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Page:永樂大典10483.pdf/22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與人不爭。處已必敬。此所以作事可法。容止可觀。而爲萬夫之望者也。脩身踐言。謂之善行。行脩言道。禮之質也。 孳孳爲善者。舜之徒也。孳孳

爲利者。跖之徒也。天下莫不爲善。豈人人爲舜也歟哉非也。方其爲善。其心則舜之心也。天下莫不爲利。豈人人爲跖也歟哉。非也。方其爲利。其心

則跖之心也。故人不可以不爲善也。雖小善而必爲。然後能爲大善。舜之所以爲舜者。以其樂取諸人以爲善。聞一善言。見一善行。從之莫能禦也。然

則如之何斯可以爲善矣。曰脩身也。踐言也。脩身者必敬。踐言者必忠。忠與敬者。善之大端。入德之要也。故曰脩身踐言。謂之善。行。行篤敬。則行脩

矣。言忠信。則言道矣。故曰義以爲質。禮以行之。又曰。忠信之人。可以學禮。此行脩言道。所以爲禮之質也。苟無其質。雖習於曲禮威儀之多。君子不

謂之知禮。晚周之衰。天下士大夫既其文而不既其實。莊周寓言矯弊。遂以爲忠信之薄。而道之華。此豈吾聖人所謂禮云禮云者乎。 禮聞取於

人。不聞取人。禮聞來學。不聞徃教。 君子有財。以給天下之求。有道以應天下之問。其心必欲無一夫之不獲其所。而天下之人。皆至於道。聖人在

上則行其道。聖人在下則懷其志。故堯舜所以猶病於愽施濟衆。而孔子乃於其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此豈取人而徃教所得周哉。盖取

人則失已。徃教則枉道。聖人中道而立。使天下之人皆得取於我。而來學以求正焉。則已立而給不匱。道大而。應無方。然後天下之人。皆得與被其

澤。而有足者。咸可以至於斯。此禮所以在彼而不在此也。習學記。言曲禮中。三百餘條。人情物理。的然不違。餘篇如此要切言語可併集爲上下篇。

使初學者由之而入。豈惟初入。固當終身守而不畔。盖一言行。則有一事之益。如鑑覩像。不得相離也。古人治儀。因儀以知義。曾子所謂籩豆之事。

今儀禮所遺。與周官戴氏雜記者是也。然孔子教顔淵。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盖必欲此身常行於度數折旋之中。而曾子告孟

敬子乃以爲所貴者。動容貌。出辭氣。正顔色。三事而已。是則度數折旋皆可忽畧而不省。有司徒具其文。而禮因以廢矣。故余以爲一貫之語。雖唯

而不悟也。今世度數折旋。既已無復可考。則曾子之告孟敬子者。冝若可以遵用。然必有致於中。有格於外。使人情勿理不相踰越。而後其道庶幾

可存。若他無所用力。而惟三者之求。則厚者以株守爲固。而薄者以捷出爲僞矣。顔氏家訓禮記云。定猶豫。决嫌疑。離騷曰。心猶豫而狐疑。先儒未

有釋者。案尸子曰。五尺犬爲猶。說文云。隴西謂犬子爲猶。吾以爲人將犬行犬好豫在人前。待人不得。又來迎候。如此徃還。至于終日。斯乃豫之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