉,寒熱交作,痰喘咳嗽,胷膈痞滿,頭目昬痛,肢體浮腫,嗜臥倦怠,小便赤澁。幷傷寒陰陽不分,冒暑伏熱煩悶,或成痢疾,中酒煩渴不食,婦人胎前產後,並宜服之。人參、縮砂、甘草、杏仁去皮尖、半夏湯炮七次,各三兩○衛生寶鑑、澹寮方、袖珍方、永類鈐方、經驗良方各一兩。,白扁豆姜汁略炒、赤伏苓去皮、藿香葉拂去塵、木瓜各二兩,香薷去梗、厚朴姜汁製,各四兩。右剉。每服四錢寶鑑五錢。袖珍方一兩。,水一盞半寶鑑、袖珍方二盞。鈐方一盞。,生姜三片良方五片、棗子一枚,煎至八分寶鑑、袖珍方一盞。,去滓,不拘時候服。

二陳湯。治傷暑復感冷及內傷生冷得効方此下有嘔吐二字。方見咳嗽門。

半夏、橘紅各五兩,茯苓三兩,甘草灸,一兩

右㕮咀。每服三錢,薑七片、小烏梅一枚,煎服。感冷,更添生薑。

小半夏茯苓湯方見水腫門。

來復丹,均平陰陽,治中暑昏迷,霍亂吐瀉。○醫方大成,治上盛下虛,裏寒外熱,伏暑泄瀉如水醫方集成、南北經驗方、袖珍方、永類鈐方同。。玉機微義,治伏暑泄瀉,身熱,脉弱。

透明硫黃、硝石各一兩,並爲細末。入定楪內,以微微火慢炒,用柳笓不住手攪,令陰陽氣相入,再硏極細。○大成同硫黃爲末,入楪內,以微火炒,用柳篦攪。不可火大過,恐傷藥力。再硏極細,名二氣末。,元精石一兩,硏細水飛○大成大陰玄精石。,五靈脂五臺山者,水澄去砂石,日乾,陳橘皮去白,靑橘皮去白,二兩

右靈脂、二橘皮爲細末。次入元精末及硫黃、硝石末,和畢,以好醋打糊圓,豌豆大。每服五十圓大成、集成、經驗方、袖珍方、鈐方、微義三十圓。,空心米飮下。或五苓散下,或水硏灌亦得。

大黃龍圓方見三因方。

來復、黃龍大抵性溫。道途中暑昏仆,卽扶起,以手巾蘸熱湯,煖其臍腹,卽漸蘇醒。次以來復丹爲末,井水調下。無藥,則以大蒜細硏,新水調與之,仍以蒜少許,置鼻中。或謂中暑最忌得冷,來復、黃龍幷蒜,以水調下者何。盖其藥性溫,因寒而發用也。

諸暑門一○朱氏集驗方[编辑]

中暑[编辑]

水沉湯。治伏暑傷冷,霍亂轉筋,虛煩躁渴,心腹撮痛,吐利交作,四肢厥冷。

香需葉、厚朴各三兩,白茯苓、白扁豆炒,去皮,各二兩,丁香、甘草各半兩

右剉散。每服三錢,半酒半水煎,水中沉冷服,不拘時候。

諸暑門一○嚴氏濟生方[编辑]

中暑[编辑]

二氣丹。治伏暑傷冷,二氣交錯,中脘痞悶。或頭痛惡心醫方大成作或泄或嘔。,並皆治之。

硝石、硫黃等分

右爲末,於銀石器內,文武火上炒令鵝大成無鵝字。黃色。再硏細,用糯米糊爲圓,如梧桐子大。每服肆十圓,新汲水送下澹寮方同。,不拘時候醫方集成、南北經驗方、袖珍方、永類鈐方、衛生易簡方與大成同。

冷香飮子。治老人虛人,伏暑煩躁,引飮無度,惡心疲倦,服凉藥不得者。○玉機微義,治傷暑暍,霍亂腹痛,煩躁,脉沉微或伏。

草果仁三兩,附子炮,去皮臍、橘紅各一兩,甘草灸,半兩

右㕮咀。每服一兩,水二盌,生薑十片,煎至半盌醫方大成、集成、南北經驗方、袖珍方、永類鈐方煎一半。,去滓,沉冷旋旋服,不拘時候得効方、澹寮方同。

加味香薷飮。治伏暑傷冷,霍亂轉筋,煩渴,心腹撮痛,吐利交作,四肢厥冷方見諸瘧門。

諸暑門一○管見大全良方[编辑]

[管見大全良方][编辑]

橘皮湯。治伏暑,痰逆惡寒。

人參一分,甘草灸,半兩,橘紅二兩

右爲粗末。每服五錢,水一盞二分,生姜四片、棗一个、筀竹靑一塊如錢大,煎至八分,去滓,熱服。

諸暑門一○易簡方[编辑]

[易簡方][编辑]

縮脾飮。解伏熱,除煩渴,消暑毒,止吐利。霍亂之後,服熱藥太多,致煩燥者,宜浸令如冰,冷服之。

草果仁四兩,烏梅三兩,甘草二兩半

右㕮咀。每服五錢,水一碗,生薑十片,煎至八分。侵以熟水,浸令極冷,以觧煩渴。或欲熱欲溫,並任意服之。

一方,用草果、烏梅、縮砂、甘草各等分,乾葛、白匾豆各减半。老人加附子。煎如前法,暑月,用此代熟水飮之,極妙。若傷暑,發熱,頭疼,宜用此下消暑圓。若因飮食生冷過多,致霍亂吐瀉者,亦宜用此。然須先以治中湯、二陳湯之類煎服,仍服來復丹。或煩燥者,方以浸冷,香薷飮用香薷一斤,厚朴、匾豆减半。每服四錢,水一盞,入酒一分,煎七分,去滓,水中沉冷,連進三服。服之,自然平愈。今人往往讀香薷飮之證,纔見霍乱,遽爾投之,殊不知夏月伏陰在內,因食生冷,以致霍乱。豈宜投以浸冷之藥。故合先治中脘,次以香薷散解其煩燥,不可不知。若飮水過多,小便赤澁者,當服五苓散太見參蘇飮。。以其能利水道,有澤瀉、茯苓故也此下詳見局方黃龍圓下。

諸暑門一○三法六門[编辑]

[编辑]

化痰玉壺丸。

南星、半夏並生用。、生麻已上各半兩,白麪三兩

右爲細末,滴水丸,如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用水一大盞,先煎令沸,下藥煮。候浮卽熱,漉出,放溫。別用生姜湯下,不拘時服。

玉露散。治暑。

寒水石、滑石、石膏、苽蔞根已上各四兩,甘草二兩

右爲細末。每服五錢重,新水調下袖珍方同。

石膏散。

石膏一兩,人參去蘆、甘草灸,各半兩

右爲細末。新水、蜜水調三錢,生姜湯亦可。

諸暑門一○東垣試效方[编辑]

暑熱傷氣[编辑]

啇人杜彥達,五月閒,兩手指麻木,四肢困倦,怠惰嗜臥,乃熱傷元氣也。以人參益氣湯主之。

人參益氣湯。

黃芪八錢,生甘草半兩,甘草灸,二錢,人參半兩,升麻二錢,白芍藥三錢,五味子百四十箇,柴胡二錢半

右件㕮咀,分作四服玉機微義同。。每服,水二盞,煎至一盞,去滓,稍熱服,食遠,神効。

芍藥補氣湯。治皮膚閒麻木,此肺氣不行也潔古老人立此方,神効。

黃芪一兩,白芍藥一兩半,橘皮不去白,一兩,澤瀉半兩,甘草灸,一兩

右件㕮咀。每服,秤半兩,水二𧣴,煎至一盞,去滓,溫服。如肌肉麻木,必待瀉營而愈,如濕熱相合,肢體沉疼,當瀉濕熱。

導氣湯。治兩腿麻木沉重。

黃芪八錢,甘草六錢,五味子一伯二十介,升麻二錢,柴胡二錢,當歸尾、澤瀉各二錢,紅花半錢,陳皮一錢,靑皮四錢

右件㕮咀,分作四服。每服,水三大𧣴,煎至一𧣴,去滓,熱服食前。

茯苓燥濕湯。治六七月閒,濕令大行。濕令行,子能令母實,熱旺也。濕熱大勝,必刑庚大腸,以天令言之,則淸燥之氣絶矣。古人之法,夏月,熱以救熱傷天眞元氣,燥金若受濕熱之邪,是絶寒水生化之源。源絶則腎虧,痿厥之病大作,腰已下痿軟癱瘓不能動矣。何止行步不正,兩足欹側。更宿有濕熱之證,當急救之。

黃芪一錢半,蒼朮一錢,白朮半錢,橘皮半錢,人參三分,五味子九箇,麥門冬、當歸身、生地黃、麯末二分,澤瀉半錢,白茯苓三分,猪苓二分,酒黃蘗二分,柴胡一分,升麻三分,黃連一分,灸甘草一分

右件㕮咀。每服半兩,水二盞半,煎至一盞,去滓,空心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