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Page:永樂大典06524.pdf/10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以爲說。若盡數與之則恐他路援而爲例朝廷視天下如一。無有厚薄。欲悉應副則力或有所不逮。不悉應副則轉運司無以爲計。不刻剝百姓。何

所取之。如此則陛下赤子必受其弊不可不深慮也。又朝。廷既委轉運使副以一路財計而不信其所言虛實必遣郎官然後可信。是使諸路使者。

人人有不自信之心每遇缺少。則倚望朝廷遣官會計愈不任責。臣以爲此不可爲後法欲乞自今諸路。凡有告乏只委轉運司官會計。保明聞奏。

如有不實。即重行黜責其誰敢妄。臣竊謂今諸路經費所以不足者由提刑司封樁闕額。禁軍諸受錢帛斛斗萬數不少。此乃户部轉運司本分財

計。先帝特令封樁。以待邊用蓋恐倉猝調發不及。故爲此權冝之制。今朝廷方務安邊息民。則封樁之法宜悉蠲除欲乞自熈寧十年初。封樁以來。

已起發上京。及今日已前。未起發上京數目盡以賜尚書户部諸路轉運司以佐經費。今天下諸路例多窮乏。而畜其財於無用之所。坐視困竭。而

不爲救濟。非均通有無足用裕民之政也。緣自封樁至今。已十除年。一旦撥還諸路必稍紓緩。其利害較然無疑伏乞早降指揮施行取進止。 貼

黄。臣恐議者。或謂先帝以此備邊。今不當變改。臣恭聞先帝。嘗有弛張之議。蓋自古權冝之法多不可乆行。時異事殊。則後人必有更張。三代以來

無不如此。若張而不弛。不唯無以濟國家之急亦非先帝聖意。 再論封樁札子。二十三日 臣近上奏。乞以熈寧十年以來。諸路提刑司封樁闕

額。禁軍請受錢帛斛斗。悉歸之尚書户部諸路轉運司以佐經費。以紓困急。臣竊以當今之患。在於天下空虛。朝廷不可不爲之計。封樁之與經費

均出於民皆陛下一家之財也。苟可以利國。何所愛焉。譬如移之於東。而還之於西。出之於内。而歸之於外也。昔唐之治天下。財賦皆納於左藏庫。

太府四時以數聞。尚書比部覆其出入。至代宗之時。租賦悉進入大盈内庫。以中人主之。天子以取給爲便。遂不復出。以天下公賦。爲人君私藏。有

司不得窺其多少。國用不能計其嬴縮殆二十年。及德宗即位。宰相楊炎頓首於上前曰。夫財賦邦國之大本。生人之喉命。天下理亂輕重皆由焉。

是以前代歷選重臣主之。猶懼不集。徃徃覆敗。大計一失。則天下摇動。先朝權以中人領其賦。豐儉盈虛。雖大臣不得知。則無以計天下利害。請出

之以歸有司。如此然後可以議政。德宗乃詔凡財賦皆歸左藏庫。炎以片言移人主意。議者美之。以炎知爲相之體。德宗知爲國之務也。今封樁之

法。未至如唐之大盈。陛下聽言納諫。逺過於唐之德宗。若大臣有楊炎之請。陛下豈有不從之者乎。昔先帝有經略四夷之志。是故别貯以待用。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