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Page:永樂大典21984.pdf/13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至者彈撃豪强。鉏剪寇盗之不暇。尚何及教化之事哉。盖水陸之道四達。而蕃啇海舶之所凑也。群象珠玉。異香靈藥。珍麗瑋怪之物之所聚也。四

方之人雜居扵市井。輕身射利。出没波濤之間。胃不測之險。死且無悔。彼既殖貨浩博。而其效且速。好義之心不能勝扵欲利。豈其勢之使然歟。又

其俗喜㳺樂。不耻爭闘。婦代其夫訴訟。足躡公庭。如在其室家。詭辭巧辯。喧嘖誕謾。被鞭笞而去者無日無之。巨室父子或異居焉。兄弟骨肉急難

不相救。少犯長。老欺㓜。而不知以為非也。嫁娶間有無媒妁者。而父母弗之禁也。䘮葬送終之禮犯分過厚。蕩然無制。朝富暮貧。常甘心焉。豈習俗

之積乆。而朝廷之教化未孚歟。抑長上之人。不能廉已正身以先百姓。使百姓無所視效歟。此楶所以日夜責躬自咎。又痛為廣人惜之也。古者鄉

黨都鄙。莫不有學。學者賢人之所止。而禮義之所自出也。故余始領職。即以庠序為先。思與學士講論六經之言。修飭五典之教。明人倫。親小民。以

風示境内。漸摩礲錯。期以歲月。顧學舍在中城之西。與尼寺相北。迫近市廛。喧譁冗雜。殆非弦誦之所。度地辨方。又不合古制。而轉運使傳。公志康。

轉運判官馮公彦信。亦嘗以是為言。一日諸生百有五十一人以状来請。極道郡學遷置非宜。條其所以然之状。願輸金扵官擇地而徙焉。總會所

輸之錢。凡百有二十餘萬。漕臺所助者半之。扵是為之相攸経畫。參攷陰陽家之說。咸曰。牙城東南隅。有駐泊都監官廨。直番山之前。而風水且順。

建學聚徒。此其吉地。也。若夫三代之學。其畧不可得而見。孟軻氏去聖未逺。止能道其命名之意爾。禮記著四代養老之學。有東西左右之辨。而賈

誼亦陳五學之說。然所言者天子之學。不及諸侯之制也。是說疑漢儒穿鑿。無所考證。獨記小學在公宫南之左。大學在郊。與今京師郡國建學之

方無所乖戾。然則位必東南。理無疑矣。扵是為之請扵部使者。既得報。迺揆日聚土。且辟且築。募工分領而新之。規摹無所變更也。廣輪無所益損

也。先之以夫子之殿。次之以義道之堂。兩廡及門。先後有序。講堂最後。為其梁棟未具爾。舊門之外。隙地猶廣。因作重門焉。兩門之間。又增建屋十

四楹。東西相向以為客次。小學直學之廬舍。以乙亥十一月丁巳鳩工。明年六月辛巳告成。諸生求為文以紀始末。余勉從其請云。嘗稽考載籍。自

晉唐以来。守兹土者。名臣鉅公。不為少矣。治效偉迹。班班見扵方策。大抵多以清白。稱。至扵勸學育材。作新人物。則寂然無聞。考尋學校之迹。冝其

無覩也。惟西城蕃市有夫子廟址。慶曆中。仁宗詔天下興學。當時郡守奉行苟且。即夫子廟以為之。而其制度迫陋。不足以容生徒。皇祐二年。知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