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Page:永樂大典21984.pdf/16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志。詆以為陋。嗚呼。使夫子居之。何異坐杏壇之上。化魋結為冠裳。變鳲舌為弦誦。濟濟洋洋。是亦鄒魯也。何陋之有。炎漢李唐之君。尚文崇儒。文翁

常衮。以儒為群。咸能興學官。登諸生授以詩書。丕變蜀閩。同風洙泗。惟南粤去王都為最逺。至仁如唐虞。有所不能柔。漢晉隋唐間。雖號為一統。然

德薄化淺。聲教不能暨朔南。岳收名臣。雖清白如吳隱之。剛正如宋廣平。咸著治績。而庠序之事闕焉。是宜褒衣博帶。射策决科之士。不能與閩蜀

侔盛也。宋興混一海宇。臣妾僣僞。南海四世之劉。面縛闕下。赦而不誅。變污染之俗。為禮義之地。慶曆間。詔天下立學。番禺僅能修夫子廟以應故

事。至皇祐間。始建學于郡之東南隅。熈寧初徙于西。紹聖初。守臣章楶改創新學。然䂓摹未宏。不足以容多士。與雄大之府弗稱。乾道三年。詔前右

正言龔公茂良。自憲臺為方伯。下車之初。務先風化。明年春上丁。釋奠于先聖先師。顧瞻祠宇庳陋。楹桷頽圮。繪像不如禮。豆籩簠簋。無餘地可陳。

廊廡迫隘。至不容折旋。講肄之所去殿庭不咫尺。升者病之。公喟然謂諸生曰。治孰有急扵此乎。扵是始議改造。即番山之距以為堂閣御書扵其

上。東西十一筵南北九之。庭之下什伯其初增闢。兩廡倍其舊。六齋對峙。前繪從祀像。置番禺南海二縣學于後。惟大成殿。仍舊規而加葺之。藻飾。

煥然。侈扵他所。門以𣠄星。繚以周垣。大江横其前。協泮水之制。費出激賞公庫撙節之數。憲漕舶三司助以羡緡。䧟不民及。經始扵夏四月。訖工扵

日南至。行釋菜鄉飲禮以落之。明年公召還。道温陵。謂守臣王某曰。公為我記其略。某與公嘗同事史館。稔知其為人。貌和氣平。盖一謹厚者耳。及

為天子言事官。正色立朝。排姦憸甚力。視棄官爵如脫𡚁屣。至今朝野語正人必稱公。出典大藩。又能行其所學。不鄙夷遐方僻壤之民。廣儒宫以

教之。可謂儒者矣。郡博士曰與諸生登忠怒堂。明一貫之道。講論齊家治國平天下之要扵正心誠意間。移孝為忠。盡臣子之大節。上不負天子。下不

負賢師帥所以教化作成者。異日揚王庭立名節。姓名光史册。如張曲江。姜日南。余襄公者。不一而足。又豈止讀紙上語。工文祠。取科第。抗衡上國而

已㢤。扵是乎書。公字實之。興化人。今為江西帥云。乾道七年正月記。廣州。秋府圖經志揭傒斯撰增城縣重修儒學記入其邑。人民聚。田野辟。學校

修。其政可知也。廣之增城孔子廟。火于兵。邑進士李肖龍刻木主祠扵士人鄭聦老之家。鄭遂徙其宅為學。歷五十餘歲。未有能復之者。至順二年。

前翰林從事盱江左祥繇廣州香山令。潮州路經歷。加奉議大夫尹增城。首謁學。視湫隘傾圮。適東莞陳元謙掌教是學。賢士也。合謀遷之。得故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