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Page:永樂大典06524.pdf/11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陛下垂拱守成。志於無爲。畜聚於此。將安用之昔漢高祖創業。老於兵間。日不暇給。文帝躬修儉節。勸課農桑則高祖之文帝。有所不用也。武帝驅

攘戎狄。無歲不征。昭帝輕徭薄賦。與民休息。逐罷鹽鐵議榷酤。宣帝綜核名實。選用郡守。則武帝之法。昭帝宣帝有所不用也臣前所謂時異事殊。

則後人必有更張。自三代以來。無不如此。非獨漢唐也今諸路窘乏。不可不救。若其計窮豈免掊克。是奪之於此。而取之於民也惟陛下無疑於改

先帝權宜之制。則天下之民幸甚取進止。陳次升讜論上哲宗乞罷額外封樁 臣竊以民財有限。取之不可以過多。邦賦有常。用之不可以無節

熈寧以前。上供錢物無額外之求。州縣無非法之歛。自後獻利之臣。不原此意。唯務刻削以爲已功。若减一事一件。則據其所减色額。責令轉運封

樁。上供别有增置。合用之物。又合自辦。上供名件歲益加多有司財用。惟日不足。既無家資之可助。又無鄰粟之可貸。必至多方以取於民。非法之

征。其來乃自乎。是且人主莫不有惻隱之心。豈無愛民之意。比年監司多以掊取相高者。蓋迫於歲計不足。其勢不得已而然也㐲自陛下臨御以

來。輕徭役。簿賦歛。澄汰掊刻崇尚忠厚。天下之人。莫不咸被德澤。歡欣敼舞。屬心内附。拭目以觀太平之極致。然而額外上供之數未除。切恐異日

供應不辦。官司則有失職之責。苟欲避免。侵漁之患復從而生。未足以副陛下仁厚之德。臣欲乞聖慈。特降指揮。勘會熈寧以來。於舊上供額。外創

行封樁錢物。 並與放罷。庶使官吏不至過有誅永。而民無騷擾之害。𡊮絜齋集輪對札子乾德三年三月。太祖以軍旅饑饉當預爲之備。不可臨

時厚歛於民。乃於講武殿後。别爲内庫。以貯金帛。號曰封樁。凡歲終用度。嬴餘之數皆入焉。至景德四年十月。眞宗謂群臣王旦等曰。太祖以來。有

景福内庫。太宗改名内藏庫。所貯金帛。備軍國之用。非自奉也。二聖平荊湖西蜀嶺表江左河東。所費巨萬。皆出於是。不取於民。以陳彭年所撰内

藏庫記示之。 臣聞傳說告高宗曰。惟事事乃其有備。有備無患。國朝之有内帑。所以爲軍旅凶荒之先備也。歲月愈深。則儲畜愈富。自太祖肇始。

至于太宗財貨山積。每千計用一牙錢記之。名物不同。錢色亦異制敵救荒之具。沛然有餘。此真宗所以刑於嘆美也。今陛下躬行儉約。崇尚朴素。

雖大禹之菲飲食。惡衣服卑宫室。何以過此。不知内帑之積。足以爲兵荒之備否乎。聞之道路。陛下宫中用度。比之先朝僅及其半。此節儉之至也。

不知所節之財。皆歸諸内帑否乎七八年來。東内無供億之費。而房廊宫莊之人。無異徃時。大農不得而預也。不知悉輸於内庫否乎。淳熈間。臨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