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Page:永樂大典05343.pdf/21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思。教授何民先為記。東路石橋道。 潮自古瀛。抵分水嶺以達漳州。乃南北徃來之要衝。蹊道磽确流斷絶。舊橋砌以石者。僅秋溪一。思古亭一。後

增十有餘所。大率規模苟就。閲歷未幾。頽仆繼之。其路又多泥淖。間或築砌。第累小石。纔遇淫潦。行者涉者病焉。淳祐丙午。陳侯圭捐金市石。依

私直僦工石而橋者一十三所。砌而路者三百餘丈。愷憧徃來。無復畏涂病涉之患。邦人余震為之記。橋今列于左。 思古亭橋。思古三里橋。

黄金塘橋。 平橋橋。 鹿景橋。 小江庵橋。 林姜庵橋。 陳塘橋。 水磨頭橋。 百丈峬橋。 黄崗五里橋。 竹林徑内大橋。 竹林第二橋。三

陽志州治自太平橋。直抵三陽門。橋之四維。舊有四塔。外䟽兩渠。中為官街。歲月浸乆。塔之僅俘者二。居民遂侵官地以廣其廬。溝藏於堂坳之中。

通衢湫隘。累政因循而莫革者。百有餘年。淳祐丙午。陳侯圭欲復舊觀。明示榜文。諭以四塞。謂市肆挨拶。易啓紛爭。突煙衢越易至陳漏。兩潦時至。

易生浸淫。溝道不通。易生疾癘。意㫖一孚。民懷而信。不旬浹間。而官街盡復。於是捐公帑益已俸。以時價市石。以私直僦工。撒舊砌新。自太平橋至

三陽門。長五百單五丈八尺。東抵西闊二丈四尺。官溝在外街之兩傍。石刻丈尺為志。砥道軒豁。有中州之氣象焉。邦人紀善甫為之記。立石于宣

詔亭之左。三陽圖志丙子。兵火街路無恙。而石與亭無存矣。壇場

圖經志社稷壇。 本府在城西門外。海陽縣附。三陽志社稷。雷風雨師附。社稷之壝凡建邦國。皆首立焉。按舊圖志但云錯居廣法净樂二寺之後。

僅附見為城郭門。非所以尊社稷也。今表而出之。 州社稷壇。在南厢三陽門外之西。其壇各方二丈五尺。高三尺。四出陛三等。四門同一壝。 海

陽縣社稷壇。在城南舊韓廟之後。春秋社日。祭社稷。社以后土勾龍氏。稷以后稷氏配。牲用羊一。豕一。黑幣二。准令州縣長官到任。親謁社稷。

點檢壇壝若春秋祈報。非有故不得差官。郡邑通祀。以社稷為重。風雷雨師次之。其為農祈榖則一也。郡之社稷壇。實處城南厢三陽門外之西。而

風雷雨師壇。舊各在郡一方。壇惟凸土。門壇闕然。當其祀時。霡泥泥淖。則寓于浮圖氏之舍。李侯遇始合其壇而三立之。風師置在社壇之東。雷師

雨師在稷壇之西。二壇同一壝。方位制度為如令甲。淳祐乙巳。林侯壽公捐金增加修飾。壇叠以石。徑砌以甓。有堂中峙。有垣環列其外。門扁曰州

祀壇。以示崇祀報本之意云。三陽圖志本路舊社壇。在南厢三陽門外之西。大德六年。肅政廉訪司。備奉御史臺。承奉中書省札付。欽奉聖㫖内一