畏窩集/卷十二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卷十一 畏窩集
卷十二
作者:崔琳
1899年
卷十三

雜著○擬議故事[编辑]

輔導世子[编辑]

周禮司徒敎官之屬。師氏中大夫一人。上士二人。府二人。史二人。胥十有二人。徒百有二十人。師敎人以道者之稱也。保氏司諫司救官之長。保氏下大夫一人。中士二人。府二人。史二人。胥六人。徒六十人。保安也。以道安人者也。

師氏掌以媺詔王。告王以善道也。以三德敎國子。一曰至德。以爲道本。二曰敏德。以爲行本。三曰孝德。以知逆惡。敎三行。一曰孝行。以親父母。二曰友行。以尊賢良。三曰順行。以事師長。德行內外之稱。在心爲德。施之爲行。至德中和之德。覆燾持載含容者也。敏德仁義順時者也。孝德尊祖愛親。守其所以生者也。孝在三德之下。三行之上。德有廣於孝而行莫存焉。國子公卿大夫之子弟。師氏敎之而世子亦齒焉。學君臣父子長幼之道。居虎門之左司王朝。虎門路寢門也。王日視朝於路寢。門外畵虎焉。以明勇猛於守宜也。司猶察也。察王之視朝。若有善道可行者則當前以詔王。掌國中失之事。以敎國子弟。敎之者。使識舊事也。中中禮者也。失失禮者也。故書中爲得。杜子春云當爲得記君得失。若春秋是也。凡國之貴遊子弟學焉。貴遊子弟。王公之子弟。遊無官司者。凡祭祀賓客會同喪紀軍旅。王擧則從。擧猶行也。聽治亦如之。謂王擧於野外以聽朝。使其屬帥四夷之隷。各以其兵服。守王之門外。且蹕。兵服。旃布弓釰不同也。門外。中門之外。蹕止行人。不得迫王宮也。朝在野外則守內列。內列。蕃營之在內者也。其屬亦帥四夷之隷。守之如守王宮。

保氏掌諫王惡。諫者以禮義正之。文王世子曰保也者。愼其身以輔翼之。而歸諸道者也。而養國子以道。乃敎之六藝。一曰五禮。二曰六樂。三曰五射。四曰五馭。五曰六書。六曰九數。乃敎之六儀。一曰祭祀之容。二曰賓客之容。三曰朝廷之容。四曰喪紀之容。五曰軍旅之容。六曰車馬之容。養國子以道者。以師氏之德行審諭之而後。敎之以藝儀也。五禮。吉凶賓軍嘉也。六樂。雲門,大咸,大韶,大夏,大濩,大武也。鄭司農云五射。白矢,參連,剡注,襄尺,井儀也。五馭。鳴和鸞,逐水曲,過君表,舞交衢,逐禽左。六書。象形,會意,轉注,處事,假借,諧聲也。九數。方田,粟米,差分,少廣,商功,均輸,方程,贏不足,旁要。今有重差,夕桀,句股也。祭祀之容。穆穆皇皇。賓客之容。嚴恪矜莊。朝廷之容。濟濟蹌蹌。喪紀之容。涕涕翔翔。軍旅之容。闞闞仰仰。車馬之容。顚顚堂堂。玄謂祭祀之容。齊齊皇皇。賓客之容。穆穆皇皇。朝廷之容。濟濟翔翔。喪紀之容。纍纍顚顚。軍旅之容。曁曁詻詻。車馬之容。匪匪翼翼。凡祭祀賓客會同喪紀軍旅。王擧則從。聽治亦如之。使其屬守王闈。闈宮中之巷門。

○司馬政官之屬。諸子下大夫二人。中士四人。府二人。史二人。胥二人。徒二十人。諸子。主公卿大夫士之子者。或曰庶子。諸子掌國子之倅。掌其戒令與其敎治。辨其等正其位。故書倅爲卒。鄭司農云卒讀如物。有副倅之倅。國子謂諸矦卿大夫士之子也。燕義曰古者周天子之官。有庶子官。則與諸子職同。玄謂四民之業而士者亦世焉。國子者。是公卿大夫士之副貳。戒令。致於太子之事。敎治。修德學道也。位朝位。國有大事則率國子而致於太子。唯所用之。若有兵甲之事則授之車甲。合其卒伍。置其有司。以軍法治之。司馬弗正。軍法。百人爲卒。五人爲伍。弗不也。國子屬太子。司馬雖有軍事不賦之。凡國正不及大祭。祀正六牲之軆。正謂禮載之。凡樂事正舞位授舞器。謂佾處大喪正羣子之服位。會同賓客。作羣子從。從於王凡國之政事。國子存遊倅。使之修德學道。春合諸學。秋合諸射。以攷其藝而進退之。遊倅。倅之未仕者。學太學也。射射宮也。王制曰春秋敎以禮樂。冬夏敎以詩書。王太子王子羣后之太子。卿大夫元士之適子。國之俊選皆造焉。

記文王世子曰凡學。四學字皆音效。世子及學士必時。春夏學干戈。秋冬學羽籥。皆於東序。學敎也。士卽俊選升學之士也。必時。四時各有所敎也。干盾也。戈戟也。羽翟羽也。籥笛屬。干戈爲武舞。故於陽氣發動之時敎之。示有事也。羽籥爲文舞。故於陰氣凝寂之時敎之。示安靜也。東序。大學也。立太傅少傅以養之。欲其知父子君臣之道也。太傅審父子君臣之道以示之。少傅奉世子以觀太傅之德行而審喩之。太傅在前。少傅在後。入則有保。出則有師。是以敎喩而德成也。師也者。敎之以事而喩諸德者也。敎事。卽事親事長之事也。保也者。愼其身以輔翼之而歸諸道者也。愼身。卽安護世子之身也。虞夏商周。有師保有疑丞。設四輔及三公。不必備。唯其人。

○庶子之正於公族者。敎之以孝弟睦友子愛。

公有出疆之政則庶子以公族之無事者。未仕無職事者。守於公宮。庶子從行。在軍則守於公祧。

伊川先生爲崇政殿說書時。上疏曰。三代人君。必有師傅保之官。師道之敎訓。道開誘也。傅傅之德義。傅附益也。保保其身體。保安全也。後世作事無本。知求治而不知正君。知規過而不知養德。傅德義之道。固已踈矣。保身體之法。復無聞焉。臣以爲傅德義者。在乎防見聞之非。節嗜好之過。非禮之事。不接于耳目。嗜好之事。不溺于心術。則德義進矣。保身體者。在乎適起居之宜。存畏愼之心。外適起居之宜。內存畏謹之念。則心神莊肅。氣體和平矣。今旣不設保傅之官。則此責皆在經筵。不言師者。今日經筵之官。則道之敎訓之事。欲乞皇帝在宮中。言動服食。皆使經筵官知之。深宮燕私之時。無異經筵講誦之際。有剪桐之戲則隨事箴規。違持養之方則應時諫止。

○孝宗時。朱子上封事曰。夫太子。天下之本。其輔翼之不可不謹。見於保傅傳者詳矣。陛下聖學高明。洞貫今古。宜不待臣言而喩。然臣嘗竊怪陛下所以調護東宮者。何其踈略之甚也。夫自王十朋,陳良翰之後。宮寮之選。號爲得人。而能稱其職者蓋已鮮矣。而又時使邪佞儇薄闒冗庸妄之輩。或得參錯於其間。所謂講讀。聞亦姑以應文備數。而未聞其有箴規之效。至於從容朝夕。陪侍遊燕者。又不過使臣宦者數輩而已。皇太子睿性夙成。閱理久熟。雖若無待於輔導。然人心難保。氣習易汙。習於正則正。習於邪則邪。此古之聖王敎世子者。所以必先端方正直道術博聞之士。與之居處。而又使之逐去邪人。不使見惡行。蓋嘗謹之於微。不待其有過而後規也。今三代之制。雖不可考。且以唐之六典論之。東宮之官。師傅賓客。旣職輔導。而詹事府兩春坊。實擬天子之三省。故以詹事庶子領之。其選甚重。今則師傅賓客旣不復置。而詹事庶子有名無實。其左右春坊。遂直以使臣掌之。何其輕且褻之甚耶。夫立太子而不置師傅賓客則無以發其隆師親友尊德樂義之心。獨使春坊使臣得侍左右。則無以防其戲慢媟狎奇衺雜進之害。此已非細事矣。至於皇孫德性未定。聞見未廣。又非皇太子之比。則其保養之具。尤不可以不嚴。而今日之官屬尤不備。責任尤不專。豈任事者亦有所未之思耶。謂宜深詔大臣。討論前代典故。東宮除今已置官外。別置師傅賓客之官。使與朝夕遊處。罷去春坊使臣。而使詹事庶子各復其職。宮中之事。一言之入。一令之出。必由於此而後通焉。又置贊善大夫。擬諫官以箴闕。夫王府則宜稍倣六典親王之制。置傅友咨議。以司訓導。置長史司馬。以總衆職。妙選耆德。不雜他材。皆置正員。不爲兼職。明其職掌。以責功効。則其官屬略備矣。陛不又當以時召之。使侍燕遊。從容啓迪。則聖子神孫。皆將有以得乎陛下之心傳。而宗社之安。統業之固。可以垂於永久而無竆矣。

學校貢擧[编辑]

周禮大司徒。施敎法于邦國都鄙。使之各以敎其所治民。令五家爲比。使之相保。五比爲閭。使之相受。四閭爲族。使之相葬。五族爲黨。使之相救。五黨爲州。使之相賙。五州爲鄕。使之相賓。此所以勸民者也。使之者。皆謂立其長而敎令。使之保猶任也。救救凶灾也。賓賓客其賢者也。鄕大夫。每鄕卿一人。州長。每州中大夫一人。黨正。每黨下大夫一人。族師。每族上士一人。閭胥。每閭中士一人。比長。五家下士一人。正師胥皆長也。正之言政也。師之言帥也。胥有才知之稱。以鄕三物。敎萬民而賓興之。一曰六德。知仁聖義忠和。二曰六行。孝友睦婣任恤。三曰六藝。禮樂射御書數。物猶事也。興猶擧也。以鄕八刑。糾萬民。一曰不孝之刑。二曰不睦之刑。三曰不婣之刑。四曰不弟之刑。五曰不任之刑。六曰不恤之刑。七曰造言之刑。八曰亂民之刑。不弟不敬師長。造言訛言惑衆。亂民執左道以亂政。

○鄕大夫之職。各掌其鄕之政敎禁令。正月之吉。受敎法于司徒。退而頒之于其鄕吏。使各以敎其所治。其鄕吏州長以下。三年則大比。敎其德行道藝。而興賢者能者。鄕老二鄕公一人。及鄕大夫。帥其吏與其衆寡。以禮禮賓之。賢者有德行者。能者有道藝者。鄭司農云興賢者。若今擧孝廉。興能者謂若今擧茂才。賓敬也。敬所擧賢者能者。玄謂變擧言興者。謂合衆而尊寵之。以鄕飮酒之禮。禮而賓之。厥明鄕老及鄕大夫羣吏。獻賢能之書于王。王再拜受之。登于天府。內史貳之。王拜受之。重得賢者。王上其書於天府。天府掌祖廟之寶藏者。內史副寫其書者。當詔王爵祿之時。退而以鄕射之禮。五物詢衆庶。一曰和。二曰容。三曰主皮。四曰和容。五曰興舞。以用也。行鄕射之禮。而以五物詢於衆民。鄭司農云詢謀也。問於衆庶。寧復有賢能者。和謂閨門之內行也。容謂容䫉也。主皮謂善射。射所以觀士也。和容謂能爲樂也。興舞謂能爲六舞。主皮和容興舞則六藝之射與禮樂與。此謂使民興賢。出使長之。使民興能。入使治之。言是乃所謂使民自擧賢者。因出之而使以長民。敎以德行道藝於外也。使民自擧能者。因入之而使之治民之貢賦田役之事於內也。言爲政以順民爲本也。書曰天聰明。自我民聰明。

學記古之敎者。家有塾。黨有庠。州有序。國有學。比年入學。中年考校。一年視離經辨志。三年始敬業樂五敎反羣。五年視博習親師。七年視論學取友。謂之小成。九年知類通達。強立而不反。謂之大成。二十五家爲閭。同在一巷。巷首有門。門側有塾。民在家者受敎於塾也。五百家爲黨。黨之學曰庠。敎閭塾所升之人也。萬二千五百家爲州。州之學曰序。周禮鄕大夫。春秋以禮會民而射于州序是也。序則敎黨學所升之人也。天子所都及諸矦國中之學。謂之國學。以敎元子衆子及卿大夫士之子及所升俊選之人焉。比年每歲也。每歲皆有入學之人。中年間一年也。每間一年而考校其藝之進否也。離經。離絶經書之句讀也。辨志。辨別其趍向之邪正也。敬業則於所習無怠忽。樂羣則於朋友無睽貳。博習則不以程度爲限制。親師則於訓誨知嗜好。論學。講求學問之蘊奧也。取友。擇取益者而友之也。能如此。是學之小成也。至於九年則理明義精。觸類而長。無所不通。有卓然自立之行。而外物不得以奪之矣。是大成也。○臨川吳氏曰按考校與周官大比不同。考校者。謂九年大成以前。每間一歲。敎者察視其學業之進。大比者。謂九年之後。每三年則鄕大夫大比其德行道藝而賓興之。

○王制天子命之敎然後爲學。小學在公宮南之左。大學在郊。天子曰辟雍。諸矦曰頖宮。疏曰此是殷制。周則太學在國。小學在西郊。辟明也。雍和也。頖之言班。所以班政敎也。泮宮半璧雍。命鄕論秀士升之司徒曰選士。司徒論選士之秀者而升之學曰俊士。升於司徒者。不征於鄕。升於學者。不征於司徒曰造士。大司徒命鄕大夫論述鄕學之士。才德穎出於同輩者而禮賓之。升其人於司徒。司徒考試之。量才而用之。爲鄕遂之吏曰選士。選者擇而用之也。其有才德又穎出於選士。不安於小成而願升於國學者。司徒論述其美而升於國學曰俊士。俊者才過千人之名也。旣升於司徒則免鄕之徭役。而猶給徭役於司徒也。及升國學則並免司徒之役矣。造者成也。言成就其才德。樂正崇四術立四敎。順先王詩書禮樂以造士。春秋敎以禮樂。冬夏敎以詩書。王太子王子羣后之太子。卿大夫元士之適子。國之俊選皆造焉。凡入學以齒。此言國學敎國子民俊及取賢才之法。樂正掌其敎。司馬則掌選法也。術道路之名。詩書禮樂四者之敎。乃入德之路。故言術也。入學以齒。惟次長幼之序。不分貴賤之等。大樂正論造士之秀者。以告于王而升諸司馬曰進士。司馬辨論官材。論進士之賢者而定其論。論定然後官之。

○漢書高帝本紀。詔曰聞王者莫高於周文。霸者莫高於齊桓。皆待賢人而成名。賢士大夫有肯從我遊者。吾能尊顯之。御史中執法下郡守。其有意稱明德者。必身勸爲之駕。郡守身往勸勉。駕車遣之。○資治通鑑綱目。漢惠帝四年春正月。擧民孝悌力田者復其身。○高后元年春正月。除妖言令。二月置孝悌力田二千石者一人。○文帝二年冬十一月。詔擧賢良方正能直言極諫者。○武帝建元元年冬十月。詔擧賢良方正直言極諫之士。廣川董仲舒對曰臣觀天人相與之際。甚可畏也。自非太亡道之世。天盡欲扶持全安之事。在彊勉而已。彊勉學問則聞見博而智益明。彊勉行道則德日起而大有功。又曰人君者。正心以正朝廷。正朝廷以正百官。正百官以正萬民。正萬民以正四方。四方正。遠近莫敢不壹於正。而亡有邪氣奸其間者。是以陰陽調而風雨時。羣生和而萬民殖。諸福之物百致之祥。莫不畢至。而王道終矣。又曰古之王者。南面而治天下。莫不以敎化爲大務。立太學以敎於國。設庠序以化於邑。漸民以仁。摩民以誼。節民以禮。故刑罰輕而禁不犯者。敎化行而習俗美也。夫不素養士而欲求賢。譬猶不琢玉而求文采也。養士之大者。莫大乎太學。太學者賢士之所關也。數考問以盡其才。則英俊宜可得矣。徧得天下之賢人則三王之盛易爲。而堯舜之名可及也。又曰春秋大一統者。天地之常經。古今之通誼也。今師異道人異論。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無以持一統。臣愚以爲諸不在六藝之科。孔子之術者。皆絶其道。勿使並進然後。統紀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從矣。○元光元年冬十一月。初令郡國擧孝廉各一人。從董仲舒之言也。五月詔擧賢良文學親第之。元朔元年冬。定二千石不擧孝廉罪法。元封五年。詔擧茂才異等可爲將相使絶國者。○東萊呂祖謙曰漢之取士。隨時設目。蓋非一科。其行之最久而得人爲多者。在學校則有明經。在郡國則有孝廉賢良茂才而已。孝廉賢良。始於文帝。茂才明經。始於武帝。四者之科。終漢世不變。而公卿大夫多由此途出。然愚以爲碩大宏博之材。要非科目所能得。限人以科目之選。則其所得豈復有異能之士哉。蓋明經止於一藝。以射策爲甲乙。非有深探聖人之旨。賢良止於對策。或迂緩而不切。非有直言極諫之實。是以業明經者。惟志於靑紫之得。對賢良者。或雜以申韓之言。陳湯擧茂才而有不奔父喪之辜。徐淑擧孝廉而不逃冒年之責。以科目取人而得人若是。其有卓然不羣之才出其中者特幸耳。雖然漢猶不專倚於科目也。鄕里有推譽之公而州郡有辟擧之召。故士之修於鄕者。雖不由科目以進。而辟書踵門。選拔州縣。等而上之。與科目之士。同於擢用。此後世之所不講也。○隋文帝開皇七年。制諸州歲貢士三人。九年置鄕正里長。惰主不喜辭華。詔天下公私文翰。並宜實錄。治書侍御史李諤亦以當時屬文體尙輕薄。上書曰魏之三祖。崇尙文詞。忽君人之大道。好雕蟲之小藝。下之從上。遂成風俗。遂江左齊梁。其弊彌甚。競一韻之奇。爭一字之巧。連篇累牘。不出月露之形。積案盈箱。盡是風雲之狀。世俗以此相高。朝廷據玆擢士。祿利之路旣開。愛尙之情愈篤。於是閭里童昏。貴遊總丱。未窺六甲。先製五言。故文章日繁。其政日亂。良由棄大聖之軌模。構無用以爲用也。今朝廷雖有是詔。如聞外州遠縣。仍踵弊風。詔以諤所奏。頒示四方。○唐高祖武德元年。裴寂,劉文靜等修定律令。置國子太學。四門生合三百餘員。郡縣學各置生員。七年正月。依周齊舊制。每州置大中正一人。掌知州內人物品量望第。二月詔諸州。有明一經以上未仕者。咸以名聞。太宗初。於弘文殿聚四部書經史子集二十餘萬卷。置弘文館於殿側。精選天下文學之士。虞世南,褚亮,姚思廉,歐陽詢,蔡允恭,蕭德言等。以本官兼學士。令更日宿直。聽朝之隙。引入內殿。講論前言往行。商確政事。或至夜分乃罷。又取三品已上子孫。充弘文館學生。

安定胡先生。患惰唐以來仕進。尙文辭而遺經業。苟趍祿利。及爲蘇湖二州敎授。嚴條約。以身先之。雖大暑。必公服終日。以見諸生。嚴師弟子之禮。解經至有要義。𢢽𢢽爲諸生言。其所以治己而後治乎人者。學徒千數。日月刮劘。爲文章皆傅經義。必以理勝。信其師說。敦尙行實。後爲太學。安定後爲國子直講。四方歸之。庠舍不能容。其在湖學。置經義齋治事齋。經義齋者。擇疏通有器局者居之。治事齋者。人各治一事。又兼一事。如治民治兵水利筭數之類。其在太學亦然。

○明道先生言於朝曰。治天下。以正風俗得賢才爲本。宜先禮命近侍賢儒及百執事。悉心推訪。有德業充備。足爲師表者。其次有篤志好學。材良行修者。延聘敦遣。萃於京師。俾朝夕相與講明正學。其道必本於人倫。明乎物理。其敎自小學灑掃應對以往。修其孝悌忠信。周旋禮樂。其所以誘掖激勵。漸摩成就之道。皆有節序。其要在於擇善修身。至於化成天下。自鄕人而可至聖人之道。其學行皆中於是者。爲成德。取材識明達可進於善者。使日受其業。擇其學明德尊者。爲太學之師。次以分敎天下之學。擇士入學。縣升之州。州賓興於太學。太學聚而敎之。歲論其賢者能者於朝。

○朱子貢擧私議曰古者學校選擧之法。始於鄕黨而達於國都。敎之以德行道藝而興其賢者能者。蓋其所以居之者無異處。所以官之者無異術。所以取之者無異路。是以士有定志而無外慕。蚤夜孜孜。唯懼德業之不修。而不憂爵祿之未至。今之爲法不然。其所以敎者。旣不本於德行之實。而所謂藝者。又皆無用之空言。至於甚弊則其所謂空言者。又皆怪妄無稽而適足以敗壞學者之心志。是以人材日衰。風俗日薄。蓋嘗思之。必欲乘時改制。以漸復先王之舊而善今日之俗。則必如明道先生煕寧之議然後。可以大正其本而盡革其末流之弊。如曰未暇則莫若且均諸州之解額。以定其志。立德行之科。以厚其本。罷去詞賦而分諸經子史時務之年。以齊其業。學校則遴選實有道德之人。使專敎導。以來實學之士。裁减解額。舍選謬濫之恩。以塞利誘之塗。則有定志而無奔競之風。有實行而無空言之弊。有實學而無不可用之材矣。此其大略也。夫所以必均諸州之解額者。今之士子。不安於鄕擧而爭趍太學試者。以其本州解額窄而試者多。太學則解額闊而試者少。本州只有解試一路。太學則兼有舍選之捷徑。徽宗崇寧大觀中。蔡京放煕寧太學制。立州縣三舍法以取士。曰外舍內舍上舍。初入學爲外舍。不限員。外舍升內舍二百員。內舍升上舍一百員。各治一經。又可以智巧而經營也。故莫若先令禮部取見逐州三擧終塲人數。太學終塲人數。解試亦合。分還諸州。理爲人數。通比舊額都數。定以若干分爲率。而取其若干以爲新額。如以十分爲率而取其一。則萬人終塲者以百人爲額。更斟酌之。又損太學解額舍選取人分數。使與諸州不至大段殊絶。其見住學人分數。權許仍舊。則士安其土而無奔趍流浪之患矣。所以必立德行之科者。德行之於人大矣。然其實則皆人性所固有。人道所當爲。以其得之於心。故謂之德。以其行之於身。故謂之行。士誠知用力於此則不唯可以修身。而推之可以治人。又可以及夫天下國家。故古之敎者。莫不以是爲先。及至隋唐。遂專以文詞取士。而尙德之擧不復見矣。積至于今。流弊已極。其勢不可以不變。而欲變之。又不可不以其漸。故今莫若且以逐州新定解額之半。而又折其半以爲德行之科。如解額百人則以二十五人爲德行科。蓋法行之初。恐考察未精。故且取其半而又减其半。其餘五十人。自依常法。明立所擧德行之目。如六行之類。專委逐縣令佐。從實搜訪於省試後。保明津遣。赴州。守倅審實保明。申部於當年六月以前。以禮津遣。限本年內到部。撥入太學於近上齋舍安排而優其廩給。仍免課試。長貳以時延請詢考。至次年終。以次差充大小職事。又次年終。擇其尤異者。特薦補官。餘令特赴明年省試。比之餘人。倍其取人分數。如餘人二十取一。則此科十而取一。蓋解額中已减其半。殿試各升一甲。其不中人。且令住學。以俟後擧。其行義有虧。學術無取擧者。亦當議罰。則士知實行之可貴。而不專事於空言矣。所以必罷詩賦者。空言本非所以敎人。不足以得士。而詩賦又空言之尤者。其無益於設敎取士。章章明矣。今當直罷無可疑者。如以習之者衆。未欲遽罷。則限以三擧而遞損其取人之數。俟其爲之者少而後罷之。則亦不駭於俗而其弊可革矣。所以必分諸經子史時務之年者。古者大學之敎。以格物致知爲先。而其考校之法。又以九年知類通達。強立不反爲大成。蓋天下之事。皆學者所當知。而其理之載於經者則各有所主而不能相通也。况今樂經亡而禮經缺。二戴之記非正經而又廢其一焉。蓋經之所以爲敎者。已不能備。而法之者類皆舍其所難而就其所易。僅窺其一而不及其餘。則於天下之事。宜有不能盡通其理者矣。若諸子之學。同出於聖人。各有所長。而不能無所短。其長者固不可以不學。而其所短亦不可以不辨也。至於諸史則該古今興亡治亂得失之變。時務之大者。如禮樂制度天文地理兵謀刑法之屬。亦皆當世所須而不可闕。皆不可以不之習也。然欲其一朝而盡通則其勢將有所不能。而卒至於不行。若合所當讀之書而分之以年。使天下之士。各以三年而共通其三四之一。則亦若無甚難者。故今欲以易書詩爲一科而子年午年試之。周禮儀禮及二戴之禮爲一科而卯年試之。春秋及三傳爲一科而酉年試之。年分皆以省試爲界義各二道。諸經皆兼大學論語中庸孟子。義各一道。論則分諸子爲四科而分年以附焉。諸子則如荀楊王韓老莊之屬及本朝諸家文字。當別討論。兼許於當年史傳中。出論二道。策則諸史時務亦然。諸史則左傳國語史記兩漢爲一科。三國晉書南北史爲一科。新舊唐書五代史爲一科。通鑑爲一科。時務則律曆地理爲一科。通鑑新儀爲一科。兵法刑統勑令爲一科。通典爲一科。以次分年。如經子之法。策各二道。則士無不通之經。無不習之史。而皆可爲當世之用矣。其學校必選實有道德之人。使爲學官。以來實學之士。裁减解額舍選謬濫之恩者。古之太學。主於敎人而因以取士。故士之來者爲義而不爲利。本朝仁宗之時。太學之法寬簡。國子先生必求天下賢士眞可爲人師者。如胡翼之之徒。使專敎導。故天下之士。不遠萬里。來就師之。其遊太學者。端爲道藝。稱弟子者中心說而誠服之。煕寧以來。此法浸壞。所謂太學者。但爲聲利之塲。而掌其敎事者不過取其善爲科擧之文。而嘗得雋於塲屋者耳。士之有志於義理者。旣無所求於學。其奔趨輻湊而來者。不過爲解額之濫舍選之私而已。欲革其弊。莫若一遵仁皇之制。擇士之有道德可爲人師者。以爲學官而久其任。使之講明道義。以敎訓其學者。而又痛减解額之濫。以還諸州。罷去舍選書考之法。而使爲之師者。考察諸州所解德行之士與諸生之賢者而特命以官。則太學之敎。不爲虛設。而彼懷利干進之流。自無所爲而至矣。其諸州敎官。亦以德行人充而責以敎導之實。則州縣之學。亦稍知義理之敎。而不但爲科擧之學矣。武擧則亦使學官放經義論策之制。參酌定議。頒下武經總要等書而更加討論。補其遺逸。使之誦法而立其科焉。則庶乎小大之材。各得有所成就。而不爲俗學之所病矣。夫如是。是以敎明於上。俗美於下。先王之道。得以復明於世。與夫規規固守末流之弊法。而但欲小變一二於其間者。利害相絶。固有間矣。草茅之慮。偶及於此。故敢私記其說。以爲當路之君子。其或將有取焉。

州縣守宰[编辑]

周禮地官篇。鄕大夫每鄕卿一人。州長每州中大夫一人。黨正每黨下大夫一人。族師每族上士一人。閭胥每閭中士一人。比長五家下士一人。見上。遂大夫每遂中大夫一人。縣正每縣下大夫一人。鄙師每鄙上士一人。酇長每酇中士一人。里宰每里下士一人。鄰長五家則一人。六遂之地。自遠郊以達于畿中。有公邑家邑小都大都焉。鄭司農云遂謂王國百里外。

○天官冢宰。歲終則令百官府。各正其治。受其會。會大計也。聽其致事。而詔王廢置。三歲則大計羣吏之治而誅賞之。小宰之職。以聽官府之六計。弊羣吏之治。一曰廉善。二曰廉能。三曰廉敬。四曰廉正。五曰廉法。六曰廉辨。聽平治也。平治官府之計。有六事。弊斷也。旣斷以六事。又以廉爲本。善善其事。有辭譽也。能政令行也。敬不解于位也。正行無傾邪也。法守法不失也。辨辨然不疑惑也。

濂溪先生以南安軍司理參軍。移郴及桂陽令皆有治續。知洪州南昌縣事。縣人迎喜曰是能辨分寧獄者。吾屬得所訴矣。於是更相告語。莫違敎命。蓋不唯以抵罪爲憂。實以汙善政爲恥也。在合州。事不經先生手。吏不敢決。苟下之。民不肯從。於邵州新學校以敎其人。及使嶺表。不憚出入之勤。瘴毒之侵。雖荒厓絶島人跡所不至者。亦必緩視徐按。務以洗寃澤物爲己任。施設措置。未及盡其所爲而病以歸矣。

○明道先生爲澤州晉城令。民以事至邑者。必告之以孝悌忠信。入所以事父兄。出所以事長上。度鄕村遠近爲伍保。使之力役相助。患難相恤。而姦僞無所容。凡孤煢殘廢者。責之親戚鄕黨。使無失所。行旅出於其塗者。疾病皆有所養。諸鄕皆有校。暇時親至。召父老與之語。兒童所讀書。親爲正句讀。敎者不善則爲易置。擇子弟之秀者。聚而敎之。鄕民爲社會。爲立科條。㫌別善惡。使有勸有恥。

○橫渠先生爲雲巖令。政事大抵以敦本善俗爲先。每以月吉。具酒食。召鄕人高年。會縣庭。親爲勸酬。使人知養老事長之義。因問民疾苦。及告所以訓戒子弟之意。

○朱子爲南康軍事。至郡懇惻愛民。如己隱憂。興利除害。唯恐不及。屬邑星子土瘠稅重。乞從蠲减。章凡五六上。歲値不雨。講求荒政。凡請於朝。言無不盡。官物之檢放倚閣經總制錢之屬。各視其色目。爲之條奏。或至三四。不得請不已。申嚴隣路斷港遏糶之禁。選官吏授以方略。俾視境內。具知荒歉分數。戶口多寡。蓄積虛實。通商勸分。多所全活。至姦豪侵擾細民。撓法害政者。懲之不少貸。數詣學引進士子。與之講論。訪白鹿洞書院遺趾。奏復其舊。又奏乞賜書院勑額。每休沐。輒一至。諸生質疑問難。誨誘不倦。退則相與徜徉泉石間。竟日乃反。又求栗里陶靖節之居。西澗劉屯田之墓。孝子熊仁瞻之閭㫌顯之。立濂溪周先生祠于學宮。以二程先生配。別立五賢祠。陶靖節,劉西澗父子,李公擇,陳了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