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拙修齋先生集/卷四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卷三 拙修齋先生文集
卷四
作者:趙聖期
1710年
卷五

六首[编辑]

答林德涵書[编辑]

便中謹承去十三日惠書。備諳稅駕以來。侍彩歡吉。區區欣慰。足使病裏離索之懷。稍抒一半也。山深境僻。俗客罕到。終日茅簷。開卷默坐。三復來語。令人誦味健仰。不能自已。然而亦不少及於入溪谷上巖石。臨汀洲採杜若。追逐雲月魚鳥。高吟遠想之興何耶。蓋自俗輩之不解箇中趣味者而論之。則彼漠然無情之物。固若與吾人不相關矣。若夫高人韻士之超然自立於世俗耳目所娛玩之表。而能自適其天放者。則世外幽靜邃曠之樂。宜無一日舍此而它求。彼山乏峨峨水之迢迢。嶺上之白雲。松下之淸風。湖中之素月。沙際之閑鷗。尋舊盟結新契。便是末路芳隣。百年知己。而古人所謂不請友無言伴。其在斯矣。足下苟持以自譬於向日之身在城市。日與俗人凡子喃喃啾啾。濁氣撲人。塵狀汚目。雖自家潔淨心地。亦未免爲其所溷撓濡染者。則其靜躁淸濁得失之不侔。其果有毫髮可擬議者乎。然則多情最靈者浮僞旣侈之後。反不若無情之物之猶無虧缺於本具之天機。眞澹之自性。而況彼高深幽曠。蕭瑟皎潔。閑遠自在。悠然翛然之氣像意態。與自家一般意思。眞有沕然深相契者乎。然則目擊道存。奚間於人與物之分。而有情無情。安排自然之境。乃達者之明開眼目。有所審擇。違就。味無味之至味。釋外累而深自得者也。僕之此語。實欲進左右一副當湖海高情。亦喚醒其吾與點也之意於江山風月吟弄品題之際。蓋僕寫到此裏。亦不覺臨紙神往於扶江山水之間。嗚呼嚱矣。此豈可與俗人道哉。靜裏垂帷之工。固無間然。而但語類胡爲只看首卷而止耶。史綱一番看過固好。但須以程朱所訓看史之法及呂伯恭所論諸條。嚴立標準。一一依其所言。細心精看。雖極有煩碎鈍滯悶人意處。而終始不厭不輟。了得數三卷。則初甚煩碎鈍滯悶人意者。自當漸底於開廣快活之境。而其規模之高大。工程之精深。效見之殊絶。與昔歲率意泛看之時。不啻天淵之相隔矣。幸勿以鄙言之可輕。而遂謂昔賢看史之法。今不必盡遵。如向日之信口易言也。若左右今又不用鄙言。則吾恐今番看史之後。雖有些少所益於記聞博古之實。而初無大段深得。與向來未看之時無甚差別矣。左右以爲如何。至於興衰理亂消長往復之際。大體大要。尤宜精加眼目。不可草草。蓋治不生於治而生於亂。蓋亂而方趨於治也。其風俗綱紀取舍良君賢相之所用心措意見之於行者何如。其弛張運動因革之實。規模力量風聲氣習大小淺深粹駁之分又何如。旣治則其綱紀風俗之修擧整治又何如。雖修擧整治。而終有未盡善盡備。不及於隆古之世者又何如。乍得治平。又不久而繼之以衰。駸駸然入於亂。終不能常保其治者又何如。賢人君子行藏進退言論風節德行事功是非得失之現於其間者又何如。其用舍黜陟。與小人相爲消長勝負。而國家之興衰理亂係焉者又何如。如此等大體要處。必須反復硏精。極意消詳。雖其所業不出於文字言語已然之跡。而必須有一段新知的見於古今形迹文字言語之表。然後方可云深造自得之實。此病僕之所深望於左右。而必欲左右之一洗向日看史尋常之塗轍也。此只略報其槩。此外所欲言者甚多。而病昏因日氣漸熱。近益添劇不能久坐寫細字。暫此倩草。不能索說。亦惟諒之。僕自左右去後。時時撥病自力。相與評古書談名理。以暢其積鬱沈憂之懷者。亦不復可得。時於憊頓苦呻之暇。略閱書冊。有些所得。亦無可告語者。足下見此語。當知吾心樂否也。萬萬神眩氣暈。倚枕艱此。不宣。

看衰亂之世之法。與看治世。小無異同。因一隅之擧。而推類廣譬。則可以盡其餘而無不合矣。

與林德涵書[编辑]

昨奉出於意外。慰豁尤倍常也。夜來起居益佳勝否。僕所苦。日似有加。悶憐奈何奈何。昨聽緖論。似有一番封章之意。僕以爲此事切不可草草。蓋爲治不在多言。顧力行如何。而力行亦必有一定不可易之規模。旣有三代王佐之規模。又有漢唐小康救時之規模。規模亦不徒立。其維御損益更革運用之妙。必隨其所當之世綱紀風俗治亂盛衰大體之如何。而救弊通變。曲適其宜。方不至虛着敗局。而有所補益於世道生靈。僕常觀左右於此等處。眼目不甚高。計慮不甚審。亦不見虛心博訪取益於人。必欲得一副當眞正的確鑿鑿中窾至切至要之策。以爲挽回世道效忠國家之地。此由左右憂國不能如家。慮事不能經遠。故於安危利害之實。賢愚是非之際。稍涉大體者。則終有所不暇深思明辨者於安危利害賢愚是非之大體。旣不暇深思明卞。則其心術智慮議論伎倆。宜無大異於俗儒。雖或好問而宜不能斷然而受善。雖或受善而宜不能快然而捨己。終未免因循於舊套。牽制於庸論。遲疑於毀譽名實之際。姑息偸惰。終不能獻一言陳一策。假使有所獻有所陳。其所以爲之田地根本者旣如此。則其亦無副急之成算。適用之至論。從可知矣。夫以左右文行之高。見識之博。憂愛之深。皆有過常人者。而畢竟所就未免如是而止。則豈非大可痛惜者哉。然而若欲救此。亦無異策。姑以取益於人一事論之。此不當但求諸今。亦當求諸古。彼三代佐王之規模。固不可容易爲言。然若必欲言其大致。則亦不過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不忍人之心。卽仁之體段。而其政則不過推是心於禮樂刑政之間。而行之以至誠惻怛而已。惟此不忍人三字充擴得到。則堯舜之治亦不出此。況其全體大用。備在吾身。行之則是。莫之能禦。而但人自不能行。行之者亦不能盡其量。故後世之所謂不忍人者。與古聖賢所云。其淺深虛實大小粹駁之不侔。如天壤之相懸。或得其十分之一。或得其百千分之一分。而求其能占此箇分數者。尙不可多得。此所以假仁計功之習。紛紜於後世。而博施濟衆之澤。寥闊於千載。彼漢唐晉宋小康救時之規模。固不足與論於此。而若其所以因時祛患。用賢救民。建久安之勢。成長治之基。雖其屬危亂之後而撥轉有力。當事變之迫而機應不差。或能就二三百年不拔之宏規。或能拚八九十年維持之偉績。雖其枉尺直尋。終爲吾儒之所羞稱。而其視叔世衰委悠悠泄泄之徒。安危莫關。理亂不辨。宛轉膠擾於苛瑣之文法。因循之謬習。波蕩之浮議。橫騖之私逕。而終不能自拔。坐視國家之危。不能措一策以救者。亦不可同日而語。然則在今日攷古驗今舍短錄長之道。誠不容以漢唐之陋而全無所取。苟能就其時宰相之能救世道而成治功者。先求諸其心而察其本來用意之如何。後求諸其行而考其所以措之用者果如何。終求諸其事而驗其所以終能收績效者又果如何。不但一一詳擇於其已然。可見之實跡。亦當推類究極於其行事言語之外。餘意微旨之所未盡表見者。不但盡求其所長。亦當洞究其所短。因微而驗著。由近而及遠。合內外而窮心跡。參終始而極本末。則隨其人之臨機作用。因事就功。各有調度。各自建立之規模大體。可否得失。自無所逃於千載之下。而今日救時之策。亦必有一定不可易之規模矣。苟能先定此一定不易之規模。而凡用人養民。綱紀風俗。政刑大小之務。無不以是裁之。事有害於此者則雖極微細。去之猶恐不速。有利於此者則雖極微細。行之猶恐小緩。堅持而不變。力行而無怠。則雖末路之事會無窮。天下之人心萬殊。而自當漸由我之維御斡旋規矩約束之中。無不可整頓。無不可協一。而吾之規模眞足以變天下之世道人心矣。苟無此規模。而徒欲竭力彌縫。有所擔當。則是在我之規模。初無建立運用一定之常勢。而徒欲因末路將傾之國勢而爲勢。無淵源發揮一定之常心。而徒欲徇末路已斁之人心而爲心。夫國勢將傾。其勢之壞亂。將靡有底定。人心已斁。其心之飜覆。將無所不至。以事會之無窮。而重之以壞亂靡定。以人心之萬殊。而重之以飜覆無常。而吾又無建立淵源一定之規模。所以立大本於此。禦事物於彼者。而徒欲以一人之勢一心之力。因循彌縫於擧天下光焰氣勢之奔逬濱裂變幻百出者。則吾恐終無以救彼之壞亂。定彼之飜覆。亦將以自家之身心。漸染陷入。淪胥沈溺於其間而後已。假使萬有一不然。而或能正一事救一弊。其所正所救。亦不過捨重而輕。遺本而末。察乎緦小功而不能三年之喪。而終無絲髮所補於天下安危大勢之所趨矣。愚未知以此而謀國。以此而論事。末稍所成者何功。所談者何事。亦未知此所云云之規模。果豈末路庸人孺子之掇拾口耳之淺聞。團合陳腐之常談。安排筆下數十百行之乎者也。以爲應文塞責者之所可跂及其萬一乎。今僕書亦只言所以定規模而力行者。而不極論規模之本末曲折。正所以引左右直窮到底之問也。且如左右之卓然。本非俗輩儔匹。以僕平生所愛重者。而不辭苦口如此者。僕固知左右之文學行誼。雖非此輩庸碌之比。而亦不見左右之終能超然自拔於此輩科臼之外。別有箇用心處。別有箇現成底規模樣子。故僕深願賢者之更進一步於百尺竿頭。願左右曲諒此誠。探諸古者。旣極詳博明卞。而求諸今日師友之間者。亦必主於虛心無我。博訪精擇。勿謂他人之言不必可用。而其言若有益於用世。則勿惜捨己而從人。勿謂自家之言一一可用。而其言若無益於用世。則勿惜痛改而求新。一以做得一段好文字。說得有規模底議論。有益於經世之實用爲務。而深以護前自私。循自外之毀譽是非。成就得一箇私意爲戒。千萬幸甚。旣荷知愛甚厚。每不覺僭易至此。悚汗無已。萬萬都在奉展。昏瞀沈頓。倩人艱草。

與林德涵書時德涵爲實錄都廳。汩汩於書寫校讎之役。不能看書閱理。深以爲歎。故書中云云。[编辑]

承慰示意備悉。蓋此事專在日用語默動靜之間。人多求諸靜。而不知求諸動。苟能於動處驗得是理體段。而平日所探索思想於書冊上者。至是而稍稍受用於作爲之際。形現於事物之間。足目俱到。眞見日新。則其味自無窮。而其進自不能已矣。能如是則所謂書寫校讎之苦役。無非爲吾進德修業。精熟是理之地。且於此有所得。則其所得亦必超詣活絡。精切的確。非平日只求諸書冊。探索雖勤。而多涉揣臆。半明半暗之比矣。如何如何。然不可恃此而暫廢書冊工夫。況今晝短夜長。晝雖在公。夜則獨坐空齋。無它外誘。親一小燈。終夜看書。乃是吾輩第一樂事。平生本分。未知有何厭苦於此。而每諉以憊頓。虛拋時日乎。惟此一着。僕常爲左右不勝慨然歎惜之至。左右想亦量此意也。都在面旣。難用書悉。病昏艱此不宣。

答林德涵書[编辑]

去歲論規模書中所云規模亦不徒立。必隨所當之世綱紀風俗治亂盛衰大體之如何。而救弊通變。曲適其宜等語及前書中所云規模元非草草。須就一世人心世道綱紀風俗最甚病敗處。先審其大體之所當損益因革。而其推移變通。自然之機。隨時之宜。必須順而無鑿。接而勿失等數語。誠能仔細着眼。則僕所未及言未盡發者。自可以意推之而得其大略矣。若求之於此。而茫然無所得。則今雖一一條對。一覽雖若了然。而所謂了然者。其實徒得其言而未得其意。亦有何深益乎。此僕今書之初。不敢細答有所云云。而更思之。左右憂時之念。非可以一朝頓進。而僕於左右若有懷不盡。則亦乖平生相切偲之義。故玆不待後書之來。而略報其大體之可言者。蓋今日規模之急務。莫先於尙質救文。而欲尙質而救文。又必以寬大敦朴爲本。靜審嚴重爲用。然後舊弊可革。新功可就。蓋寬大敦朴。靜審嚴重。非質也。然而必寬大敦朴然後浮僞細巧之習不行。而元氣不漓。力勢渾樸矣。必靜審嚴重然後輕易顚倒之患可絶。而動作中節。事皆的確矣。苟如是則不期質而自質矣。至於文具之弊。蓋我國立國之規模尙文。而尙文之世。文具自多。及至治敎漸衰。人心漸漓之後。所謂文具者。只是假文具。而國初着實之文具。亦不復可見。文具之極。釀成百弊。今日世道人心膏肓之疾。因文具而輾轉沈痼。日增月益。終至於莫可救遏者。其弊有六。浮僞惰慢輕淺細刻守謬規喜姑息六者。而其歸則主於各成其私意而已。夫此六者非文具。而但非文具則六弊無自而生。若去此六弊。則所謂文具亦無以獨存。夫六弊不去則文具日盛。文具日盛則本質日亡。而國必至於危亡而後已。此所以今日之規模。莫急於尙質救文。而欲尙質救文。唯在於寬大敦朴靜審嚴重。欲去文具。惟在於先去浮僞惰慢輕淺細刻守謬規喜姑息之六弊。然則這箇規模爲目今日用着實下手之地者。必於一切用舍黜陟。養民理財。綱紀風俗。凡百政刑大小之務。無一不本之以寬大敦朴。發之以靜審嚴重。而又必與上所謂六弊者。一一相反。事有涉乎這箇規模。則雖其寬大之過。而宏遠闊略。專務本原大體。或近於不切難行。而不暇恤也。敦朴之過。而削去外飾。專務愨厚。或近於樸野而少儀章文彩雍容之度。悃愊而乏縱橫權術機變之用。而不暇恤也。靜審之過。而隨事約愼。事必止於先定其不可不行者而行之。必待其不可不應者而應之。餘不敢一有所輕動。或近於短拙無爲。而不暇恤也。嚴重之過。而矜持約束之太固。分限節度。截然有嚴。或近於執滯尙猛。而不暇恤也。且此宏遠闊大悃愊樸野之規模。必主於盡黜細規。務去文具。則人必至於多用度外之人。而不必常用之舊格。事必至於多行度外之事。而不必常行之舊例。旣不用常格舊例。則必不便於常情。俗習駭然。有猜於末路因循姑息喜故厭新之耳目。而其從傍沮撓之者。必不勝其千方百計。紛然競起矣。然而主張此規模之人。不震不激。不沮不撓。惟恐守此規模一毫之不固。行此規模一毫之不力。惟恐六弊之不盡去。天下人心世道之不卽噲然丕變。以從我之規模。堅持而無變。以俟其有成。而若或事有涉於上所謂六弊者。則雖目今時議之自詑。以爲堂堂之論正正之議。奉而行之。有若聖賢之謨訓。金玉之科條者。無不痛懲而改之。力鉏而去之。無一毫趑趄。無一事放過。惟恐痼習之未盡化。害根之未盡祛。則將見寬大敦朴之規模。日就恢張。浮僞細刻之六弊。日就消絶。人人之各成其私意者。自無所容於其間。而臺閣上許多橫騖波蕩之浮議。廟堂上許多細瑣無用之窾論。自不得行矣。但痛懲力鉏。與寬大敦朴。有不相似。而於此等立法之初。必取其幷行而不悖。相因而爲用。蓋欲尙寬朴之化。必先黜不寬朴之人。必先去不寬朴之事。而若無痛懲力鋤之功。則不寬朴之人不能一一盡黜。而眞寬朴之人自不得一一進用矣。不寬朴之事不能一一盡去。而眞寬朴之事自不得一一施行矣。此所以有痛懲力鋤之擧。然後寬朴之化方可得施也。若當事者徒喜寬朴之名。而惡痛懲力鋤之與寬朴不相似。凡事只務含容姑息。從容舒緩。而人之不寬朴者事之不寬朴者。不但不能黜不能去。一任其自如。如前日之爲。則是不寬朴之人不寬朴之事。皆獲安利。縱橫恣行。而眞寬朴之人眞寬朴之事。擧受其害。自不得進行矣。是不但不能成寬朴之化而已。終必爲害寬朴之痼疾。不但徒養成一時當事之臣寬朴之假名僞習而已。實深助天下人心世道不寬朴之實弊深禍。寬朴之政。豈容如是無實哉。正如今日廟堂之上。自以爲鎭靜。而朝議之波蕩。拱手坐視。臺閣之上。自以爲正論。而私意之橫流。恬不知恥。山林之士。口談天德王道。而其做處則與末路浮僞澆薄空疏暗塞之時議。滾合爲一。不但不能自拔於其中。反爲之縱臾附會而益增其勢。夫所謂鎭靜正論天德王道。豈容如是無實哉。夫末路之事。徒有其名。而無其實。類皆若此。此所以行寬朴之化。而欲免無實之患。必先之以痛懲力鋤之政。而其跡之不相似。固已任之。有不暇恤矣。然而寬朴與痛懲力鋤二者之間。必須明着眼目。細心稱停。其終始本末之用。初不相混。然後事不擾而規模可立矣。至於靜審嚴重之爲寬大敦朴之用。不但矯今日事爲之間。輕易顚倒。作止無常之失。蓋寬大之流弊。易至於迂緩闊疏。不甚整頓切實。故必藉此靜審嚴重之力。然後方可致的確貞固凝定齊肅之效。而所立之規模。必久遠有賴。無寬大之偏弊。而收寬大之實用矣。但寬朴之事。可以立行。而寬朴之人。有難猝致云。此又不然。苟能眞箇黜去不寬朴之人不寬朴之事。痛懲而力鋤之。則彼一時人材。必競自淬厲奮發。務爲寬朴之人。務行寬朴之事。而寬朴之人。必指顧可集矣。且此規模旣立之後。必須循循不已。行之有序。勉勉不怠。持之以久。則寬朴靜重之效。自可底上下無事。朝廷自淸。論議自靖。綱紀自立矣。習尙漸朴。士氣日厚。民心日淳。風俗日美矣。不但此也。惟此寬大敦朴靜審嚴重八字。言之有若尋常等閑。無甚關緊。而自上苟能着實行得。則其中有無窮妙用。許多好事。夫豈有寬大敦朴。而不能納諫用賢。不能任官責成。不能愛民恤刑。不能約儉節用者哉。夫豈有靜審嚴重。而不能擧措得宜。威信自孚。安靜鎭伏。朝野無擾者哉。旣能納諫用賢則言路洞開而君德必修矣。群才競進而功業日茂矣。旣能任官責成則委任臣下而才力畢展矣。督課有方而百度彌貞矣。旣能愛民恤刑則賦役必輕而民力自裕矣。冤濫必免而刑罰自措矣。旣能約儉節用則國用必省而財用日豐矣。財用旣豐而稅斂日薄矣。旣能擧措得宜。威信自孚。安定鎭伏。朝野無擾。則民心自定。信順專一。法令易行。而事力有程矣。於是而掃除宿弊。更張法度。以新一代之制。而務在於損上而益下。必使財蓄於百姓。而不專藏於國家之府庫。務在於任人。而不專任法。必使人能行法。而法不能拘人。務在於寬郡縣而重守令。必使天下之大勢。有基廣不拔之固。而內外本末緩急。庶有相恃。務在於明禮而興讓。必使俗成習美。而風化可傳於久遠。又必修貢擧學校之規。以敎其秀士。而人才輩出矣。嚴部伍民兵之法。以練其壯勇。而兵不可勝用矣。以旣豐之財用。以旣裕之民力。備甲兵修城池。而器械日精。邊圉日固。外寇有不足虞矣。綱紀旣立。風俗旣淳。浮僞旣去。人材旣多。又能損上益下。委任責成。以寬大敦朴之體。行靜審嚴重之用。以是發號出令。措諸政事之間。則無論大小輕重緩急之不齊。將必事事着實。事事有力。弛張伸縮。制之在己。鼓舞變化。無不如意。將無往而不可達矣。規模之效。苟至於是。則民生樂業。政化大行。太平雍煕之治。庶幾可致。而一時小康之功。有不足言矣。但這箇功效。非可以時月期。而這箇兆象。已見於時月之內。上所云六弊旣去。人不得行其私。而臺閣絶波蕩之橫議。廟堂去無用之浮論。百官奉法。政治不擾。則時月之內。其效必可致矣。然則今此云云之規模。左右果以爲如何。而僕之所言。果有一毫誑人孟浪之語乎。昔漢文帝以寬大淸淨致治。而用刑亦嚴。其卷舒運用。術亦高矣。但其不能本之以至誠。而又無禮樂法制。以導揚大化。故其效止於富庶。而其治之盛猶非後世之所及。今此規模。若本之身心。推之政事。至誠惻怛。明白洞達。則將爲前頭行王政之本。豈但姑就一時救時之治而止哉。僕感哀見屬之意。力疾作報。連占數紙。精神昏瞀。幾欲暈倒。此外所欲言者亦多。而艱此忙急倩草。未免遂止。若其辭理之疏舛拙短。有不暇顧也。雖然其大體大意。亦自可見。更須詳玩熟察。勿以鄙人之可輕而忽其言。幸甚幸甚。

此書中所謂掃除宿弊。更張法度者。亦姑隨今日之時義而爲言。若其禮樂法度宏綱大用。必欲考古驗今。追三代之遺意。冀致一番制作之盛者。有不暇論及。栗翁東湖問答末端。亦言之若是矣。且痛懲力鉏。亦不可一朝徒然遽行。必須隨事戒飭告諭。必無所敬畏。聽信奉承服行之實。然後方可施之罰。然其所以施之者。亦非厲威嚴重罪罰。只主於必行吾之規模。而彼必欲違吾之規模。則必須罷其人而退之。棄其言而勿用。斥其事而勿行。又必嚴加戒告禁絶。使之隨卽定帖。不敢復有紛然繼起波蕩難定之患。如今日之爲而止耳。此在朝廷一二番擧措之間。掃去浮僞之臺規。不遵姑息之體例。猛着精彩。隨失必斥。不但已焉。則彼長惡遂非效尤已甚之輩。自不容開喙於其間。而一切妄論橫議。自不得行矣。痛懲力鉏。不過如此。此有何一毫過嚴難行驚世駭俗之事乎。且其人若敬畏朝廷。改前之爲。則隨卽進用。一如前日。無纖芥之間矣。此豈非寬大之政。勸懲合宜。平易坦直。無弊而易行者乎。然則痛懲力鉏與寬朴之政。初不相妨而深相爲助。不待多辨而可知。而恐哀猶有未盡釋然者。故復此葛藤如是。未知哀見此。終以爲如何也。此紙必須深藏篋中。絶勿示人。雖一家之人。亦勿煩傳。無使廢疾之人。更招無限頰舌。千萬切祝。此非泛告。更須毋忽。至懇至懇。

昔蓋公告曺參以治道。貴淸淨而民自定。因推類具言之。推類具言之四字有意味。蓋推其類而歷擧言之。以明其隨事皆能淸淨。則終自底於定民之效。苟能於天下萬務。事事擧皆淸淨不擾。則治道安得不成。而民安得而不定乎。今於寬大敦朴亦然。若事事必皆寬大敦朴。則天下浮僞細刻之風俗。安得以不丕變。而一時治安之效。有何難致乎。且曺參之相漢。一以淸淨厚重不苛擾。專掩匿人細過小失爲務。府吏飮博歌呼於園後之舍。而恬若不聞。而至於擇吏則必斥去言文刻深欲務聲名者。反近於薄隘不能含容。至於事關於渠之所爲。則卿大夫賓客有欲來規其不事事者。輒飮以醇酒。使不得言。旣使之不得言。則雖言之而必不從。亦必不容其數有煩言。以害吾淸淨不擾之治。甚至於天子使其子來諫。而答之二百。不少饒焉。及其天子親加詰讓。而亦必以直告之。無所屈撓。則反近於麤勁嚴猛。蓋其淸淨厚重不苛擾其規模則然。而有時或近於薄隘不含容。或近於麤勁嚴猛者。誠以不如是則其所謂淸淨不苟擾之規模。將無以牢定脚跟。措之於用。而一意行得故也。可見古人之臨事操術。弛張運用之際。手段自別。而其力量之重屹如山岳。豈容以他人之浮議橫論。而有所動撓遷改也哉。此參之作相三年。治化成而百姓歌頌之不已也。然而此等規模。若格之以三代明德新民止至善之規模。則不但公私粹駁。大小眞假之大分。截然不侔。如天壤之相懸。姑就渠行事之中。亦多有欠闕疏漏。不耐點檢處。大非王政之周詳曲盡。無後世苟且牽補之習者之比。此又不可不知也。但後之儒者。人人能言王道之美。曺參之陋。而其做處則一與末路庸人孺子至庸愚極無能不解事者。滾合爲一。不但曺參之地位夢亦不到。下至王,謝,李沆之做處。亦茫不知爲何樣作用。何等措置。其依俙髣像之境。亦模索不着。末路儒者言行之不相副若此。吁可歎也。蓋此輩於先王之道。旣無所得。於此等規模。又全無所解。只以依樣掇拾聖賢經傳中文字議論。敷衍成說。妄有所論爲能事。故其發諸言論者。亦皆腐爛拙短。空疏無實。不滿具眼者之一哂。況敢望措諸實用而能有所成乎。然則曺參,王,謝。亦自難得。只自臨紙浩歎而已。

[编辑]

隔歲阻渴。與旱暵而相助爲苦。病裏此懷。迨令人難堪。昨自部洞傳致今初七日哀覆書。憑審近來旱炎。哀起處支安。區區慰瀉。實倍尋常萬萬也。僕所患諸證。近益添苦。大勢之沈頓。殆不能支撑。奈何奈何。示意備悉。頃日鄙書。言雖妄而意則忠。事雖迂而憂則切。意哀侍雖不能盡從其言。而亦必有默默相契者矣。今承來敎。其悠泛疏緩。拘攣滯局。與今日諸人悠悠泄泄底意象。一般無異。夫哀之胸懷本趣。與僕不同。至此則亦無怪其精神之不相孚。不能默契其未及言。未盡發之餘意於言語之表也。今雖使僕全不計此。復爲一二條陳。一如哀所敎。能使哀一覽了然。而但所謂了然者。應不過釋然開悟於文字言句之間而已。實難必其因其言而得其意。慨然興起其傷時憂國懇懇不能自已之至誠惻怛之心也。此僕之不欲作意奉答如前日之勇。而臨紙惆悵。不免爲左右深惜者也。然則僕之前書。亦是一時偶有感觸。終陷於狂愚朱言之歸。況今豈容再誤輕肆妄喙。呶呶而不知止哉。且去歲規模之書。亦太露鋒穎。今若細陳其事理曲折。則必其所言。多涉時議。此豈可煩諸筆札。有乖聖人言遜之至訓也哉。僕雖愚決不爲此。願左右諒此勿咎如何。雖然有一於此。誠使左右眞箇念國勢之日危。痛君恩之莫報。如針箚身。若痌在躬。雖賈生痛哭之過。未足以兪其急。希文活人之懇。未足以喩其切。不計一身利害。不顧傍人是非。誠迫于中。不容自默。雖以今日所處之地。不可達諸吾君之側。而寧告諸平生師友一時當事之人。冀有所分毫補益於天下治亂之大勢。則僕雖不敢細陳其曲折。以犯出位之戒如右所云云。而亦當略報其大體之可言者。以申其平生區區獻愚之餘意。未知哀以爲如何。然而作書勸朴。爲之亦可。不爲亦可。此無論時義之可否與言之而聽者之用不用。惟在於左右之誠與不誠之如何。苟左右誠心懇至。惟恐其言之不聞於時。無以答君恩而補國事。寧言而盡吾誠焉。不容不言而負此心焉。則言之可也。況朴之於哀言。未必不樂聞者乎。若誠心不如此。徒聽他人之言。強己之所不欲而黽勉爲之則不言可也。此在哀斟酌爲之。非外人之所得與也。至於別作文字之示。僕誠不曉其意。昔朱夫子在疚之日。與門生講論之書何限。而范念德作郡之日。雖不作序文。亦嘗寄書詳言治郡之暇爲學之課程。何嘗以在縗服之中。而廢講評之益哉。況其與南軒論國事。多在居憂時所往復。僕雖未及細考。而追憶之如此。想哀之孝思。不及朱夫子遠甚。而其避外人之疵議屑屑形迹之嫌。則欲爲朱夫子之所未暇爲。此所以向日立朝。動輒牽制遲疑。無大建白。而日後之從俗浮沈。不得不預爲左右懼之。僕言至此。實欲左右之免爲末路尙文無質之小儒。而眞作坦行朴直有實用之君子。其言雖峭。而其意則甚至。幸左右曲察此誠。毋苦其逆耳而揮斥之幸甚。前書之無令謄播。雖非哀敎僕豈敢然。至於示朴規模書。亦有些曲折。而書不盡煩也。萬萬力疾倩草。倚枕苦呻。艱此不備式。德涵方居憂。以爲與人往復論事不可。令僕不作書而別作一文字。當講評求益云。故答之如此矣。

附林正郞書見規模後書作長書。極其詆斥。旋自覺其過誤。有此謝書。故附此以見往復本末。[编辑]

泳稽顙再拜言。深秋向寒。伏惟此時靜養增佳。區區遠溯。何日可忘。泳前月望日離扶江。二十日達咸平山所。號慟罔極。情事如新。而縷息苟延。姑免疾恙。寔荷遠念之及也。初意所營石役。今晦間可以完訖。力綿計迂。事不如意。須至九十月之交。乃可完役北歸矣。來時所上覆疏。雖出於積久遲疑之餘。而及當修上。又値臨行忙撓之頃。故顧反不免於顚倒錯謬。追念語意。愧悔實深。中心不安。非啻食物之不下也。蓋其細故末節。費力張皇。有若立彼我較勝負者。此豈可施於至誠忠告之下。而若其識趣未高。事理多礙。又非一時一書之病痛。此尤可懼者。奈何奈何。至於關涉近事者。前有師友牽連之嫌。後有時勢拘忌之意。竟不得直指詳辨。而又恐來說主張太過。終且與近時所謂鎭定之規模。無甚間隔。故慮弊之言。不能無推衍過重者。未知關聽之後。其尙容恕否。抑或深見訝責也。大槩此身只是凡夫。所見只是庸常。叔主過加知愛。至以裁制一世之道。遽有相期。而泳又妄以己見。輒相反復。有如磨礱而上下之者。誠不滿傍觀者之一哂。而或以此損傷半世交誼。則非但可哂而已。如何如何。此來苦不値扶江便。況於入京便耶。欲寓一書報此意而不可得。今者老親來過節祀於先壟。今方還向湖萬。敢附此行中。庶早晩轉達矣。所懷多少。卒卒未究。謹奉疏不備謹疏。癸亥八月十八日。姪哀子林泳疏上。

答林德涵書[编辑]

僕按來書。自其所以斟酌古今。止不可遽視爲陳腐之常談。而必專以矯時弊爲一大規模云云。此一大段。是左右極其學術心思之所及。附會推衍聖賢經傳中文字議論。攻斥鄙說。可謂不遺餘力。而究其曲折情實之所在。則正如鄙昨書所言只是一味強作言語。撑拄鄙說。無一句撞着實處。今僕請得悉數而詳辨之。深願明者之勿遽生嗔。而少加諒察也。夫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乃所以明其明德。而揆事宰物。爲治國平天下之本。治國平天下。乃格致誠正之功。發現於酬世應務。推體而及用者也。若所謂規模。則就是心與事體用上指其一定不易之大體成法而爲言。伯者則雖無此格致誠正之工。而其心事體用之間。亦莫不各有自家一定之規模。是故格致誠正修齊治平者。卽聖王爲治之規模。左右所謂理明心正成己成物大中至正亘古不易之正法規模也。下此而假仁義尙功利務富強者。卽伯者爲治之規模。這箇規模。旣非三代聖王修齊治平規模之正。則其所成就。僅能做一時小康救時之功。夫王伯爲治之規模。此固然矣。若就這大規模上又細分其事。爲下手處。一定不易之成法。則又不免因時適宜。各有所尙。雖如三代聖王之世。其或忠或質或文。所以爲一代規模者。亦各不同。夫以三代聖人之爲治。前後一揆。而忠質文規模所尙之異如此者。固出於隨時矯弊。不得不然。而其格致誠正修齊治平之大規模。爲萬世不易之正法者。則初未嘗不同。實未嘗以此廢彼。亦未嘗如來書之慮矯弊之滋弊。不以救弊爲意也。況用夏救周。救僿以忠。如孔夫子董生,太史之言者。詳著於朱夫子穎濱古史卞中。夫隨時矯弊。當然之義。求諸三代之成法。聖賢之遺訓。灼灼如彼。然而左右尙以爲修己治人成己成物之常法正路規模大體。與此隨時矯弊之說。有一毫相妨。而不相爲用。則非僕之所敢知也。且僕初未嘗有一毫以此廢彼之言。意左右何必欲以彼廢此。而強爲此曲辭遁說乎。且此立定規模。隨時矯弊。在後世尤不得不爲至切至急之要務。蓋古之聖人。以先知先覺之資。理明義精。心正身修。開物成務。動得時措之宜。則其過化存神之妙。不待規規於規模之先定。而規模自得其宜。弊無不革。俗無不正。故聖賢所論。多在於修己治人。所以立規模之本。而不必以定規模爲先矣。然隨時救弊。各有所尙。如忠質文之不同。則所謂規模者。未嘗一日不行于其間。而亦未嘗以此。不以爲匡時之急務經世之大用矣。況後世英雄之君豪傑之士。與夫良君賢相。出而有爲於世者。其所以革弊救民矯世變俗者。誠不容晷刻暫緩。雖其君之所以自任與其臣之所以告君者。固當以聖賢爲準則。建事設法。必當法三代之舊。修己治人。必當先格致誠正之功。必使其規模出於盡善盡美則固好矣。然而彼英雄豪傑良君賢相者。素未嘗有格致誠正之學。理明義精之功。則豈可以無此工夫。而坐視生民之倒懸。世道之板蕩。而不一出手救之乎。如欲救之則隨時適宜。立定規模。救一世之弊。而整頓一世之綱紀風俗人心世道者。有何毫末不可乎。若但以彼之規模。出於知術之末。而不純天理之正。以此攻彼則彼固無辭。而吾亦以爲固然矣。若以其專務矯弊。意偏事窒。弊不祛而反生弊爲虞。當衰亂之國家。有喪邦之巨弊。而徒欲坐待。未嘗一日下手一毫有得之理明心正之效。成己成物之功。遂不以汲汲矯弊爲下手之地。徒使其弊日滋月益。必至於亡國而後已。則如此不近事理之談。乃末路名爲儒者而實無所得。迷罔惝怳。臨事茫然者之所宜言。若他人之處局外而心公者。則雖三尺童子稍解着衣啖飯者。以其靈於萬物之心。必不至如此無所辨識曉解也。且以夫子答哀公之問。朱子上宋帝之疏。以爲論治道之準的。欲以是格天下萬世。論治救弊之說。則直是癡人前說夢。尤不滿一哂。不料左右之拘攣局塞。乃至於此。蓋聖賢論治。雖莫詳於此。而聖賢論治。亦不止於此。今且以論語一書觀之。其答群弟子從政之問。人各不同。不可殫擧。而其於堯曰末篇。具載堯舜咨命。湯武誓師。與夫施諸政事者。以明聖賢所傳之一。而其事固不必盡同。末乃泛言帝王之道。寬信敏公之說。則與格致修齊誠敬諸說。又自不同。而此外如此類者非一。然則夫子論治。何嘗止於三德九經之一說。而更不及於他耶。不但夫子之說如此。周公,太公之治齊魯。尊賢尙功。尊賢親親之不同。伯禽太公之報政。簡禮從俗。變俗革禮之各異。而初不害其道之爲一。至於孟子之言治。後人以爲千變萬化。皆從心上說出。而今考其書則如格君心之非及一正君而國定數四說話之外。不過曰推恩保民。發政施仁。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而已。前後爲言如此者甚多。雖其每不離於心字。而只言其用之及事者。亦不及於格致誠正理明心正成己成物之序。至於尊賢使能一章。元不及於心字。豈孟子於此。知有所不及而然也。蓋聖賢之論治。或隨人或隨時或隨事。其於體用本末之間。亦有單言兼言之異。其意各有所主。其法各有所出。然而其爲天下國家本末先後之大體。則未嘗不同。而其隨時制事。自不必盡同。是以曾子之言。不必盡同於夫子。子思之言。不必盡同於曾子。孟子之言。不必盡同於子思。雖夫子一人之身。而其所訓說。言各有當。亦自不能盡同。夫聖賢論治之不一旣如彼。則後之有爲於世。而欲遵聖賢成訓者。豈可以此廢彼。而偏主一說。亦豈可不得其意。徒執其言。而不思隨時變通之義乎。至如朱夫子之諸疏。皆以帝王心學。爲天下萬事之本。則眞得三代聖王修齊治平之心法規模。而但其就事言之者。今考諸語類論治道篇中。則類多談事務之粗迹。不及乎心學之工程。不但主嚴數三條之說爲然。豈夫子之言治。以心學爲輕。事務爲重而然也。特單言兼言之不同。而隨時論事。各有發明。初未嘗外心而言事。亦何必每拘於心字。而牽縛不動。如來諭之執滯而難通。不知而強論者乎。與南軒一大本四五要務之書。非不本末具擧。詳悉無遺。而南軒初不用其言。在講筵所論。多出己見。而朱子亟稱其說得甚透。如東萊登對諸說。元不及於格致誠正修齊之古法。其所以爲說。又與朱子,南軒有異。而朱子嘗稱其精審穩當。其祭文中又有行爲社稷生民之福。及宣公獨御之對等語。雖斥其專尙史學。多誤後生。而於此等處。未嘗有貶薄之語。又何嘗如左右之無論因時隨事單言兼言之不同。徒以其書之無理明心正成己成物等語。遂以爲非大中至正之道。一味呵斥。無所不極也哉。夫孔子之後。曾,思,孟子以曁朱子,南軒,東萊。論治非不詳矣。其爲天下國家本末先後之大體非不同矣。而其所以爲說之不同如彼。則況在後之儒者。隨所生之時。其世變之所相値。人情之所磨戛。難救之弊。必至之患。交侵互至。紛錯萬狀。而吾之所以運乎其間者。必使通其變而曲得其宜。祛其患而先救其本。臨其機而勿錯其應。務在盡除當世之害。以善當世之政。必使其國家終不至危亂滅亡而後已。此惟在於不失聖賢經世之大意。王道之本趣。而救弊通變。務審時義而已。然則聖賢旣往之跡。固不必屑屑盡拘。況聖賢言語。雖以聖賢師友所相傳授之人。亦自不能盡同者。今於千載之後。不顧其所遭之時。所會之人。所遘之勢。而徒逐其文字語句之間。言言而模之。句句而擬之。初無分毫實用。有益於實事。然而必曰如是然後方可免於腐儒肉眼之嗤點。而能爲純王之道云爾。則如此腐爛蔑庸之論。浮僞亂敎之說。固病僕之耳不欲聞過。口不欲談及。心不欲思議者也。且道與政之自爲本末。而互相爲用。與夫道雖一而政不能不隨時或異者。人人言之。而實非腐儒之所能知。今僕請復申言之。以冀左右之一悟可乎。夫是道之裁制運用。發於政而行於天下。如禮樂刑政中大經大法之不可一日暫廢於世者。不必更論。今姑就其隨世出治者之體用本末而言之。則本諸人君之身心。而正以臨下。明以察之。則凡下之賢者必進。而不肖者自退。智者競奮。而愚者無所容。況風聲化導之間。革面興起者。無不各以其類。而盡歸於善矣。明以應務。而正以治之。則凡事之善者必行。而惡者必去。利者必遂。而害者必絶。況施措運用之際。消弭振作。無不各應其機而自得其要矣。此卽道之所以爲是政之本者也。夫隨時之變。察時之義。人心世道。與時勢推移。而其變不一者。吾亦隨其變之不一而接之。雖其末路之事會。錯出而無窮。天下之人心。萬殊而難齊。而吾之所以運而應之者。常因其無窮難齊之變。而無不振其領而提其要。或防於未然之先。或奮於旣衰之後。或救諸將亂之際。或勵諸持久之中。無不因所當之地。合時措之宜。常自有一定之規模。以立於此而御乎彼。使其將壞之世道。已圮之人心。煥然而復興。噲然而丕變。則此卽政之所以爲是道之用者也。本則雖閱千百載之久而不可不一。政則或過一二世。或過一二十年。時變少異。而其政之用。亦不得不異。是以聖王同其道而不必盡同其政。道同則其政之不同者。在於枝葉節目之小。而不在於綱領本根之大。此所以三代之政。損益雖殊。而不害其揆之爲一也。夫如是故。後之爲政者。欲法先王之治。當同其道。而不當盡同其政。當同其政。而不當盡同其言。當同其言。而務得其實用。不當掇拾聖賢之餘論。安排三五十行空言妄說。初無分毫之實用。徒博末路之虛聲。如今日左右及與其儕友輩之所爲也。且道之在天下。無古今之異。而人之所以繇之者。有淺深虛實之異。故其政之或存或壞。或壞而復正。存乎其人。是故世治則人賢政存。而君子以是政而御世。變世亂則人邪政壞。而小人因敗政而益世禍。且當如此末路之世。庸愚競而實材必淪。窾言進而是非必眩。浮華勝而名實必喪。其益壞已壞之政。而終使其國家必亡而後已。則雖非一人之罪一事之失。而吾恐其時士大夫難免忘君之罪誤國之責於千載之後矣。於是而幸有賢人君子憂時識務之士出於其間。傷時政之已壞。悶世道之將傾。而仍熟察乎一世人心世道綱紀風俗殆亂盛衰之大體。與夫天下大勢之所趣。必思所以弛張損益。以爲隨時運用維御斡旋之地。正已壞之政而復措之於安。而況其所謂伯王眞假之分。先後本末之序。輕重緩急之要。無不了了於腦中。無往而不可達。則假使其人之道。雖不足與議於古之賢人。而其存諸心而欲措諸事務者旣如彼。其致懇惻而有條理。且其規模調度。不違乎先王經世之大意。而初不計較於權數智術之末者又如此。雖使聖賢復生。想必奬而進之。決不斥而退之。豈可以其立定規模。隨時矯弊。不苟循乎俗儒腐爛之常談。世人姑息之耳目。而仍謂之脫略吾儒之常程。別立一家之新規。排擯譏斥。使無所容其喙而後已哉。人之譏斥。固不足道。而惜乎今之世。愚未見其人也。若夫嘐嘐然其志而行有不掩則非曰能之。僕固願學焉。是以忘其五十無聞。無一命之位。可以用於世。忘其十年廢疾。無用於天下。不足以比乎恒人。而先憂後樂之志。竊庶幾乎希文。痛哭流涕之懷。常想像乎賈生。雖其瀕危苦呻之中。而天下之治亂。生民之疾苦。未嘗一日暫忘於心。勞思極慮。冀有以小救。雖其身之廢疾。其言之不可聞於時。而亦欲因其所知之人。轉聞於當路。庶有萬一補益於天下安危之大勢。生民休戚之大體者。其平生所蓄積者也。雖然畏言遜之戒。因局外之嫌。此意雖切。而此言未嘗以告人者三十年于玆。至若僕之見知於左右。則其交雖不以道義。而亦不以勢利。雖不及於古人之神交。而亦期以末路之知心。是以去秋之書。旣發其端。今夏所報。又申其說。固知左右之不能盡可其說。而亦不料其揮斥至此。其所謂究覽於漢唐救時之規模。以審今日之治道者。勸左右之考觀前事。捨短錄長。因其易知而及其所未知。因其易行而及其所未行。學後世之善政。漸底先王之道。而亦以今人之人品地位。今日之時勢事情。遷就爲言。誠不獲已。僕豈捨聖人之規模。而取則於此輩者乎。僕以曺參爲大勝於王,謝諸人。而去夏書中尙盛言曺參之失。仍及於王,謝,李沆。而繼之以傷時之歎。平日以邵堯夫,司馬君實規模爲未盡善。此非僕之大言自誇。其心實有所裁擇取捨。況於此輩而可以爲準的。僕元無此等念慮萌於心頭也。爲治規模。聖賢相傳之正法。僕固以吾之規模。學之以漸。而終必有以成之。乃若左右所言。一場浪說而止耳。何足取哉。理明心正成己成物之功。僕於持敬思索。平生言之。而其於先後本末之序。內外輕重之分。知之有素。雖其躬行不力。實無所得。其敷衍爲說。見諸文字。亦或有分毫之長。銖寸之見矣。特以其時左右疏中必已詳言此事。雖或淺深生熟。必不無可議。而若抑他人之所欲言。必使之盡從吾說。人必笑其爲狂。而僕亦自知其不可。故其時僕之所獻愚者。只在於規模一着。欲施諸事爲之間。以發揮心學之實者也。不然僕幸生朱夫子之後。酷信其言。豈有進言於君上。而捨心學而不言乎。況僕比歲以來。主張心字。尤復着緊。其欲明而通之。操而存之。微有現成說話現成工夫。若捨此不論。而從雜伯假仁之說。則是以己之千金而易人之弊帚矣。寧有是理哉。文質之中。知者固鮮。僕固不能眞知。而猶自以爲僕之知之愈於世儒之知之。今左右自言純王之規模。聖賢之心法。而禁僕之言去文就質之爲僭。則其亦過矣。處事不明於公私義利之分。取人不察於才德長短之實。則不待寬朴審重。而其用捨施措。自不勝其顚倒錯亂矣。若能明以察之。則寬朴審重。必大有得力於用人理事之際矣。僕之所謂寬朴審重。豈有一毫暗而害明。愚而廢察之端。而左右乃以此相詰乎。且徒知寬大敦朴。而不繼之以靜審嚴重。則循嘿苟簡之失。頑頓軟熟之弊。或發於因循偏勝不自覺知之際矣。今以此救彼。弊何由生乎。且行寬朴審重之政者。禁格致誠正之學。則諸弊之錯出。固不可禦矣。若以格致誠正之學。行寬朴審重之政。則夫所謂寬朴審重之政。皆自理明心正中出。而純王之規模聖賢之治道。淵源在是。本末俱擧矣。尙何流弊之可憂乎。且流弊固可憂矣。今則慮弊之極。輾轉迷惑。捨目前滔天之巨。而虞異日涓流之細。忽近而念遠。以小而爲大。至以痛懲力鋤之害。謂不下荀卿之禍。來敎之過。至此而極矣。夫痛懲力鉏。痛力二字。下得稍緊。其時恐左右不究其義。仍攻其說。故書末數語。丁寧說破夫所謂痛懲力鉏者。不可一朝徒然遽行。必須隨事戒飭。無聽信服行之實。然後方可施之罰。然其所謂罰者。亦非厲威嚴重罪罰。只主於必行吾之規模。而彼必欲違吾之規模。則必須罷其人而退之。棄其言而勿用。斥其事而勿行。又必嚴加戒告禁絶。使之後勿復然而已。其書之槩。不越乎此。若以此等數語。爲有荀卿之禍。則夫虞書之刑故無小。周官八柄之制。諸葛亮之用法嚴峻。人多怨之。李沆之一斥梅曾。終身不置諸朝廷之上。司馬光誅竄之說。其他創業之君用法極重者。姑置勿論。如中世明君誼辟賞罰嚴明者。將不勝其殘忍刻薄之流害。必須致亡國於目前。而洪水猛獸之禍。不待一傳而始出矣。以是而觀左右之說。其意只主於深斥鄙說。而不自覺其言之反歸於無當。若使稍識治體者聞之。豈不爲捧腹折腰之資乎。以力勝一世之說。僕之規模。豈有是哉。今日朝廷之上。果有此弊。夫不度事之是非。而只欲以一時之毀譽榮辱。浮言峻議。奔走天下之士而驅使之。若有一言不合。一事相忤者。則彈駁相繼。殆無所容。居今之時。而若或有忠臣義士奮不顧身。痛言時事。無所諱忌。則必內自公卿勳戚諸大夫。外至山林之士。無不攘臂爭先出力合辭而助之攻矣。而如左右之寬恕有容者。亦必內懷愧憤。深呵痛斥。而不之恤矣。苟如是則其人救死之不贍。而流竄有不足言矣。今左右不虞彼之足以絶天下之敢言。而朝廷之間惟唯諾媕婀之爲務。反虞僕之所論規模。只欲絶誤時之謬習。罷亂政之宵人。而遂以爲將致荀卿之禍。愚恐其禍之在彼而不在此也。且僕之規模。何嘗仇名流而疾淸議者哉。特深惡邪議濁流之害規模。而不使之有成者矣。夫吾所論規模者。以大公至正之心。矯疵政弊法之失。本之以寬朴。申之以靜重。使一時之浮僞惰慢輕淺細刻之人心世道。咸囿於這箇規模之中。而變舊染之汚。圖新化之淳矣。無論體奉公之誠。竭匪躬之節。如古昔忠義之臣者。若稍有憂時之心腸。不至陷入於邪徑者。則必諒其有利於國。無害於身。奔走供職。助成其事之不暇。若其立異以沮之。猶私以敗之。訛言以撓之。使其規模。必不得成。而國家與受其禍者。則必其濁流之魁。邪議之首。而流放竄殛之罰。尙不足懲其罪矣。然左右必以是爲淸議名流尙咎其罷斥之爲重典而致流弊。則如是之淸議。如是之名流。如是之寬政。不但見嗤於一時中外。一脈未泯秉彝公共之人心。亦必貽天下萬世之笑譏。而幷左右亦不得爲完人矣。臺閣儒賢之失。僕之數語。只略擧其槩。而猶以致左右之激惱。以有前書之張皇。若使僕稍復盡言。則將使左右愈聞而愈驚。掩耳而却走。此非由於僕言之過也。殆左右尊儒賢太重。疑僕言太深故也。夫今日國勢之危亂。有目者皆見。有口者皆言。若不立定大體之規模。整頓一世之弊政。汲汲遑遑如救焚拯溺之爲。則吾恐危亂之旣極。終亦必亡而後已。嗚呼。其亦急矣。然而臺閣之所論。儒賢之所陳。未聞提綱絜領。陳天下之大計。救天下之大勢。而只知曲循浮議。毛擧細事。有若備故事之例。塞傍人之責者。彼臺閣瑣瑣固不足責矣。若所謂儒賢則朝廷之所重。諸生之所推。而其論議陳建之無的確之實用。乃至於此。然則僕之前書之言。果有一毫之過當乎。僕之前後之言。俱涉含糊而不盡。此恐以局外之人。而招無限之謗舌。筆欲下而復止者數矣。雖然僕猶知免乎曲學阿世之習矣。願左右愼勿復爲此態也。法令不可以猝更。宿弊不可以急祛。必待綱紀稍肅。民心稍定。然後出令有響應之勢。作法有下手之地。此是經濟之士之妙用活法。而今左右乃以此着判決其非救時之良策。是以己之無目。而遂疑天下人之不能視也。豈不誤哉。且左右以鄙書中規模旣立一段。先言民心日淳風俗日美。而繼之以規模有妙用更張法度等一大段。遂咎其圖事設法。在移風易俗之後。此於上下文義。似未及尋看。蓋規模旣立一段。乃摠言行規模而有效。故文雖在上。而意貫於後。蓋鄙書之更張法度。以新一代之制者。非待此段風淳俗美之後。乃承民心自定。法令易行而爲言。試更檢看文勢。可知其義之所在矣。雖然漢唐守宰。不更其時國家之一法。而能自成其敎化者有之。且以今日之時事言之。若不整頓大體。稍自定帖。而以今日之人心。今日之世道。徒事紛更。則雖朝施一良法。暮行一美政。而終無分毫之效。徒貽苛擾之害。此等事理。昭然而無疑。況鄙書規模有妙用一段。旣言輕賦役薄稅斂。則非時之橫斂。不急之暴賦。在所當去。其掃除宿弊。更張法度者。乃是祖宗法度。久而弊滋。雖不可不更。而亦不可猝更者耳。蓋鄙書諸說。何能盡善。而但皆有意義。實不可卒然攻破。而今左右以忿懟之餘。淺易之見。不究是非得失之實。只務洗瘢索瑕之爲。則何以服鄙人之心。而有講磨之益乎。且僕前後二規模書。雖是後生之論議。其發之於文字者。亦甚煩蕪而不删。淺易而不深。疏率而不熟。驟見若無足可觀。而徐究其旨意之所歸。施措之次第。則其淵源來歷。弛張運動。眞箇粗有經世之實用。副急之活法。誠不可以其人之微其辭之拙。而忽而不省也。昔亡弟在時。與之時論此事。以爲此是栗谷之所未及究。西原舍弟亦於此無間然。仲兄平生尊信栗谷。每咎弟論栗谷談理之差。至於評其論事諸疏。尤不容其開喙矣。今見此書則以爲前輩諸公其工夫。亦有未及此者云。僕以是之故。亦頗自信。今幷左右見攻之書。篋而藏之。以俟千載之下子雲,堯夫。是非之公。未知左右以爲如何。左右前書。初欲分三大段。逐條論說。以卞來敎之許多疑難矣。今者便人以再昨之夕傳書。又以今朝告去。遂病裏信筆忙急草此。而不容斟酌去取。删煩就約。文詞之繁。乃過五千餘言。一邊搆成。一邊使姪兒輩數人疾寫以送。不但辭意之差舛蕪拙。元不點檢。至於書字之誤寫錯謬。想不勝其多。而亦不暇諦看以改。遂卽送去。幸諒此如何。二段當從後書送爲計。然此段最大。其大義亦不出於此段矣。此書之所以因循至今者。初欲審左右有樂聞之意與否。然後方始下筆矣。今承來敎。頗示愧悔之意。不至如前書之揮斥。故今又力疾葛藤至此。其迂妄輕發。愈往而愈甚者。乃至於斯。左右所謂疏於自量。太迂於望人者。誠可謂至言矣。可笑可笑。他餘所懷。都在覆書別幅中。玆不一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