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南塘先生文集/卷十三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卷十二 南塘先生文集
卷十三
作者:韓元震
1765年
卷十四

同門往復[编辑]

答尹瑞膺鳳九○壬辰三月[编辑]

前秋惠書。閣在丌上。時一展讀。如親承晤。亦頗以慰江渭阻戀之苦也。所詢疑義。迄未奉對。非敢忽忘。顧以文字論辨。未必卽相然可。而往復之間。轉成葛藤。徒爲紛紛而兩無所益。故不敢出此。只竢承面奉質矣。今春入城。咫尺違晤。此後相逢。杳難爲期。若復因循而終孤盛意。則亦非愚者之所敢安。故玆敢略陳淺見。以求可否之决。惟明者敎之。來書所疑物不能盡得五氣者。先生固有是說。而以愚觀之。則恐非言之有病而聽之爲病也。夫義理之辨。有就其大分而言者。有就其小分而言者。方其論大分也。疑若無於小分。而小分者未甞不具於其中。方其語小分也。疑若無於大分。而大分者亦未甞不在於其中也。是以善敎人者。隨人明暗。各捄其偏。而未必盡擧其兩端。善聽言者。卽其所言。推其所未言。而亦未必求盡於一言。今此先生之說。盖所謂善敎人者。高明之疑及此。則豈偶未察於善聽之道耶。夫天地者萬物之父母。而五行者生物之材料也。苟自天地五行看來。則其在物者。有不待辭說而可明矣。盖以大分言之。則天之常於動者。固可謂得陽而不得陰。地之專於靜者。固可謂得陰而不得陽。而若細推看來。則天何甞無陰而地何甞無陽耶。木之司春者。固不與乎金氣。金之司秋者。固不與乎木氣。而若細推言之。則木亦盡具五行。而金亦盡具五行也。天地五行而猶可以偏氣目之。則至於萬物之微細。而何獨不可以偏氣目之乎。然則物之飛者。固無不得乎五氣。而語其大分。則是得氣之陽也。物之走者。亦無不得乎五氣。而語其大分。則是得氣之陰也。推之物物。夫孰不然乎。五行闕一。生物不得。朱子有是說也。而一物之中。五者皆具。康節曾細推來。則豈謂先生反不察於此乎。只爲今人之見。溺於小分。而反有昧於大分者。故先生開曉之說。不得不多在於此。若使今人偏主大分而不知有小分。則先生所以提說小分以喩諸人者。又豈少於論大分者乎。如夫子答樊遅問仁則曰愛人。答司馬牛問仁則曰其言也訒。豈告遅時昧於言訒。而告牛時昧於愛人乎。盖其隨人警闕之道。不得不如是爾。又甞見高明所與公擧書。則以理爲形氣以前之名。以性爲形氣以後之名。此亦恐失先生之指也。先生所謂性理二字有別者。盖以爲理則專言理而已。性則因氣質而言之也。朱子曰。凡言性者。皆因氣質而言。專言理則氣雖異而理自同。因氣質而言。則氣有不同而性亦不同。故謂之理同則可。謂之性同則不可云爾。盖其辨只在於名言之間而已。而非實以爲理前性後各有地頭堦級之分截而眞不得爲一物事也。若如高明之言。而形後不可復謂理。形前不可復謂性。則程子所謂人生氣禀。理有善惡。朱子所謂未有此氣。已有此性者。又何以稱耶。是以泛論道理。則性理二字。未甞不可以互言。而若推其名言之義而覈其同之實。則又當如先生之論矣。要在隨事活看。或離或合而各得其意爾。豈可以一偏一曲之義。硬定說殺而不復轉動俯仰耶。大抵吾儒之學。理一分殊而已。二者之不可偏主也審矣。而溫禮之論。開口便說一字。不復察於名理同異之實。則其於理一。偏着已甚矣。若高明之說。據事論理。因名覈實。不若彼之駕空鑿虛。無所根着者。而名言之際。抑揚太過。似亦不免有小偏於分殊之意。如此言者。亦可見矣。而若使溫禮諸友見之。又豈特以爲名言之失哉。幸望格物修辭之際。更加沈潛會通之功。如何如何。元震志氣昏惰。不能自強。見識日昧。便作聾瞽。本不足以仰報高明之須。而今此所論。乃其得之於師友定論之緖餘。則言之似或無悖。故輒道之。雖其辭語之間。不能無失。大意或有可取爾。惟高明察之。

朱子甞曰。人物未生之時。只可謂之理。不可謂之性。高明之說。盖本於此。然朱子之意。亦非以理爲不可復屬於形後也。今高明旣以理局定爲形前之名。則是不可復屬於形後矣。此其差異而不得爲定論也。若其以性爲形後之名。極是。愚之以性理二字。無論形前後。爲可以互言者。盖亦主其性理無二之意而言之。非正論性字之義也。朱子所謂未有此氣。已有此性者。亦言其此性之理。已具於形氣之前云爾。而性字卽理字之替換言者。非性字之本色也。若性字之本色。則只當於形後言之。此程子所以有人生以上。不容說性之語也。如以仁言之。則未有木氣之前。謂已有仁之理則可。謂已有仁之性則不可。盖以理則具於無物之前。而性則立乎有物之後故也。若自其已有仁之理而言。則雖謂之未有木氣。先有此仁。亦可矣。而此亦推極性之本原而言之爾。豈其直指性之當地與仁之本色而言者哉。是以太極則可言於形氣未賦之前。而五常不可如此言。太極則可言於氣質掉脫之處。而五常不可如此言。太極五常。雖非二物。而其名目之所就而言者。則或有時而不可混也。溫禮之見。乃以性與太極。只作一意看。故以爲言太極處。便可言五常。是則言性於形氣未賦之前氣質掉脫之處矣。此愚所以謂駕空鑿虛。無所根着者也。今又謂物禀五氣。故能具五常。此則告子生之謂性之說。而物之知覺。終不可同於人之知覺。則又烏在其爲人物之性同耶。此其進退無所據矣。

理一分殊四字。請更詳禀。盖天之賦斯理於物者。不擇貴賤而皆與其全。則所謂理一也。物之受斯理於天者。隨其氣禀而各爲一性。則所謂分殊也。性之各正。雖若有不同者。而理之本體。又初無間隔。則分殊之中理一者。又未甞不具矣。盖要見理一。當就理字看。理則專言理故也。要見分殊。當就性字看。性則因氣質而言故也。而又須知性卽理理卽性。而不可做先後二物看也。性卽理之在氣中者故也。今溫禮之見。於性理名言之辨。全不加察。乃以人物之性爲無不同。則是天地造化之妙。只有理一而更無分殊也。高明又於性理二字。過爲分析。旣以理字歸之形前。而又以性爲不同。則是人物已生之後。只有分殊而將無理一也。此其言各主一偏。而未免爲仁智之異見。無乃類夫齊楚之得失耶。若先生所謂理同而性不同者。本就人物已生後言之。而理一分殊二者俱擧矣。如此言之。豈不渾全精確而無可間然乎。惟高明更入思量以敎之。

答尹瑞膺癸巳十二月[编辑]

下詢禽獸五氣之說。頃承辱問。敢有所對。書成盖久。而無便未呈。今便甚忙。且乏代手出草。又未剋奉以請敎。極歎極歎。大略凾丈之意。以爲禽獸飛走之類。擧其形色臭味全體而言。則固莫不盡得五氣。然若以其氣類大分而言。則飛者得氣之陽。走者得氣之陰。而各得其一端已。不若吾人之得其全者。且凡論性。皆指心中所具之理。禽獸之心。雖有些虛靈。亦安能盡聚五行精英之氣。一如人心之全而無一所闕乎。其心旣不能盡得五氣之精英。則其性之不能盡具五常。尤可見云云。愚謂凾丈此論。明白周詳。更無可疑。孟子犬牛人性之爲本然。淺陋何足以及此。往歲凾丈答玄彦明五常之問。錄示此章章下按說。以爲人物性不同之證。彦明再問以此性爲氣質而非本然。則凾丈又答以必是本然而非氣質。又錄示元震以此段。使之考見。故愚甞據以爲說。時或提起於講辨之際矣。至其推演發明而有功於師說者。舍弟季明之說。似尤精確。其說以爲犬牛人性之性。與中庸率性之性。同一性字。章句曰。人物各循其性之自然。則其日用事物之間。各有當行之路。所謂各循其性之自然。各有當行之路者。豈非謂犬率犬之性。爲犬之道。牛率牛之性。爲牛之道。人率人之性。爲人之道者乎。若以此犬牛人性爲非本然。而非可循之性。則彼人物各循之性。果何性也。而十二章鳶飛魚躍之性。果皆非本然耶云云。此說似亦可據。故愚甞以爲然矣。大抵近日論性者。多認人物不同之性。爲非本然。殊不知陽健陰順。而陰陽之性不同。木仁火禮金義水智土信。而五行之性不同。是雖不同。又安可以健順五常爲非本然乎。健順五常一也。而在陰陽五行則以爲本然。而在人物所禀則謂非本然。此直可笑。愚故以爲本然有以全言。有以偏言。健順五常。合而言之則是全也。而各指一端而言之則又是偏也。人之盡得五常者。是性之全者。而物之各得一端者。又是性之偏者也。人物之性。雖有偏全之不同。要之皆爲可循之性。則所謂本然也。其尤可笑者。旣以此章性字。謂非本然。故遂以孟子此章所言人性。謂非性善。而與他章之指不同。却令孟子前後論性之說。不免於首尾衡决。本末倒置。而不可復見其一貫之指矣。其刦持聖言。傷其道體者。果何如哉。此則愚與溫禮諸益辨爭。不啻累紙。異日或凂崇聽。今不更煩。而亦望高明將孟子論性諸章及中庸首章並章句輯註。對同契勘。則想必有會心者矣。近又聞蔡君範歷叩巍巖。見其所著文字。則於未發已發之間。別立一副名理。以屬氣質之性。而亦名未發。彼之說。旣以未發之前。謂無氣質之性。又不可以已發爲性。則固不免於別討一箇地頭。以爲安頓氣質之所。然其析未發。爲二層界。性情爲三破。古未有此論。此殊可疑。不審明者亦以爲如何。近來師門言議信從者盖寡。不過有高明與成仲輩若而人也。近聞成仲氣質之論。似有動於巍見。而高明於此數條。又不免乎置疑至理難明。師說益孤。此可慨也已。逢便卒遽。信筆胡草。未暇致思。文字義理。想多踈謬。然亦非筆札所可盡。只俟面禀請敎耳。

與尹瑞膺壬寅十二月[编辑]

家弟歸言高明論氣質。以爲未發之性兼氣言之。固爲氣質之性。但其氣質純善。不可便謂有不齊云云。其謂未發之前。亦可兼氣言性者。此於理氣混合無間之妙。高見至到。更無可議者。氣質純善云者。亦若只指其湛然虛明底氣像而言。則固不始不可。愚見亦以爲然矣。若徒見其虛明之皆同。而不復察其氣禀本色淸濁美惡。煞有不齊者。則又恐其有不審矣。人心理氣。卽天地理氣也。未諭人心所具。胡不將在天地者來準看耶。人心未發。卽天地未闢之前。一陰之靜也。人心已發。卽天地旣闢之後。一陽之動也。天地未闢之前。其氣混混沌沌。雖一於虛靜。若其含具於中者。又豈無輕淸重濁剛柔燥濕之辨耶。惟其有輕淸重濁剛柔燥濕之辨也。故及其天地旣闢。輕淸者爲天。重濁者爲地。剛柔燥濕者。分而爲五行。合而生萬物矣。以是推之於一歲之秋冬一日之亥子。無不皆然矣。若以天地之未闢。一歲之秋冬。一日之亥子。其氣皆純而善。則是陰常純而陽獨有雜。陰常善而陽獨有惡也。豈不是與聖人貴陽賤陰陽善陰惡之指。相背馳耶。若曰陰純而陽雜。陰善而陽惡。在天地則不然。在人心而獨然云爾。則又豈天人一理一氣之謂耶。且道未發之前。其氣亦無有陰陽水火金木之別耶。若果有陰陽水火金木之別。則此已是不齊矣。旣有此不齊。則其或贏或乏。或昏或明之不齊者。又安得無也。朱子曰。氣之始固無不善。然騰倒到今日。則其雜也久矣。但其運行交錯。則其美惡却各自有會處。此上智下愚之所以分也。栗翁曰。氣之本湛一淸虛而已。惟其升降飛揚。未甞止息。故參差不齊而萬變生焉。今人之生。旣在騰倒交雜之後參差不齊之中。則其所禀而生者。其氣固已不能皆善矣。合下禀得來。旣有是不善之雜。則其在靜時。亦安能遽變而純善也。朱子栗翁所謂氣之本始者。亦姑指其一陰一陽初生處而言耳。若眞欲求其本始。則動靜無端。陰陽無時。何甞有本始之可指言者耶。然則所謂無不善者。亦槩指其混沌之時。其氣虛靜。開闢之初。其氣眞淳者而言耳。此卽大綱說也。若仔細推之。則混沌之中。開闢之初。亦豈無輕淸重濁剛柔燥濕之雜耶。若果無是之雜。則其受是氣而生者。安得有天地五行萬物之不齊也哉。從人生受形以後而求其氣之本始。則人生而靜之時是也。人生而靜。其氣湛然虛明。及其發而後。有剛柔善惡之不齊。則此其本同而末異。本善而末流有惡耳。然其所謂本同而本善者。亦姑就其湛然虛明好底氣像而大綱說也。若仔細推之。則湛然虛明之中。未甞無其淸濁粹駁之雜也。若本無是之雜。則其發也。安得有剛柔善惡有萬不齊者哉。老氏以虛靜爲萬物之宗。釋氏以靈覺爲萬法之本。虛靜靈覺。果是純善。則由此而出者。亦何往而有不善乎。惟其虛靜靈覺。亦屬氣。氣便不能無雜。故循是以行者。不能無善惡是非之雜。而不知擇焉。其弊遂至於搖蕩恣睢猖狂妄行而莫之能反矣。彼皆求道而差者。則本其心。亦豈故欲陷於邪妄哉。所見一差。自不覺其至於此耳。虛靜之體。靈覺之妙。彼未甞不見到。亦未甞不存得。而只以其認氣爲大本。認氣爲至善。故不免爲異端賊道之首矣。此可懼也。大抵愚見之於高明。大體無異。其謂未發之前。亦有兼氣之性者同。其以未發之氣。湛然虛明爲善者亦同。但高明謂湛然虛明之中。氣禀本色。亦無不齊。愚則以爲湛然虛明。靜時氣像也。美惡不齊。氣禀本色也。雖於湛然虛明之中。而其氣禀本色之不齊者。未甞不在此。其所爭不多。於此合則無不合矣。然亦豈苟合哉。惟在各自忘己。實心求是而自得之耳。延平行狀曰。若槩以理一而不察乎其分之殊。所以流於疑似亂眞之說。朱子行狀曰。守虛靈之識。而昧天理之眞。借儒者之言。以文老佛之說。公擧以健順五常爲一原。而不知爲分殊之理。則豈非所謂槩以理一而不察乎其分之殊者耶。又以靈覺爲本然之心。而不知其仁義之爲本然之心。則豈非所謂守虛靈之識而昧天理之眞者耶。且其以本然之心本然之性。對待言之。而一則曰本然。二則曰本然。則其爲二本。此已多矣。其又以本然氣質。分爲二心二性者。又不足道也。所見之差。一至於此。將未免流於異道。則政宜朋友合力救拔。惟高明更留意焉。

答尹瑞膺丙午十月[编辑]

夏秋兩書。入京後次第承悉。迄今披慰。卽日初寒。兄履萬勝。區區馳溯無已。別諭之降有日矣。竊計已離郡衙。不知東西何向。而出處之間。亦何以定計耶。忝在朋遊者。所宜與知。亦所願聞。而遠無由叩得。閟欝何可言。弟之一出。本非敢自蘄以有爲於斯世。只以蔭官微品舊日宮僚。累被召命。不敢不赴。要爲一謝恩命。粗伸分義。而過蒙聖眷。不許退歸。前之數月遅留。後之又欲一番還入者。實非始計之所及也。此義兄與我本無異同。一者應命。恐不可已也。竊觀時賢之意。皆以士之出脚今日爲不可。而出則謗議隨之。此則君臣之義衰薄。而出處之道不明故也。愚謂出處之道。其分有四。有大人之出處。孔孟程朱是也。有天民之出處。伊尹呂葛是也。有學者之出處。㓒雕開之類是也。有隱者之出處。晨門荷篠之徒是也。隱者果於忘世。潔身亂倫。更無可論矣。學者有所未信。不敢遽出。此固正當道理。然亦不可以一槩斷定也。學優則仕。仕優則學。乃是聖門法義。則是固有仕優而學者矣。何必盡待學優而仕耶。且世有仲尼。則㓒雕開可以不仕矣。若世無仲尼。而君不可以獨理。民不可以無捄。則學道之士。亦安得固守初心而不應時君之來求耶。若使德必如孔孟。學必如程朱而後。可以出世。則孔孟程朱未生之前。君皆可以獨理而民皆可以無捄耶。此則必不然矣。天民必其道可行於天下而後出。只這必底意思。已不免於偏倚。而元非出處之中矣。且伊尹呂葛之於湯文昭烈。皆未有君臣素定之分。君臣之義未定而將定。則宜其不輕其就而必待其致敬盡誠而後往也。若其君臣之分素定者。烏可必其如此哉。隱者其道不同於聖賢天民學者之事。亦有時而不可盡循矣。然則其大中至正。綽乎有裕而可以爲敎於百世者。非大人之事乎。孔孟程朱之於出處。君有聘則往。往而不得行其志則去。去而又有遅回眷顧。不忍舍去之意。此其捄世之心。事君之義。一出於至誠惻怛。而初未甞屑屑焉計較其君之誠意與否。其道之必行與否也。子路曰。君子之仕。行其義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只此一言。可見聖賢之心也。然亦不肯不待其招而往。又不肯入於昏亂之朝。則其歸又未甞不在於潔其身矣。以是揆之。則後人之於出處。亦可有所準的而不迷於從違矣。今我聖上聦明好學。有志爲治。逬黜奸兇。登進善類。崇奬道學。收召幽隱。此正志士願立之秋。而亦未有往不待招之嫌矣。若於此時。猶不肯就。則得無歸於吾君不能而有天民自托之嫌耶。孔子之於春秋之時。孟子之於齊梁之君。明道之於神宗之朝。朱子之於高孝光寧之世。較之今日。又何如也。此不難辨矣。大抵君子之於君。未甞不欲事之。事之不可而後止。於世未甞不欲有爲。爲之不得而後已。夫未甞事之而謂其不可事。未甞爲之而謂其不可爲。不自盡其在己。而先以無道必其世者。豈仁人之心哉。今人之見。盖皆以士之堅卧不起爲高。而朝廷之待士。又以此爲固然。故儒者之道。殆與果忘者無異。而虛僞者又得以容其間。眞僞相混。豈非可恥之甚。而亦豈不爲世道之病也耶。兄若一出。雖使不能有爲於世。亦可以矯世俗之弊而追古人之義。不爲無補於世道矣。愚謂一出應命。斷無可疑也。苟以一出爲定。則又不必待召命之屢降矣。程朱之赴召。皆在一召之後。行且控辭。雖至於累辭。而其卒入朝。皆不待於再召矣。愚意初䟽承批後。卽爲登途。而入京陳䟽。仍爲登對。陳其所懷。不合則退。如不至是則且遅遅以觀其終之如何。似爲得宜矣。愚慮及此。聊以奉告。以備裁度中一料耳。弟前後登對凡十餘次。天下事盖尠有不及者。而每一進言。天顔溫粹。奬許過隆。其及懲討之事。雖未蒙卽賜允兪。亦未甞不以爲是矣。又屢蒙諭以予則知爾。勿爲捨去。由是感激。思欲更進。以畢其胷中之所欲陳者。而顧念寡學。無以仰副虛佇。以是惶懼。不知攸處矣。十六日離京。二十日到花山縣衙。親候粗安。靜室看書。亦頗有味。此外無可言矣。

書中所言。諒亦無居於高明之意外者。而區區竊歎今世君臣之義衰薄。出處之道不明。故聊欲因此有少發明耳。兄以見任州郡承召。又與本在山野不同。恐尤宜一䟽後卽爲登途矣。

與尹瑞膺丙午十二月[编辑]

近因士友自湖中來者。聞兄奉板輿。已抵溪上云。遠途當寒。卸鞍安平否。新脫簿領。歸對溪山。興趣想益超然矣。坐此遠峽。無由合席談懷。而歲華垂盡。音聞亦阻。區區瞻想。一倍難堪。弟此來。疾病相仍。頓無佳緖。只以老人氣力連安。舍季晩始得男。爲至幸耳。去月陳䟽乞退。䟽未及徹。召旨遽下。䟽批又隆。惶隕憫蹙。不知所措。第念筵中。旣以無故則上來爲對。而屢被召旨。終不上去。分義似未安。昨陳再䟽。批旨若復如前。欲爲上去登對。更瞻天顔。罄盡所懷。面辭而退。未知於義如何。大抵言不見用。則雖不可供職。君欲見之則進見。從容畢其所懷而去。此亦君臣間情義之自不容已者。何至有損於進退之義哉。孟子不受齊祿而久留其國。程朱授之以職則辭。而召之入對則往赴。召與供職。其義亦自有別矣。至於弟則當初下去。出於乞暇。又與旣退復進者。似有間矣。凡此曲折。細入思量。卽爲回敎如何。弟雖一番上去。亦當徐徐矣。兄之去就。似當更觀節拍。未可容易言之矣。春間當暫歸海上。罄悉積懷。都俟一會耳。

與尹瑞膺丁未二月[编辑]

時政春和。風日不佳。伏惟味道增重。體度無愆。區區瞻仰。非虛語也。弟初三日登對。初五日發行。十一日還家。歸卧湖山。回思前事。怳然若夢中行江南。往來屑屑。竟何爲也。當初復入。非但爲面辭之計。亦欲一盡所懷而去矣。及入對。先陳情勢。次及近事。而適遇眩氣發動。僅僅畢辭而退。且於入城後。陳䟽待命三日。未蒙賜對。不敢久滯。投䟽徑歸。復蒙前所未有之恩數。旣出還入。則事體亦異。乞退之外。不可復陳說義理如平日矣。以是所謂大本急務。一副成說。在胷中者未能發端。自上視之。亦必以爲爲其營捄時人而來也。人臣進言。亦自有數。况其言之望其行耶。却念吾兄得一郡以自試。亦自不虛負報國之志。弟一出。旣無補於世。後雖欲自效。更無其路。區區之志。無以自見。要之命也。又不足恨矣。在京時遇季兄。謂兄初十日。奉板輿發溪上。中路當返。故未卽伻人相問。想今已返寓矣。玆走人相探。兄若在家。卽當就叙籬底。痘患方熾。家中未經之兒衆多。若失目前少隙閒日。相從又更在遠矣。

答尹瑞膺戊申三月[编辑]

亂賊何代無之。誣上不道。豈有如今日之兇逆耶。令人氣憤。不欲俱生。外賊雖未利執。內賊已先就擒。祚宋之幸。何可言喩。然事之可憂。不可以此而少弛也。吾輩去就之義。兄示得之。然事不必盡同歸。在潔身而已矣。目今賊不敢逼近畿。而內應者幾盡收繫。則憂方在外而不在內也。一時廢黜之人。倂起赴朝。而外人皆謂局面當換。弟則非如大官之所處。而隨衆同入。無乃有乘時干進之嫌耶。弟之當初聞變。奉親入海。盖爲先安頓老親避兵之所。然後旋卽出陸。或奔問輦下。或歸身戎幕。觀勢處義爲計矣。今則輦下無急切之憂。賊方據守此路險要之地。其勢似難猝拔。此時在外。旣無避患之嫌。而入內又有如前所云云者。故今將馳赴廵相戎幕。此後事有不可預料者。惟在相機而動耳。尊闈幸無驚動之患。令弟亦安。天相孝友。此可見矣。家弟匹馬奔問。中路尙多阻梗之憂。憂慮憂慮。

與尹瑞膺癸丑十一月[编辑]

頃因家姪往來門下。竊聞有爲心純善之說者。而兄爲辨之。心純善之說。卽禪家之宗旨。此說之行。大爲吾道之害。賴高明與辨。吾道幸甚。夫吾家之說心尙矣。自帝舜始言心而曰。人心惟危。道心惟微。孔子承之而曰。七十而從心所欲。不踰矩。曰回也。其心三月不違仁。聖人未至七十時。從心所欲則有踰矩矣。顔子三月之後。其心亦不免有違仁之時。則心之不能純善。可見矣。曰出入無時。莫知其鄕。此何甞專以心爲善耶。至於孟子則曰。心不若人則不知惡。朱子則曰。人之所以爲學者。以吾之心不若聖人之心故也。吾之心。卽與天地聖人之心無異。則尙何學之爲哉。答石子重書。又曰。聖賢未甞敎人只守此心。却爲氣質之禀。不能無偏。答項平父書。其爲說。又至明白矣。獨禪家之學。以心爲至善。釋氏曰。卽心卽佛。陸氏曰。當下便是。此皆心純善之謂也。故朱子論釋氏曰。達麽入來。不立文字。直指人心。只說人心至善。卽此便是。陸氏所謂當下便是。卽此意也。不用辛苦修行。見語類釋氏門。又論陸氏曰。子靜之學。只管說一箇心本來是好底物事。把許多麤惡底氣。把做心之妙理。見語類陸氏門。據此所論。則可見禪家宗旨之所在矣。彼見得此心昭昭靈靈之體。便認以爲至善。而不知此昭昭靈靈者卽屬氣質而氣便不齊。故其中煞有淸濁美惡之雜。任其流出者。不能皆善。而一以是爲本者。必至於猖狂妄行矣。故朱子曰。釋氏豈不見此心。豈不識此心。而卒不可與入堯舜之道者。正爲不見天理。而專認此心以爲主宰。故不免流於自私耳。前輩有言聖人本天。釋氏本心。盖謂此也。答南軒書。心苟至善。則釋氏本心。正得其宗矣。何謂不可與入堯舜之道耶。且性旣純善。心又至善。則是將有二本。而亦將無形而上下道器之辨矣。此果聖門之指耶。心果至善。則心卽矩也。心卽仁也。何以曰從心所欲不踰矩。何以曰其心三月不違仁乎。故朱門人有問曰。心本仁。違之則不仁。顔子不違仁。不違此心也。朱子答曰。然則何以不言回也其身三月不違心乎。答程允夫書。此正今日彼此之公案也。彼於聖賢論心如右所言者。初未詳考。以立主見。而却偶從心上生出意見。初亦未必有固必之意。而一被人辨詰。便自主張。不自覺其流於異學。良可惜也。向來巍巖力主此說。其說之窮遁。遂至於爲心與氣禀之辨。二心二性之論。每一辨出。轉益恠異。狼狽失據。莫可收拾。而終不知自反。至今追思。令人倬惜。然彼爲此說者。盖知明德之虛靈。卽此心之虛靈。而明德不可謂有不善。故遂認心爲至善。此正緊要疑難處。而從來說者之所蔽。皆坐於此。惜其於名言之際。只見其同而不見其有不同也。盖明德之虛靈。卽此心之虛靈。固非有二物也。然明德只指其虛靈而言。而虛靈無不同。心則悉擧其氣禀而言。而氣禀有不齊。此其謂之心則不同。而謂之明德則無不同矣。譬之鏡。明德猶言鏡之光明也。指言光明則光明無不同矣。心猶言鏡也。專言鏡則鐵之精粗有不同矣。故指明而言則可謂之同。而指鏡而言則不可謂之同也。水火亦然。水雖同淸。水性之強弱寒溫不同。火雖同明。火體之大小微盛不同。見水同淸而謂無強弱寒溫之不同。水有弱流悍流甘泉惡泉冷泉溫泉。見火同明而謂無大小微盛之不同。又或謂其水之淸與其強弱寒溫。火之明與其大小微盛。分爲二物。則其果成說乎。以此諭之。彼之惑庶可解矣。高明之辨。想無待於愚言。而但恐前言或未遍考。玆敢錄奉。仰備參證。而因筆縱言。以及其餘。辭涉繁冗。第切悚息。惟高明裁擇焉。

湛一虛明。未發氣像也。淸濁美惡。氣禀本色也。氣像雖同。而本色自在。此未發之時所以有氣禀之不齊也。頃日奉對時。高明以此語爲好。故玆復錄呈。幸更入思而深察之如何。

答尹瑞膺乙卯閏四月[编辑]

虛靈有分數之說。愚於舊時常主其說。中年以來棄之。改從無分數之說。盖以朱子平生所論虛靈。未甞有分數差等之說。而無說可通於有分數之說也。朱子曰。虛靈心之本體。見語類心性情門。旣曰本體。則難謂有分數也。又曰。心之爲物。至虛至靈。神妙不測。爲一身之主而提萬事之綱。甲寅行宮第二奏箚。旣曰至虛至靈。則亦不可謂有分數也。至於大學明德註虛靈不昧。尤不可以有分數言也。此言虛靈若有分數。則明德卽有分數矣。來諭重在德字云云。來書曰。大學所謂明德。不是單言心也。具性情而言。故其重在於德字。虛靈雖有分數。而其良知良能。通天下一性。不害爲聖凡皆同矣云云。盖謂明德兼言心性情。而重在性情。故心之虛靈。雖有分數。不害明德之無分數。此則恐未深察乎章句之指也。乃若章句之訓明德。本不以心與性情對倂爲說也。卽是主心言而包性情在其中也。虛靈不昧。是說心之明。具衆理應萬事。是說心之德。而合以爲明德之訓。盖虛靈不昧是心。而具之應之。皆是心之所爲。則其訓明德三言之中。虛靈爲主而重在於心。今反謂心之虛靈有分數。則明德之有分數。不已甚乎。且虛靈不昧訓明。具衆理應萬事訓德。黃氏之說是矣。來諭亦以具性情爲德。則其意盖亦如黃說矣。而乃謂虛靈有分數。則德雖無分數。明則有分數矣。明之有分數。獨不爲明德之有分數乎。若謂泛論心之虛靈則有分數。而明德之虛靈。却無分數。有是兩般虛靈云。則一心之中。兩般虛靈。何以辨得。而朱子亦不曰心之虛靈一而已矣乎。大抵未發虛明皆同。而氣禀不同。心之虛靈皆同。而氣禀不同。本只是一事也。高明論未發則因虛明之同。而謂氣禀亦同。論心則因氣禀之不同。而謂虛靈亦不同。一事異觀。而不覺其言之自相矛盾。愚竊未諭其指也。未發時至虛至明。此卽虛靈之本體也。而氣質之具於未發者。亦卽此心之氣稟也。故未發虛明之同。卽其虛靈之同。而心之氣禀不同。卽所以爲未發氣質之不同也。若謂虛靈與未發虛明不同。則虛靈本體。不於未發時見之。而何處求之也。又謂心之氣禀。與未發氣質不同。則心之氣稟。不具於未發。而具於何處耶。若謂虛明只論未發。虛靈兼論未發已發。故虛明同而虛靈不同云爾。則今之所論虛靈。政在論其本體。而未甞論其用處之不同也。用處不同。性亦不免。况於氣乎。又謂人之氣禀。至於未發。皆渾化爲善云爾。則衆人亦皆有未發矣。衆人氣質。安得以一時未發而遽得渾化也。旣以渾化。則亦何以旋有不善之發耶。果未渾化。則其未渾化者。卽當自在矣。但不用事。故不害於虛明之體耳。朱子曰。未發之前。氣不用事。故有善而無惡。有善無惡。指性而言。非指氣言也。於氣則不曰善。而但言不用事。則其意可見矣。盖其未發虛明。卽其一時靜定之至氣像如此。而聖凡皆同。若其氣禀本色之不同者。安得遽變而同也。氣像本禀所指不同。政須於此加察。而虛靈本禀其說。亦只如此耳。愚之論未發。甞以鏡水譬之。今亦以鏡水譬之。虛明虛靈。如鏡之同明水之同淸。氣禀不齊。如鐵之精粗水之寒溫強弱之不同也。高明之疑。專在於心與虛靈分言。而惟此鏡水之譬。可破其疑。夫心但言虛靈則虛靈皆同。而專言心則心之氣禀悉擧故不同。如鏡但言光明則光明皆同。專言鏡則鐵之精粗幷擧故不同耳。故朱子論虛靈則未甞言有不同。而論心則以爲有聖凡之不同。盖以此也。以此取譬。其義最切。幸於此更加思焉。聖賢言議。或異或同。各有所指。只觀其主意所在之如何耳。若皆推衍排比。強生辨詰。無處不窒礙矣。虛靈之訓明德。盖亦只取其虛靈二字之義耳。本不拕帶氣禀而言。故其曰虛曰靈。惟見其爲好物事。而未見其有不同也。今却推虛靈。以附氣禀。因氣禀反難虛靈。其爲辯則莫禦也。而獨奈非章句之指何哉。且以具衆理應萬事訓德字。具衆理固皆善。應萬事亦皆善耶。聖人以外應萬事。固不能皆善。特以其應萬事之妙言之。則不害爲此德之善。不害爲人人之同耳。故以此爲明德之訓。若以應萬事之不能皆善。遂謂明德兼善惡而人人不同。則其可謂達聖賢立言之本意乎。今只以應萬事一句推之。則其虛靈二字之下得其意。亦可見矣。愚於朱子論虛靈之說。類聚觀之。累年積思而後始定。幸望高明試如此觀之如何。

程子曰。心兮本虛。應物無跡。此言本虛二字。亦未有差等之意也。孟子山木章輯註曰。平朝未與物接之時。湛然虛明氣像可見。氣像二字。出於此。鄙說中氣像本禀一段。當着眼看。氣之在人者。有本禀淸濁。有隨時淸濁。本禀淸濁。智愚之禀是也。隨時淸濁。夜晝之氣是也。此當別而論之。變化氣質之功。雖在於夜氣之淸。其本禀之濁者。又不能因此一時之淸而頓變爲淸矣。先辨乎虛明氣禀之同異。則虛靈氣禀之同異。自可推見矣。

答尹瑞膺丁巳四月[编辑]

狀草籤敎。一皆精當。謹以逐段依修。前所修改者。皆因本家所籤。今因盛籤。又修一番文字。方見粗完。幸極幸極。復以呈納。重賜商證。毋憚十回。至仰至仰。狀中所記論學處。必據先生言議文字著見者。可以考信。誠如盛諭。所記凡六條。其五條。執事亦已著之於誌文。更無可論。性善一條。見於晩年答家弟季明書。而始載於年譜中。蔡君範以其與栗谷說稍異。恐生議論。力主去之。故不得已去之。後更思之。不可不著。故近復還錄於譜中矣。六條之說。皆見於經義問答。形氣說見於四七辨。而本爲示韓仁夫而作。亦係問答說也。而文字甚略。不若平日講說之詳。而其說備載於鄙所編記聞錄之書。卽先生末年手筆勘證者也。今此所記大指。皆據經義問答。而其詳參以記聞錄。其可攷信。又不特如他人之狀追記其言。未經親勘者也。所謂記聞錄。只錄其庸學太極啓蒙所聞之說。故性善之說。不見於此。然其見於書札者。以其所問頗詳切。所答亦明備。狀中所記。雖據平日講說之詳。亦無所加於書札所言之指矣。辨異端論許衡二條。獨無見於文字者。此是平日雅言。聞者固多。至於許衡則晩見一文字尊衡甚至。深加駭歎。辨之尤力。其說之痛切。又不止如狀中所記也。來諭又謂論學所記。恐太鋪張。亦似然者。然沙溪狀中格物戒懼等說。不過論文義訓誥之得失。而一一詳著之。使讀者一見曉然。况先生所論。皆是性命本源之妙。義理精微之蘊。則安得不詳著之。必詳著之然後。可使學者曉然見得先生指意之所在。而有以知先生之所以爲先生矣。文字多寡。又何拘哉。且後世文字。非如上古文字必待後人註釋而解者。則固不可以簡古爲主。而辭簡而理明。又非愚陋之所及。正如勉齋之所言耳。大抵古之聖賢不能行道於當世。則必明之於言語文字。孔子以空言配大禹周公是也。是以後世賢者之狀。必詳記其言。明道朱子延平沙溪之狀可考也。先生終身不出。無措諸事業之可記者。又於言語。不爲盡著。著之。又復略略提說。寂寥沒實。則其何以稱大賢狀德之文乎。故於論道之說。以詳記爲主。而其間實有太長傷繁。如五常氣質之說盡載全書者。悉依衆論刪節之。此外似難更加削約矣。揔論中擧栗尤兩先生明道之言。以接孔朱之統者。亦載於記聞錄卷末。先生所甞親覽而論定。至以眞知尤翁之說。歸美於所記之不肖矣。今於撰狀。復引其說。追思當日。恍然如昨。而亦似有陰相於其間者矣。記聞錄二冊。曾已奉呈。今復拜納。可見先生晩年講道之詳。親筆多在其間。手澤宛然。每一奉閱。不勝感咽。誌文體段。自與狀文不同。而所記論學條目。又加多於狀文。恐不必如是。只擧其大體而統論之似好耳。

答尹瑞膺己未正月[编辑]

前書別紙所諭因事可言。不必固守不言之義。忘未仰對。追愧追愧。吾輩一以言事爲任。而事之可言者。其端無窮。欲言則不勝其言。不言則前後又不同矣。其爲不便。豈獨在野之人義不敢言者而已哉。所可言者。只有事關儒門則可言。事關民彛國綱。而問議及之則可對。此外恐無可言之義矣。愚之丁未䟽以同罪請譴。辛亥䟽以事關先聖。而又曾出入講筵。與初不出脚者不同故耳。不然則弟於其時。亦豈敢言哉。

答尹瑞膺辛酉十二月[编辑]

來說二紙。謹受而卒業。心說一一正當。足以破近時新論之惑。深用敬服。其論虛靈。兩見之不同。其所不同者。只在於名言之略異。其實見則又未甞不同矣。盖心之虛靈。聖人衆人豈能皆同。但其不同者。由於氣禀。而不由於虛靈。故若罪其不同。則當罪氣禀。而不當罪其虛靈。治其不同。則當治氣禀。而不當治其虛靈。故論虛靈則但當言同。而不當言不同。必欲言其不同。當就氣禀言之。故大學章句。以虛靈不昧。訓明德之明。此以同者言也。必待言其氣禀然後。方言其有拘不拘昏不昏之不同。而又於同不同之間。特下但爲二字。以折轉而反說之。此其意可見也。若於虛靈處。而必言其有不同。則中間下得但爲二字。固無着落。而明德亦不能皆同矣。此豈章句之意哉。朱子言同者以同看之。言不同者以不同看之。斯亦可矣。何必更鑿而深之。以求多於前人哉。如是推之。則鏡之光明。雖有不同。其不同者。在於鐵之精粗。而不在於光明。耳目之視聽。雖有不同。其不同者。在於耳目之質。而不在於視聽者。皆可一例而通之矣。來諭又謂鄙說以虛靈屬之未發。此誤看鄙說也。鄙說盖謂未發之氣質。雖有不同。其虛明則同。心之氣禀。雖有不同。其虛靈則同。而未發之氣質。卽心之氣禀也。未發之虛明。卽心之虛靈也。故推心之氣禀之不同。以見未發氣質之不同。推未發虛明之皆同。以見心之虛靈之皆同。盖要以互相推見也。非以虛靈專屬之未發一邊也。自來說者皆以虛靈爲未發之體。知覺爲已發之用。愚甞深辨之。豈自爲其說哉。來諭又謂鄙說以虛靈爲隨時之淸。此又誤看鄙說也。鄙說盖謂人之知愚賢不肖。本禀淸濁也。心之虛明昏昧。隨時淸濁也。雖有隨時之淸濁。本禀淸濁。不因此而皆同也。盖以明其未發虛明之際。本禀不齊者。未甞不在。而氣質之性。亦於此時而可言其有也。本非爲未發虛靈之同而發此論也。近世學者。以氣質之性。爲已發時有之。而未發時則無之。以氣質之性。爲隨時而有無者。故愚甞深闢之。若以虛靈爲隨時之淸。則是亦將以虛靈爲隨時而有無也。尙何以譏彼說之謬哉。吾二人者所見之不同。只在於看得虛靈之淺深輕重之異耳。非有逈然不同而不可相入者。若於此相悉其意而會通之。則將無所不同矣。玆復略陳愚見。未知於高明意復何如也。更賜一轉語敎之幸甚。

再答尹瑞膺壬戌正月[编辑]

前書屢引未發虛明。以證虛靈之同。而猶未究極論之。請復畢其說焉。夫所謂未發虛明者。聖人之未發。淸氣止而虛明。衆人之未發。濁氣止而虛明。此言淸濁。以本禀言。氣之淸濁雖有不同。然不論其氣。但指其虛明者而言。則不可謂不同也。且道何謂而謂之虛明。以其物欲不生而謂之虛。知覺不昧而謂之明。未發之時。物欲不生而知覺不昧。聖凡皆同。此虛明之所以同也。以此推之於虛靈。則聖人之心。淸氣聚而虛靈。衆人之心。濁氣聚而虛靈。氣之淸濁。雖有不同。然不論其氣。但指其虛靈者而言。則不可謂不同也。且道何謂而謂之虛靈。以其能具衆理而謂之虛。能應萬事而謂之靈。心之能具衆理而能應萬事。聖凡皆同。此虛靈之所以同也。若以虛靈謂有不同。則虛明亦可謂有不同而未發不一矣。朱子曰。人之一心。湛然虛明。如鑑之空。如衡之平。以爲一身之主者。固其眞體之本然。大學或問。又曰。方寸之間。虛靈洞徹。萬理咸備。大學或問。又曰。心之爲物。至虛至靈。爲一身之主而提萬事之綱。甲寅奏箚。又曰。虛靈自是心之本體。語類。朱子之論虛明虛靈。只如此而已矣。何甞有分數不同之論哉。以虛靈謂有不同者。一則虛靈之不同。卽明德之不同。而明德人人不同矣。一則推之虛明。亦可謂有不同。而未發人人不同矣。明德大本也。未發大本之所在也。而謂有不同可乎。又况朱子之定論如彼。則爲後學者。但當謹守其說。而依本分講明。豈可別立新說。苦口力言。以爲無益之辨哉。愚見如是。未知如何。

甞得眼鏡三面而較之。一則近視明而遠視不明。一則近視不甚明而遠視却明。一則遠近之視。皆不及他鏡。其明之不同。果如此。然此非明之爲明。本有此不同也。因其琉璃之品不同。而有此明之不同也。故單言其明則只可言同。而不可言不同也。

答尹瑞膺壬戌七月[编辑]

示來黎湖,陶菴之說。大指皆在未發時不可着氣質字一句。此於愚見。本領不同。本領旣異。無言不異。難可一二䟽辨。况高明之辨。已破其大指。亦無待於更論矣。吾二人之所見。大體皆同。惟於虛明湛一四字。看得有淺深之殊。政好商量歸一。而又蒙勤誨。何敢自外。略以別紙仰復。更賜剖判之論幸甚。

別紙[编辑]

朱子甞論未發曰。所謂存養。只是不動着他。只此知覺炯然不昧。但無喜怒哀樂之偏。思慮云爲之擾耳。當此之時。何甞不靜。答孫敬夫書。以其無喜怒哀樂之偏而謂之湛一。以其無思慮云爲之擾而謂之虛明。雖在衆人。亦有此時節而與聖人無異也。所謂未發。所謂湛一虛明。只如此而已矣。非謂當此之時。本禀之濁者盡變爲淸。駁者盡變爲粹。而下愚氣質。與上聖一同也。高明乃於此湛一虛明一時氣像。看得太甚。以爲當此之時。下愚氣質。盡變爲上聖氣質。而氣質之性純善無惡。果如是。則昨日下愚之氣質。今日頓變爲上聖。今日上聖之氣質。明日又頓變爲下愚。雖云心能活化。豈有如此無常迅速之理哉。程張之發此氣質之論。本爲補孟子之未備。以明其性善之指也。若如盛論本性旣善。而氣質之性又善。則人之爲不善。終無所歸着。而性惡性混之論。尤無以拒闢矣。程張之發此論。以補性善之說者。其功何在也。近時論性者。不知性善之實理。而惟恐氣質之或害於性善。或諱言氣質。置性善於虛無空蕩之地而無所依着。或言心之氣質純善。以性善爲由於心善。而氣質爲天下之大本。一則二物之見也。一則一物之見也。其於性善不能離氣而在。而亦不爲氣所囿者。則無人見得。良可恠歎。高明之說。雖與此不同。亦不能甚遠。更入思量。如何如何。

凡物莫不靜同而動異。然其所以動異者。亦已具於靜時矣。以鏡喩之。則鏡之未照。虛明皆同。及其照物。始有偏正之不同。其所以有偏正之不同者。實由於鏡鐵之精粗不同。而鐵之精粗。本自具於未照之前矣。此理凡物皆然。人亦萬物之一也。何獨異哉。心之未發。虛明皆同。而無喜怒哀樂之偏。無思慮云爲之擾。故天命之性。無所偏倚而卓然中立矣。盖當此之時。無論氣之淸濁美惡。惟其不用事。故只得虛明。而天命之性。不爲所掩蔽。不爲所牽動。卓然自在矣。此天命之性。所以必待未發而中。而朱子所謂氣質所禀。雖有不善。不害性之本善者。正謂此也。若必待氣質盡變爲善然後性方中。則性之爲大本。又本於氣質。而所謂中者不過是氣質之性之善者矣。

自有氣質之論。未有以爲同者。而朱子之論。尤爲明白。朱子曰。喜怒哀樂未發時只是渾然。所謂氣質之性。亦皆在其中。至於喜怒哀樂。却只是情。高明引此說。以破諱言氣質之非。誠爲得之。然未發氣質之性。若皆純善。而喜怒哀樂之發。又只是情也非性。則所謂氣質之性不同。於何可言。於此更加推詳如何。朱子又曰。人生而靜。未發時便是。人生以後。此理墮在形氣之中。不全是性之本體。此亦於未發處言氣質之性也。果皆純善。則何得言不全是本體耶。若曰氣質之性。雖在聖人。亦非其本體。則聖人氣質之性。亦只是全其本體之善。何得謂非本體。旣有本體之純善。又有非本體之純善。有兩面性善。亦豈爲至論哉。朱子此二說。實爲千古之至訣而今日之斷案。舍此而從他說。愚所不敢也。

答尹瑞膺壬戌九月[编辑]

未發說。前說已盡。不宜更有所瀆。惟於來書所引孟子以下諸說。有不可不仰復者。故略論之如左。張子氣本之說。盖以未感物時湛然純一者。對已感物後思慮雜擾者而言。非謂氣禀本色人人不同者。至此皆變爲善而聖凡一同也。孟子夜氣之說。亦以夜氣休息之淸。對朝晝所爲之梏亡而言。非謂一夜之淸。能盡變其本稟之不善者而皆善也。聖賢言語。當觀其本意所在之如何耳。不可以一說驅率也。朱子說所謂未發時氣質之性。亦皆在其中者。此旣以氣質言。則亦只以氣質之性不齊者而言耳。自來論性者。皆以本然氣質對待言之。而謂之本然則皆善。謂之氣質則皆兼善惡。未有以氣質爲純善者。而高明獨以爲純善。此是高見差處根本所在。幸更商之。來說又以一性而忽然爲中底性。忽然爲混底性。爲駁此之大案。則此亦有說。一性而單指理。爲本然之性。兼指氣。爲氣質之性。單指兼指。只在一處。而一性異觀。其說尙矣。據此則來說之得失。亦可知已。告子生之謂性。氣質之性也。孟子犬牛人不同之性。性善之性也。一理一氣。其指相反而政相破。故集註以爲告子不知性之爲理。而以所謂氣者當之。孟子以是折之。其義精矣。孟子何嘗爲告子釋其意耶。程子之說。是釋告子之說。而朱子又釋程子之說。則程朱亦何嘗以此爲釋孟子之意耶。今以孟子之言性。謂同於告子。而以程朱所釋之性。爲釋性善之性。則此於告子孟子程朱之意。一切誤認之矣。大體之失如此。故其所以爲說者。艱險迂晦。令人難曉。因一見解之錯。輾轉受誤。至於如此。良可歎也。程朱之說。別爲解說。錄在他紙。幸視至焉。此外來說可論者多。而若於前所引諸說。見得本指。自當有灑然融釋處。玆不敢更僕焉。大抵今日未發之論。其說有三。黎湖,陶菴之說一也。高明之說一也。愚說一也。黎陶之說以爲未發之時。纔說氣質。便有善惡。故氣質之性。亦不可言有也。果如是說。則彼木石灰土枯槁硬頑之物。有靜而無動者。皆將只有本然之性而無氣質之性耶。高明之說以爲未發之時。氣質純善。而中體乃立。故氣質之性。亦皆純善也。果亦如是。則彼糟粕煨燼糞壤汚穢之物。其氣未嘗有善者。亦將並無本然氣質之性耶。此其說皆有說不去者矣。若愚說則以爲性本不離於氣。而亦不爲氣所囿。故從其不囿而單言其性。則性之在糞壤汚穢木石灰土之中者。無不渾然至善而爲本然之性矣。從其不離而兼言其氣。則性之在糞壤汚穢木石灰土之中者。只得爲糞壤汚穢木石灰土之性而非復本然之妙矣。所謂氣質之性也。此其說似無說不去處矣。盖以天下之物。無論精粗巨細動靜通塞。皆有本然氣質之性。而未有有性無性之殊也。抑或以爲性命之在人在物者。不可以一體論之。則恐亦非知性命之說者也。此說雖甚麤淺。亦可以見至理也。幸於此下一轉語。以示其可否如何。有性無性之說。朱子嘗深笑之。以爲此語非常醜差。其說見於答徐子融書矣。

來書中靜無不淸體無不善一句語。乃是高明元來所主之頭顱也。敢於此更請敎焉。理有理之動靜體用。氣有氣之動靜體用。理之靜理之體。固皆善矣。若論氣之靜氣之體。則又安可以爲皆淸皆善耶。氣莫大於陰陽之氣。而陰爲靜陰爲體。則亦將謂陰之氣皆淸皆善耶。若然則大易何以陽之復爲喜。而陰之姤爲戒耶。鉤吻毒草名以其性而殺人。五糓以其性而養人。亦將以其有性有體而謂皆善耶。大抵善與惡爲定名。體與用爲虛位。善有善之體用。惡有惡之體用。老子有老子之體用。孟子有孟子之體用。朱子語。則體用之不可以定善惡也久矣。心之氣未發也。固是靜也體也。然以其氣之虛明者而言。則謂之善可也。以其氣不用事。善惡未分者而言。則謂之無善惡可也。以其氣之本禀。或昏或明。或強或弱。自在其中者而言。則謂之有善惡亦可也。如是推之。則聖賢言心。或善或惡。皆可以通之矣。高明只爲虛明二字所纏縛而轉動不得。聖賢言語或異或同者。皆欲以一說定之。而斷然言之曰。靜無不淸。體無不善。理之一者。乃可如此說。氣之萬殊者。亦可以此一說而定之哉。曾與成仲論此。其說頗詳。謹以錄呈。並賜省覽焉。

別紙[编辑]

生之謂性。性卽氣氣卽性。

生之謂性。告子說也。本以氣質言。而程子爲釋其意者也。性卽氣氣卽性。卽所謂氣質之性。以理與氣雜而言之者也。所謂以下朱子說。

人生氣稟。理有善惡。然不是性中元有此兩物相對而生也。有自幼而善。有自幼而惡者。是氣稟有然也。善固性也。惡亦不可不謂之性也。

此一段。言生稟之性。有善有惡也。

盖生之謂性。人生而靜以上。不容說。纔說性時。便已不是性也。

此一段。重釋生之謂性之義。起頭以生之謂性一句爲題目。則其下所言。皆是釋生之謂性之義也。其意盖曰盖其所以謂生之謂性者。人生而靜以上。不可謂性。人生以後。方謂之性。而纔謂之性。便已帶着生之氣質而非性之本體矣。此所以謂生之謂性也云也。首一句釋在不是性下。

右釋程子說。程子說見近思錄。

人生而靜。是未發時。

此釋人生而靜一句。盖恐人或不知人生而靜之爲未發。故特言未發以釋之。

以上卽是人物未生之時。不可謂性。

此釋不容說之意。

纔謂之性。便是人生以後。此理墮在形氣之中。不全是性之本體矣。

此釋纔說性時。便不是性之意。言人生以後。此理墮在形氣之中。則便爲形氣所拘。而爲氣質之性。不得爲性之本體矣。

然其本體又未嘗外此。要人卽此而見得其不雜於此者耳。

此段以下。盖因程子只言生之性而不言性之本。故又言本性之不外於生之性。以補其說之未備也。本體以本性而言也。外此卽此於此三此字。以氣質之性而言也。言性在人生以後。便爲氣質之性。然其本體之善。亦未嘗外此氣質之性。故要人卽此氣質之性。而見得其本體不雜於此氣質者耳。

易大傳言繼善。是指未生之前。孟子言性善。是指已生之後。雖曰已生。其本體初不相雜也。

此言性善本體。是指已生之後。而非指未生之前。雖在已生之後。亦不相雜於氣質也。若如來說。則非性之本體。將謂性善非理之本體也。本體初不相雜。將謂理之本體初不相雜於性善也。其果成說乎。氣質之性。非性之本體。性之本體。不雜於氣質。如是解之。豈不平易明白。順理無碍。而告子孟子之言性。亦各還其本色。又豈不善乎。高明非不知此。而必爲此艱曲之解者。盖恐氣質之不善。有嫌於性善耳。朱子於此。旣云本體不雜。他日又謂氣質所禀。雖有不善。不害性之本善。得此爲據。則旣無怕於前嫌。而又將脫洒於認氣質爲大本之實累矣。

右釋朱子說。朱子說見答嚴時亨書。

據程子性卽氣氣卽性之語。朱子理墮在氣中之語。則可見生之謂性之性。以氣質之性言之也。據程子人生氣稟。理有善惡。善固性也。惡亦不可不謂之性之語。朱子理墮在氣中。不全是性之本體之語。則可見氣質之性。不能皆善也。據程子人生而靜之語。朱子未發時之語。則可見氣質之性。亦在未發時也。據朱子本體未嘗外此。卽此見得不雜於此。雖在已生。本體不雜之語。則所謂性之本體。卽指已生之後。而非指未生前理字。亦可見矣。高明所主。在於未發前氣質之純善。而生之謂性說。在未發之前。故不得已以生之謂性。爲純善之性。旣以生之性爲純善。則又嫌其便不是性。不全是性之說。與所謂純善者相妨。故又不得已以兩性字。歸之於未生前。而作理字看。遂以告子所言之性。程朱所釋之性。謂同於孟子性善。而非氣質之性。一切反易其指。所謂因一錯解。輾轉受誤者。非敢誣也。記昔公擧力主未發前無氣質之性之說。愚擧此程朱說以質之。則公擧不答。又責其不答則又不答。此盖以前賢定論攻之不可。而牽合己說。又有不得。故出於下策。不之答矣。今高明不惟不加揮斥。又爲之解釋其意。則庶其有反復歸一之望矣。故敢以愚意別爲解說。以請敎焉。盖程子之言。本自明白。而又有朱子之釋。則愚之此解。可謂畫蛇添足。然進之今日講論之地。亦不爲無助矣。

答尹瑞膺癸亥七月[编辑]

楚辭輯註。朱子晩年手筆也。分明說水之包地。今不可遽非也。中庸振河海。河行于地中。地入於海中。故據其地上所見而言之耳。地之四外。若皆空闕而無水。則地之四邊盛水處。必有匡郭以周之。方可以住得水。此果然乎哉。土亦五行之一物而大於他物。則水以五行之首生者。又大於土。亦何疑也。日影沈盆水。其光上照屋樑。則日沈水中。光送於月。固非理外事。况天包水外。而日月附天而行。則日月相望。非水所可遮隔。尤無可疑也。天地未闢之前。元氣渾渾沌沌。只是濕底。此卽天一生水也。及其將闢也。氣之輕淸者上騰而爲天。其濕潤者下滲而爲水。濕潤之中。査滓凝結者爲地。故登高而望衆山。靡靡如波浪狀。此以水之漾成故也。推原天地開闢之事。則天之包水。水之包地。擧可見矣。波浪之說。亦朱子說也。朱子說如此者。不勝其多。豈皆誤錄。亦何無一言與此不同者也。

答尹瑞膺甲子正月[编辑]

䟽末附陳云云。始計本不敢言事。忽思唐子西,盧寡悔之事。恐招百世之譏。旋又思之。彼二公者還朝登庸。浮沉取容。故後人譏之。若使二公旣歸退處田野。不復登朝。則豈可復責其不言乎。以此還守前見。不欲破戒。今承來敎又如此。敢不奉以周旋也。

與尹瑞膺戊辰七月[编辑]

前書病未詳復。至今爲恨。秋氣乍動。伏惟道候增重。自答宋君書出。詈謗益甚。書辭之可罪。謂有甚於狀文。不知指何說而云然也。周子之不與於庸學二序。以其言不及於庸學也。此則尤翁說也。見於經義問答。非愚之杜撰。欲以護過也。栗尤最著之說。亦據朱子行狀而爲說也。若曰渠於先賢。何敢以微著二字差殊論之乎云爾。則不敢不伏罪。士能所言或改句語。或作後論。二事不能相從者。若改句語。而不著沙翁名號則猶夫前也。到今追著。則反實言者之疑。而獨著沙翁。便成取舍。又無以解於靜退諸賢子孫之謗矣。若別作後論。則所言不過分䟽在己之謗。非有關於義理之公也。自爲辨謗。作爲文字。以附先賢之狀。非但古無是例。不亦僭猥之甚乎。士能之爲此說。盖渠亦積困於疑謗者。不無懲羹之意。欲爲我弭謗計耳。意則雖厚。事甚無謂。故僕之謂雖不武。不欲爲此者。盖以警士能之動於毁譽也。百世知罪云者。亦因上文不從士能之言而言也。文字借用。例多如此耳。大抵後人論撰儒先文字者固多。有叙其淵源所可法者。莫如退溪,沙溪,尤菴也。退翁之狀靜菴。全不叙東國淵源。其狀晦齋。雖自仁賢之化爲言。而亦甚略矣。沙翁之狀栗谷。始歷叙箕聖圃老靜菴。以及乎栗谷。而中間諸賢。以名儒繼作一句總言之。亦不盡著其人矣。至於尤翁之狀沙溪。則只擧栗谷以接朱子之統。而不及他賢。謚狀碑表諸作。亦無不如此。盖損繁文而人不以爲嫌。今獨於鄙文而責之甚苛。愚誠不知其何故也。鄙之狀先師。本以理氣說爲主。而其說實本於栗尤二先生。故又不得不推本於二先生之說。旣以二先生起頭。則又以二先生結辭。此則文體然也。中間着得任傳道之責者一句。以盡該傳道之人。則又非如他文之全沒者矣。今反以不叙淵源來歷爲罪。逐字覔疵。惟恐其不得罪於斯文。豈不異哉。金太白又以不著退翁爲大罪。栗沙二先生行狀。皆不著退翁。則太白之言如此。尤不可曉也。今日紛紛。盖無他也。僕以匪人。妄當論撰之任。是非之來。固其宜也。尙誰尤哉。只得自反而已。愚於謗毁之來。本不喜辨。至於今日事。則僕亦忝在沙翁子孫之列。而景慕最深。反受貶黜之疑謗。實出情外。故不得不辨。辨而不相信。則亦復奈何哉。弟數日來逢凉。生氣稍蘓。強起修此。而精神尙昏。言不能盡意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