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Page:永樂大典13874.pdf/11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永正主其事。則吉也。俞琰集說九三。賁如濡如。永貞吉。濡。潤也。九三。三處六二。六三之間。相與潤色而成文。故曰賁如濡如。然文過則質喪。質喪則文。

弊。要當永乆。以剛正之德。固守則吉。此亦文明以止之意也。胡炳文通互坎有濡義。亦有䧟義。既未濟濡首濡尾。濡而䧟者也。九三非不貞也。能永

其貞。則二隂於我為潤澤之濡。我於彼不為滔䧟之濡矣。齊履謙本說三賁于五者。三為逺故不賁。而反濡。濡。沈没也。永貞者。守在已。梁寅叅義九

三處文明之極。而上下之隂皆附麗馬。故曰賁如。言賁之盛也。三在二隂之中有坎之象。故曰濡如。言賁之盛而潤澤也。如三之所䖏。固正矣。然陽

在隂中。則易於溺。溺則失其正矣。故又戒以長永其貞。則吉也。象曰。永貞之吉。終莫之陵也。

程子傳飾而不常。且非正人所陵悔也。故戒能永正。則吉也。其賁既常而正。誰能陵之乎。卜子夏傳九三賁如。止終莫之陵也。剛以得位。兩柔輔之。

賁然而有文。濡如而沃其潤雖阻他應履位相保。可以長守其正。則物不能陵。而獲其吉。李鼎祚集解虞氏曰有離之文以自飾。故曰賁如也。有坎

之水以自潤。故曰濡如也。體剛履正故永貞吉。與二同德。故終莫之陵也。張横渠說上下皆柔。无物陵犯然不可邪妄自肆故永貞然後終保无悔。

蘇軾傳初九之正配四也。而九三近之。九三之正配二也。而初九近之。見近而不貞。則失其正。故九三不貞於二。而貳於四。則其配亦見陵於初九

矣。初九亦然。何則无以相賁也。自九三言之。賁我者。二也。濡我者。四也。我可以兩獲焉。然而以永貞於二為吉也。楊龜山經說九三剛得位。有其質

矣而間乎二隂之間上下交賁之故曰賁如濡如也居文明之極。為二隂所濡。非貞固而移其質則凶之道也故惟永貞。乃吉永貞。則其守固矣。非

二隂所能移也則孰能陵之張紫巖傳九三以陽居二隂間有互坎體坎水也濡也上下二隂柔也小人也其賁也懼或濡之厥正不永則浸浸馬

將相率為不善陵孰大焉君子之於貞不使一日忌於心用貞守道小人不敢以非義相諛說濡其逺矣三處離上而獲吉于賁永貞功也三有剛

德用能永貞位不中故先有濡如憂郭難解三以剛德居文明之極其不待致飾而賁於自然者故曰賁如也濡如有相與之義二足以飾三而三

亦所以飾二之須也賁之時上下相文二三既以剛柔盡須濡之義得賁之道矣能永保而固守何吉如之終孰得而陵之哉相與非其道多致陵

此言致飾故終莫之陵也李光讀易詳說賁飾之道常失之華侈而无其實若有德以潤其身而飾以粲然之文如玉之藴于石珠之媚于川其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