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Page:永樂大典07240.pdf/6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性也。性乃心也。施於有爲而應物者刑也。孔子謂吾道一以貫之。而孟子亦曰萬物皆備於我。豈有異道哉。由此言之則凡所謂盡心者。皆可名之。

姑以二子所問者釋焉。至於千變萬化。理亦一致。又豈止於盡心而已耶。東郡志白馬縣盡心堂。攝白馬事孟防築爲鞠獄之所。郡官李升爲作記

兼同郡官吳持安題于記后君子之於事無所不盡心。而古人獨於刑曰。一成而不可變。故君子盡心焉。則知刑尤在所慎。以堯爲君。臯陶作士。

可以謂天下無冤民矣。而猶勑戒曰。欽哉惟刑。舜亦曰刑期于無刑民協于中。時乃功。以天下言之。則事之不可忽者。固有甚於獄官。隨事緩急而

爲之應者不一。或失之詳。或失於略。其悔可以復追。其過可以自新者有之。不害爲君子。至於刑獄一成。則失於俄頃。而終身負愧。遂至於無可奈

何者。不可勝數。此不獨有識者皆知。雖塗人亦莫不然。及乎一起爲士。則或狃於勢利或奪於憎愛。或倚法以削。或傍緣作姦。在可緩而急。當所先

而後。百姓始受敞矣。其極也。則又有鑿空以求實。刺骨以求深。原其初心豈果樂於殺人哉。厚於爲己而已。故前世如于定國丙吉之類號爲有隂

德。徃徃福及數世之子孫。自漢以來。名臣以治獄多顯者。史不絶書。故士大夫益以隂德爲可尚。而不知福豈有隂陽哉。特内外之異爾。故曰明則

有禮樂。幽則有鬼神。明者陽也。幽者隂也。事見乎明。道藏於幽。體道故無近功。立事故多後悔。是以有得於内者必忘諸外。施德於隂者必失於陽。

雖遲速逺近不同。其爲有得則一也。故先登陷陣斬將搴旗。蒙被矢石。不避陽火。世必以爲名將。而見忌於道家。隂謀宻計。以身徇物。疲精憊思。晝

夜不得休息。世必以為名臣。而不免有陰禍。此非得于外而忘諸内之效歟。世罔有敦朴樂易。靖共持重。所至無赫赫之譽。爲一時所賤簡而福履

之盛。至於累世。或摧頽擁腫。抑情寡欲。忍辱含垢。視之若無能。世所謂吉祥善事者具享之。此非失於陽則得於隂之效歟。故莊子曰。天之君子。人

之小人。人之小人。天之君子。可謂知言矣。自非中智以上。是非兩忘。則未始不以得失爲意。使知其終必有一得。則孰肯自蹈於不測之淵。惟其操

之不固。恐兩失之。故謂近利爲可得。以冥冥爲可欺此前世酷吏所以自投於死地而不悔也。夫以須臾之不忍。而受報無窮。則向所謂得者。不足

以補所失。忘目前之患。而福履及於後昆。則今之所謂忘者。不足以喪。吾存。如是則其進非得也。其退非忘也。雖利非福也。雖害無傷也。在我所擇

而已矣。白馬於滑屬邑中。號爲難治。孟君攝事數月。囹圄屢空。一境遂以無事。暇日營堂於廳之西。為鞠獄之所。且以盡心名其堂。郡官李升。喜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